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迫切要求,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鉴赏能力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问题进行分析,摸索出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鉴赏课的教学策略,通过鉴赏的角度、鉴赏的兴趣与鉴赏的方法三方着手,致力指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启迪学生的思维,提升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情操与审美情趣。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鉴赏课;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小学高年级学生初步学会鉴赏文学作品也是我们阅读中的一个目标要求,通过掌握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提升阅读的品位,提升阅读的素养,进一步丰富阅读的内涵。
(一)了解内容情节
把握住文学作品的情节,是读懂作品的关键,是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的基础,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因此在指导学生鉴赏作品时,可以让学生理清作品各篇章的情节,了解情节与情节之间的联系,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体会情节的多变与曲折离奇,这也是作品能吸引读者的魅力所在。
(二)品析语言修辞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老师越发意识到教学不能局限在文本的内容层面,而要将关注力聚焦在言语形式上。而课外阅读目的在于语言积累。因此,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落实到语言品味上,体会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感悟到语言的美感,能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三)感受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中,作者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表达独特的思想,主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完成的。因此,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只有抓住人物形象的分析,才能对作品所反映的现实有深刻的认识,体悟到作品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所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才能抓住作品中最重要的东西,理解感悟作品的深层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之所在。而品味人物形象一则可以品味不同人物的不同形象特点,二则可以品味同一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即人物形象的多样性。
(四)感悟作品主题
文学作品的主题就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各个要素表现出来的作家的观点、倾向、思想和情感。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即是作者的创作意图,因此,在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时要感悟作品的主题。感悟作品的主题,就要注意认识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这样对主题的把握就要更准确。
(五)体会表达方法
表达技巧即表达方法,是指作者表达文章的内容所运用的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其中一个目标要求是: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因此,在引导高年级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时,体会其表达的方法是提升高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运用的重要任务。
(一)再现情节画面
鑒赏作品是基于对作品内容感知、理解,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深入作品中的细节进行深层次的赏析。而往往品鉴作品通常是指向于某一细节的鉴赏,而鉴赏某一细节时,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再现情节画面,让学生获得直观形象的感知,提升阅读的兴趣,便于学生兴致盎然地入情入境地投入情节中进行鉴赏。在创设情境上,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式再现情节画面:视频引入,图片引入,讲故事引入。如在指导学生鉴赏《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时,在引导学生鉴赏第一次出海遇险时的情境时,我出示了视频画面,让学生观看视频,感受当时的危险情境,观看完视频后,学生立刻有话想说。
(二)把握整体情节
当鉴赏某一情节时,我们不是把这一细节单独剥离出来,脱离整体的内容的。如果单独鉴赏,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无味。因此,在课外阅读鉴赏课的教学上,注意整体把握各篇章的情节,注重作品情节关联性,了解情节与情节之间的连接点,才能更有效品鉴,提升鉴赏的趣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指导学生鉴赏《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时,我选取了四个章节进行鉴赏,在每个章节鉴赏前,我都进行情节的铺垫,回顾章节的前置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梳理整体情节,整体把握故事,贯穿章节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始终置于整个故事中,在品鉴某个节点时,也就始终保持着趣味。
(一)质疑——启动批判性思维
质疑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能力。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是启动学生批判性思考的利器。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有批判性的问题,说明学生正在跟文本深入对话,正是因为他们更深入理解作品,才会刺激他们的思维,对作品进行创新性与批判性的思考。因此,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让学生大胆质疑,无疑是在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在鉴赏《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时,我出示了55页鲁滨孙“劣势与优势”对照的一段话,提问学生:看了这个对照表,你会提什么问题?让学生提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提问题进行积极思考,了解鲁滨孙此时的心态与处事的态度。
(二)讨论——全方位思维的碰撞
鉴赏作品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难度极大,或跟主题相关的深度问题,或能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锻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共同解决。在小组讨论的过程,学生能够取长补短,集小组人员的不同见解,多角度去解读,多方位补缺,从而使学生对作品的解读由片面走向全面,这样对作品的理解就更深刻。如在指导学生鉴赏《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时,我先让学生感受到了第一次航海旅行的惊险后,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经历了这样一次危险的航海旅行之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鉴赏课;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小学高年级学生初步学会鉴赏文学作品也是我们阅读中的一个目标要求,通过掌握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提升阅读的品位,提升阅读的素养,进一步丰富阅读的内涵。
一、关注鉴赏的角度
(一)了解内容情节
把握住文学作品的情节,是读懂作品的关键,是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的基础,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因此在指导学生鉴赏作品时,可以让学生理清作品各篇章的情节,了解情节与情节之间的联系,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体会情节的多变与曲折离奇,这也是作品能吸引读者的魅力所在。
(二)品析语言修辞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老师越发意识到教学不能局限在文本的内容层面,而要将关注力聚焦在言语形式上。而课外阅读目的在于语言积累。因此,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落实到语言品味上,体会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感悟到语言的美感,能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三)感受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中,作者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表达独特的思想,主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完成的。因此,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只有抓住人物形象的分析,才能对作品所反映的现实有深刻的认识,体悟到作品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所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才能抓住作品中最重要的东西,理解感悟作品的深层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之所在。而品味人物形象一则可以品味不同人物的不同形象特点,二则可以品味同一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即人物形象的多样性。
(四)感悟作品主题
文学作品的主题就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各个要素表现出来的作家的观点、倾向、思想和情感。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即是作者的创作意图,因此,在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时要感悟作品的主题。感悟作品的主题,就要注意认识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这样对主题的把握就要更准确。
(五)体会表达方法
表达技巧即表达方法,是指作者表达文章的内容所运用的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其中一个目标要求是: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因此,在引导高年级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时,体会其表达的方法是提升高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运用的重要任务。
二、激发鉴赏意欲
(一)再现情节画面
鑒赏作品是基于对作品内容感知、理解,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深入作品中的细节进行深层次的赏析。而往往品鉴作品通常是指向于某一细节的鉴赏,而鉴赏某一细节时,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再现情节画面,让学生获得直观形象的感知,提升阅读的兴趣,便于学生兴致盎然地入情入境地投入情节中进行鉴赏。在创设情境上,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式再现情节画面:视频引入,图片引入,讲故事引入。如在指导学生鉴赏《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时,在引导学生鉴赏第一次出海遇险时的情境时,我出示了视频画面,让学生观看视频,感受当时的危险情境,观看完视频后,学生立刻有话想说。
(二)把握整体情节
当鉴赏某一情节时,我们不是把这一细节单独剥离出来,脱离整体的内容的。如果单独鉴赏,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无味。因此,在课外阅读鉴赏课的教学上,注意整体把握各篇章的情节,注重作品情节关联性,了解情节与情节之间的连接点,才能更有效品鉴,提升鉴赏的趣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指导学生鉴赏《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时,我选取了四个章节进行鉴赏,在每个章节鉴赏前,我都进行情节的铺垫,回顾章节的前置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梳理整体情节,整体把握故事,贯穿章节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始终置于整个故事中,在品鉴某个节点时,也就始终保持着趣味。
三、注重鉴赏的方法
(一)质疑——启动批判性思维
质疑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能力。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是启动学生批判性思考的利器。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有批判性的问题,说明学生正在跟文本深入对话,正是因为他们更深入理解作品,才会刺激他们的思维,对作品进行创新性与批判性的思考。因此,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让学生大胆质疑,无疑是在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在鉴赏《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时,我出示了55页鲁滨孙“劣势与优势”对照的一段话,提问学生:看了这个对照表,你会提什么问题?让学生提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提问题进行积极思考,了解鲁滨孙此时的心态与处事的态度。
(二)讨论——全方位思维的碰撞
鉴赏作品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难度极大,或跟主题相关的深度问题,或能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锻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共同解决。在小组讨论的过程,学生能够取长补短,集小组人员的不同见解,多角度去解读,多方位补缺,从而使学生对作品的解读由片面走向全面,这样对作品的理解就更深刻。如在指导学生鉴赏《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时,我先让学生感受到了第一次航海旅行的惊险后,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经历了这样一次危险的航海旅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