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应该局限于教材劃定范围,应该切合教学大纲要求,以学生身边人、身边事、网络热点事件、国内外大事件等为阶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应该局限于讲授法、访谈法等传统的灌输教育方法,可适当探索譬如读书指导法、实践练习法、启发法、小组辩论法、网络平台学习法等教学方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作用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授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上好青年大学生成长过程的必修课。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04-28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青年大学生正逐渐融入社会,越来越愿意走出“象牙塔”,更加关心涉及自身、社会、国家等方面的社会热点问题。而社会热点问题的内容良莠不齐,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社会热点问题涉及国家政治、社会民生、国际安全、娱乐头条等方方面面,这些社会热点紧扣时代脉搏,捕捉社会万象,对在校的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培育和思维导向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授课要求和内容等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目的再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与教授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主课堂和主渠道作用发挥的重要环节,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地位也日益凸显,随着教育部的重视和各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完善和改进,这一课程的教学也成了公共必修课程中的重要科目,也是伴随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的大学课程之一。
习近平同志在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党的未来和希望。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这为全党和全社会提出了要培养好青年人、引导好青年人的共同任务。同样,在2016年12月份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习近平指出了高等教育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也指明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关系到能不能把握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立场问题。总归一隅,直指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责任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对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进行价值引导、思维锻炼、政治素养培育的重要必修课。形势与政策课以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为教学内容,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之为“公民政治素养提升课程”,而这里提出的提升公民政治素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让青年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时刻“心怀天下”,增强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目标实现过程中接班人和建设者应具备的大局意识,要具备辨别、服从、维护“大局”的基本政治素养。这也是论及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设和教学目的的应有之意,把青年大学生培育成为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善于奉献、服务人民的,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并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坚定的可靠后备力量,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三观”培植。
二、当前教学环境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教学环境范畴限定于我国高校的教育与管理环境,包括校园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也同样包括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虚拟教育教学环境,例如MOOC、微课、网课等。纷繁交错的教学环境之下,高校形势与政策作为新形势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必修课,其发展和教学过程也出现了一些不足和教学短板。
一是课程设置学时较少,分多学期教授,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因為形势与政策课程为学生的公共必修课,高校的教务管理部门和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任务的主要教学单位(部门)在依据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学年和学时计划时,以四年制本科为例,通常课程开设是在大学二、三年级,并且分成四个学期来讲授,一般情况的学时安排是在36个学时,因而平均下来的学时也仅仅只有9个学时。按照普通高等学校的课程讲授时间进行计算,一个学期的学时仅为360分钟,而且每一学期的课程安排学时较少,学生的思想重视程度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部分学生考虑到课程讲授时间少,认为学不了什么东西;另外有人认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更为重要,这种公共课程可学可不学;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其实就是国家新闻时政,没必要集中上课讲授,自己看报纸、看新闻、上网就可以完成。归因统之,即为课程设置的分学期上课学时量问题和学生思想认识和重视不够。
二是教学内容限定性与实效性不强的问题。以当前全国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情况来看,没有统一的限定教材,但以大部分高校采用的受教育部社科司和思想政治工作司委托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为例,其作为教材在一定意义上有指导价值和统一效力;但是通常情况下其课件PPT为统一配送和制作,导致大部分老师或多或少会产生惰性,未精心准备或改编课件内容,以做到“因校制宜”。另外,在教材板块对上一学年的重大时间进行归类,虽然在行课期间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理论性,但是时效性会大打折扣,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求知欲,也必然导致课程实效性的降低。
三是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有待创新。就大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讲授方式方法而言,应严格遵守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有关教育方法和原则,以“入头、入脑、入心”为目标,但在教学方法上仍然存在单一地“教”与单一地“学”现象,或者就是采取简单的讲授法对课堂知识进行“满堂灌”,教学方式方法的陈旧,在一定意义上也影响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我们可以尝试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多加探索。
三、积极探索和思考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革新
高等学校是培养和输出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党和国家可靠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场所。形势与政策课程虽然是公共必修课中的一个小小部分,但是它也肩负着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占领问题,关乎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塑造,面对新形势下的教学呈现的问题,需要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进行必要的探索和革新。 首先,可以探索试点在课程总学時不变的基础上,缩短教学课程的学期数,集中教学时段;或者在不影响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基础上,把学时适当地增加,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提高青年学生的重视程度。并且可以在课程考核方面采取综合考核与考察两种方式,将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论应用实践能力为重点,促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其次,针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限定性与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可以从教师队伍的教学敏感性上下功夫,让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充分认识到“时效性就是形势与政策课的‘生命’,决定了它本不该有的‘教材’。只要形势在变化,学习内容就应该不断地调整”;也应促使教授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认识到“日益更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向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样一个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充分重视课程内容的时效性问题,可以充分考虑以授课学期中出现的学生身边人、身边事、网络热点事件、国内外大事件等为阶段教学内容,拉近学生距离,切合学生需求,充分考虑课程内容。
最后,鉴于课程当中存在的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有待创新的问题,可以不局限于讲授法、访谈法等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可适当探索譬如读书指导法、实践练习法、启发法、小组辩论法、网络平台学习法等教学方法,“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指出,“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重点,强化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可以考虑“利用微信、微博、QQ等平台加强网络实时互动,由学生对每学期的教学内容提前进行讨论交流,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与回答,强化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可尝试探索“根据所教授学生的不同专业性质、素质特点和身心规律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要因时而变,因人而异,因势而为,积极探索行之有效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授课形式。
四、结束语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探索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是长期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在教学中必须要把因“事”而教与因“势”而教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不断把“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落实下来,从教学实际出发,探索教育规律,进一步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大局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适时做出反应,上好形势与政策的思想教育课。
参考文献:
[1]李 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5):68-70.
[2]宋茂银,郝明扬,于 芳.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16(1):135-136.
[3]康 慧.关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方向的思考[J].教育观察(上半月刊),2015(8):96-101.
[4]李 梁.深化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从“大国方略”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2015(11):26-29.
[5]韩 蕾.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亚太教育,2016(21):124.
[6]梁炳源.探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J].亚太教育,2015(5):31.
[7]许楚玲.刍议《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时效性[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4).
[8]刘亦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刍议[J].求知导刊,2015(13).
[9]罗 维.《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改革刍议[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
[10]韩丽华.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管理刍议[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27(4).
[11]甘肅省高校思政研究会课题组.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gx):22-23.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04-28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青年大学生正逐渐融入社会,越来越愿意走出“象牙塔”,更加关心涉及自身、社会、国家等方面的社会热点问题。而社会热点问题的内容良莠不齐,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社会热点问题涉及国家政治、社会民生、国际安全、娱乐头条等方方面面,这些社会热点紧扣时代脉搏,捕捉社会万象,对在校的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培育和思维导向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授课要求和内容等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目的再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与教授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主课堂和主渠道作用发挥的重要环节,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地位也日益凸显,随着教育部的重视和各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完善和改进,这一课程的教学也成了公共必修课程中的重要科目,也是伴随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的大学课程之一。
习近平同志在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党的未来和希望。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这为全党和全社会提出了要培养好青年人、引导好青年人的共同任务。同样,在2016年12月份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习近平指出了高等教育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也指明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关系到能不能把握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立场问题。总归一隅,直指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责任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对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进行价值引导、思维锻炼、政治素养培育的重要必修课。形势与政策课以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为教学内容,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之为“公民政治素养提升课程”,而这里提出的提升公民政治素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让青年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时刻“心怀天下”,增强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目标实现过程中接班人和建设者应具备的大局意识,要具备辨别、服从、维护“大局”的基本政治素养。这也是论及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设和教学目的的应有之意,把青年大学生培育成为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善于奉献、服务人民的,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并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坚定的可靠后备力量,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三观”培植。
二、当前教学环境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教学环境范畴限定于我国高校的教育与管理环境,包括校园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也同样包括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虚拟教育教学环境,例如MOOC、微课、网课等。纷繁交错的教学环境之下,高校形势与政策作为新形势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必修课,其发展和教学过程也出现了一些不足和教学短板。
一是课程设置学时较少,分多学期教授,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因為形势与政策课程为学生的公共必修课,高校的教务管理部门和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任务的主要教学单位(部门)在依据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学年和学时计划时,以四年制本科为例,通常课程开设是在大学二、三年级,并且分成四个学期来讲授,一般情况的学时安排是在36个学时,因而平均下来的学时也仅仅只有9个学时。按照普通高等学校的课程讲授时间进行计算,一个学期的学时仅为360分钟,而且每一学期的课程安排学时较少,学生的思想重视程度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部分学生考虑到课程讲授时间少,认为学不了什么东西;另外有人认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更为重要,这种公共课程可学可不学;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其实就是国家新闻时政,没必要集中上课讲授,自己看报纸、看新闻、上网就可以完成。归因统之,即为课程设置的分学期上课学时量问题和学生思想认识和重视不够。
二是教学内容限定性与实效性不强的问题。以当前全国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情况来看,没有统一的限定教材,但以大部分高校采用的受教育部社科司和思想政治工作司委托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为例,其作为教材在一定意义上有指导价值和统一效力;但是通常情况下其课件PPT为统一配送和制作,导致大部分老师或多或少会产生惰性,未精心准备或改编课件内容,以做到“因校制宜”。另外,在教材板块对上一学年的重大时间进行归类,虽然在行课期间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理论性,但是时效性会大打折扣,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求知欲,也必然导致课程实效性的降低。
三是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有待创新。就大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讲授方式方法而言,应严格遵守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有关教育方法和原则,以“入头、入脑、入心”为目标,但在教学方法上仍然存在单一地“教”与单一地“学”现象,或者就是采取简单的讲授法对课堂知识进行“满堂灌”,教学方式方法的陈旧,在一定意义上也影响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我们可以尝试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多加探索。
三、积极探索和思考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革新
高等学校是培养和输出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党和国家可靠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场所。形势与政策课程虽然是公共必修课中的一个小小部分,但是它也肩负着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占领问题,关乎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塑造,面对新形势下的教学呈现的问题,需要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进行必要的探索和革新。 首先,可以探索试点在课程总学時不变的基础上,缩短教学课程的学期数,集中教学时段;或者在不影响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基础上,把学时适当地增加,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提高青年学生的重视程度。并且可以在课程考核方面采取综合考核与考察两种方式,将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论应用实践能力为重点,促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其次,针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限定性与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可以从教师队伍的教学敏感性上下功夫,让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充分认识到“时效性就是形势与政策课的‘生命’,决定了它本不该有的‘教材’。只要形势在变化,学习内容就应该不断地调整”;也应促使教授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认识到“日益更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向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样一个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充分重视课程内容的时效性问题,可以充分考虑以授课学期中出现的学生身边人、身边事、网络热点事件、国内外大事件等为阶段教学内容,拉近学生距离,切合学生需求,充分考虑课程内容。
最后,鉴于课程当中存在的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有待创新的问题,可以不局限于讲授法、访谈法等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可适当探索譬如读书指导法、实践练习法、启发法、小组辩论法、网络平台学习法等教学方法,“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指出,“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重点,强化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可以考虑“利用微信、微博、QQ等平台加强网络实时互动,由学生对每学期的教学内容提前进行讨论交流,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与回答,强化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可尝试探索“根据所教授学生的不同专业性质、素质特点和身心规律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要因时而变,因人而异,因势而为,积极探索行之有效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授课形式。
四、结束语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探索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是长期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在教学中必须要把因“事”而教与因“势”而教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不断把“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落实下来,从教学实际出发,探索教育规律,进一步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大局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适时做出反应,上好形势与政策的思想教育课。
参考文献:
[1]李 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5):68-70.
[2]宋茂银,郝明扬,于 芳.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16(1):135-136.
[3]康 慧.关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方向的思考[J].教育观察(上半月刊),2015(8):96-101.
[4]李 梁.深化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从“大国方略”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2015(11):26-29.
[5]韩 蕾.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亚太教育,2016(21):124.
[6]梁炳源.探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J].亚太教育,2015(5):31.
[7]许楚玲.刍议《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时效性[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4).
[8]刘亦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刍议[J].求知导刊,2015(13).
[9]罗 维.《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改革刍议[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
[10]韩丽华.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管理刍议[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27(4).
[11]甘肅省高校思政研究会课题组.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gx):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