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格式塔心理学对电影审美研究的启示主要体现在,它从心理学原理来对观影者的感知心理和审美体验进行解读,突破了以往电影审美重要素轻整体、重形象轻心理的研究思路,开拓了电影美学分析的视野。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电影审美;电影美学
一、格式塔心理学在电影中的运用
电影这一艺术形式本身即是一种格式塔,它是一种结构性整体,其每个部分的意义必须依据它与整体的关系才能得到理解。电影审美,着眼于解构电影作品美学效果的形成机制与规律,必然也就要关注于电影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的复杂构成及其运作。从格式塔心理学分析电影审美,就是要将影片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主客体活动的同构性,通过影片所建构的物理场与观者心理场的契合,从而实现与欣赏者的身心共鸣。
《盗梦空间》这部电影却是很好的体现出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及项重要内涵。影片在摄影、美术、视觉效果上带给观众视知觉的享受,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巧妙地运用了格式塔心理学相关视觉原理,探索与创新了电影艺术语言。其中的画面和构图作为电影艺术语言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既创造了艺术形象,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格式塔心理学依据人们的视知觉和视觉思维的视觉原理,为影视创作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和实践的途径。
二、探究《盗梦空问》与格式塔心理学的契合点
在德文中,“格式塔”是 “形式”或 “形状”的意思,而 “形”是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和主要对象。其研究方法最突出的特点是整体性原则,一个重要论点是: “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盗梦空间》中运用这些原理进行影像设计和视觉传达,将人类难以用视觉表现的精神心理领域,展示得淋漓尽致,丰富了电影语言,形成视像画面的审美张力。下面主要就影片中整体性的均衡与失衡、画面图—底关系对比的运用、重叠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整体性的均衡与失衡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任何 “形”,都是经由主体知觉活动重新组织或建构过了的经验中的 “整体”。换言之,人们可以将任何一种物理 (心理)现象看作一个整体; 而只有将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整体,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每一个物理 (心理)现象都是一个格式塔,都是一个 “被分离的整体”。均衡与失衡作为整体性的两大主要外在表现形式,成为研究物理 (心理) 现象的重要手段。均衡,强调画面中的被摄对象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从而使被摄对象能在视觉上给人以稳定感、舒适感。不论是从物理平衡或心理平衡的角度,为了表现情节逻辑的真实性,大多采用均衡的整体效果。也有一部分影片为表现不稳定状态而采用失衡的效果,而这种整体的失衡既是影片情节状态的需要,同时亦是为了达到观众心理的一种平衡。
《盗梦空间》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巧妙地运用了整体性的均衡与失衡。其作为典型的科幻片,为了营造科幻效果,有时会使用数字特效打破整体的均衡状态,让画面失衡,异于常规。如影片中男主角多姆·柯布带领新造梦师阿丽瑞德妮在自己设计的梦境中学习时,阿丽瑞德妮表现出强大的创造力,站在街道上的阿丽瑞德妮让城市建筑在自己面前进行翻转折叠,倒立在城市上方来来往往的车辆与行人仍旧如履平地。甚至可以直接看到一座桥突然从平面拔地而起或者轰然倒塌、消失,由倾斜产生动感。这种构图的均衡和失衡是一种视觉上的力的相互作用的不同结果。当镜头投向城市折叠倒立在空中并与下面城市同步正常运行时,画面从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失衡带来一种强烈的不稳定感,而这种不稳定感让梦更接近梦的实质,让人们意识到主人公是在梦境当中。
(2)图—底关系对比的运用
所谓图—底关系,就是判定哪些形从背景中突出出来构成 “图”,哪些仍留在背景中作为“底”,即图形与背景的关系。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发现,凡是被封闭的面都容易被看成 “图”,而封闭这个面的另一个面总是被看成底; 面积较小的总是被看作 “图”,而面积较大的总是被看成“底”。他们还发现人们在图—底对比越明显时,对视知觉对象的判断会更加集中和准确,这为电影创作提供了视觉依据。影片镜头画面中的视知觉对象可以通过图与底的明暗、色彩、大小、结构、形式、位置等进行对比和判断,进而呈现出相应的图—底画面效果。
在影片《盗梦空间》中,阿丽瑞德妮偷偷进入柯布的梦境时,她与柯布在电梯里上下来回所看到的柯布深藏的记忆,现实中还存在的两人的近景形象在画面中占很大面积,说明两人作为旁观者的身份,并对梦中人物拥有控制权。而画面中草坪上远远玩耍的柯布的两个小孩和他的妻子梅尔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面积,说明他们处在一个相对被动的地位。最巧妙的就是电梯门的使用,它并非完全封闭,而是呈网格状,如同牢狱的铁丝网般存在。柯布和阿丽瑞德妮站在门内,而记忆影像在门外,因此它既是一个电梯楼层的关卡,也暗示主人公柯布对内心记忆的刻意隐藏和封锁。同时,“图—底”之间也可以相互转换。在聚焦和虚焦的技术支持下,观众的视角和焦点进行转换,因此完成了 “图—底”相互转换。画面焦点的变化也是叙事焦点的变化。当柯布和阿丽瑞德妮站在电梯内望向外面的梅尔和孩子们时,随着镜头焦点的变换,两者之间的图—底关系发生了变化,观众的视角和焦点也随之进行转移。
三、重叠
重叠是造成基本视觉概念偏离的主要手法。当一个单位部分地掩盖了它后面的另一单位时,就造成了重叠。每个单位本身的形状越是连贯,单位与单位的差别越是明显,知觉到的重叠效果就越是清楚。这种重叠既可以指画面构图上的重叠,也可以指影视上时空和叙事上的重叠。《盗梦空间》最大限度地表现出穿梭的多重梦境,在时空和叙事结构上分别进行了各自的变化和重叠,以共同方向运动状态自成个体单位,又相互联系,一起构成影片整体。从时空的角度上说,时间和空间是衡量运动变化的尺子,因为它能够准确描述出物体的运动和变化。《盗梦空间》在时空的流动上数个梦境依次进入和撤出,并在某个时间点同时进行。如在第一层梦的城市场景镜头里,车子冲出桥的围栏,在失重状况下渐渐跌入河的同一时间内,第二层酒店梦境的物理空间发生颠倒倒转,整个空间都失去了重力,人与物不得不飘浮和游走于空中,第三层雪山梦境也产生物理空间的震动,发生雪崩。影片运用时间的重叠,造成紧张的急迫感,让观众深受时间的紧要而陷入剧情情节的影响。而重叠的梦境之间既相互区别独立成个体,又相互紧密联系,呈现出在共同时空的流动上重叠并向前推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绍全:《格式塔与审美心理研究》,齐鲁学刊,1989年
[2]鲁道夫·阿恩海姆:《視觉思维——美直觉心理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3]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作者简介:李佳灿,女,1995年2月,江西赣州人,硕士学位,天津工业大学,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电影审美;电影美学
一、格式塔心理学在电影中的运用
电影这一艺术形式本身即是一种格式塔,它是一种结构性整体,其每个部分的意义必须依据它与整体的关系才能得到理解。电影审美,着眼于解构电影作品美学效果的形成机制与规律,必然也就要关注于电影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的复杂构成及其运作。从格式塔心理学分析电影审美,就是要将影片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主客体活动的同构性,通过影片所建构的物理场与观者心理场的契合,从而实现与欣赏者的身心共鸣。
《盗梦空间》这部电影却是很好的体现出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及项重要内涵。影片在摄影、美术、视觉效果上带给观众视知觉的享受,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巧妙地运用了格式塔心理学相关视觉原理,探索与创新了电影艺术语言。其中的画面和构图作为电影艺术语言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既创造了艺术形象,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格式塔心理学依据人们的视知觉和视觉思维的视觉原理,为影视创作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和实践的途径。
二、探究《盗梦空问》与格式塔心理学的契合点
在德文中,“格式塔”是 “形式”或 “形状”的意思,而 “形”是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和主要对象。其研究方法最突出的特点是整体性原则,一个重要论点是: “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盗梦空间》中运用这些原理进行影像设计和视觉传达,将人类难以用视觉表现的精神心理领域,展示得淋漓尽致,丰富了电影语言,形成视像画面的审美张力。下面主要就影片中整体性的均衡与失衡、画面图—底关系对比的运用、重叠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整体性的均衡与失衡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任何 “形”,都是经由主体知觉活动重新组织或建构过了的经验中的 “整体”。换言之,人们可以将任何一种物理 (心理)现象看作一个整体; 而只有将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整体,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每一个物理 (心理)现象都是一个格式塔,都是一个 “被分离的整体”。均衡与失衡作为整体性的两大主要外在表现形式,成为研究物理 (心理) 现象的重要手段。均衡,强调画面中的被摄对象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从而使被摄对象能在视觉上给人以稳定感、舒适感。不论是从物理平衡或心理平衡的角度,为了表现情节逻辑的真实性,大多采用均衡的整体效果。也有一部分影片为表现不稳定状态而采用失衡的效果,而这种整体的失衡既是影片情节状态的需要,同时亦是为了达到观众心理的一种平衡。
《盗梦空间》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巧妙地运用了整体性的均衡与失衡。其作为典型的科幻片,为了营造科幻效果,有时会使用数字特效打破整体的均衡状态,让画面失衡,异于常规。如影片中男主角多姆·柯布带领新造梦师阿丽瑞德妮在自己设计的梦境中学习时,阿丽瑞德妮表现出强大的创造力,站在街道上的阿丽瑞德妮让城市建筑在自己面前进行翻转折叠,倒立在城市上方来来往往的车辆与行人仍旧如履平地。甚至可以直接看到一座桥突然从平面拔地而起或者轰然倒塌、消失,由倾斜产生动感。这种构图的均衡和失衡是一种视觉上的力的相互作用的不同结果。当镜头投向城市折叠倒立在空中并与下面城市同步正常运行时,画面从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失衡带来一种强烈的不稳定感,而这种不稳定感让梦更接近梦的实质,让人们意识到主人公是在梦境当中。
(2)图—底关系对比的运用
所谓图—底关系,就是判定哪些形从背景中突出出来构成 “图”,哪些仍留在背景中作为“底”,即图形与背景的关系。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发现,凡是被封闭的面都容易被看成 “图”,而封闭这个面的另一个面总是被看成底; 面积较小的总是被看作 “图”,而面积较大的总是被看成“底”。他们还发现人们在图—底对比越明显时,对视知觉对象的判断会更加集中和准确,这为电影创作提供了视觉依据。影片镜头画面中的视知觉对象可以通过图与底的明暗、色彩、大小、结构、形式、位置等进行对比和判断,进而呈现出相应的图—底画面效果。
在影片《盗梦空间》中,阿丽瑞德妮偷偷进入柯布的梦境时,她与柯布在电梯里上下来回所看到的柯布深藏的记忆,现实中还存在的两人的近景形象在画面中占很大面积,说明两人作为旁观者的身份,并对梦中人物拥有控制权。而画面中草坪上远远玩耍的柯布的两个小孩和他的妻子梅尔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面积,说明他们处在一个相对被动的地位。最巧妙的就是电梯门的使用,它并非完全封闭,而是呈网格状,如同牢狱的铁丝网般存在。柯布和阿丽瑞德妮站在门内,而记忆影像在门外,因此它既是一个电梯楼层的关卡,也暗示主人公柯布对内心记忆的刻意隐藏和封锁。同时,“图—底”之间也可以相互转换。在聚焦和虚焦的技术支持下,观众的视角和焦点进行转换,因此完成了 “图—底”相互转换。画面焦点的变化也是叙事焦点的变化。当柯布和阿丽瑞德妮站在电梯内望向外面的梅尔和孩子们时,随着镜头焦点的变换,两者之间的图—底关系发生了变化,观众的视角和焦点也随之进行转移。
三、重叠
重叠是造成基本视觉概念偏离的主要手法。当一个单位部分地掩盖了它后面的另一单位时,就造成了重叠。每个单位本身的形状越是连贯,单位与单位的差别越是明显,知觉到的重叠效果就越是清楚。这种重叠既可以指画面构图上的重叠,也可以指影视上时空和叙事上的重叠。《盗梦空间》最大限度地表现出穿梭的多重梦境,在时空和叙事结构上分别进行了各自的变化和重叠,以共同方向运动状态自成个体单位,又相互联系,一起构成影片整体。从时空的角度上说,时间和空间是衡量运动变化的尺子,因为它能够准确描述出物体的运动和变化。《盗梦空间》在时空的流动上数个梦境依次进入和撤出,并在某个时间点同时进行。如在第一层梦的城市场景镜头里,车子冲出桥的围栏,在失重状况下渐渐跌入河的同一时间内,第二层酒店梦境的物理空间发生颠倒倒转,整个空间都失去了重力,人与物不得不飘浮和游走于空中,第三层雪山梦境也产生物理空间的震动,发生雪崩。影片运用时间的重叠,造成紧张的急迫感,让观众深受时间的紧要而陷入剧情情节的影响。而重叠的梦境之间既相互区别独立成个体,又相互紧密联系,呈现出在共同时空的流动上重叠并向前推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绍全:《格式塔与审美心理研究》,齐鲁学刊,1989年
[2]鲁道夫·阿恩海姆:《視觉思维——美直觉心理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3]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作者简介:李佳灿,女,1995年2月,江西赣州人,硕士学位,天津工业大学,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