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论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obb0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论有什么作用?我有一个观点:“理论上的清醒是行动上坚定的前提。”传媒人、新闻工作者,如同别的社会行当的人一样,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提高,要有自己的“理论”。
  这里的“有理论”,并不是要求我们的传媒人、新闻工作者,每个人都要写出《中国新闻论》《世界传媒史》《当代报刊学》那样的洋洋巨著,那也是不实际的。但是就自己的业务范围中的事情,有所总结,有所条理,有所“议”,有所“论”,“论”出点带有自己个人特色的道道来,比如《“三贴近”与我们的新闻改革》,比如《新闻标题创新之我见》,比如《从几篇获奖作品中提炼出来的基本经验》,比如《如何让经济文章“活”起来》,写出诸如此类的业务论文,我想说大概不仅应当办得到,而且能够办得到吧。
  论文作为新闻业务职称晋升的重要的一条是有道理的,但也有弊端:动辄要求“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多少多少篇”,这个要求实践起来就有相当的难度,哪有那么多刊物和版面?于是弄虚作假、花钱买版面等歪风就“应运而生”了。至于有的人在他人论文署名后面加上自己的署名冒充自己的论文,这种“不劳而获”的行为,永远为正派的新闻工作者所不齿。
  新闻工作者、媒体负责人努力总结、理出自己的“论”来,是理所当然的。这些理论所及,当然包括具体的文字、文章,也包括一个个专栏、专版、时段、节目、频道、媒体,这些理论可以不是最精当、最科学,但必须确确实实是自己劳动得出来的东西。
  在40多年的杂文、评论写作、编辑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一些自己的关于杂文、评论的“论”,比如 :
  关于杂文的“三功能论”(匕首、投枪、解剖刀,鼓点、红旗、冲锋号,书本、乐曲、软饮料)。
  关于杂文、言论的“四要素论”(情感、哲理、文采、形象)。
  关于言论创作的“花环论”(到现实生活中去,撷取一朵又一朵、一片又一片带着露珠的鲜花和嫩叶,编织成理性的花环,再献给读者)。
  关于文章写作的“味精论”(在言论写作中讲究知识和情趣)。
  关于文章样式的“包子饺子论”(文章的样式避免总是论点—论据—结论“三段式”,而做到有变化,比如通信、评点、对话等等)。
  关于文体问题的“陶冶论”(用优美的散文陶冶尖锐的杂文,用活泼的杂文陶冶严肃的评论)。
  关于杂文与时评关系的“死活论”(杂文时评化则杂文死,时评杂文化则时评活)。
  ……
  我的这些“论”,可能不那么准确,不那么深刻,理论性也不那么强,但带有我自己的特色,是我这个具体的“新闻人”、“传媒人”自己长期文字工作、编辑工作的经验提炼,一方面甘苦自知,另一方面倒也屡试不爽,实践效果还不错。
  我认为:新闻学、传媒学是实践学。我不主张把新闻业务论文神秘化、学院化、教材化,动不动就是几千字,上万字,甲乙丙丁,子丑寅卯,大则中国数字的一二三四,小则阿拉伯数字1234,却玄而又玄,离开实际很远,没有可操作性。那不是好的新闻业务论文(大学毕业和硕士、博士论文是有几万的字数要求,人家有人家的道理,与我们这里讨论的更注重实践的新闻业务论文是两码事,要求应当有很大区别)。
  我看,理论应当是生动活泼的,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1998年6月到2004年7月,我应《中华新闻报》之邀,在该报主笔“砚边杂咀”专栏,共发表文章160多篇,从各种角度观察、议论新闻传媒界的人、事、理,我想不能说这样的文章就不是新闻业务论文。而写出这样的东西,凡是有些新闻实践的人,只要肯动脑子,都是并不困难的事情。
  对于撰写论文的问题,包括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影视节目策划、主持、播音的论文,当然也包括媒体管理、经营等方面的论文,我对朋友们有两劝:
  一是劝君破除迷信,不要动不动来一句“我不会写那玩意儿”就不去写。实际的情况往往是:新闻业务论文的写作,你不去实践,就一定永远“不会”;你勇敢地去实践,就没有什么东西“不会”。
  二是劝君多动脑筋,不要等到了评职称的时候、升职务的时候,才去“临时抱佛脚”。从根本上说,“理论”是通过提炼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的,如果单单、绝对、就是“为了评职称、升职务”,那就违背了论文、理论的本质意义和价值,变成很无聊了。那种“一心就是为了评职称、升职务”的行为,与“当今传媒人素质”,风马牛不相及!
  (作者系韬奋新闻奖获得者、《河北日报》高级编辑)
其他文献
创新与发展是组织追求的首要目标,然而对于许多组织来说,创新却又似乎总是十分艰难。究其原因,忽视组织其他因素对于创新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尝试探讨网络即时聊天工具对组织创新的影响,希望通过考察这一新型组织传播方式,促进组织的创新与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提及的“组织”如无特别指明则专指企业组织。    一、研究动机:即时聊天工具的废与兴    即时聊天工具自上世纪90年代网络成为一股热潮以来
期刊
让我们的话题从一部电影开始吧,有一部香港电影,名字叫《别惹我》,男主角是广播晚间节目主持人,女主角是自由撰稿人。两人因生活中的小冲突,把个人恩怨掺进了广播节目中,上演了一场出乎意料的情感故事。一档广播谈话节目,成了两个人爱恨情仇的渊薮。给人印象深刻的是,男主角曾在节目中言词极其刻薄,借助广播对女主角进行人身攻击,一番波折后,一场爱意绵绵的脱口秀使两位主人公前嫌尽释,也让一直在关注节目进展的广播听众
期刊
2005年以来,在中国邮政大力推动下,我国的直邮产业无论从经营规模,还是从内涵、服务形式和服务领域都产生了质的突破与发展。一些直邮客户通过采用直邮广告取得特殊效应,企业由小变大,逐步壮大起来。越来越多的印刷企业、数据公司和广告公司开始关注直邮,同时介入到直邮服务中,直邮作为一个产业逐步形成。    一、直邮媒介产业的概念、特征和构成    ⒈直邮的定义  我们综合人们对直邮的描述,提出直邮如下定义
期刊
电视摄像是指运用电视摄像机拍摄电视画面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后,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即通过实习过程,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并把理论用于实际操作。电视摄像不同于一般的工科课程,它既是一门技术课,又是一门艺术课,它综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如何开展实验教学一直是电视摄像实验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在此方面,南昌大学现代传媒中心借助校内外资源优势,在让学生充分了
期刊
一、汶川大地震“背妻男”事件回顾    2008年5月15日,在汶川地震过去的第三天,英国最具影响力的报刊之一《每日邮报》 在头版刊登了一张题为《给妻子最后的尊严》的照片,这张照片是美籍华裔摄影师沈淇徕于2008年5月14日在四川省绵竹汉旺镇的地震灾区拍摄的,照片上一个叫做吴加芳的中年男子将妻子石琼华和自己绑在一起骑在一辆摩托车上。在地震中吴加芳的妻子不幸遇难,当他从废墟里挖出已经丧生的妻子后,不
期刊
毋庸讳言,当重大突发事件悄然来临,而主流媒体出于种种利益的考量而闭嘴沉默集体缺位的时候,如果人们不能从可信信源获知其间具体原委,“起于青萍之末”的各类传言无疑会乘机占领大众舆论,成为一定时间内缓解大众知情需要的伪事实。笔者之所以称其为伪事实,一是言其从不明信源流出,再到“宋人掘井得人”般的口耳相传,其可信度很低;二来担心别有所图者寻机滋事、以讹传讹,故作惊人之论,其弊害更是无穷。而诸多事实也正表明
期刊
在2009年3·15晚会上,由传播技术带来的困扰成为了焦点,针对手机媒体,2008年消费者申诉主要集中在垃圾短信的不请自来和手机个人用户信息被泄露。  手机媒体是迄今整合了最多传播元素形式及内容的传播媒介。最初的手机实现了走路与说话同时进行。随着短信的推广,书信这一古老媒介成为了手机媒介的新内容;而手机报和上网功能的改进则是手机意图整合报纸与网络于一体的努力成果。3G手机将会实现数据、图像的实时传
期刊
背景与缘起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给予他们关心和爱护,而残障儿童更需要得到格外的照顾和呵护。爱德慈佑院是由社会上有爱心的人士、爱德基金会部分职员以及残疾人士的家长参照海内外相关组织发起成立的南京首家为智障人士服务的专业化非营利机构,一个为残疾、特别是为智力障碍青少年和他们的家庭服务的人道主义组织。2002年初,爱德基金会为其提供了启动基金及130平方米民居一处,同年4月经南京市鼓楼区民政局
期刊
1    头戴一顶“税收科研工作者”的桂冠其实是一件尴尬透顶的窝囊事。因为在税收的田园里,我们收获的一直是“微薄的希望”。税收学科的贫弱,在我看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连谁谁题写书名的什么什么读本,自以为是的袍子下总藏不住东拼西凑的针脚,兴高采烈的面容上总透着面黄肌瘦的菜色。或许,那些“脑袋大脖子粗”的“特定”读者就该吞咽这些半生不熟、粗制滥造的“生猛海鲜”。  税收的田园并不贫瘠,贫瘠的是我们的思
期刊
作为省会城市的成都,同时又处在地震的恢复重建期,其报刊市场却迎来了新的发展。特别是成都女性类期刊零售市场,出现了新的值得关注的走向。本文简略分析,以此了解当前该类刊物的零售市场竞争格局,同时将部分期刊进行对比分析;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北京世纪华文SIS体系自主监测的数据库,数据为2009年第一季度监测的最新数据。    女性期刊数量多 竞争激烈    女性类期刊在成都一直呈繁荣之势,数量众多,大多全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