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来,减少学生在写作中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努力张扬自己的个性,已经成为教改的大趋势,以致中、高考作文也在文体、语言、内容等方面显示出个性化的倾向。面对这样的趋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作文个性发展?这是我们大家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作文; 个性;探索
在作文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来促进作文个性的发展。
一、去掉人云亦云的毛病,应写自己所悟所感的思想
文章最忌雷同,没有个性色彩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然而在学生作文中大都有一大通病,那就是作文失缺了个性。很多人作文总是步人后尘,别人怎么认识,他也怎么认识,没有自己的见解,别人怎么写,他也怎么写,没有自己的创意。千人一面,众口一词,一个模式,一个套路,学生好像被一个遥控器控制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复制,因而失缺了创作个性的特色。诚然,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学生走人这样的一个怪圈,教师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学生在作文时不能及时获得关于写作的生动知识,自然作文课上免不了咬笔杆、挠头皮。做教师的也自然心急如焚,于是有了“写前指导”一招,审题、立意、构思、谋篇、选材、剪裁、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加工、润色、大讲特讲,甚至学生未作,教师先行,篇篇有下水作文,此招自然让学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作文是有“章”可循了,可惜惰性也潜滋暗长,到头来没有拐棍之时,势必有摔跤的可能,同时也使学生钻进了同一个套子里,这样也就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迷失了学生的个性。因此要去掉人云亦云的毛病,应写自己所悟所感的思想。
要让学生写出自己所悟所感的思想,实际上就是让作者的个性得到表现,真情得到流露。教师经常责怪学生是无情之草木,冷血不解感悟。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移情兴趣点总缺少发现,在于教师忽略了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其情感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笔者所带的《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实验班现在正处于初二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身体、心理都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他们在生活、学习、交往中有快乐,也有烦恼,可以说是处于一个多变的季节。他们心中的快乐、烦恼,希望能有人倾听。在没有人倾诉的情况下,他们也会诉诸笔端,形成一篇篇优美的文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命题设计。
叶圣陶先生说:“教者命题,题目所含,要学生心所能思”,“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撰作”。因此作文训练的命题设计若从“要我写”转变为使学生见到题目后的“我要写”,必须使他们对题目高度注意,充满信心,产生灵感,处于良性的心理状态,这是命题成功关键。
就教材第四册的作文训练来看,更多的是有关说明文写作的训练,势必造成学生作文训练面较为狭窄,对说明文头痛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鉴于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好说明文写作的同时,应积极做好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命题设计。如在初二阶段,就出这样一些作文题:“我的烦恼(快乐、忧愁……)”“我的梦”“我的青春期”“成長的脚印”“我长大了”等作文题。这样就给学生带来了非常广阔的写作前景,这也正是他们所想,是他们乐写的,这样一来,一篇篇美文就会从他们的笔底产生。
二、要保持自我写作的特点,不为迎合别人而丢失自己写作的长处
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不同作家之问的鲜明差别。例如,豪放派激昂慷慨,婉约派缠绵多情,边塞派雄奇博大,花间派典雅华丽等等。甚至同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李白和李贺,一个奔放飘逸,一个奇幻诡谲;同是豪放派词人的苏轼和辛弃疾,一个旷达洒脱,一个豪迈高远。各有各的气派,各有各的格调,体现出不同的精神气质和个性特征。可见写作就要写出具有自己风格的文章来。
但是,纵观我们的教育,却偏离了这样的轨道。有位学生在一篇文章中曾这们写道:“如今素质教育好像不太适合我们,应试教育仿佛是专为我们量身定做的外套。”,“于是原本沸沸扬扬的素质教育被冷落在校园里,炒热在媒体上,同学们都在做着现代八股冲名校。”可见,我们的教师、学生都围着中考、高考指挥棒转。应试教育中的作文教学也不例外,考纲规定什么,教师就教什么;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学生为了自己的前途,哪怕自己不愿意,也要钻进去。纵观历年高考命题,大多限得太死,框得太严,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也很难考出学生真实的写作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学生为了迎合别人而丢失了自己写作的长处。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涉及其生活积蓄,挖掘其生活宝藏,从而触发他们情感的神经,让他们在作文中显尽个性的风采。
关键词:作文; 个性;探索
在作文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来促进作文个性的发展。
一、去掉人云亦云的毛病,应写自己所悟所感的思想
文章最忌雷同,没有个性色彩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然而在学生作文中大都有一大通病,那就是作文失缺了个性。很多人作文总是步人后尘,别人怎么认识,他也怎么认识,没有自己的见解,别人怎么写,他也怎么写,没有自己的创意。千人一面,众口一词,一个模式,一个套路,学生好像被一个遥控器控制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复制,因而失缺了创作个性的特色。诚然,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学生走人这样的一个怪圈,教师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学生在作文时不能及时获得关于写作的生动知识,自然作文课上免不了咬笔杆、挠头皮。做教师的也自然心急如焚,于是有了“写前指导”一招,审题、立意、构思、谋篇、选材、剪裁、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加工、润色、大讲特讲,甚至学生未作,教师先行,篇篇有下水作文,此招自然让学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作文是有“章”可循了,可惜惰性也潜滋暗长,到头来没有拐棍之时,势必有摔跤的可能,同时也使学生钻进了同一个套子里,这样也就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迷失了学生的个性。因此要去掉人云亦云的毛病,应写自己所悟所感的思想。
要让学生写出自己所悟所感的思想,实际上就是让作者的个性得到表现,真情得到流露。教师经常责怪学生是无情之草木,冷血不解感悟。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移情兴趣点总缺少发现,在于教师忽略了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其情感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笔者所带的《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实验班现在正处于初二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身体、心理都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他们在生活、学习、交往中有快乐,也有烦恼,可以说是处于一个多变的季节。他们心中的快乐、烦恼,希望能有人倾听。在没有人倾诉的情况下,他们也会诉诸笔端,形成一篇篇优美的文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命题设计。
叶圣陶先生说:“教者命题,题目所含,要学生心所能思”,“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撰作”。因此作文训练的命题设计若从“要我写”转变为使学生见到题目后的“我要写”,必须使他们对题目高度注意,充满信心,产生灵感,处于良性的心理状态,这是命题成功关键。
就教材第四册的作文训练来看,更多的是有关说明文写作的训练,势必造成学生作文训练面较为狭窄,对说明文头痛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鉴于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好说明文写作的同时,应积极做好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命题设计。如在初二阶段,就出这样一些作文题:“我的烦恼(快乐、忧愁……)”“我的梦”“我的青春期”“成長的脚印”“我长大了”等作文题。这样就给学生带来了非常广阔的写作前景,这也正是他们所想,是他们乐写的,这样一来,一篇篇美文就会从他们的笔底产生。
二、要保持自我写作的特点,不为迎合别人而丢失自己写作的长处
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不同作家之问的鲜明差别。例如,豪放派激昂慷慨,婉约派缠绵多情,边塞派雄奇博大,花间派典雅华丽等等。甚至同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李白和李贺,一个奔放飘逸,一个奇幻诡谲;同是豪放派词人的苏轼和辛弃疾,一个旷达洒脱,一个豪迈高远。各有各的气派,各有各的格调,体现出不同的精神气质和个性特征。可见写作就要写出具有自己风格的文章来。
但是,纵观我们的教育,却偏离了这样的轨道。有位学生在一篇文章中曾这们写道:“如今素质教育好像不太适合我们,应试教育仿佛是专为我们量身定做的外套。”,“于是原本沸沸扬扬的素质教育被冷落在校园里,炒热在媒体上,同学们都在做着现代八股冲名校。”可见,我们的教师、学生都围着中考、高考指挥棒转。应试教育中的作文教学也不例外,考纲规定什么,教师就教什么;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学生为了自己的前途,哪怕自己不愿意,也要钻进去。纵观历年高考命题,大多限得太死,框得太严,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也很难考出学生真实的写作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学生为了迎合别人而丢失了自己写作的长处。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涉及其生活积蓄,挖掘其生活宝藏,从而触发他们情感的神经,让他们在作文中显尽个性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