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作为高职师范生的基础课,必将伴随他们整个五年的学习生涯。但是由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差异及学习方法的不恰当,当他们四年级学习高等数学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于放弃对高等数学的学习。究其原因很复杂,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教学衔接存在问题。因此,教学中制定好教学计划、调整好教学步伐、调动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重视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等是弥补二者脱节和进行教学衔接的有效方法。对提高五年制师范生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等数学 高等数学 教学脱节 知识衔接 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18-01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数学教学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由各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之间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有机衔接,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初等数学教学是高等数学教学的基础,高等数学教学是初等数学教学的延续,那么怎样才能将二者有机的衔接起来呢?
1 找到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教学脱节的原因,以其对症下药
1.1 教学管理模式的脱节
众所周知,五年制高职的生源主要是通过中考升上来的初中生。在初中,学生是在父母和老师的看管下生活和学习的。学生都有较强的依赖心理。但升入高职院校后,需要住校,而老师也不是坐班制,离开了父母和老师的管教。自己支配自己的时间多了,除了上课以外,很少与任课老师见面,由于师生没有好的沟通,并且学生自制力也很差,导致他们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所以从一开始就没养成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由于初等数学知识都没掌握好,也就动摇了学好高等数学的信心,所以对高等数学也产生了畏惧感,从而失去了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1.2 教材的脱节
在一、二、三年级学生主要学习的是高中教材,并且除了必修1-5,只选学了选修1-1、1-2部分内容,而且研究的多是常量的定量计算,容易理解和接受。但高等数学的深度和广度有了较大的变化,难度也相应增大。研究的又是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要求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初等数学相比,在课时不变的情况下,课容量却明显加大了,并且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中数学符号意義的不同,知识内容的加深扩展,很多初等数学中没学过的知识在高等数学中的直接应用,都使得学生很难适应。如,有的学生不会利用数学符号代替语言的叙述,把高中课本中的集合间的关系、向量的合成和分解及高等数学中的求微分与积分都称为“运算”很不习惯;再如与初等数学相比,高等数学中函数概念的内涵更加丰富,实例的难度也大大加强;极限也不仅仅是如何求结果的代数运算,更重视用定义去探究函数的共性。种种的不适应,使学生对高等数学产生一种既熟悉又陌生,既想学好又无从下手的矛盾心理。
1.3 教与学方法的脱节
在学习高中教材时,老师也多属于“填鸭式”教学,把大量的时间用做讲解而不是引导,对理解、归纳和概括的能力要求较低,因此,学生在对概念理解似懂非懂的情况下,解决问题时也往往“照抄照搬”,不少学生没有养成对概念的深入学习和理解,而高等数学的教学更注重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抽象理论的论证。但是由于高等数学每课时的课容量的加大,老师讲的多,练得少,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逻辑归纳推理思维能力,但是由于他们并没有养成勤于思考、独立钻研、善于归纳的学习能力,造成学生前面知识没学好,后面知识衔接不上,形成恶性循环,自然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并且由于学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善于死记硬背,自学能力不强。但学习高等数学,学生必须课前做好预习,课上勤于思考,课后复习总结,但初学者对逻辑要求严谨的高等数学教材,往往读过后似懂非懂,甚至不知所云,仅靠在课堂上听一听,对知识的理解无法达到“通、透、化”的程度,势必造成学而不实,知识不通,无法使知识的认知达到抽象思维的更高层次。
2 对症下药,做好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教学的衔接
2.1 把握学生特点,扫除学生学习障碍
当学生入学始,作为数学教师就应尽量多接触他们,通过测试、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每位学生实际数学能力,从而在初等数学教学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克服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高等数学的心理障碍。
2.2 做好教学归划,努力做好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这就要求教师熟知高等数学教材与高中教材新增内容、重合内容、差异内容、待补内容都有哪些,以便在教学时作好知识的过度与衔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准确、动态地把握学生对高中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对高中教材做到恰当的处理,教师在教授高等数学时才能做到联旧引新,运用类比,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由浅人深,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获得新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较快进入高等数学的学习中,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望。
2.3 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使用数学语言,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新生入学始,就应给学生指出初等数学学习需注意的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课程特点并能尽快适应。同时掌握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后复习、课时小结的重要性。养成独立思考、细心钻研、同学间互学互助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结合实际问题, 通过教学指导,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如观察、比较、综合、分析、归纳、概括、抽象、分类、演绎、数形结合等,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渗透和指点。
抽象的数学知识是用数学语言和抽象的符号来描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及符号运用方面的训练。区分好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中数学符号的不同意义,使学生意识到数学语言的严谨精辟与和谐。让学生能把枯燥乏味数学语言变成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武器。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充分体现数学思维的过程。例如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教学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解题思路探索的过程; 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等。引导学生从中领悟丰富的数学思维方法。使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的数学能力解决其遇到的数学问题。使得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教学做到有效的衔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高等数学[M].辽海出版社,2003.
[3] 刘志辉.对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思考[J].才智,2008(23):95.
[4] 潘建辉.大学数学和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脱节问题与衔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8(4):67.
关键词:初等数学 高等数学 教学脱节 知识衔接 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18-01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数学教学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由各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之间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有机衔接,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初等数学教学是高等数学教学的基础,高等数学教学是初等数学教学的延续,那么怎样才能将二者有机的衔接起来呢?
1 找到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教学脱节的原因,以其对症下药
1.1 教学管理模式的脱节
众所周知,五年制高职的生源主要是通过中考升上来的初中生。在初中,学生是在父母和老师的看管下生活和学习的。学生都有较强的依赖心理。但升入高职院校后,需要住校,而老师也不是坐班制,离开了父母和老师的管教。自己支配自己的时间多了,除了上课以外,很少与任课老师见面,由于师生没有好的沟通,并且学生自制力也很差,导致他们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所以从一开始就没养成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由于初等数学知识都没掌握好,也就动摇了学好高等数学的信心,所以对高等数学也产生了畏惧感,从而失去了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1.2 教材的脱节
在一、二、三年级学生主要学习的是高中教材,并且除了必修1-5,只选学了选修1-1、1-2部分内容,而且研究的多是常量的定量计算,容易理解和接受。但高等数学的深度和广度有了较大的变化,难度也相应增大。研究的又是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要求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初等数学相比,在课时不变的情况下,课容量却明显加大了,并且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中数学符号意義的不同,知识内容的加深扩展,很多初等数学中没学过的知识在高等数学中的直接应用,都使得学生很难适应。如,有的学生不会利用数学符号代替语言的叙述,把高中课本中的集合间的关系、向量的合成和分解及高等数学中的求微分与积分都称为“运算”很不习惯;再如与初等数学相比,高等数学中函数概念的内涵更加丰富,实例的难度也大大加强;极限也不仅仅是如何求结果的代数运算,更重视用定义去探究函数的共性。种种的不适应,使学生对高等数学产生一种既熟悉又陌生,既想学好又无从下手的矛盾心理。
1.3 教与学方法的脱节
在学习高中教材时,老师也多属于“填鸭式”教学,把大量的时间用做讲解而不是引导,对理解、归纳和概括的能力要求较低,因此,学生在对概念理解似懂非懂的情况下,解决问题时也往往“照抄照搬”,不少学生没有养成对概念的深入学习和理解,而高等数学的教学更注重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抽象理论的论证。但是由于高等数学每课时的课容量的加大,老师讲的多,练得少,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逻辑归纳推理思维能力,但是由于他们并没有养成勤于思考、独立钻研、善于归纳的学习能力,造成学生前面知识没学好,后面知识衔接不上,形成恶性循环,自然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并且由于学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善于死记硬背,自学能力不强。但学习高等数学,学生必须课前做好预习,课上勤于思考,课后复习总结,但初学者对逻辑要求严谨的高等数学教材,往往读过后似懂非懂,甚至不知所云,仅靠在课堂上听一听,对知识的理解无法达到“通、透、化”的程度,势必造成学而不实,知识不通,无法使知识的认知达到抽象思维的更高层次。
2 对症下药,做好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教学的衔接
2.1 把握学生特点,扫除学生学习障碍
当学生入学始,作为数学教师就应尽量多接触他们,通过测试、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每位学生实际数学能力,从而在初等数学教学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克服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高等数学的心理障碍。
2.2 做好教学归划,努力做好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这就要求教师熟知高等数学教材与高中教材新增内容、重合内容、差异内容、待补内容都有哪些,以便在教学时作好知识的过度与衔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准确、动态地把握学生对高中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对高中教材做到恰当的处理,教师在教授高等数学时才能做到联旧引新,运用类比,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由浅人深,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获得新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较快进入高等数学的学习中,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望。
2.3 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使用数学语言,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新生入学始,就应给学生指出初等数学学习需注意的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课程特点并能尽快适应。同时掌握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后复习、课时小结的重要性。养成独立思考、细心钻研、同学间互学互助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结合实际问题, 通过教学指导,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如观察、比较、综合、分析、归纳、概括、抽象、分类、演绎、数形结合等,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渗透和指点。
抽象的数学知识是用数学语言和抽象的符号来描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及符号运用方面的训练。区分好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中数学符号的不同意义,使学生意识到数学语言的严谨精辟与和谐。让学生能把枯燥乏味数学语言变成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武器。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充分体现数学思维的过程。例如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教学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解题思路探索的过程; 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等。引导学生从中领悟丰富的数学思维方法。使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的数学能力解决其遇到的数学问题。使得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教学做到有效的衔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高等数学[M].辽海出版社,2003.
[3] 刘志辉.对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思考[J].才智,2008(23):95.
[4] 潘建辉.大学数学和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脱节问题与衔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8(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