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衣服”本来的功能只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但在历史中又演化出了政治、审美的功能。在传统社会,服饰的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治民”的重要部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服饰所蕴涵的政治功能在减弱,而是更加注重服饰的时尚和前卫。
关键词:服饰;古代服饰;社会阶层;社会等级
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是社会分工复杂化、等级身份严格化之后的产物。“等级性”是阶级社会的标志,对古人的服装审美意识的影响贯穿了古代社会的始终。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最著名的为《尚书·益稷》所载十二章服:“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十二章纹遂成为历代帝王上衣下裳的服章制度,一直延用到清帝逊位、袁世凯复辟称帝。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國服装的基本形制。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主要表现在:①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②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 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穿短衫。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政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
中国古代服饰的核心是等级制度,在所谓华夏衣冠之治中,衣冠服饰是尊卑贵贱等级序列的标志,不同等级享用不同的款式、质地、颜色、纹样,任何人都不得僭越。“锦衣”和“布衣”成了等级的标志,“丝绸”和“葛麻”成了贫富的标志,黄色衣服是皇家的标志,紫色衣服是达官贵人的标志,灰色、蓝色衣服成了贫民百姓的标志,长袍马褂是文人学士和有身份的人的象征,短衣麻葛是苦力的标志。古代社会屡有僭用服饰而失官降职,甚至丢脑袋的。也正是通过外在服饰的等级划分,使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各处其位,扮演各自的社会角色发挥各自的社会功能,从而使整个社会显得秩序整饰,一片升平景象。
服饰对内的政治功能是等级制,对外的政治功能则是作为“天朝上国”“华夏中心”的象征。《左传》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将“汉服”视为文明的标志,以“衣冠文物之邦”自诩,以“衣冠上国”自居。西晋末,晋元帝渡江,中原士族相随南逃,史称“衣冠南渡”。与“衣冠”相对的是“被发左袵”,是非汉族即非“华夏”的夷狄的符号,野蛮的象征。“被发左袵”与“人面兽心”并列,对“非衣冠”的歧视何其深也。
服装政治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大为盛行,服装成为“革命”与“不革命”的重要标志,在“文革”中几乎只有工作服、蓝中山装和绿军装成为被允许的“革命服装”。改革开放使思想观点大解放,也使服装大解放,人们有穿衣戴帽的自由。但在八十年代初,喇叭裤、牛仔裤仍曾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精神污染”而遭禁,终经开明者以敦煌“飞天”壁画论证喇叭裤是中国“民族服装”而不是“西方没落腐朽”的外来品、牛仔裤本是“美国劳动人民的服装”而不是“资产阶级奇装异服”而最后开禁。此后,服装的“政治化”迅速淡出。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服饰从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发展到承载着社会等级、社会观念、政治观念的变化。特别是成为社会等级身份的标志,在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明显且有着很长的一段历史。虽然现在服饰也有品牌上的社会阶层差别,但没有古代服饰反映的等级那样森严,任何人都不得僭越的可怕程度。而且男女服饰体现的性别特点也很模糊,现在大多数的人都穿中性服装,现在只要有钱,一样可以穿高档品牌的衣服,所以现在服饰所反映出来的等级和差别不是很明显,而且界限也很模糊,而是更加注重服饰的时尚和前卫。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服饰》偌瑶
[2]《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一般特点》来源:全球服装网 伍慧萍
[3]《由中国十大社会阶层—评服饰品牌发展方向 》全球品牌网杨大筠
[4]《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思想的成因》www.baidu.com/ whao18/blog
[5]《服饰文化:民族的还是世界的?》中国纺织网
作者简介:何惠,女,1985年9月,江西新余人,单位:江西工程学院思政部。
关键词:服饰;古代服饰;社会阶层;社会等级
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是社会分工复杂化、等级身份严格化之后的产物。“等级性”是阶级社会的标志,对古人的服装审美意识的影响贯穿了古代社会的始终。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最著名的为《尚书·益稷》所载十二章服:“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十二章纹遂成为历代帝王上衣下裳的服章制度,一直延用到清帝逊位、袁世凯复辟称帝。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國服装的基本形制。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主要表现在:①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②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 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穿短衫。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政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
中国古代服饰的核心是等级制度,在所谓华夏衣冠之治中,衣冠服饰是尊卑贵贱等级序列的标志,不同等级享用不同的款式、质地、颜色、纹样,任何人都不得僭越。“锦衣”和“布衣”成了等级的标志,“丝绸”和“葛麻”成了贫富的标志,黄色衣服是皇家的标志,紫色衣服是达官贵人的标志,灰色、蓝色衣服成了贫民百姓的标志,长袍马褂是文人学士和有身份的人的象征,短衣麻葛是苦力的标志。古代社会屡有僭用服饰而失官降职,甚至丢脑袋的。也正是通过外在服饰的等级划分,使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各处其位,扮演各自的社会角色发挥各自的社会功能,从而使整个社会显得秩序整饰,一片升平景象。
服饰对内的政治功能是等级制,对外的政治功能则是作为“天朝上国”“华夏中心”的象征。《左传》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将“汉服”视为文明的标志,以“衣冠文物之邦”自诩,以“衣冠上国”自居。西晋末,晋元帝渡江,中原士族相随南逃,史称“衣冠南渡”。与“衣冠”相对的是“被发左袵”,是非汉族即非“华夏”的夷狄的符号,野蛮的象征。“被发左袵”与“人面兽心”并列,对“非衣冠”的歧视何其深也。
服装政治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大为盛行,服装成为“革命”与“不革命”的重要标志,在“文革”中几乎只有工作服、蓝中山装和绿军装成为被允许的“革命服装”。改革开放使思想观点大解放,也使服装大解放,人们有穿衣戴帽的自由。但在八十年代初,喇叭裤、牛仔裤仍曾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精神污染”而遭禁,终经开明者以敦煌“飞天”壁画论证喇叭裤是中国“民族服装”而不是“西方没落腐朽”的外来品、牛仔裤本是“美国劳动人民的服装”而不是“资产阶级奇装异服”而最后开禁。此后,服装的“政治化”迅速淡出。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服饰从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发展到承载着社会等级、社会观念、政治观念的变化。特别是成为社会等级身份的标志,在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明显且有着很长的一段历史。虽然现在服饰也有品牌上的社会阶层差别,但没有古代服饰反映的等级那样森严,任何人都不得僭越的可怕程度。而且男女服饰体现的性别特点也很模糊,现在大多数的人都穿中性服装,现在只要有钱,一样可以穿高档品牌的衣服,所以现在服饰所反映出来的等级和差别不是很明显,而且界限也很模糊,而是更加注重服饰的时尚和前卫。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服饰》偌瑶
[2]《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一般特点》来源:全球服装网 伍慧萍
[3]《由中国十大社会阶层—评服饰品牌发展方向 》全球品牌网杨大筠
[4]《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思想的成因》www.baidu.com/ whao18/blog
[5]《服饰文化:民族的还是世界的?》中国纺织网
作者简介:何惠,女,1985年9月,江西新余人,单位:江西工程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