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联系《芜湖日报》编辑部的工作实际,不断提高地方党报管理科学化水平,克服采编人员的职业倦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为本,是巩固地方党报主流媒体地位、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抗风险能力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一、地方党报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现象不容乐观
所谓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个人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身心疲惫、工作投入低、不良的服务态度和人际关系等状态,它是任何类型的职业群体都可能隐含的职业症状。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倦怠是指采编人员不能很好地应付新闻报道和宣传任务对自己的要求,进而产生的疲劳困乏或消极怠工的工作状态,是厌烦或畏惧新闻宣传工作的一种心理反应。
2012年,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调研组针对包括职业倦怠感在内的5个方面的问题,先后在山东、福建、陕西、湖北、黑龙江、安徽、湖南、浙江、山西、云南等10个省份,对当地党政部门中在职在岗的县处级以下(含县处级)公务员进行问卷调查。调研组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低落”三个维度对基层公务员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的分析研究。其中,“情感耗竭”主要反映的是由于工作而导致的个人的疲劳、衰竭状态,特别是情绪方面的不良反应;“人格解体”主要指个人刻意与工作,包括工作内容和与工作相关的人保持距离,反映的是个人对待工作对象的负性工作态度和不良的人际关系;“成就感低落”主要反映的是个人对工作胜任感和工作成就感的降低。据今年初公布的这项调查结果显示,79.89%的基层公务员存在有轻度工作倦怠的现象。
基层公务员中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在地方党报从业人员中也不同程度存在。2011年《安徽大学学报》刊发调查报告《合肥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研究》,该调查报告同样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对包括地方党报在内的合肥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程度进行测量,研究发现,合肥地方党报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个别岗位职业倦怠严重。
二、地方党报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和危害
1、工作压力过大或过低
当前地方党报工作压力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有的媒体或岗位因为人手少、任务重、加班多、薪水低、媒体竞争激烈等因素,从业人员常常面临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一些记者因长期疲于应付考核,一些编辑因为长期从事夜班工作,加上个别地方上级主管部门对地方党报的具体事务干涉过多,对宣传报道工作的要求不够科学合理,使得一些从业人员易出现懈怠情绪,他们中的一些人自嘲沦为“新闻民工”,有的地方党报人员跳槽频繁,出现了“铁打的媒体流水的记者”现象。
与之相反,也有一些地方党报由于当地媒体竞争不充分,广告和发行压力不大,媒体自身管理粗放,定编定岗不够科学,奖勤罚懒的机制不够健全,部门过多,人员过剩,管理层次繁琐,导致一些从业人员工作压力过低,工作缺乏挑战性,个人潜能不能充分发挥,同样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感觉工作单调乏味
任何一件事物和工作,都可能产生审美疲劳,党报的新闻宣传工作也不例外。刚从事新闻工作头几年,一些地方党报的采编人员往往干劲十足,记者什么新闻都想写,什么题材都想涉猎,发了稿件往往很受鼓舞;编辑则不仅编稿的时候字斟句酌,还经常主动约稿、策划版面,为了制作一条好标题、设计一块好版面绞尽脑汁、反复推敲。但几年下来后,工作能力、经验各方面成熟了,往往失去对工作的新鲜感。一些地方和媒体办报环境不够宽松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从业人员的工作激情,削弱了他们对新闻理想的追求。如果岗位和职位长期没有变化,加上自身不注意调整、组织上不加以关心、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又不够完善,就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往日那种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探索的精神渐渐消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谨慎,新闻的敏感性开始降低,对各种热点新闻和突发事件见怪不怪,习惯程序化地完成工作任务,每天写出来的东西、编出来的版面都出现一成不变的“模式化”倾向。
3、职业成就感降低
新闻工作者被称为“无冕之王”,社会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往往很高。在地方党报,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依然怀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新闻梦想,十分看中党报的新闻宣传工作对社会的影响力,渴望获得“激扬文字、激浊扬清”的成就感。但也有不少从业人员对现实中暂时面临的困难估计不足,对地市党报的社会影响力期望值过高,一旦工作中遇到挫折、受到委屈和不公正的待遇,就很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和“无能感”,久而久之便易产生职业倦怠。
三、如何积极应对地方党报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现象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们就幸福安康。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联系新闻单位的工作实际,地方党报要克服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现象,就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带领广大党员和全体新闻工作者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全面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争创一流媒体,进一步巩固地方党报主流媒体的地位。
1、坚守党的新闻工作者的精神追求,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地方党报要从根本上克服采编人员的职业倦怠,一定要重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在党员干部和采编人员中不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教育引导大家居安思危、勇于进取,积极预防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坚守党的新闻工作者的精神追求。 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重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教育引导组织党员干部和广大采编人员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学习党的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采编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事业观、新闻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要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采编人员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2、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地方党报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在党员干部和广大采编人员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着力整治慵懒散奢等不良风气。
上级主管部门要进一步为地市党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创造条件,要做新闻媒体的裁判员,不要成为运动员;要回归本位不要越位。要在制定政策、建立机制和管好导向上有所为,在具体业务上有所不为。要让报社总编在确保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下,放手让报社编委按照宣传规律和新闻规律相统一的原则办报;要鼓励他们充分利用党报公信力强和人才资源丰厚的优势,在确保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在党报的深刻性、启迪性、可用性、可读性上下功夫,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的意愿统一起来,把以正面报道为主同切实搞好舆论监督结合起来,把总结成绩报道经验同研究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结合起来,把指导工作和指导生活结合起来,把严肃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把指导性融于可读性之中,努力做到领导满意,读者喜欢,专家认可,增强工作的成就感,克服职业的倦怠感。
3、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奖惩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地市党报及其上级主管部门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竞争性选拔人才方式,加强媒体负责人和关键岗位干部培养选拔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奖勤罚懒的管理体制,科学定编定岗,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更多讲政治、懂新闻、擅管理、做风正的人才向媒体关键岗位流动。□
(作者单位:芜湖日报社)
责编:周蕾
一、地方党报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现象不容乐观
所谓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个人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身心疲惫、工作投入低、不良的服务态度和人际关系等状态,它是任何类型的职业群体都可能隐含的职业症状。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倦怠是指采编人员不能很好地应付新闻报道和宣传任务对自己的要求,进而产生的疲劳困乏或消极怠工的工作状态,是厌烦或畏惧新闻宣传工作的一种心理反应。
2012年,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调研组针对包括职业倦怠感在内的5个方面的问题,先后在山东、福建、陕西、湖北、黑龙江、安徽、湖南、浙江、山西、云南等10个省份,对当地党政部门中在职在岗的县处级以下(含县处级)公务员进行问卷调查。调研组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低落”三个维度对基层公务员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的分析研究。其中,“情感耗竭”主要反映的是由于工作而导致的个人的疲劳、衰竭状态,特别是情绪方面的不良反应;“人格解体”主要指个人刻意与工作,包括工作内容和与工作相关的人保持距离,反映的是个人对待工作对象的负性工作态度和不良的人际关系;“成就感低落”主要反映的是个人对工作胜任感和工作成就感的降低。据今年初公布的这项调查结果显示,79.89%的基层公务员存在有轻度工作倦怠的现象。
基层公务员中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在地方党报从业人员中也不同程度存在。2011年《安徽大学学报》刊发调查报告《合肥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研究》,该调查报告同样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对包括地方党报在内的合肥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程度进行测量,研究发现,合肥地方党报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个别岗位职业倦怠严重。
二、地方党报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和危害
1、工作压力过大或过低
当前地方党报工作压力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有的媒体或岗位因为人手少、任务重、加班多、薪水低、媒体竞争激烈等因素,从业人员常常面临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一些记者因长期疲于应付考核,一些编辑因为长期从事夜班工作,加上个别地方上级主管部门对地方党报的具体事务干涉过多,对宣传报道工作的要求不够科学合理,使得一些从业人员易出现懈怠情绪,他们中的一些人自嘲沦为“新闻民工”,有的地方党报人员跳槽频繁,出现了“铁打的媒体流水的记者”现象。
与之相反,也有一些地方党报由于当地媒体竞争不充分,广告和发行压力不大,媒体自身管理粗放,定编定岗不够科学,奖勤罚懒的机制不够健全,部门过多,人员过剩,管理层次繁琐,导致一些从业人员工作压力过低,工作缺乏挑战性,个人潜能不能充分发挥,同样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感觉工作单调乏味
任何一件事物和工作,都可能产生审美疲劳,党报的新闻宣传工作也不例外。刚从事新闻工作头几年,一些地方党报的采编人员往往干劲十足,记者什么新闻都想写,什么题材都想涉猎,发了稿件往往很受鼓舞;编辑则不仅编稿的时候字斟句酌,还经常主动约稿、策划版面,为了制作一条好标题、设计一块好版面绞尽脑汁、反复推敲。但几年下来后,工作能力、经验各方面成熟了,往往失去对工作的新鲜感。一些地方和媒体办报环境不够宽松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从业人员的工作激情,削弱了他们对新闻理想的追求。如果岗位和职位长期没有变化,加上自身不注意调整、组织上不加以关心、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又不够完善,就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往日那种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探索的精神渐渐消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谨慎,新闻的敏感性开始降低,对各种热点新闻和突发事件见怪不怪,习惯程序化地完成工作任务,每天写出来的东西、编出来的版面都出现一成不变的“模式化”倾向。
3、职业成就感降低
新闻工作者被称为“无冕之王”,社会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往往很高。在地方党报,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依然怀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新闻梦想,十分看中党报的新闻宣传工作对社会的影响力,渴望获得“激扬文字、激浊扬清”的成就感。但也有不少从业人员对现实中暂时面临的困难估计不足,对地市党报的社会影响力期望值过高,一旦工作中遇到挫折、受到委屈和不公正的待遇,就很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和“无能感”,久而久之便易产生职业倦怠。
三、如何积极应对地方党报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现象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们就幸福安康。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联系新闻单位的工作实际,地方党报要克服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现象,就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带领广大党员和全体新闻工作者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全面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争创一流媒体,进一步巩固地方党报主流媒体的地位。
1、坚守党的新闻工作者的精神追求,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地方党报要从根本上克服采编人员的职业倦怠,一定要重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在党员干部和采编人员中不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教育引导大家居安思危、勇于进取,积极预防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坚守党的新闻工作者的精神追求。 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重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教育引导组织党员干部和广大采编人员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学习党的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采编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事业观、新闻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要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采编人员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2、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地方党报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在党员干部和广大采编人员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着力整治慵懒散奢等不良风气。
上级主管部门要进一步为地市党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创造条件,要做新闻媒体的裁判员,不要成为运动员;要回归本位不要越位。要在制定政策、建立机制和管好导向上有所为,在具体业务上有所不为。要让报社总编在确保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下,放手让报社编委按照宣传规律和新闻规律相统一的原则办报;要鼓励他们充分利用党报公信力强和人才资源丰厚的优势,在确保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在党报的深刻性、启迪性、可用性、可读性上下功夫,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的意愿统一起来,把以正面报道为主同切实搞好舆论监督结合起来,把总结成绩报道经验同研究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结合起来,把指导工作和指导生活结合起来,把严肃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把指导性融于可读性之中,努力做到领导满意,读者喜欢,专家认可,增强工作的成就感,克服职业的倦怠感。
3、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奖惩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地市党报及其上级主管部门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竞争性选拔人才方式,加强媒体负责人和关键岗位干部培养选拔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奖勤罚懒的管理体制,科学定编定岗,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更多讲政治、懂新闻、擅管理、做风正的人才向媒体关键岗位流动。□
(作者单位:芜湖日报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