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工业自动化的程度大幅度提高。机电一体化已是当今世界及未来机械工业技术和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向,越来越多的企业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析问题,并设计了基于理实一体化的全新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理实一体化
随着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的公布,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近年来,机电一体化已是当今世界及未来机械工业技术和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向,也是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越来越多的装备制造企业要求毕业生在具备本专业的操作技能同时,也应该具备相应的学习和管理能力。随着学生生源质量的下降以及专业技术的发展,注定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当今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教学模式进行变革,以适应学生和企业的发展需求。
1 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状分析
为了设计完善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我院邀请了河南省部分企业的负责人,河南省机电行业协会负责人,就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讨论。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定位不准 原有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本上按“既懂机又懂电”来定位,但实际上机与电各自为两大独立的专业大类,内容都十分丰富,各自涉及面又都非常广,让一名高职学生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系统掌握两大类别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必要。而且这样的定位就造成学生“不太懂机,也不太懂电”的尴尬局面,失去了该专业应有的特色,达不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1.2 培养目标片面 只注重人才的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专业理论课的系统学习,模糊了和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的区别,不利于学生进入工作岗位的继续学习和发展。
1.3 课程体系及上课模式不合理 原有的课程体系偏向于传统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碎片化,理论课程和集中实训环节脱节,上理论课老师不知道学生实训的内容,实训的老师不管理论环节。即使是一门理论课也是先理论后实践,验证性实训多,创新性实训少。当今生源质量的情况下,学生的能动性就差,在一定程度上原有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效果较差。
2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基于理实一体化模式
2.1 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机电一体化设备,尤其是工业机器人的操作、组装、调试、维護、检修、技术改造及其管理等岗位工作的能力,并对一般机电一体化设备具有初级设计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职业方向的明确,与课程设置相对应的程度更强,职业能力的描述与学生参加工作内容相关,重点突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认知能力。
2.2 完善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 第一、二学年,开设都是通识课(高等数学,英语、思政课等)和一些专业基础课、核心技能课,相对应的是一些社会活动,以及一系列实训环节——小、中型项目,主要有课程的技术节点项目,课程项目,学期的综合项目(每学期规定最少一个)等。新生入校就分成A、B两组,第一学期A组学生学习课程组合一和学期小型项目,B组学生学习课程组合二和学期小型项目,第二学期两组对调。所有实训室每学期都有学生使用,节省了学校的教学资源;从第五学期开始,学生分成A、B两组,进入顶岗实习环节,分别交叉进行各专业方向培训、企业实习。以第一学年为例,课程组合一偏重于机械工程基础,课程包括工程数学A、工程力学、机械加工等,模块化的对应学期项目是机床加工技术实训。课程组合二偏重于电子与编程基础,课程包括工程数学B、电工电子技术、C语言编程等,模块化的对应学期项目是集成电路故障检查与维修。
2.3 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我们目前教学方式,教与学其实是分离的,理论与实践是分离的。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其实就是以项目引领教学,只是这个项目可大可小,但按照专业理论课的技术节点和对应的技能,边讲边训,讲训结合,即以小项目引领教学,也是理实一体化教学。这样做,学生乐于接受,也逐步拉近了与企业之间的距离。
2.4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 在专业课之外,多做一些其他训练,多开展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些文体活动,让年轻人动起来,既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多发挥学生的正能量,减少负能量,对构建我们的文明和谐校园能起到积极作用。
3 结束语
根据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需求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定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构建项目教学的职业教育模式,创新理实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从企业需求出发,不断探索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关注过程培养,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开启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直通车。
参考文献:
[1]方坤礼,张新星.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特色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13(7).
[2]黄中玉.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1.
[3]刘迎春.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机电技术,2011.
[4]汪超.机电一体化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5]郑峰.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1.
[6]金美琴.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院级项目:基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项目编号GZYB12)研究成果,主持人:王登峰。
作者简介:王登峰(1979.11),男,河南商丘人,工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先进制造技术。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理实一体化
随着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的公布,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近年来,机电一体化已是当今世界及未来机械工业技术和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向,也是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越来越多的装备制造企业要求毕业生在具备本专业的操作技能同时,也应该具备相应的学习和管理能力。随着学生生源质量的下降以及专业技术的发展,注定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当今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教学模式进行变革,以适应学生和企业的发展需求。
1 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状分析
为了设计完善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我院邀请了河南省部分企业的负责人,河南省机电行业协会负责人,就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讨论。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定位不准 原有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本上按“既懂机又懂电”来定位,但实际上机与电各自为两大独立的专业大类,内容都十分丰富,各自涉及面又都非常广,让一名高职学生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系统掌握两大类别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必要。而且这样的定位就造成学生“不太懂机,也不太懂电”的尴尬局面,失去了该专业应有的特色,达不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1.2 培养目标片面 只注重人才的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专业理论课的系统学习,模糊了和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的区别,不利于学生进入工作岗位的继续学习和发展。
1.3 课程体系及上课模式不合理 原有的课程体系偏向于传统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碎片化,理论课程和集中实训环节脱节,上理论课老师不知道学生实训的内容,实训的老师不管理论环节。即使是一门理论课也是先理论后实践,验证性实训多,创新性实训少。当今生源质量的情况下,学生的能动性就差,在一定程度上原有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效果较差。
2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基于理实一体化模式
2.1 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机电一体化设备,尤其是工业机器人的操作、组装、调试、维護、检修、技术改造及其管理等岗位工作的能力,并对一般机电一体化设备具有初级设计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职业方向的明确,与课程设置相对应的程度更强,职业能力的描述与学生参加工作内容相关,重点突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认知能力。
2.2 完善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 第一、二学年,开设都是通识课(高等数学,英语、思政课等)和一些专业基础课、核心技能课,相对应的是一些社会活动,以及一系列实训环节——小、中型项目,主要有课程的技术节点项目,课程项目,学期的综合项目(每学期规定最少一个)等。新生入校就分成A、B两组,第一学期A组学生学习课程组合一和学期小型项目,B组学生学习课程组合二和学期小型项目,第二学期两组对调。所有实训室每学期都有学生使用,节省了学校的教学资源;从第五学期开始,学生分成A、B两组,进入顶岗实习环节,分别交叉进行各专业方向培训、企业实习。以第一学年为例,课程组合一偏重于机械工程基础,课程包括工程数学A、工程力学、机械加工等,模块化的对应学期项目是机床加工技术实训。课程组合二偏重于电子与编程基础,课程包括工程数学B、电工电子技术、C语言编程等,模块化的对应学期项目是集成电路故障检查与维修。
2.3 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我们目前教学方式,教与学其实是分离的,理论与实践是分离的。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其实就是以项目引领教学,只是这个项目可大可小,但按照专业理论课的技术节点和对应的技能,边讲边训,讲训结合,即以小项目引领教学,也是理实一体化教学。这样做,学生乐于接受,也逐步拉近了与企业之间的距离。
2.4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 在专业课之外,多做一些其他训练,多开展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些文体活动,让年轻人动起来,既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多发挥学生的正能量,减少负能量,对构建我们的文明和谐校园能起到积极作用。
3 结束语
根据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需求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定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构建项目教学的职业教育模式,创新理实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从企业需求出发,不断探索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关注过程培养,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开启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直通车。
参考文献:
[1]方坤礼,张新星.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特色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13(7).
[2]黄中玉.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1.
[3]刘迎春.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机电技术,2011.
[4]汪超.机电一体化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5]郑峰.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1.
[6]金美琴.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院级项目:基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项目编号GZYB12)研究成果,主持人:王登峰。
作者简介:王登峰(1979.11),男,河南商丘人,工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先进制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