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一种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非智力因素,是一种情绪的激发状态。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产生大脑皮层兴奋点,集中精力与注意力,思维活跃且敏捷,记忆力、感知力、理解力等处于最佳的状态。第斯多惠提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与系统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各种教学情境中,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浅谈如下几种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惑中生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开启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学生就会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会积极而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基于学生基本学情,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探索性的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紧扣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自觉地进入新知的学习中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分析、验证、比较、推理、总结来完成探究过程。这既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便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而且利于学生情感、态度、情绪等方面的发展。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我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锐角,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部分,其中这个角和其中一条边是固定的,问学生能否画出这个等腰三角形。学生都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现在只有一个角和一条边,究竟能否画出这个三角形呢?学生无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自然会对这个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以解决心中的疑难。
二、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做中生趣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让学生在做中学习数学。初中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同时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些都说明了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操作情境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我们要让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要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思考、推理、验证等来主动获取知识,再现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实践证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既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又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同时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总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抓住教学契机,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做中主动学习,享受做的乐趣,学的情趣。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这节内容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将各种尺子按在纸上画下图形,然后再将纸上所画的图形剪下来,让学生将二者进行比较,让学生在画、剪、比中认真观察、主动思考,从而使学生对全等形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理解更透彻、更明了。
三、创设多媒体情境,让学生新中生趣
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单一传递信息的教学方式,以图片、图像、音频、视频等来为学生创设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以新奇感。多媒体实现了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给予学生多感官刺激,使学生享受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盛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激情,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通过多媒体所创设的情境,可以缓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间的矛盾,将枯燥深奥的数学知识深入浅出地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在思考与思维的基础上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与理解知识。如在学习做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我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与动态效果为学生展示一些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如一些剪纸、艺术作品、生活实物等。多媒体所创设的富有趣味性、艺术性的教学情境比静止的语言讲述更具吸引力,能够给学生以全新的感受,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熟中生趣
数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主要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创建或模拟一个探索数学知识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们要在数学与生活间找准最佳结合,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生活实例入手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增强数学教学的亲切感与熟悉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来更好地学习数学,并运用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如在学习“图形的旋转”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钟表指针、电风扇叶片、风车、车轮等的转动,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此来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避免直接讲述的单调呆板与枯燥无味,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艺术性与趣味性,可以激起学生内心强大的学习动力,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强有力的教学手段。
(责编 高伟)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惑中生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开启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学生就会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会积极而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基于学生基本学情,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探索性的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紧扣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自觉地进入新知的学习中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分析、验证、比较、推理、总结来完成探究过程。这既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便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而且利于学生情感、态度、情绪等方面的发展。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我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锐角,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部分,其中这个角和其中一条边是固定的,问学生能否画出这个等腰三角形。学生都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现在只有一个角和一条边,究竟能否画出这个三角形呢?学生无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自然会对这个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以解决心中的疑难。
二、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做中生趣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让学生在做中学习数学。初中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同时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些都说明了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操作情境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我们要让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要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思考、推理、验证等来主动获取知识,再现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实践证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既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又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同时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总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抓住教学契机,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做中主动学习,享受做的乐趣,学的情趣。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这节内容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将各种尺子按在纸上画下图形,然后再将纸上所画的图形剪下来,让学生将二者进行比较,让学生在画、剪、比中认真观察、主动思考,从而使学生对全等形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理解更透彻、更明了。
三、创设多媒体情境,让学生新中生趣
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单一传递信息的教学方式,以图片、图像、音频、视频等来为学生创设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以新奇感。多媒体实现了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给予学生多感官刺激,使学生享受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盛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激情,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通过多媒体所创设的情境,可以缓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间的矛盾,将枯燥深奥的数学知识深入浅出地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在思考与思维的基础上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与理解知识。如在学习做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我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与动态效果为学生展示一些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如一些剪纸、艺术作品、生活实物等。多媒体所创设的富有趣味性、艺术性的教学情境比静止的语言讲述更具吸引力,能够给学生以全新的感受,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熟中生趣
数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主要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创建或模拟一个探索数学知识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们要在数学与生活间找准最佳结合,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生活实例入手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增强数学教学的亲切感与熟悉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来更好地学习数学,并运用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如在学习“图形的旋转”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钟表指针、电风扇叶片、风车、车轮等的转动,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此来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避免直接讲述的单调呆板与枯燥无味,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艺术性与趣味性,可以激起学生内心强大的学习动力,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强有力的教学手段。
(责编 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