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兴紫砂壶,在明正德年间由金沙寺僧供春滥觞,而经万历时大彬完善,逐步向“文人壶”发展,至明末天启、崇祯年间已广受文人雅士的欢迎。能拥有一把名匠制作的紫砂壶,两三友朋把玩品茗,一人一壶,旋瀹旋饮,真是其乐无穷!当时有一把名匠制作的紫砂壶,先由一位知名文人收藏,后又割爱赠予一位锦衣卫将军。这位儒雅将军爱不释手,请人将壶图绘“肖像”,并命之曰“陶宝”;于是引来许多文人题诗赞咏,写下了许多首《陶宝肖像歌》,演绎了一出精彩的传奇故事。
《陶宝肖像歌》
宜兴紫砂历史上第一部典籍、明周高起写的《阳羡茗壶系》,书最后附有三首诗,其中就有一首诗人林古度写的《陶宝肖像歌》。后来清吴骞编的《阳羡名陶录》“文翰”中再次把这首赞美紫砂壶的诗收录并加了副题:“为冯本卿金吾作”,全诗如下:
陶宝肖像歌为冯本卿金吾作 林古度
昔贤制器巧含朴,规仿尊壶从古博。我明供春时大彬,量齐水火抟埴作。
作者已往嗟滥觞,不循月令仲冬良。荆溪陶正司陶复,泥砂贵重如珩璜。
世间茶具称为首,玩赏楷模在人手。粉锡型模莫与争,素瓷斟酌长相偶。
义取炎凉无变更,能使茶汤气永清。动则莫持慎捧执,久且色泽生光明。
近闻复有友泉子,雅式精工仍继美。常教春茗注山泉,不比瓶罍罄时耻。
以兹珍赏向东吴,胜却方平众玉壶。癖好收藏阮光禄,割爱举赠冯金吾。
金吾得之喜绝倒,写图锡名曰陶宝。一时咏赞如勒铭,直似千年鼎彝好。
现将此诗用白话译述如下:
古代能工巧匠制作器皿做到外表小巧而内含拙朴,参考古代的酒樽仿形制作。我们明朝的供春、时大彬,加水调砂泥,抟埴成壶,入窑烧成砂壶,从他们开始后续传承,现在一年四季都能做壶了。宜兴官员管理、复兴陶业,紫砂壶如今贵重如美玉了。紫砂壶在茶具中可称世间第一,人们欣赏把玩爱不释手。瓷壶、钖壶都比不上砂壶,手捧砂壶斟茶于白瓷盏中,把酒品茗相伴左右,主要是看重它茶水不受寒暑影响,能发茶汤之真味,而且经常摩挲把玩养壶,时间长了砂壶变得更有光泽。近来听说有一位制壶高手徐友泉,他制的壶造型古雅、工艺精美。用他的砂壶以山泉水沏泡春茶,其身价不比瓶罍与珍玩稍差。这把砂壶在江浙一带,要胜过许多珍贵的玉壶了。雅好收藏的阮光禄大夫,将此心爱之物赠予冯金吾将军,将军得到后欣喜非常,让人将这把壶画了下来,并题名为“陶宝”。一时之间引来文人朋友咏赞不绝,认为这把壶比千年留下的青铜鼎彝还要好。
陶宝壶与四位历史名人
令人称奇的是诗中这一把被称为“陶宝”的壶,涉及到四位历史名人。
一是这首诗的作者林古度(1580-1660年),字茂之,号那子,别号乳山道士。他是明末清初奇特的“遗民诗人”,福建福清人。林家是书香门第,风雅传承,其父林章、兄君迁、妹玉衡,个个能诗。他一生经历明万历、天启、崇祯,清康熙、顺治五朝,但明之后“入清不仕,身佩万历钱一枚,以示不忘故国”。他人品、字品、学问俱佳,时人称为“东南硕魁”。他一生布衣,一世清贫,晚年穷困潦倒,长寿多辱,曾在乳山挖一空穴,称为“茧窝”,晚年就躺到穴里,死了免得下葬,但偏偏又死不了,倒是先双目失明。他曾写《冬夜》诗自嘲云:“老来贫困实堪嗟,寒气偏归我一家。无被夜眠牵破絮,浑如孤鹤入芦花。”但他虽贫困却不忘矢志著书、刻书、印书,在保存中华典籍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在生前曾自选诗作600多首,托友人王士祯为其刻印诗稿,但王士祯因事迟迟未能兑现,直到40年后,临死之前托付弟子刊印了《林茂之诗集》上下两卷,终践“挂剑之约”,不过仅收200余首诗。这首《陶宝肖像歌》是应酬之作,显然并非其代表作,却因歌颂了“陶宝”紫砂壶而被《阳羡名陶录》等转载流传下来。
第二位名人,这把“陶宝”壶的作者,紫砂名匠徐友泉。徐友泉(公元1573-1620年)名士衡。徐友泉是时大彬高足,但他并非出身于业陶世家,他的拜师学艺还有一段传奇故事。他的父亲喜欢时大彬的壶,于是请大彬到家中来做壶。“一日强大彬作泥牛为戏,不即从,友泉夺其壶土,出门而去。适见树下眠牛将起,尚屈一足,注视捏塑,曲尽厥形。携以示大彬,一见惊叹曰:‘如子之智,异日必出吾上。’因学为壶。”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可见徐友泉在捏泥制陶方面很有灵气、天赋。果然,他后来“仿制古尊罍诸器、配合土色所宜,毕智穷工,移人心目。”他制的壶款式造型极多,配色尤妙,“种种变异,妙出心裁”。徐友泉是一位壶艺创新高手,但他却很有自知之明,“晚年恒自叹曰:‘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认为自己不及师父时大彬。当时文人对其壶艺评价极高,把时大彬、李(大)仲芳与徐(大)友泉并列“壶家妙手称三大”。吴梅鼎《阳羡茗壶赋》中在赞美了时大彬、李仲芳……诸多名工巧匠的不同壶艺风格特点后,称:“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进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对其壶艺的评价极高。按时大彬是万历人,徐友泉向他学艺时时已成名,而友泉是少年,两人至少相差15至20岁。徐友泉成名至少须过5-10年,以此推算他学艺在万历中晚期,成名应在天启年间了。
诗中写到的第三位历史人物,“癖好收藏阮光禄”,是这把“陶宝”壶的原来收藏者。阮光禄,即阮大铖(1587-1646年)。光禄大夫,掌顾问应对,明时升为一品,因阮大铖以进士居官,一度曾任太常少卿,故称为“阮光禄”。阮大铖,字集之,号圆海、石巢、百子山樵,桐城(今安徽枞阳藕山)人。著名的戏曲家,所作传奇很多,大都散佚,今传有《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和《牟尼合》,合称“石巢四种”。但人们对其了解的,更多是因为他是明末一位翻云覆雨的政治人物。他先依东林党,后依魏忠贤阉党,崇祯朝终以附逆罪罢官为民。明亡后又复出在福王朱由崧的南明朝廷中官至兵部尚书、右列都御使,却与马士英狼狈为奸,对东林、复社文人大加迫害;南京城陷后乞降于清。后病死于随清军攻打仙霞关的石道上。故正直文人对这位“奸臣才子”一直嗤之以鼻,“久为清流所不齿。”作为著名戏曲家、文人才子,阮大铖雅好收藏,慧眼识宝,能有徐友泉的紫砂壶也就顺理成章了,这说明友泉壶艺在文人眼里确实不凡。 最后一位历史人物,就是把徐友泉紫砂壶称为“陶宝”,并将其“肖像”绘画下来的冯金吾了。诗题中“陶宝肖像歌为冯本卿金吾作”的冯本卿即冯可宗,字本卿,山东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冯氏一家也是名门显赫。父冯起震(1553-1644年),字青云,又字省予,号稷下门生,岁贡生,是著名的书画家。一生不希仕进,隐居乡里,以教授为业。而他的四个儿子,都个个非常了得,长子可依,仁乡县教谕;次子可立,青州府学生员;三子可宾,字祯卿,名气最大。天启二年进士,历任兵、工、户、礼四科给事中,官至太常寺少卿。曾任湖州司理,酷爱饮茶,精于茶道,人称“湖州司马,一生茶道不离手”,著有《岕茶笺》。冯可宗是第四子,以武职起家,官至掌锦衣卫事,左都督,在晚明政治斗争的血雨腥风中也是一位风云人物。受家风影响,冯可宗也擅书画,尤爱画竹石。冯起震与可宾、可宗父子常合作《竹石图》。董其昌评曰:“文、苏之后,竹石一派”,意思是说,冯氏父子可与北宋画家文同、苏轼等“湖州画派”相比并论。清乾隆中,诸城刘墉曾题冯氏父子《竹石图》诗云:“家风并向图中见,大小冯君似古人。”今潍坊市博物馆还藏有冯起震、冯可宗父子合作的《竹石条屏》。林古度在诗中称冯可宗为“金吾”,这是因为冯可宗任锦衣卫指挥,其职能相当于历史上的“金吾卫”、“金吾大将军”,而另一文人俞彦在诗中则称其为“东海小冯君”、“都护”,也都是同一个意思,都是对冯的尊称。
这一把徐友泉制紫砂壶,先由阮大铖收藏,后“割爱举赠冯金吾”,可谓投其所好。受书画家风影响的冯可宗,“得之喜绝倒”,摩挲把玩,爱不释手,泡茶品茗之余,又突发奇想,请人描绘了壶图(据说是王宏卿所画),并题名曰“陶宝”,更引来包括林古度在内的诗人吟诗题咏,“一时咏赞如勒铭,直似千年鼎彝好。”一把紫砂壶,竟引起这么多知名人物的关注,可见明末名人砂壶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了。人们甚至还可以大胆推想,以阮大铖的精明“割爱赠壶”,很可能是一种巴结的“雅贿”、一种政治投机。因为冯可宗在锦衣卫任职,阮或是由此拉上关系最终投靠魏忠贤的也未可知!
这把壶的内中故事或许还有很多,随着岁月流逝,再也无法考证,而我们从这首诗中可以读到有关紫砂历史的很多信息。
世间茶具称为首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在天启、崇祯年间,即1630年前后,地点应在“留都”南京。诗人林古度此时正值中年,游学南京。虽住在“萧然陋巷”但却常常高朋满座,“车马盈门”;此时徐友泉已成名。而阮大铖尚未公开依附阉党,否则以林古度的性格,在诗中是断不会提到他的名字,更不会尊其为“阮光禄”了。
解读这首诗在紫砂方面能给我们提供诸多信息:
一是紫砂的历史。“我明供春时大彬,量齐水火抟埴作。”这表明在明代人们已公认紫砂是由供春创始,时大彬完善,而到明末“作者已往嗟滥觞,不循月令仲冬良”,即工艺成熟,作者较多,常年生产了;他还提到荆溪有“陶正”即管理陶业的官,专门管理陶业生产,而名匠的作品价值已很高,以致“泥沙贵重如珩璜”了。现在我们知道,明代后期已有资本主义萌芽,虽政治腐败,但江南富庶、生活安定,百姓尤其是文人追求较高的生活品味。于是工艺发达,诸如漆器、家具、竹雕、紫砂等都有长足的发展并受文人影响,充满书卷气、文人味。
二是充分赞美了紫砂的宜茶功能。“义取炎凉无变更,能使茶汤气水清”,即不受寒暑影响,能发茶之色香味,正因为如此“粉锡型模莫与争”,即瓷壶、锡壶都不能与之相比;砂壶的另一优点是可以把玩养壶,诗人说“动则禁持慎捧执,久则色泽生光明。”即经常的摩挲把玩,能发黯然之光。
三是高度评价了徐友泉的壶艺。“雅式精工仍继美”,说明他的作品造型古雅,工艺精湛,继承了由供春、时大彬开创的壶艺优良传统。他的作品,堪比古代的“瓶罍”、“胜却方平众玉壶”,难怪冯可宗要爱不释手,称之为“陶宝”了,并且引来文人骚客“一时咏赞”、“直似千年鼎彝好”了。
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诗人在诗中第一次把紫砂壶提到“世间茶具称为首”的高度,这是全诗的“诗眼”,是对宜兴紫砂壶的高度评价。这一评语,后经乾隆皇帝亲身体验后,“金口”认可,从此不胫而走,成为宜兴紫砂茗壶最好的广告语;而创作的专利正是“遗民诗人”林古度。今天作为紫砂人,乃至每一位宜兴人都应当深深感谢这位明末清初的“东南硕魁”、“布衣诗人”。
《阳羡茗壶系》还附录了另一位诗人俞彦的《陶宝肖像歌》,现一并附上,供大家赏析参考:
赠冯本卿都护陶宝肖像歌 俞彦(仲茅)
何人霾向陶家侧,千年化作土赭色。捄来捣冶水火齐,义兴好手夸埏埴。春涛沸后春旗濡,彭亨豕腹正所须。吴儿宝若金服匿,夤缘先入步兵厨。于今东海小冯君,清赏风流天下闻。主人会意却投赠,滕以长句缥缃文。陈君雅欲酣茗战,得此摩挲日千遍。尺幅鹅溪缀剡藤,更教摩诘开生面。一时佳话倾璠玙,堪备他年班管书。月笋即今书画舫,研山同伴玉蟾蜍。(责编:雨岚)
《陶宝肖像歌》
宜兴紫砂历史上第一部典籍、明周高起写的《阳羡茗壶系》,书最后附有三首诗,其中就有一首诗人林古度写的《陶宝肖像歌》。后来清吴骞编的《阳羡名陶录》“文翰”中再次把这首赞美紫砂壶的诗收录并加了副题:“为冯本卿金吾作”,全诗如下:
陶宝肖像歌为冯本卿金吾作 林古度
昔贤制器巧含朴,规仿尊壶从古博。我明供春时大彬,量齐水火抟埴作。
作者已往嗟滥觞,不循月令仲冬良。荆溪陶正司陶复,泥砂贵重如珩璜。
世间茶具称为首,玩赏楷模在人手。粉锡型模莫与争,素瓷斟酌长相偶。
义取炎凉无变更,能使茶汤气永清。动则莫持慎捧执,久且色泽生光明。
近闻复有友泉子,雅式精工仍继美。常教春茗注山泉,不比瓶罍罄时耻。
以兹珍赏向东吴,胜却方平众玉壶。癖好收藏阮光禄,割爱举赠冯金吾。
金吾得之喜绝倒,写图锡名曰陶宝。一时咏赞如勒铭,直似千年鼎彝好。
现将此诗用白话译述如下:
古代能工巧匠制作器皿做到外表小巧而内含拙朴,参考古代的酒樽仿形制作。我们明朝的供春、时大彬,加水调砂泥,抟埴成壶,入窑烧成砂壶,从他们开始后续传承,现在一年四季都能做壶了。宜兴官员管理、复兴陶业,紫砂壶如今贵重如美玉了。紫砂壶在茶具中可称世间第一,人们欣赏把玩爱不释手。瓷壶、钖壶都比不上砂壶,手捧砂壶斟茶于白瓷盏中,把酒品茗相伴左右,主要是看重它茶水不受寒暑影响,能发茶汤之真味,而且经常摩挲把玩养壶,时间长了砂壶变得更有光泽。近来听说有一位制壶高手徐友泉,他制的壶造型古雅、工艺精美。用他的砂壶以山泉水沏泡春茶,其身价不比瓶罍与珍玩稍差。这把砂壶在江浙一带,要胜过许多珍贵的玉壶了。雅好收藏的阮光禄大夫,将此心爱之物赠予冯金吾将军,将军得到后欣喜非常,让人将这把壶画了下来,并题名为“陶宝”。一时之间引来文人朋友咏赞不绝,认为这把壶比千年留下的青铜鼎彝还要好。
陶宝壶与四位历史名人
令人称奇的是诗中这一把被称为“陶宝”的壶,涉及到四位历史名人。
一是这首诗的作者林古度(1580-1660年),字茂之,号那子,别号乳山道士。他是明末清初奇特的“遗民诗人”,福建福清人。林家是书香门第,风雅传承,其父林章、兄君迁、妹玉衡,个个能诗。他一生经历明万历、天启、崇祯,清康熙、顺治五朝,但明之后“入清不仕,身佩万历钱一枚,以示不忘故国”。他人品、字品、学问俱佳,时人称为“东南硕魁”。他一生布衣,一世清贫,晚年穷困潦倒,长寿多辱,曾在乳山挖一空穴,称为“茧窝”,晚年就躺到穴里,死了免得下葬,但偏偏又死不了,倒是先双目失明。他曾写《冬夜》诗自嘲云:“老来贫困实堪嗟,寒气偏归我一家。无被夜眠牵破絮,浑如孤鹤入芦花。”但他虽贫困却不忘矢志著书、刻书、印书,在保存中华典籍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在生前曾自选诗作600多首,托友人王士祯为其刻印诗稿,但王士祯因事迟迟未能兑现,直到40年后,临死之前托付弟子刊印了《林茂之诗集》上下两卷,终践“挂剑之约”,不过仅收200余首诗。这首《陶宝肖像歌》是应酬之作,显然并非其代表作,却因歌颂了“陶宝”紫砂壶而被《阳羡名陶录》等转载流传下来。
第二位名人,这把“陶宝”壶的作者,紫砂名匠徐友泉。徐友泉(公元1573-1620年)名士衡。徐友泉是时大彬高足,但他并非出身于业陶世家,他的拜师学艺还有一段传奇故事。他的父亲喜欢时大彬的壶,于是请大彬到家中来做壶。“一日强大彬作泥牛为戏,不即从,友泉夺其壶土,出门而去。适见树下眠牛将起,尚屈一足,注视捏塑,曲尽厥形。携以示大彬,一见惊叹曰:‘如子之智,异日必出吾上。’因学为壶。”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可见徐友泉在捏泥制陶方面很有灵气、天赋。果然,他后来“仿制古尊罍诸器、配合土色所宜,毕智穷工,移人心目。”他制的壶款式造型极多,配色尤妙,“种种变异,妙出心裁”。徐友泉是一位壶艺创新高手,但他却很有自知之明,“晚年恒自叹曰:‘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认为自己不及师父时大彬。当时文人对其壶艺评价极高,把时大彬、李(大)仲芳与徐(大)友泉并列“壶家妙手称三大”。吴梅鼎《阳羡茗壶赋》中在赞美了时大彬、李仲芳……诸多名工巧匠的不同壶艺风格特点后,称:“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进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对其壶艺的评价极高。按时大彬是万历人,徐友泉向他学艺时时已成名,而友泉是少年,两人至少相差15至20岁。徐友泉成名至少须过5-10年,以此推算他学艺在万历中晚期,成名应在天启年间了。
诗中写到的第三位历史人物,“癖好收藏阮光禄”,是这把“陶宝”壶的原来收藏者。阮光禄,即阮大铖(1587-1646年)。光禄大夫,掌顾问应对,明时升为一品,因阮大铖以进士居官,一度曾任太常少卿,故称为“阮光禄”。阮大铖,字集之,号圆海、石巢、百子山樵,桐城(今安徽枞阳藕山)人。著名的戏曲家,所作传奇很多,大都散佚,今传有《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和《牟尼合》,合称“石巢四种”。但人们对其了解的,更多是因为他是明末一位翻云覆雨的政治人物。他先依东林党,后依魏忠贤阉党,崇祯朝终以附逆罪罢官为民。明亡后又复出在福王朱由崧的南明朝廷中官至兵部尚书、右列都御使,却与马士英狼狈为奸,对东林、复社文人大加迫害;南京城陷后乞降于清。后病死于随清军攻打仙霞关的石道上。故正直文人对这位“奸臣才子”一直嗤之以鼻,“久为清流所不齿。”作为著名戏曲家、文人才子,阮大铖雅好收藏,慧眼识宝,能有徐友泉的紫砂壶也就顺理成章了,这说明友泉壶艺在文人眼里确实不凡。 最后一位历史人物,就是把徐友泉紫砂壶称为“陶宝”,并将其“肖像”绘画下来的冯金吾了。诗题中“陶宝肖像歌为冯本卿金吾作”的冯本卿即冯可宗,字本卿,山东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冯氏一家也是名门显赫。父冯起震(1553-1644年),字青云,又字省予,号稷下门生,岁贡生,是著名的书画家。一生不希仕进,隐居乡里,以教授为业。而他的四个儿子,都个个非常了得,长子可依,仁乡县教谕;次子可立,青州府学生员;三子可宾,字祯卿,名气最大。天启二年进士,历任兵、工、户、礼四科给事中,官至太常寺少卿。曾任湖州司理,酷爱饮茶,精于茶道,人称“湖州司马,一生茶道不离手”,著有《岕茶笺》。冯可宗是第四子,以武职起家,官至掌锦衣卫事,左都督,在晚明政治斗争的血雨腥风中也是一位风云人物。受家风影响,冯可宗也擅书画,尤爱画竹石。冯起震与可宾、可宗父子常合作《竹石图》。董其昌评曰:“文、苏之后,竹石一派”,意思是说,冯氏父子可与北宋画家文同、苏轼等“湖州画派”相比并论。清乾隆中,诸城刘墉曾题冯氏父子《竹石图》诗云:“家风并向图中见,大小冯君似古人。”今潍坊市博物馆还藏有冯起震、冯可宗父子合作的《竹石条屏》。林古度在诗中称冯可宗为“金吾”,这是因为冯可宗任锦衣卫指挥,其职能相当于历史上的“金吾卫”、“金吾大将军”,而另一文人俞彦在诗中则称其为“东海小冯君”、“都护”,也都是同一个意思,都是对冯的尊称。
这一把徐友泉制紫砂壶,先由阮大铖收藏,后“割爱举赠冯金吾”,可谓投其所好。受书画家风影响的冯可宗,“得之喜绝倒”,摩挲把玩,爱不释手,泡茶品茗之余,又突发奇想,请人描绘了壶图(据说是王宏卿所画),并题名曰“陶宝”,更引来包括林古度在内的诗人吟诗题咏,“一时咏赞如勒铭,直似千年鼎彝好。”一把紫砂壶,竟引起这么多知名人物的关注,可见明末名人砂壶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了。人们甚至还可以大胆推想,以阮大铖的精明“割爱赠壶”,很可能是一种巴结的“雅贿”、一种政治投机。因为冯可宗在锦衣卫任职,阮或是由此拉上关系最终投靠魏忠贤的也未可知!
这把壶的内中故事或许还有很多,随着岁月流逝,再也无法考证,而我们从这首诗中可以读到有关紫砂历史的很多信息。
世间茶具称为首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在天启、崇祯年间,即1630年前后,地点应在“留都”南京。诗人林古度此时正值中年,游学南京。虽住在“萧然陋巷”但却常常高朋满座,“车马盈门”;此时徐友泉已成名。而阮大铖尚未公开依附阉党,否则以林古度的性格,在诗中是断不会提到他的名字,更不会尊其为“阮光禄”了。
解读这首诗在紫砂方面能给我们提供诸多信息:
一是紫砂的历史。“我明供春时大彬,量齐水火抟埴作。”这表明在明代人们已公认紫砂是由供春创始,时大彬完善,而到明末“作者已往嗟滥觞,不循月令仲冬良”,即工艺成熟,作者较多,常年生产了;他还提到荆溪有“陶正”即管理陶业的官,专门管理陶业生产,而名匠的作品价值已很高,以致“泥沙贵重如珩璜”了。现在我们知道,明代后期已有资本主义萌芽,虽政治腐败,但江南富庶、生活安定,百姓尤其是文人追求较高的生活品味。于是工艺发达,诸如漆器、家具、竹雕、紫砂等都有长足的发展并受文人影响,充满书卷气、文人味。
二是充分赞美了紫砂的宜茶功能。“义取炎凉无变更,能使茶汤气水清”,即不受寒暑影响,能发茶之色香味,正因为如此“粉锡型模莫与争”,即瓷壶、锡壶都不能与之相比;砂壶的另一优点是可以把玩养壶,诗人说“动则禁持慎捧执,久则色泽生光明。”即经常的摩挲把玩,能发黯然之光。
三是高度评价了徐友泉的壶艺。“雅式精工仍继美”,说明他的作品造型古雅,工艺精湛,继承了由供春、时大彬开创的壶艺优良传统。他的作品,堪比古代的“瓶罍”、“胜却方平众玉壶”,难怪冯可宗要爱不释手,称之为“陶宝”了,并且引来文人骚客“一时咏赞”、“直似千年鼎彝好”了。
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诗人在诗中第一次把紫砂壶提到“世间茶具称为首”的高度,这是全诗的“诗眼”,是对宜兴紫砂壶的高度评价。这一评语,后经乾隆皇帝亲身体验后,“金口”认可,从此不胫而走,成为宜兴紫砂茗壶最好的广告语;而创作的专利正是“遗民诗人”林古度。今天作为紫砂人,乃至每一位宜兴人都应当深深感谢这位明末清初的“东南硕魁”、“布衣诗人”。
《阳羡茗壶系》还附录了另一位诗人俞彦的《陶宝肖像歌》,现一并附上,供大家赏析参考:
赠冯本卿都护陶宝肖像歌 俞彦(仲茅)
何人霾向陶家侧,千年化作土赭色。捄来捣冶水火齐,义兴好手夸埏埴。春涛沸后春旗濡,彭亨豕腹正所须。吴儿宝若金服匿,夤缘先入步兵厨。于今东海小冯君,清赏风流天下闻。主人会意却投赠,滕以长句缥缃文。陈君雅欲酣茗战,得此摩挲日千遍。尺幅鹅溪缀剡藤,更教摩诘开生面。一时佳话倾璠玙,堪备他年班管书。月笋即今书画舫,研山同伴玉蟾蜍。(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