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论有什么作用?我有一个观点:“理论上的清醒是行动上坚定的前提。”传媒人、新闻工作者,如同别的社会行当的人一样,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提高,要有自己的“理论”。
这里的“有理论”,并不是要求我们的传媒人、新闻工作者,每个人都要写出《中国新闻论》《世界传媒史》《当代报刊学》那样的洋洋巨著,那也是不实际的。但是就自己的业务范围中的事情,有所总结,有所条理,有所“议”,有所“论”,“论”出点带有自己个人特色的道道来,比如《“三贴近”与我们的新闻改革》,比如《新闻标题创新之我见》,比如《从几篇获奖作品中提炼出来的基本经验》,比如《如何让经济文章“活”起来》,写出诸如此类的业务论文,我想说大概不仅应当办得到,而且能够办得到吧。
论文作为新闻业务职称晋升的重要的一条是有道理的,但也有弊端:动辄要求“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多少多少篇”,这个要求实践起来就有相当的难度,哪有那么多刊物和版面?于是弄虚作假、花钱买版面等歪风就“应运而生”了。至于有的人在他人论文署名后面加上自己的署名冒充自己的论文,这种“不劳而获”的行为,永远为正派的新闻工作者所不齿。
新闻工作者、媒体负责人努力总结、理出自己的“论”来,是理所当然的。这些理论所及,当然包括具体的文字、文章,也包括一个个专栏、专版、时段、节目、频道、媒体,这些理论可以不是最精当、最科学,但必须确确实实是自己劳动得出来的东西。
在40多年的杂文、评论写作、编辑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一些自己的关于杂文、评论的“论”,比如 :
关于杂文的“三功能论”(匕首、投枪、解剖刀,鼓点、红旗、冲锋号,书本、乐曲、软饮料)。
关于杂文、言论的“四要素论”(情感、哲理、文采、形象)。
关于言论创作的“花环论”(到现实生活中去,撷取一朵又一朵、一片又一片带着露珠的鲜花和嫩叶,编织成理性的花环,再献给读者)。
关于文章写作的“味精论”(在言论写作中讲究知识和情趣)。
关于文章样式的“包子饺子论”(文章的样式避免总是论点—论据—结论“三段式”,而做到有变化,比如通信、评点、对话等等)。
关于文体问题的“陶冶论”(用优美的散文陶冶尖锐的杂文,用活泼的杂文陶冶严肃的评论)。
关于杂文与时评关系的“死活论”(杂文时评化则杂文死,时评杂文化则时评活)。
……
我的这些“论”,可能不那么准确,不那么深刻,理论性也不那么强,但带有我自己的特色,是我这个具体的“新闻人”、“传媒人”自己长期文字工作、编辑工作的经验提炼,一方面甘苦自知,另一方面倒也屡试不爽,实践效果还不错。
我认为:新闻学、传媒学是实践学。我不主张把新闻业务论文神秘化、学院化、教材化,动不动就是几千字,上万字,甲乙丙丁,子丑寅卯,大则中国数字的一二三四,小则阿拉伯数字1234,却玄而又玄,离开实际很远,没有可操作性。那不是好的新闻业务论文(大学毕业和硕士、博士论文是有几万的字数要求,人家有人家的道理,与我们这里讨论的更注重实践的新闻业务论文是两码事,要求应当有很大区别)。
我看,理论应当是生动活泼的,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1998年6月到2004年7月,我应《中华新闻报》之邀,在该报主笔“砚边杂咀”专栏,共发表文章160多篇,从各种角度观察、议论新闻传媒界的人、事、理,我想不能说这样的文章就不是新闻业务论文。而写出这样的东西,凡是有些新闻实践的人,只要肯动脑子,都是并不困难的事情。
对于撰写论文的问题,包括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影视节目策划、主持、播音的论文,当然也包括媒体管理、经营等方面的论文,我对朋友们有两劝:
一是劝君破除迷信,不要动不动来一句“我不会写那玩意儿”就不去写。实际的情况往往是:新闻业务论文的写作,你不去实践,就一定永远“不会”;你勇敢地去实践,就没有什么东西“不会”。
二是劝君多动脑筋,不要等到了评职称的时候、升职务的时候,才去“临时抱佛脚”。从根本上说,“理论”是通过提炼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的,如果单单、绝对、就是“为了评职称、升职务”,那就违背了论文、理论的本质意义和价值,变成很无聊了。那种“一心就是为了评职称、升职务”的行为,与“当今传媒人素质”,风马牛不相及!
(作者系韬奋新闻奖获得者、《河北日报》高级编辑)
这里的“有理论”,并不是要求我们的传媒人、新闻工作者,每个人都要写出《中国新闻论》《世界传媒史》《当代报刊学》那样的洋洋巨著,那也是不实际的。但是就自己的业务范围中的事情,有所总结,有所条理,有所“议”,有所“论”,“论”出点带有自己个人特色的道道来,比如《“三贴近”与我们的新闻改革》,比如《新闻标题创新之我见》,比如《从几篇获奖作品中提炼出来的基本经验》,比如《如何让经济文章“活”起来》,写出诸如此类的业务论文,我想说大概不仅应当办得到,而且能够办得到吧。
论文作为新闻业务职称晋升的重要的一条是有道理的,但也有弊端:动辄要求“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多少多少篇”,这个要求实践起来就有相当的难度,哪有那么多刊物和版面?于是弄虚作假、花钱买版面等歪风就“应运而生”了。至于有的人在他人论文署名后面加上自己的署名冒充自己的论文,这种“不劳而获”的行为,永远为正派的新闻工作者所不齿。
新闻工作者、媒体负责人努力总结、理出自己的“论”来,是理所当然的。这些理论所及,当然包括具体的文字、文章,也包括一个个专栏、专版、时段、节目、频道、媒体,这些理论可以不是最精当、最科学,但必须确确实实是自己劳动得出来的东西。
在40多年的杂文、评论写作、编辑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一些自己的关于杂文、评论的“论”,比如 :
关于杂文的“三功能论”(匕首、投枪、解剖刀,鼓点、红旗、冲锋号,书本、乐曲、软饮料)。
关于杂文、言论的“四要素论”(情感、哲理、文采、形象)。
关于言论创作的“花环论”(到现实生活中去,撷取一朵又一朵、一片又一片带着露珠的鲜花和嫩叶,编织成理性的花环,再献给读者)。
关于文章写作的“味精论”(在言论写作中讲究知识和情趣)。
关于文章样式的“包子饺子论”(文章的样式避免总是论点—论据—结论“三段式”,而做到有变化,比如通信、评点、对话等等)。
关于文体问题的“陶冶论”(用优美的散文陶冶尖锐的杂文,用活泼的杂文陶冶严肃的评论)。
关于杂文与时评关系的“死活论”(杂文时评化则杂文死,时评杂文化则时评活)。
……
我的这些“论”,可能不那么准确,不那么深刻,理论性也不那么强,但带有我自己的特色,是我这个具体的“新闻人”、“传媒人”自己长期文字工作、编辑工作的经验提炼,一方面甘苦自知,另一方面倒也屡试不爽,实践效果还不错。
我认为:新闻学、传媒学是实践学。我不主张把新闻业务论文神秘化、学院化、教材化,动不动就是几千字,上万字,甲乙丙丁,子丑寅卯,大则中国数字的一二三四,小则阿拉伯数字1234,却玄而又玄,离开实际很远,没有可操作性。那不是好的新闻业务论文(大学毕业和硕士、博士论文是有几万的字数要求,人家有人家的道理,与我们这里讨论的更注重实践的新闻业务论文是两码事,要求应当有很大区别)。
我看,理论应当是生动活泼的,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1998年6月到2004年7月,我应《中华新闻报》之邀,在该报主笔“砚边杂咀”专栏,共发表文章160多篇,从各种角度观察、议论新闻传媒界的人、事、理,我想不能说这样的文章就不是新闻业务论文。而写出这样的东西,凡是有些新闻实践的人,只要肯动脑子,都是并不困难的事情。
对于撰写论文的问题,包括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影视节目策划、主持、播音的论文,当然也包括媒体管理、经营等方面的论文,我对朋友们有两劝:
一是劝君破除迷信,不要动不动来一句“我不会写那玩意儿”就不去写。实际的情况往往是:新闻业务论文的写作,你不去实践,就一定永远“不会”;你勇敢地去实践,就没有什么东西“不会”。
二是劝君多动脑筋,不要等到了评职称的时候、升职务的时候,才去“临时抱佛脚”。从根本上说,“理论”是通过提炼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的,如果单单、绝对、就是“为了评职称、升职务”,那就违背了论文、理论的本质意义和价值,变成很无聊了。那种“一心就是为了评职称、升职务”的行为,与“当今传媒人素质”,风马牛不相及!
(作者系韬奋新闻奖获得者、《河北日报》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