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d566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有些课堂教学依然不能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为此,我们要明确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性质,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 课堂 教学 主体
  平时经常能听到老师们抱怨学生在课堂上死气沉沉,听来似乎是现在的学生表现不太好。但这当中,就没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了吗?反思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多少教师真正走出了应试的桎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有多少教师摒弃了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真正顾及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想要使语文课堂教学拥有活力,就要明确语文的学科性质,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一、明确语文的学科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人为地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割裂开来。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上课时不明设计意图的教学课件泛滥成灾;“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随便选择,说说自己的理解”之类的教学语言满天飞;小组合作、情境表演等形式层出不穷。他们把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作为主要目标,却忽略了知识技能本身。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看似得到充分体现,实则他们到底学了怎样的内容都不甚明了。而有些教师则对知识和技能缺乏人文意识和人文关怀,将完整的一篇文章肢解成破碎的字、词、句、章,然后逐一分析。这样的课堂,教师是主角,学生是听众,教师不是主导,学生也不是主体。
  因此,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做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王荣生先生说过:“人文性不是语文外加的东西,它熔铸在目标中,体现在目标所蕴涵、指引的知识和技能里。”丁忠培先生则说:“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倾向和感情。”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建构新的知识,从而真正提高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1.教学目标不能平面化
  新课程强调目标的三维化,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然,要想在语文课上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我们需要的是简明的教学目标,但是简明不等于简单,更不等于单一。面对一篇文章,它有着怎样的知识技能,掌握这样的知识技能要经历怎样的过程或是应用怎样的方法,这个过程当中可能还会生成怎样的情感价值和态度都是教师要认真考虑的,之后再确定重点,分出层次,这样的教学就有的放矢,学有所获了。
  而在现实的教学当中,很多教师总是很随意地设计教学目标。比如到了九年级,很多教师就打着赶进度的口号,文言文只求翻译背诵,现代文只求了解主旨。笔者所在学校有位资深的毕业班教师在一节课内就把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文章都上完了。这位教师只是简单介绍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强调了文章的主旨。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因为绍兴市的中考没有关于课内现代文的考察内容。很明显,这样做会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教师给他们的灌输,之后死板地强化记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根本性的保障,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消失殆尽,更不用说提高语文素养了。
  2.教学过程不能程序化
  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的陈松泉老师有过这样的反思:“以前自以为成功的语文教学是那样的误人子弟:为学生设置好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规划好教学过程,想好切入点,设计好问题,一步步地把学生往里边引,最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毫无自主权可言。”这个反思可以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今语文课堂存在的一些弊病。
  我曾经听过一堂《安塞腰鼓》的公开课。上课的老师总共设计了九个环节,一个接着一个滴水不漏。整堂课看似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只要用心思考,我们就会提出疑问:短短的45分钟时间,要完成包括初读文章,听录音,看视频在内的九个环节,那我们还有什么时间真正地去感知文章?到底是教师圆满地完成了他的教学设计,还是学生真的学有所得?像这样的教师,充其量也就是个演员,按照剧本的要求演戏给听课老师看,根本不可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学活动不能形式化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许多教师热衷于在课堂上安排活动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小组讨论、情景表演等作秀的模式充斥着语文课堂。小组讨论看似热热闹闹,但是问题由教师设定,时间由教师掌控,讨论的结果虽说五花八门,但是一番甄别比较之后,最后还是教师一锤定音,抛出事先预设好的答案。还有一种现象更为过分:有时下课时间还没到,可是设计好的教学内容都已经完成了,为了拖延时间,教师就安排“写话交流”之类的活动。等到下课铃一响,不管学生完成与否,就直接宣布把它作为课外作业,不了了之。试想这样的活动能有多少价值?它纯粹就是一种形式,只是事先安排好的一个环节罢了,根本不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学生在当中自然就充当了配角。
  4.教学手段不能标准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因此,有些教师动辄就使用多媒体上课。使用多媒体本无可厚非,正确使用还能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大多是被当做现成板书来使用。因为难以临场改变,所以课堂上必须要严格按照教师的预设来进行。如笔者所在学校一位青年教师上《春酒》公开课时,当分析到“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这句话,学生相继提出从这里可以看出“我的孩子气、母亲对我的关爱”等观点,可都被老师否认,终于有学生提出“童真”,这位老师如释重负,予以肯定之后展示PPT上的文字“童真”。按照李海林先生的观点,这位教师就是把“不必要标准化的知识给标准化了”,在他的课堂上,以后还会有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吗?   5.教学评价不能泛泛化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在课堂当中,教学评价的方法主要是“观察提问”。在新课程改革的高潮席卷教育阵地之后,鼓励性评价风靡一时,不管学生的答案是否符合问题的要求,一律用“真好”“你说得真有道理”“你真聪明”之类的评价语言。这种行为表面上是强调语文的个性化解读,充分顾及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是从根本上去尊重学生。因为在短时间内,这种评价的确能够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时间长了,副作用也会随之产生,即会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变得非常随意,不管怎么样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所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言之有理即可”的说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6.教学态度不能冷漠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轻松的心理不僅能使人产生超人的记忆力,而且能够活跃思维,充分发挥创造力。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还需强化课堂上的情感因素,尤其要重视教师友善的教学态度对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
  有些教师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保持神情严肃,不苟言笑。这就使得学生在他们的课堂上正襟危坐,中规中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稍有差错他们便大发雷霆,令学生噤若寒蝉,久而久之,学生的天性被压抑,变得不肯表现自己,课堂也就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场所。相反,一些亲切自然、平易近人的教师则很受学生的爱戴。他们的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师生关系融洽,学生不受拘束,畅所欲言,真正地投入了课堂当中,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是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所以,教师不要吝啬笑容,做一个有情有爱的教师吧!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会拥有很多学生;而作为一名学生,他的初中阶段只有几位语文教师。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学生,更是一个学生背后的家庭,是一个学生的一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黄厚江.黄厚江讲语文.语文出版社.
  [3] 王荣生.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上海教育出版社.
  (责编 张翼翔)
其他文献
校园文化建设,对改善学校风气,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师生的精神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要求每一门课程以及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为此,学校总务处在校园环境的规划,教育教学经费的拨入、分配、使用等方面,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增加收入,节约开支,保障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一、环境育人  “学校无闲处,处处教育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一种直观的
期刊
摘要:追求人性与唯美自由的浪漫诗人徐志摩,从未停止其探寻的脚步。《再别康桥》是集中体现诗人早期创作及思想轨迹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旖旎缱绻的感情抒发,诗歌的三美原则,都体现了诗人艺术创作在从古老国度到西方唯美主义,从立志实业救国到投身文学与思想的大潮中日臻完美。  關键词:徐志摩 再别康桥 艺术追求  徐志摩曾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深情地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
期刊
摘要:《纲要》指出,评价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评课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既对照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过程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评课是观摩活动后经验提升的关键环节,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深化课程改革有着深远意义。  现实教学中,因为理论缺乏、经验不足、策略不当、目的不明确等原因导致很多老
期刊
这学期,我们年级组的老师选定苏教版四上《春联》上了螺旋滚动课。反观三堂课,我们在行动中研究着,反思着,对“好课不厌百回磨”这句话,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认。  一、潜心会文深钻研,教学目标先要明  只有深入钻研,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在教学设计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春联》第二课时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文中五副春联,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期刊
《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认读提出了具体和较高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认读能力学习英语中的重点和难点,英语认读能力高低制约着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效的探索,目的是通过研究和实践唤醒小学生的英语认读意识,探索适合小学生英语认读能力发展的有效教学策略,促进英语课堂教学,减轻学生在英语认读方面的学习困难,避免英语学习中盲读现象的发生,形成培养小学生
期刊
摘要:开展古诗文诵读已成为一项势在必行的活动。本文通过激趣、自主、拓展、整合四个方面阐述如何提升学生经典诗文诵读效率,让经典诗文深入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关键词:经典诗文 兴趣 自主拓展 学科整合  经典诗文是中国浩瀚文化星空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汉语言特点最完美的结合,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最完美的呈现。如何继承和发扬古圣先贤的智慧精华,滋养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根基,从而有意识的、潜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倡科学探究,物理课程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更应该走在前列,而问题式教学是非常适合锻炼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方法,本文拟就具体实施问题式教学法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物理 问题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倡导改变教学模式,进而改变人才模式,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即要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
期刊
摘要:有效的词汇教学应当让学生趣味盎然,运用情景话题、语言知识、师生互动、语篇的输入和输出等教学方式,让静态的、孤立的词汇转换成有生命的、有深度的、可用于交际的词汇,并逐步引导学生在真实交际中运用词汇、体会词汇用法,从根本上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  关键词:词汇教学 食品 案例分析  一、教学背景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中毕业时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期刊
魏书生老师的讲座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是:“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持、坚持、再坚持!”这是对中国教育深刻思考研究后得出的经典话语,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中国教育的呼吁与呐喊。  一、关于新课标和教学大纲  现在全国上下都统一实行了新课程标准,强调“三维目标”,贯彻“新理念”。作为教育改革,这本无可厚非,可一些学者却大肆鼓吹,实施新课标具有如何的优越性,而把原《教学大纲》批得一无是处。对此,魏书生老
期刊
摘要: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转型、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以及教师资格证制度等改革中存在不足,这造成中小学新任教师虽然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但是在专业精神方面存在阙失。本文通过分析和借鉴其他国家教师教育中的成功经验,提出了重塑教师专业精神的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新任教师 专业精神 阙失及重塑  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虽然我国教师学历、专业技能方面不断改进,但是却出现了越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