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討老年女性闭孔疝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9月—2013年7月诊断明确的5例老年女性闭孔疝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例患者均经剖腹探查手术,有2例术前诊断明确为闭孔疝,误诊为粘连性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肠穿孔1例,阑尾周围脓肿1例,误诊率为60%;疝内容物均为小肠;其中4例行肠部分切除及肠吻合术,1例行肠楔形切除修补术,术中均行患侧闭孔疝修补关闭术。术中1例死于酸中毒及休克,其余4例术后无一发生肠瘘等并发症,住院时间为18—24天,平均20天,治愈出院。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无复发。结论:对瘦弱、多产的老年女性若反复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应高度人警惕闭孔疝,及早行腹部和盆腔CT以明确诊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尽早行手术及对症处理以降低闭孔疝患者的肠切除率和病死率,在临床中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闭孔疝;肠梗阻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854-02
我院于2011年9月—2013年7月共收治老年女性闭孔疝5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老年女性,年龄62—80(平均70岁),为体弱瘦型。发病至入院时间1-3天,其中有腹部手术史2例;长期便秘史3例,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2例。均有多胎生育史(3-5胎),并有长期营养不良生活史。
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急性肠梗阻症状。2例停止排气排便,4例腹痛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2例腹痛放射至放射至腹股沟区,直肠指诊右前壁有触痛2例,仅有1例在右侧股三角区扪及包块,2例Howshiop-Rowberg Sign(H-R征)阳性。
1.3 辅助检查
5例患者均行腹部平片、腹部B超、血常规、血气分析、电解质检查。4例腹部平片均提示阶梯状排列的多个液气平面,部分肠管壁扩张,1例有膈下游离气体;3例患者腹部B超发现盆腔少量积液;血常规示5.6-18(平均12.6)×109/L,血红蛋白91-120(平均100)g/L;4例有不同程度的代谢性酸中毒、低血钠或低血钾;2例行64排腹部及盆腔CT扫描示耻骨及闭孔外肌间的低密度包块,考虑肠管样填充物,即诊断为闭孔疝嵌顿,三维CT重建示小肠突入闭孔管内致管腔阻塞、近端肠管高度扩张。
1.4 术前诊断
本组中术前诊断为闭孔疝2例;粘连性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肠穿孔1例,阑尾周围脓肿1例,误诊率为60%。
2 治疗及结果
2.1 治疗方法
2例术前确诊为闭孔疝及1例确诊为肠穿孔的患者,在入院后2-6h内在全麻下行急诊手术;其余2例给予禁食、胃肠减压等保守处理未见明显好转,且患者频繁呕吐,腹痛较前加重,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同意进行手术治疗后立即给予剖腹探查。均采用右下腹剖腹探查切口,术中证实均为闭孔疝,其中4例位于右侧,1例位于左侧,嵌顿物均为小肠;均有不同程度的坏死,行肠部分切除术及肠吻合术或肠楔形切除修补术,术中均行患者闭孔疝修补关闭术。
2.2 治疗结果
本组5例患者均经剖腹探查手术,有2例术前诊断明确为闭孔疝,误诊为粘连性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肠穿孔1例,阑尾周围脓肿1例,误诊率为60%;疝内容物均为小肠;其中4例行肠部分切除及肠吻合术,1例行肠楔形切除修补术;术中1例死于酸中毒及休克,其余4例术后无一发生肠瘘等并发症,住院时间为18—24天,平均20天,治愈出院。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无复发。
3 讨论
3.1 误诊原因
本组患者5例,误诊3例,仅2例术前确诊。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方面:(1)闭孔疝临床少见,临床医师积累经验及认识不足,病史询问不详细、不全面,未对病情做出综合性分析等原因易误诊;(2)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Howship-Romberg征阳性率较低,采集病史不够全面,由于肠梗阻症状突出,临床上容易忽略此神经受压症状;(3)临床医生对诊断不明原因的肠梗阻患者,未常规行Hannington-Kiff征检查;(4)未能全面做出手术决策。
3.2 临床表现与诊断
闭孔疝的术前诊断率很低,主要是由于多数患者无明显的H-R征,疝块不易发现,而有腹部手术史或外伤史的患者易被误诊为粘连性肠梗阻。闭孔疝以单侧多见,而双侧闭孔疝和闭孔疝合并股疝或其他盆底疝的报道相对较少。由于左侧有乙状结肠的存在,右侧发病多于左侧。凡年老、瘦弱、多产的女性出现不明原因的肠梗阻表现,伴有不同程度的便秘、慢性咳嗽等腹压增加因素都有考虑闭孔疝嵌顿的可能,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详细询问病史,是否有腹部手术史、反复不明的腹痛及是否有导致腹压增加的病变,长期腰痛及大便情况,以排除肠道肿瘤、粘连性肠梗阻等;(2)仔细的体格检查:H-R征阳性,即闭孔疝特有的症状,有早期诊断价值,表现为从腹股沟区和大腿前内侧的刺痛、麻木、酸胀感,并向腘窝部及膝内侧放射;腹内压增加,伸腿外展或外旋时加重,反之则减轻。Hannington-Kiff征阳性,即闭孔神经受压,患侧大腿内收反射消失;(3)股部包块:股三角上方及卵圆窝处有的患者可扪及一圆形肿块,局部伴有压痛,易于股疝难辨别;(4)盆腔体征:嵌顿性闭孔疝通过直肠或阴道在截石位2点和10点位置处指检时可发现骨盆内前壁压痛且有条索状物或肿块,若有绞窄,将患肢外展,则肿块触痛明显增加;(5)CT:1983年Cubillo首次报道CT用于闭孔疝的诊断。(6)疝造影术:Ekberg O[1]等报道疝造影术对于诊断闭孔疝有一定的帮助,国内尚无此相关报道。
3.3 治疗
闭孔疝易嵌顿、肠坏死和肠穿孔,手法复位应视为禁忌,一旦诊断明确或怀疑后均应早期手术治疗已成为共识[2]。本组有1例患者诊断为粘连性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患者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均未及时行手术治疗,直到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才进行剖腹探查;1例患者嵌顿部肠管破裂导致膈下游离气体,被误诊为肠穿孔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均得到证实为闭孔疝嵌顿,1例患者因代谢性酸中毒太严重而术中死亡,因此及早诊断是治疗此病的关键。手术入路主要有经腹腔入路、经腹股沟入路、经腹股沟韧带下大腿根部入路、经腹腔镜微创治疗等。笔者认为采用经腹腔入路有以下优势:(1)手术野开阔,易于操作,不易发生副损伤;(2)有利于肠梗阻的诊断,对于行肠切除及发现肠道肿瘤及并发症可一并处理;(3)直视下修补闭孔内口,不易损伤闭孔神经及血管且有修补可靠、省时的优点;(4)可全面探查双侧闭孔及作相应的修补;(5)对腹腔污染严重的情况便于冲洗及引流。同时患者可采取头低位并稍偏向对侧的体位有助于患侧闭孔的暴露,有利于手术的进行。对于术中疝囊口较大者,笔者主张可将闭孔膜与耻骨膜缝合数针缩小闭孔,也可用生物网平片修补。这样创伤小,恢复快,更适合老年人的需要,同时还需要临床医生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的积累,腹腔镜下闭孔疝的治疗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诊断闭孔疝过程中,要提高对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和警惕,尤其是对于瘦弱、多胎生育史、具有不明原因肠梗阻的老年女性考虑到本病的可能;重视CT检查在诊断不明急腹症的应用;常规行H-R征和急诊CT检查,尽早行手术及对症处理以降低闭孔疝患者的肠切除率和病死率,在临床中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Ekberg O,Fritzdorf J,BlomquistP.Herniographic appearance of contralateral inguinal hernia.Aeta Radiol Diagn(Stockh),1984,25(2):125一128.
[2] 冯广革,刘晓阳.闭孔疝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1,10(1):90一91.
【关键词】闭孔疝;肠梗阻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854-02
我院于2011年9月—2013年7月共收治老年女性闭孔疝5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老年女性,年龄62—80(平均70岁),为体弱瘦型。发病至入院时间1-3天,其中有腹部手术史2例;长期便秘史3例,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2例。均有多胎生育史(3-5胎),并有长期营养不良生活史。
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急性肠梗阻症状。2例停止排气排便,4例腹痛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2例腹痛放射至放射至腹股沟区,直肠指诊右前壁有触痛2例,仅有1例在右侧股三角区扪及包块,2例Howshiop-Rowberg Sign(H-R征)阳性。
1.3 辅助检查
5例患者均行腹部平片、腹部B超、血常规、血气分析、电解质检查。4例腹部平片均提示阶梯状排列的多个液气平面,部分肠管壁扩张,1例有膈下游离气体;3例患者腹部B超发现盆腔少量积液;血常规示5.6-18(平均12.6)×109/L,血红蛋白91-120(平均100)g/L;4例有不同程度的代谢性酸中毒、低血钠或低血钾;2例行64排腹部及盆腔CT扫描示耻骨及闭孔外肌间的低密度包块,考虑肠管样填充物,即诊断为闭孔疝嵌顿,三维CT重建示小肠突入闭孔管内致管腔阻塞、近端肠管高度扩张。
1.4 术前诊断
本组中术前诊断为闭孔疝2例;粘连性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肠穿孔1例,阑尾周围脓肿1例,误诊率为60%。
2 治疗及结果
2.1 治疗方法
2例术前确诊为闭孔疝及1例确诊为肠穿孔的患者,在入院后2-6h内在全麻下行急诊手术;其余2例给予禁食、胃肠减压等保守处理未见明显好转,且患者频繁呕吐,腹痛较前加重,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同意进行手术治疗后立即给予剖腹探查。均采用右下腹剖腹探查切口,术中证实均为闭孔疝,其中4例位于右侧,1例位于左侧,嵌顿物均为小肠;均有不同程度的坏死,行肠部分切除术及肠吻合术或肠楔形切除修补术,术中均行患者闭孔疝修补关闭术。
2.2 治疗结果
本组5例患者均经剖腹探查手术,有2例术前诊断明确为闭孔疝,误诊为粘连性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肠穿孔1例,阑尾周围脓肿1例,误诊率为60%;疝内容物均为小肠;其中4例行肠部分切除及肠吻合术,1例行肠楔形切除修补术;术中1例死于酸中毒及休克,其余4例术后无一发生肠瘘等并发症,住院时间为18—24天,平均20天,治愈出院。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无复发。
3 讨论
3.1 误诊原因
本组患者5例,误诊3例,仅2例术前确诊。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方面:(1)闭孔疝临床少见,临床医师积累经验及认识不足,病史询问不详细、不全面,未对病情做出综合性分析等原因易误诊;(2)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Howship-Romberg征阳性率较低,采集病史不够全面,由于肠梗阻症状突出,临床上容易忽略此神经受压症状;(3)临床医生对诊断不明原因的肠梗阻患者,未常规行Hannington-Kiff征检查;(4)未能全面做出手术决策。
3.2 临床表现与诊断
闭孔疝的术前诊断率很低,主要是由于多数患者无明显的H-R征,疝块不易发现,而有腹部手术史或外伤史的患者易被误诊为粘连性肠梗阻。闭孔疝以单侧多见,而双侧闭孔疝和闭孔疝合并股疝或其他盆底疝的报道相对较少。由于左侧有乙状结肠的存在,右侧发病多于左侧。凡年老、瘦弱、多产的女性出现不明原因的肠梗阻表现,伴有不同程度的便秘、慢性咳嗽等腹压增加因素都有考虑闭孔疝嵌顿的可能,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详细询问病史,是否有腹部手术史、反复不明的腹痛及是否有导致腹压增加的病变,长期腰痛及大便情况,以排除肠道肿瘤、粘连性肠梗阻等;(2)仔细的体格检查:H-R征阳性,即闭孔疝特有的症状,有早期诊断价值,表现为从腹股沟区和大腿前内侧的刺痛、麻木、酸胀感,并向腘窝部及膝内侧放射;腹内压增加,伸腿外展或外旋时加重,反之则减轻。Hannington-Kiff征阳性,即闭孔神经受压,患侧大腿内收反射消失;(3)股部包块:股三角上方及卵圆窝处有的患者可扪及一圆形肿块,局部伴有压痛,易于股疝难辨别;(4)盆腔体征:嵌顿性闭孔疝通过直肠或阴道在截石位2点和10点位置处指检时可发现骨盆内前壁压痛且有条索状物或肿块,若有绞窄,将患肢外展,则肿块触痛明显增加;(5)CT:1983年Cubillo首次报道CT用于闭孔疝的诊断。(6)疝造影术:Ekberg O[1]等报道疝造影术对于诊断闭孔疝有一定的帮助,国内尚无此相关报道。
3.3 治疗
闭孔疝易嵌顿、肠坏死和肠穿孔,手法复位应视为禁忌,一旦诊断明确或怀疑后均应早期手术治疗已成为共识[2]。本组有1例患者诊断为粘连性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患者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均未及时行手术治疗,直到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才进行剖腹探查;1例患者嵌顿部肠管破裂导致膈下游离气体,被误诊为肠穿孔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均得到证实为闭孔疝嵌顿,1例患者因代谢性酸中毒太严重而术中死亡,因此及早诊断是治疗此病的关键。手术入路主要有经腹腔入路、经腹股沟入路、经腹股沟韧带下大腿根部入路、经腹腔镜微创治疗等。笔者认为采用经腹腔入路有以下优势:(1)手术野开阔,易于操作,不易发生副损伤;(2)有利于肠梗阻的诊断,对于行肠切除及发现肠道肿瘤及并发症可一并处理;(3)直视下修补闭孔内口,不易损伤闭孔神经及血管且有修补可靠、省时的优点;(4)可全面探查双侧闭孔及作相应的修补;(5)对腹腔污染严重的情况便于冲洗及引流。同时患者可采取头低位并稍偏向对侧的体位有助于患侧闭孔的暴露,有利于手术的进行。对于术中疝囊口较大者,笔者主张可将闭孔膜与耻骨膜缝合数针缩小闭孔,也可用生物网平片修补。这样创伤小,恢复快,更适合老年人的需要,同时还需要临床医生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的积累,腹腔镜下闭孔疝的治疗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诊断闭孔疝过程中,要提高对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和警惕,尤其是对于瘦弱、多胎生育史、具有不明原因肠梗阻的老年女性考虑到本病的可能;重视CT检查在诊断不明急腹症的应用;常规行H-R征和急诊CT检查,尽早行手术及对症处理以降低闭孔疝患者的肠切除率和病死率,在临床中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Ekberg O,Fritzdorf J,BlomquistP.Herniographic appearance of contralateral inguinal hernia.Aeta Radiol Diagn(Stockh),1984,25(2):125一128.
[2] 冯广革,刘晓阳.闭孔疝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1,10(1):90一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