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华商”不妨先从重拾好传统做起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xzsx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华商 办好两报。”这是我从3月18日西安日报社出版的《采编生活》,头版看到的用大号黑体字排印的醒目标题。第一感觉是《西安晚报》《西安日报》社委会真的已“觉悟”,要放下“架子”了。
  “学习、发展、创新、变革、服务、建设。”是《西安晚报》《西安日报》确定的2009年的工作主题,要求以进取与求实的精神开展向《华商报》学习活动。郝小奇社长在报社2008年度工作总结表彰大会特意向大家推荐介绍了华商报总编辑鲍剑的文章——《我们的理念与方向》,引发全社上下向《华商报》学习的热潮,各部门都结合自己的工作,深入的比较,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寻找差距,提出改进的措施。什么叫“见贤思齐”?我看这就是。而且还很有点“知耻后勇”的境界,值得鼓掌叫好。
  以“业外人士”的眼光读完这条消息后,我还想到了两点:
  首先是一份报纸要想拥有大量读者,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记者、编辑和编辑部要有蜜蜂精神,不光要会、要勤于采好蜜,更要精于酿好蜜,多出精蜜。即当好新闻的“加工厂”和“精选室”,同样的新闻事件,一旦决定要编发,那就要做出有别于其它报纸的独特角度、深度和高度,而非新闻事件的“搬运站”和“传达室。”
  其次是原《西安晚报》一版有个几乎天天和读者见面的栏目叫“古城论语。”以短小精悍、议论风生的言论,评说本市乃至三秦大地发生的重大新闻,关乎国计民生的热点、难点和焦点。很受人们的欢迎。但不知为啥,从2000年起,“古城论语”偶尔“露峥嵘”,不久便“泥牛入海”没了踪影。“学习华商 办好两报”应从发扬、传承自身原有好的风格做起,千万别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错误。”换言之,要从细节学起,不妨先从重拾两报过去好传统做起,把丢掉的好栏目恢复(如“古城论语”、“钟楼下”)。因为,一份好的报纸,往往都有象征编辑部“旗帜”、传达总编“心声”的言论栏目。而我以为,“古城论语”栏目过去就承载了这样的“重任”。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大概是从2006年起吧,《西安晚报》有了个每日固定的栏目:“今日时评”。专门编发主流媒体对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的评论,当日事当日评,今天事明日评,以“时间短、评说快”见长,犹如旅游点、博物馆、展览馆的导游和解说员,给处在快节奏社会生活中的人们阅读上“省时省力”的帮助。应该说,设立这个栏目的用意是很好的。好在适时而生,顺势而为,跟势而存,也可看做是应对行业竞争的一种手段。
  不久以后,在这个栏目里又派生出另一个每日固定的小栏目:“快评天下”。编发的是经过筛选的来自全国的典型事例和言简意赅、或褒或贬的评判,不到一分钟即可阅读完毕。可谓“快事快人快评快读”,给人以新鲜、活泼之感。然而时间长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
  一是大小栏目的名称有点儿重叠。大栏目叫“今日时评”,小栏目叫“快评天下”,而内容大多来自其它报刊和网络,有鹦鹉学舌之嫌。二是浪费版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平面媒体的版面可说是寸版寸金。《西安晚报》作为有名望的大报,更应珍惜每一寸版面,使其发挥最大的价值效应。三是时下的《西安晚报》没有评说本地时政言论的特色栏目。加之“今日时评”大多是来自外埠的雷同话题,读来有点儿乏味。
  鉴于以上几点,可否考虑把“快评天下”变为“古城论语”,作为“今日时评”的姊妹栏目,每日固定编发《西安晚报》记者、编辑和本地业余新闻爱好者对西安社会生活的时政评论,以弥补“今日时评”远水不解近渴的缺陷。
  还有一点不能不说,“古城论语”是《西安晚报》几辈老报人打造的好栏目、名栏目、金牌栏目,与《人民日报》的“今日谈”相似,而“今日谈”至今保留,值得反思。《陕西工人报》一至三版也保留着有独家特点的时政评论栏目“工报时评”、“直言录”、“周末杂谈”、“安全大家谈”、和“洒金桥茶座”,刊发的文章多和本地区工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议论风生,一事一议,读来就像三伏天喝冰镇酸梅汤,很解渴。这也值得《西安晚报》借鉴。
其他文献
作为省会城市的成都,同时又处在地震的恢复重建期,其报刊市场却迎来了新的发展。特别是成都女性类期刊零售市场,出现了新的值得关注的走向。本文简略分析,以此了解当前该类刊物的零售市场竞争格局,同时将部分期刊进行对比分析;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北京世纪华文SIS体系自主监测的数据库,数据为2009年第一季度监测的最新数据。    女性期刊数量多 竞争激烈    女性类期刊在成都一直呈繁荣之势,数量众多,大多全国
期刊
理论有什么作用?我有一个观点:“理论上的清醒是行动上坚定的前提。”传媒人、新闻工作者,如同别的社会行当的人一样,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提高,要有自己的“理论”。   这里的“有理论”,并不是要求我们的传媒人、新闻工作者,每个人都要写出《中国新闻论》《世界传媒史》《当代报刊学》那样的洋洋巨著,那也是不实际的。但是就自己的业务范围中的事情,有所总结,有所条理,有所“议”,有所“论”,“论”出点带有
期刊
21世纪,3G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词,有人甚至将21世纪称为移动信息社会。近年来我国从各个层面支持3G建设,推动信息社会发展。由我国提出并主导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三大3G标准之一TD-SCDMA还与登月工程、大飞机制造项目一起,被国家列为自主创新三大工程。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为有效拉动内需,保持经济快速平稳增长,我国政府更是频频出台相关举措扶持3G产业发展。2009年1月6
期刊
自4月1日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发布了考试录用公务员的公告,并宣布今年全省公务员扩招1600多人,总数达9600多名后,一时间各大媒体纷纷给予关注。省内各大报纸也不甘示弱,除在第一时间进行了相关报道外,有的报纸甚至给出大版面大篇幅对此次公务员扩招进行了连续报道。  综观广东省内较有影响力的6家报纸《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新快报》和《信息时报》,除了在第一时间对公
期刊
编者按:  采编、发行和广告是当代媒介经营的“三驾马车”,但发行历来不受重视,理论研究也相对薄弱。本刊开设的“报刊发行”专栏,将把媒介发行作为一个重点关注的话题,希望能为国内百万发行人搭建一座相互交流的平台,营造一个精神家园。本栏目坚持“写发行人的话,为发行人说话”,致力于提供实用的发行资讯,传播发行前沿理念,推介发行界的经典案例。这里的文章要求贴近发行实际、贴近发行生活、贴近发行人员心理。同时,
期刊
2009年5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邮政商函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首届“直邮与传媒”研讨会在石家庄举行。70多位与会国内著名的传媒界和营销界专家、学者及业界高层人士围绕国内外直邮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直邮媒介产业发展潜力、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探讨。本刊辑录了部分专家在研讨会上贡献的思想观点,以飨读者。  王景江(中国直邮协会副会长):通过多种方式深化对直邮产业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对直邮的认识度大大提
期刊
有一种激情,始终促使他一投入工作就那么风风火火;  有一种信仰,始终激励他对党的新闻工作倾注一腔热血,要干就要听到惊雷;  有一种挚爱,始终使他一提起笔来就全身心去写,于是笔下生花的范作便随之而出。  2007年11月8日,当他站在北京表彰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领奖台的一刹那,他的眼睛湿润了,到华夏能源报社9年拼搏的往事如镜头,一幕幕跳到眼前:9年含辛茹苦,领航着华夏能源报社这艘行船迎着风浪、躲过
期刊
据已经公开的统计数字,2008年受百年奥运等喜庆事件的影响,我国报纸广告同比增长率约10%,但自去年9月起报纸广告的增长就开始明显减速。总的来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报纸广告总量增长趋缓,经营压力再度加大,是当前报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报纸发行也因此受到一定影响。如何创新经营思路,促进报刊发行业持续稳健发展,是摆在报刊社发行人面前的重大问题。    蓝海战略:开辟报纸发行新领地    近年来,我国报业
期刊
4月23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举行2009年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对于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的进展情况,人保部新闻发言人透露,“一季度应届高校毕业生签约率总体略低于去年同期,但各地情况不一样”。  大学生签约率“略低”于去年,官方透露出的大学生就业进展与一段时期以来媒体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报道上通过“大学生当保安”、“大学生当掏粪工”、“大学生毕婚族(女大学生毕业后先结婚再就业)”之类的报道反复渲染与强
期刊
最近,在《百年五牛图》一书中,读到了一代报人张季鸾的事迹,受益匪浅。  张季鸾,祖籍陕西榆林。1906年赴日留学5年,1911年学成归国,应于右任邀请,出任辛亥革命前后很有影响的上海《民立报》编辑,正式开始报人生涯。此后十余年,他辗转京沪办报,历任多家报社总编辑,文名天下皆知。1926年9月,他出任“新记”《大公报》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主持编辑、言论工作,使《大公报》很快成为国内最有影响的报纸,成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