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时期,在日常语文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很有必要的。国外在这方面非常重视,而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概念的时间较晚。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及高中学生的思维现状决定了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基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网状拓扑式课堂研究很有价值。
选题的研究目的是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构建新型课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网状拓扑作为课堂的表现形式,优化学生认知结构,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内隐的知识结点,对已有知识和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批判和重组,监控思维的过程,构建出自我的知识网络。在课堂上,通过对自我和同伴知识网络异同的认知、反思和批判,锻炼思维的发散和严谨,以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目的。
网状拓扑式是计算机学科概念,又称作无规则结构,它的特征一般被界定为:“结点之间可以任意联结,比较容易扩展,每一结点都可与多点进行连结。”[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中,师生、生生、学生自我认知结构变量及相关知识,当处于在一种任意可扩展的联结中时,知识的自然生成和建构扩展可以达到一个高峰,学习者会主动地构建对信息的理解及推论。高中学生已能从语文学习的意义上改变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一些片面认识,不仅在课内学习中增强了学习语文的自觉性,而且将自觉性迁向课外阅读和学习。高中生普遍更欢迎自己可以发表意见的面批面改式的学习形式,乐于参与讨论,而且更倾向于非预设性的生成性讨论学习。这就使得计算机学科网状拓扑式原理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成为了可能。
更重要的是,这种结构原理与批判性思维的产生方式具有高度相似性。“批判性思维是认知能力的重要方面,分辨证据的真假、分析假设和推理、检测事物之间的联系、综合判断等能力彼此关联在一起”[2],以一种网状方式任意联结构成了批判性思维的全貌。阅读教学应该是对文本进行批判性地阅读与思考,不能只是已有词句和事实的记忆,应该进入到知识的推导过程中,通过对于历史和逻辑原因的理解,对于观念分析来认识内涵和外延,对照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行为来分析文本的适用性等等。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要求使得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的容量必须丰富而充实,已远远不能只靠老师引导和学生讨论来完成,需要每个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知识结点,自身拥有完善的知识网络和批判性思维网络,才可能在网状拓扑式课堂中针对可能存在的每一个问题给出丰富详细、辩证理性的思考与解答。
将计算机网状拓扑式原理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以批判性思维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也就是整个网络中的“中央处理器”,教师要把自己和学生一同视为课堂中的知识网状结点。重在挖掘学生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分辨性和稳固性;重视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及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动性;强调从学生出发的教学设计,以学生认知再建为根本点,从根本上将学习还给学生。
日常经验告诉我们:渴望、担忧、个人目标等各种情绪都会影响人们的选择和判断。高于平均水平的错觉、过度自信效应、从众效应等心理认知反应都容易让人们做出不符合逻辑的非理性判断。目前高中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大部分时间处于群体中,学习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已有的课程改革的探索中,探究式学习、翻转课堂、慕课等都尝试调整过去“教大于学”的状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是探究式学习容易受到班级规模和学习内容的限制,翻转课堂和慕课对于学习者的硬件要求较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意义与价值相对定义宽泛。
就当下高中语文课堂而言,教与学的双方作为知识结点应主动地、不同程度地修正自己教与学的方法和教与学的策略,而现在制约课堂教学反馈的诸因素中,作为信息传递和回授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足。尤其是作为主体之一的学生,从众意识根深蒂固,对自身参与反馈和回授的意义和价值缺乏认识,知识不是通过建构生成,而是被动接受,思维断流。再深究下去会发现:学生主体性不仅仅是靠教师来突出,学生自我主体意识是否充分也是一个问题。而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又必须建构在高水品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基础之上。《批判性思维工具》(Critical thinking: tools for taking charge of your learning and your life)一书中明确指出:“我们需要弄明白:这里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应该用哪一种观点思考这一问题?这样的假定有没有意义?他人传达的信息与文本信息、自我经验一致吗?不一致的原因又是什么?如果都一致,还有其他可能存在的含义吗?我的思考是否有一个可靠的依据?”[3]可是大部分师生在课堂上都会忽略这些问题,师生双方在长期的学习中都不自觉地养成了一些根深蒂固的不良思维习惯,例如,在没有证据时就匆匆得出结论,让刻板的印象主导思考,立场先行、以既定视角来观察整个世界,忽视或只以自身经验为基础抨击那些与自己理念相悖的观点。这种缺少批判性思维的做法,使得在语文课堂上,在接触一篇文本时,即便教师想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流于形式,更谈不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了。批判性思维的价值不在于赢得什么,不在于少数服从多数,而在于学习者是否能更有效地、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是否能更接近真理,更接近普世的情感和观点。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是高于学生的主导性存在,亦不可简单地设置情境,而要找寻文本的问题,踏踏实实地和学生共读、生成。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的观点只能是参与讨论的观点之一。具有高度批判性思维的学习者应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不容易被外界干扰,不会轻易相信某人的唯一论断,能够权衡不同论据,能够抵抗以往偏见的影响。”[4]
与传统语文课堂相比,课堂以网状拓扑作为表现形式,通过一系列的追问与反思,在一个命题之下多角度、发散性思考,来获得方法性知识。在课后调整完善阶段,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内隐的知识结点,优化认知结构,融入新获得的思维亮点,得出有理有据的合理结论,构建出自我的完整知识网络。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进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理念,采取网状拓扑式课堂以实现时代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可操作性。
注释:
[1]魏柏舟.网络拓扑结构类型简论[J].长春:才智,2012(25):54
[2][加]董毓.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认知和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3][美]Richard Paul,Linda Elder著,侯玉波,姜佟琳譯. 批判性思维工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4-5
[4][美]Richard Paul, Linda Elde著,侯玉波,姜佟琳译.批判性思维工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12-13
选题的研究目的是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构建新型课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网状拓扑作为课堂的表现形式,优化学生认知结构,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内隐的知识结点,对已有知识和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批判和重组,监控思维的过程,构建出自我的知识网络。在课堂上,通过对自我和同伴知识网络异同的认知、反思和批判,锻炼思维的发散和严谨,以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目的。
网状拓扑式是计算机学科概念,又称作无规则结构,它的特征一般被界定为:“结点之间可以任意联结,比较容易扩展,每一结点都可与多点进行连结。”[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中,师生、生生、学生自我认知结构变量及相关知识,当处于在一种任意可扩展的联结中时,知识的自然生成和建构扩展可以达到一个高峰,学习者会主动地构建对信息的理解及推论。高中学生已能从语文学习的意义上改变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一些片面认识,不仅在课内学习中增强了学习语文的自觉性,而且将自觉性迁向课外阅读和学习。高中生普遍更欢迎自己可以发表意见的面批面改式的学习形式,乐于参与讨论,而且更倾向于非预设性的生成性讨论学习。这就使得计算机学科网状拓扑式原理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成为了可能。
更重要的是,这种结构原理与批判性思维的产生方式具有高度相似性。“批判性思维是认知能力的重要方面,分辨证据的真假、分析假设和推理、检测事物之间的联系、综合判断等能力彼此关联在一起”[2],以一种网状方式任意联结构成了批判性思维的全貌。阅读教学应该是对文本进行批判性地阅读与思考,不能只是已有词句和事实的记忆,应该进入到知识的推导过程中,通过对于历史和逻辑原因的理解,对于观念分析来认识内涵和外延,对照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行为来分析文本的适用性等等。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要求使得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的容量必须丰富而充实,已远远不能只靠老师引导和学生讨论来完成,需要每个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知识结点,自身拥有完善的知识网络和批判性思维网络,才可能在网状拓扑式课堂中针对可能存在的每一个问题给出丰富详细、辩证理性的思考与解答。
将计算机网状拓扑式原理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以批判性思维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也就是整个网络中的“中央处理器”,教师要把自己和学生一同视为课堂中的知识网状结点。重在挖掘学生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分辨性和稳固性;重视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及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动性;强调从学生出发的教学设计,以学生认知再建为根本点,从根本上将学习还给学生。
日常经验告诉我们:渴望、担忧、个人目标等各种情绪都会影响人们的选择和判断。高于平均水平的错觉、过度自信效应、从众效应等心理认知反应都容易让人们做出不符合逻辑的非理性判断。目前高中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大部分时间处于群体中,学习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已有的课程改革的探索中,探究式学习、翻转课堂、慕课等都尝试调整过去“教大于学”的状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是探究式学习容易受到班级规模和学习内容的限制,翻转课堂和慕课对于学习者的硬件要求较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意义与价值相对定义宽泛。
就当下高中语文课堂而言,教与学的双方作为知识结点应主动地、不同程度地修正自己教与学的方法和教与学的策略,而现在制约课堂教学反馈的诸因素中,作为信息传递和回授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足。尤其是作为主体之一的学生,从众意识根深蒂固,对自身参与反馈和回授的意义和价值缺乏认识,知识不是通过建构生成,而是被动接受,思维断流。再深究下去会发现:学生主体性不仅仅是靠教师来突出,学生自我主体意识是否充分也是一个问题。而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又必须建构在高水品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基础之上。《批判性思维工具》(Critical thinking: tools for taking charge of your learning and your life)一书中明确指出:“我们需要弄明白:这里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应该用哪一种观点思考这一问题?这样的假定有没有意义?他人传达的信息与文本信息、自我经验一致吗?不一致的原因又是什么?如果都一致,还有其他可能存在的含义吗?我的思考是否有一个可靠的依据?”[3]可是大部分师生在课堂上都会忽略这些问题,师生双方在长期的学习中都不自觉地养成了一些根深蒂固的不良思维习惯,例如,在没有证据时就匆匆得出结论,让刻板的印象主导思考,立场先行、以既定视角来观察整个世界,忽视或只以自身经验为基础抨击那些与自己理念相悖的观点。这种缺少批判性思维的做法,使得在语文课堂上,在接触一篇文本时,即便教师想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流于形式,更谈不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了。批判性思维的价值不在于赢得什么,不在于少数服从多数,而在于学习者是否能更有效地、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是否能更接近真理,更接近普世的情感和观点。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是高于学生的主导性存在,亦不可简单地设置情境,而要找寻文本的问题,踏踏实实地和学生共读、生成。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的观点只能是参与讨论的观点之一。具有高度批判性思维的学习者应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不容易被外界干扰,不会轻易相信某人的唯一论断,能够权衡不同论据,能够抵抗以往偏见的影响。”[4]
与传统语文课堂相比,课堂以网状拓扑作为表现形式,通过一系列的追问与反思,在一个命题之下多角度、发散性思考,来获得方法性知识。在课后调整完善阶段,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内隐的知识结点,优化认知结构,融入新获得的思维亮点,得出有理有据的合理结论,构建出自我的完整知识网络。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进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理念,采取网状拓扑式课堂以实现时代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可操作性。
注释:
[1]魏柏舟.网络拓扑结构类型简论[J].长春:才智,2012(25):54
[2][加]董毓.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认知和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3][美]Richard Paul,Linda Elder著,侯玉波,姜佟琳譯. 批判性思维工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4-5
[4][美]Richard Paul, Linda Elde著,侯玉波,姜佟琳译.批判性思维工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