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坚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数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开拓进取,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各学年工作计划中提出的工作任务。
一、新大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回顾近十几年来我国中学数学教育发展变化的历史,可以看出我国高中数学课程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重视基本技能训练,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等优点,从而使得我国中学生数学基本功较为扎实,学生整体数学水平较好。但是也应看到,我国高中数学课程还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知识面偏窄、课程结构单一、重视应用不够等弊端。
在分析我国高中数学课程的现状和研究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新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研究小组提出编订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改革的基本思路清晰、明确
教师非常认同教材编委会确定的“在继承我国高中数学教材编写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针对以往教材的问题进行改革,使教材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的基本思路。
编委会认为,我国以往高中数学教材的优点是:
体系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语言叙述条理清晰,文字简洁、流畅,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等等。
不足是:不自然,强加于人,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内部动机都有不利影响;缺乏问题意识,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利;重结果轻过程,关注知识背景和应用不够,导致学习过程不完整;方法论层次的内容渗透不够,导致数学思维层次不高;“讲逻辑而不讲思想”,关注数学思想、理性精神不够,对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不利,等等。
教师认为,编委会对我国以往高中数学教材的上述分析是客观的。因为有了这样的分析,所以对于哪些应当坚持、哪些应当改革保持了清醒的头脑。
三、深化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我们应该将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作为工作重心之一,把扎扎实实地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研会的基本任务。
1.加强宏观调控,整合各区教研的优质资源,推动了我市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为了使一线教师能较好地理解新课标精神,实施新课程,针对新一轮课改的实际情况,初中中心组采用全员培训与骨干教师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将培训与各章节具体处理相结合,以课型研究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落实新课标的学习、研讨。
2.加强师资培训,每学年都利用假期组织了初中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并对上一学年实施情况进行了客观的回顾反思。同时对各区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安排了一些教学骨干就一些章节的教材的具体使用进行了市一级的培训,这些各区骨干教师回到各区再推进本区的培训工作。
3.加强初三毕业班工作的教学研讨。为使毕业班教研工作得到落实,初中中心组组织部分骨干教师认真学习了《数学教学大纲》,研读了《数学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数学考试进行分析。按知识点在初中数学中的地位进行各章教材的具体分析,并将研讨分析的结果下发给各区教研员,对初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
四、要使考试制度的改革有利于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
应该承认,我国全国统一的高考对于“两个有利”起到良好的积极作用。高考和教学,内容和涉及的范围必须一致,“学什么,考什么”这是大家已达到共识的一条基本原则。但是不可否认,当前高考确实对中学教学有着指挥的作用,尤其在升学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 什么,学什么”的现象非常普遍,从而导致选学内容形同虚设,教学上分层次的课程设想完全落空。应该看到,脱离课程改革的高考改革会引起教学秩序上的混乱,影响中学的教学质量,会给高校选拔人才造成障碍。而脱离高考改革来研究课程改革,实践证明是根本行不通的。应该把两项改革结合起来考虑,共同协商,联手前进。在这方面,单独强调哪一方面的作用都未免有些偏颇。考试制度的改革应积极推进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应该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使两项改革都能取得成功。
五、改进教学方式
对于改进教学方式的问题,过去我一直以为,我们的教师已经完全摒弃了那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有的研究也得出结论,我国的数学课堂已经没有过去那种教师一讲到底的情形了,代替的是教师问、学生答,问题问得非常细致,学生小步快进。尽管这些问题的质量普遍不高,但是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过最近深入课堂听课,乃至拍录像课的过程中,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有些教师认为,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是完全不可能的,学生已经习惯了听教师讲解,如果让他们自己进行探究,那么他们会无所适从、无所事事。最好的办法还是教师一包到底,学生只要知道是什么,不必知道为什么,只要会模仿着做题目就可以了。久而久之教师形成满堂灌的教学习惯,课程改革中要求改变这种局面,有的老师一方面惧怕改变,一方面也不愿意改变,因此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总是以过去的做法为标准,新教材体现的合理的东西也不去努力实施。这样必然会产生情感上的坚决抵触,从而导致使用新教材的效果不佳。我想,并不能说课改的所有理念都正确,新教材完美无缺,但是拒绝一切、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是肯定有问题的。
在教学方式的改进中,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有自己积极地、独立地进行数学思考的空间。不管是传授式还是活动式(相应的,学生学习方式是接受式或发现式),只要学生有思维的自主,就是学生的自主地位得到体现。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数学知识的认知需要,为学生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通过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使用“先行组织者”,在思想方法上多做引导,在具体细节上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做、多阅读、多思考、多交流,让学生多发表意见,教师自己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多听少讲,在关键点上让学生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新大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回顾近十几年来我国中学数学教育发展变化的历史,可以看出我国高中数学课程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重视基本技能训练,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等优点,从而使得我国中学生数学基本功较为扎实,学生整体数学水平较好。但是也应看到,我国高中数学课程还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知识面偏窄、课程结构单一、重视应用不够等弊端。
在分析我国高中数学课程的现状和研究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新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研究小组提出编订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改革的基本思路清晰、明确
教师非常认同教材编委会确定的“在继承我国高中数学教材编写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针对以往教材的问题进行改革,使教材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的基本思路。
编委会认为,我国以往高中数学教材的优点是:
体系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语言叙述条理清晰,文字简洁、流畅,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等等。
不足是:不自然,强加于人,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内部动机都有不利影响;缺乏问题意识,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利;重结果轻过程,关注知识背景和应用不够,导致学习过程不完整;方法论层次的内容渗透不够,导致数学思维层次不高;“讲逻辑而不讲思想”,关注数学思想、理性精神不够,对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不利,等等。
教师认为,编委会对我国以往高中数学教材的上述分析是客观的。因为有了这样的分析,所以对于哪些应当坚持、哪些应当改革保持了清醒的头脑。
三、深化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我们应该将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作为工作重心之一,把扎扎实实地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研会的基本任务。
1.加强宏观调控,整合各区教研的优质资源,推动了我市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为了使一线教师能较好地理解新课标精神,实施新课程,针对新一轮课改的实际情况,初中中心组采用全员培训与骨干教师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将培训与各章节具体处理相结合,以课型研究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落实新课标的学习、研讨。
2.加强师资培训,每学年都利用假期组织了初中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并对上一学年实施情况进行了客观的回顾反思。同时对各区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安排了一些教学骨干就一些章节的教材的具体使用进行了市一级的培训,这些各区骨干教师回到各区再推进本区的培训工作。
3.加强初三毕业班工作的教学研讨。为使毕业班教研工作得到落实,初中中心组组织部分骨干教师认真学习了《数学教学大纲》,研读了《数学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数学考试进行分析。按知识点在初中数学中的地位进行各章教材的具体分析,并将研讨分析的结果下发给各区教研员,对初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
四、要使考试制度的改革有利于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
应该承认,我国全国统一的高考对于“两个有利”起到良好的积极作用。高考和教学,内容和涉及的范围必须一致,“学什么,考什么”这是大家已达到共识的一条基本原则。但是不可否认,当前高考确实对中学教学有着指挥的作用,尤其在升学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 什么,学什么”的现象非常普遍,从而导致选学内容形同虚设,教学上分层次的课程设想完全落空。应该看到,脱离课程改革的高考改革会引起教学秩序上的混乱,影响中学的教学质量,会给高校选拔人才造成障碍。而脱离高考改革来研究课程改革,实践证明是根本行不通的。应该把两项改革结合起来考虑,共同协商,联手前进。在这方面,单独强调哪一方面的作用都未免有些偏颇。考试制度的改革应积极推进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应该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使两项改革都能取得成功。
五、改进教学方式
对于改进教学方式的问题,过去我一直以为,我们的教师已经完全摒弃了那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有的研究也得出结论,我国的数学课堂已经没有过去那种教师一讲到底的情形了,代替的是教师问、学生答,问题问得非常细致,学生小步快进。尽管这些问题的质量普遍不高,但是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过最近深入课堂听课,乃至拍录像课的过程中,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有些教师认为,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是完全不可能的,学生已经习惯了听教师讲解,如果让他们自己进行探究,那么他们会无所适从、无所事事。最好的办法还是教师一包到底,学生只要知道是什么,不必知道为什么,只要会模仿着做题目就可以了。久而久之教师形成满堂灌的教学习惯,课程改革中要求改变这种局面,有的老师一方面惧怕改变,一方面也不愿意改变,因此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总是以过去的做法为标准,新教材体现的合理的东西也不去努力实施。这样必然会产生情感上的坚决抵触,从而导致使用新教材的效果不佳。我想,并不能说课改的所有理念都正确,新教材完美无缺,但是拒绝一切、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是肯定有问题的。
在教学方式的改进中,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有自己积极地、独立地进行数学思考的空间。不管是传授式还是活动式(相应的,学生学习方式是接受式或发现式),只要学生有思维的自主,就是学生的自主地位得到体现。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数学知识的认知需要,为学生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通过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使用“先行组织者”,在思想方法上多做引导,在具体细节上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做、多阅读、多思考、多交流,让学生多发表意见,教师自己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多听少讲,在关键点上让学生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