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支青在富蕴

来源 :新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e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呜……”列车缓缓驶出了下关车站。别了,玄武湖!别了,夫子庙!别了,紫金山!别了,我的南京,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一百多双眼睛潮湿了,车窗外的景色模糊而迅速地向后退去。 金风送爽,牛羊撒欢,瓜果飘香。这是阿勒泰草原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地处阿勒泰东部的富蕴县,浸沉在一片节日般的气氛里。
  富蕴县街道两旁,一簇簇菊花迎着秋风怒放。庆祝国庆、中秋节的横幅,一条条横穿马路上空,其中有几幅格外醒目:“热烈欢迎南京支边青年回乡访问”。
  支边青年们——不,准确地说,他们大都已经须发斑白,进入花甲之年。额头上布满阿尔泰山红松树皮般的,或者额尔齐斯河波纹似的皱纹。可此时此刻,他们一个个激动异常,还是一声声地:“我们支边青年……”
  白天,他们游览了镇容。一条条宽阔的街道,一幢幢崭新的楼房,一排排苍翠的松树,一簇簇怒放的菊花使他们激动不已。现代化的市政设施,繁华的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五花八门的水果蔬菜。街上来往穿梭的各种档次的汽车使他们眼花缭乱。如果说这是南京的某个局部,你也不会怀疑。他们情不自禁地惊叹道:“变了,变化太大了!”
  乐曲响起来了,《送你一束沙枣花》的旋律充满了大厅,耳熟能详的歌词是那么亲切,激动人心。
  谢谢!干杯!本就兴奋异常的支边青年们,怎么也坐不住,真正是醉了:灯光在眼前闪烁,泪花在眼睛里闪亮。一个个离席而起,手舞足蹈起来,他们用略显苍老的声调,激情洋溢地唱到:“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歌儿唱了一个又一个,40年前的往事在脑海里一幕幕闪现出来……
  列车西去
  1965年秋天的一天,南京下关车站。
  站台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绿色车厢上挂着的横幅格外醒目:“热烈欢送南京青年支援新疆农业建设”。
  此刻,站台上远行的和送行的人正在道别。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有当父亲的给孩子买来书籍,叮嘱要利用空闲充实自己;母亲则更多的给孩子装着食品和零碎的用品,叮嘱着不知说了多少遍的话;兄弟姐妹比较洒脱,叫他们到了新疆一定写信来。说不尽的心里话,道不完的离别情。哭声笑声,交织在一起。
  站台上送行的人很多,先上车的人打开车窗和亲友挥泪告别,人声鼎沸。
  此时谁也没有注意,车厢前部车窗口递出一沓什么东西。一名男青年迅速上前抢过来,转到送行的人身后,和另两位姑娘一起,匆匆别到胸前,然后若无其事地提起行李,3人一起朝车门口走去。
  “呜……”列车缓缓驶出了下关车站。别了,玄武湖!别了,夫子庙!别了,紫金山!别了,我的南京,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一百多双眼睛潮湿了,车窗外的景色模糊而迅速地向后退去。
  一路上,支边青年们唱啊闹啊笑啊,歌声笑语挤出车窗,随风四散而去。毕竟是青年人,短暂的难受之后,很快融入到集体生活的激动之中,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使他们彻夜难眠。
  开饭时,富蕴县带队干部郭永堂发现,每天按人数定好的盒饭不够了,需要再加3份。他心里想,可能是哪个小伙子饭量大多吃了,就吩咐餐厅补上。可以后几天依然如此,他没有多想,就多增加3份。
  列车终于停靠在乌鲁木齐车站。
  这时出现了一段小插曲。
  分配住房时,意外地多出3个人。郭永堂感到奇怪了,他拿花名册进行点名,一一核对,结果发现3人并不在册。询问后得知,这3人在南京报了名,可家里不同意,组织没有批准。在伙伴们的帮助下,他们利用伙伴的徽章,顺利地混进了车厢。郭永堂哭笑不得,但也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经请示两地领导同意,将他们纳入支边青年名单。他这时才想起了每餐少3份盒饭的原因。
  此后,这3人就被大家戏称为“飞虎队”,带头的葛为贤当然就是飞虎队长了,尽管时隔多年,人们提起这事仍然津津乐道。
  牧场落户
  南京支边青年被安排在农业生产队。见来了汉族巴郎,热情好客的哈萨克兄弟腾出自己的房子,邀请远道而来的南京巴郎入住。
  哈萨克农民也定居不久,住房同样紧张。100多人到来,使住房成了最大的难题,但这个问题必须在入冬前解决,否则后果严重。
  牧场领导紧急开会研究解决方案。支边青年队提出,自己动手解决居住问题。领导们非常感动,表示牧场竭尽全力支持。
  此时已近9月底,盖房子显然已来不及,且没有建筑材料。再过一个月,这里将会落下头一场雪,冬天会不期而至。时不我待,可用的时间也就二三十天。
  到过新疆的人,都知道当地有一种古老的“房子”——地窝子。就是在地上挖个四方的大坑,坑上架上檩条,檩条上放上椽子,椽子上摊开柳条,柳条上铺上麦草,麦草上再覆盖厚厚的土层,这就是屋顶了。至于门,从一旁挖个斜坡,直通坑内。屋顶留一小孔,平放个窗户,用作采光之用。地窝子非常简陋,潮湿,墙壁上不时会掉落黄土,根本不能同土房相比,但它冬暖夏凉。本是牛羊的棚圈,作为一种应急措施,此时怕是唯一的选择了。
  男女青年分作几组,砍树条的,挖坑的,运输的……工具不够,姑娘们拿出自己的脸盆端土。由于第一次干这活路,人们每天累得精疲力尽,不少人连饭都吃不下,但却没有一人叫苦叫累。手上磨出血泡了,用手帕包上,咬着牙继续干,有姑娘来“情况”了,也不愿叫人知道。
  冬天到来之前,地窝子盖好了。陈队长为了照顾女青年,让她们住平房,小伙子住地窝子,姑娘们直埋怨队长偏心眼。住的问题总算解决了。
  支边青年来自江南的鱼米之乡,从小以大米为主食。可此地仅有面粉,大米极为稀罕。县领导考虑支边青年刚来,特指示粮食局供应一些。由于太少,只能在节日时吃一顿。习惯了大米饭的肠胃不得不开始接受馍馍面条。开始不适应,有人甚至胃里泛酸水,不久也就好了。刚吃牛羊肉,那强烈的腥膻味让姑娘们苦不堪言。说也奇怪,一段时间过后,大家都慢慢喜欢这美味的食品了。   头痛的是蔬菜,冬天只有土豆。支边青年刚见到土豆,个个兴奋异常,新疆的土豆好大啊!南京的土豆要同它比,只能算作孙子,在南京土豆是稀罕菜,因为南方不适合它的生长。可天天吃土豆,时间长就腻了,且胃里会泛酸。队上的马车偶尔外出,从县城带回一些胡萝卜、包心菜等蔬菜。因为天冷,都冻成了冰疙瘩,可青年们仍十分惊喜,用凉水化开吃,也觉得津津有味。
  为了生存,为了建设边疆,支边青年闯过了第一道生活关。
  “农业学大寨”
  严寒的冬天里,纷纷扬扬的雪花飘着,呼啸的西北风鞭子一样抽在人们身上。冬天的主要劳动是平整土地,为来年的春耕作准备。那是“农业学大寨”的年代,人们被高昂的政治口号激励着,积极地投入到农田建设中去。青年们穿着臃肿的光板皮大衣,脚蹬厚厚的毡靴,和社员一起劳动。社员一部分是当地的哈萨克族,另一部分主要是自愿来疆人员。
  男青年主要任务是挖土,零下二三十度的季节里。土包冻得像铁块,十字镐使劲挖下去,只能刨出一个白点,人却被震得眼冒金星,虎口都裂开口子。时间长了,慢慢的摸索出一些窍门,先用榔头钢钎撬开冻土层,再用十字镐挖,这样工效提高好多。晚上收工,用松土盖上土层,次日就不会冻得太深。女青年主要运土。用一种叫做“抬把子”的工具,把土抬到低洼处摊开。“抬把子”用木棍和柳条编制而成,两人抬着,就像抬轿子一样,不过上面坐的不是人,是土。这也不是轻松的活儿,手臂整天垂着,两手抬着一百多斤的负重。土和雪混合湿滑的地面,走起来东倒西歪。要命的是不能休息,一旦干起活来就要出汗,这样暖和一些。要是停下来,一会就冻得瑟瑟发抖。就像陀螺一样,要不停地转下去,直到收工。
  一天下来,青年们累得精疲力尽,浑身酸痛。他们中的部分人在南京虽然已经工作,可哪里出过这样大的力气啊!有的人是应届初中、高中毕业生,从没有干过体力活。此刻,大家都在支撑着,为了信念,为了理想,为了自己建设边疆的誓言。
  每天晚饭过后,支边青年队住地毫无例外地会响起昂扬地歌声,《到农村去》、《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唱了一首又一首,有时是男声,有时是女声,有时是男女声合唱。住地的哈萨克社员很有兴趣,也来听他们唱歌。时间长了,有人竟学会不少汉语歌曲。
  十天里一个休息日。这是青年们最快乐的一天。洗衣、缝补衣服、给家里写信。邮递员十天来一次,收寄信件包裹。
  刚来没有工资,吃饭记账。肥皂、邮票、牙膏等日用品可到管理员那里登记领取,日子似乎进入了“共产主义”。衣服是从家里带来的,只是磨损严重,要经常缝补。
  同队的哈萨克社员养鸡,想吃鸡蛋了就去买。不会讲哈萨克语,闹了不少笑话,但也难不住他们。准备一块白色的卵石,坐上去,然后搧着两臂,学几声母鸡叫,哈萨克大娘就明白了,笑着拿出鸡蛋。至于付钱,更是简单,你只要掏出钱让主人自己拿就行,鸡蛋每个7分钱,哈萨克民风淳朴,卖家是绝不会多拿的。
  牧场办公室附近有家小商店,支边青年很少光顾,就是去多数人就是看看。从家里带的一点钱花光了,就是有剩下的也被藏入箱底,以备不时之需。谁如果有10块钱,也会被大家称作“资本家”,要他拿出来请客。
  春节到了,队上从县城采购了一些年货,尽管单调量少,毕竟有了一些节庆的气氛,有的人家里寄来了一些食品。两位队长也没有回家,和大家一起吃了年夜饭,随后便挤到会议室举行联欢晚会,唱歌、跳舞……度过了来新疆的第一个春节。
  劳动是繁重的,生活是清苦的,精神是快乐的。青年们被建设边疆的理想激励着,被美好的明天鼓舞着。
  冰化,河开,风暖,柳绿。支边青年队请来个汉族老农指导大家在河坝林间开了块地,种上各种蔬菜。
  水萝卜长到大拇指粗,黄瓜结出了小扭儿……乌伦古河来了融雪洪水。这年雪特别大,洪水也大。本来四五十米宽的河床徒然增加到一二百米。融雪水夹杂着枯枝败叶不断上涨,漫上了草地,冲刷着河岸,菜地也进了水。
  眼看着劳动果实要付诸东流,支边青年忧心如焚。灾害面前不能退缩,陈队长带领大家挖草皮,堆围堰。会水的小伙子跳进齐腰深的水里运草皮,打桩。阿勒泰的河水是山里来的融雪水,就是到夏天河水依然冰冷刺骨。不多久,这些“浪里白条”便冻得打起寒噤,可没人后退。经过奋战,菜地保住了,玉米地也保住了。
  洪水漫过的林地形成数不清的水塘,为蚊子的滋生提供了条件。这里的蚊子有三大特点:一是大,有人调侃:“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阿勒泰的蚊子用把抓。”又道:“五只蚊子一盘菜,百只蚊子装满袋。”虽说夸张,倒也形象;二是多,可谓铺天盖地。你走进树林草地,“嗡”地一下会腾起一片“乌云”,无论你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此刻都是灰色。你要是挥手随意一抓,至少抓十几只蚊子;三是毒,它不仅叮牲畜,更叮人。人被叮后奇痒无比,难以忍受,甚者皮肤溃烂,流淌黄水,经久难愈。哈萨克社员干活时,每人斜挎一条马尾巴或牛尾巴,像军人佩戴的武装带似的,用来驱赶蚊子。令人难堪的是,姑娘们根本不敢野外解手,再急也要忍到下班,有人吓得白天不敢多喝水。小伙子大大咧咧,向当地老乡学习,大便时找个背人的地方,燃起一堆牛粪火,迎风蹲下,腾云驾雾般的完成。更可怕的是“小咬”,比蚊子小得多的家伙,飞起来直往脖子里,耳朵里,鼻孔里,凡是有空隙的地方钻,而且不怕烟雾。不过小咬肆虐的时间较短。
  开头支边青年没有准备,吃了不少苦。天再热,姑娘们也只得收起裙子,穿起厚厚的衣裤。就这样,身上也被叮了无数红包,苦不堪言。后来,队上为大家购置了防蚊帽,一个个像养蜂人似的。陈队长和几个姑娘一起,给每人缝了蚊帐,情况才渐渐地好起来。还有人也向老乡找了马尾巴,干活带上。即使这样,有几人被蚊子叮的伤到入冬才好利索。
  秋天到来了,丰收的喜悦挂在每一个人的脸上。一望无际的麦浪,金色的玉米。在亘古荒原,第一次长出辣椒、豆角,西红柿……颜色各异,形态不同,琳琅满目。看着这些和哈萨克兄弟共同劳动的成果,想到这其中也浸透着自己的汗水,支边青年们醉了。劳动,原来是如此美妙神圣的事情。
其他文献
又到一年梨香醉人时,库尔勒市一个又一个梨园里,开始上演有关香梨的一个又一个故事。  梨农:住新房穿新衣拥有新梦想  阿尔祖古丽·排祖拉的家在哈拉玉宫乡铁丝杆村二组,她家的院子后面是硕果满枝的香梨园和苹果园。  8月25日,在自家的梨园里,阿尔祖古丽·排祖拉站在香梨树下作出采摘香梨的动作,让记者给她拍照,绿树、红裙,相机定格下的是她灿烂的笑容。  “我特别喜欢采摘香梨。香梨成熟了,我们家就有钱了。”
期刊
出生在轮台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日孜菀古丽·阿卜杜艾尼,在26年的人生历程中,先后4次创业,终获成功。 “做人成功,不成功是暂时的;做人不成功,成功是暂时的。”这是日孜菀古丽·阿卜杜艾尼的QQ签名,也是她的人生格言,她说,做人要有爱,要感恩。  出生在轮台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日孜菀古丽·阿卜杜艾尼,在26年的人生历程中,先后4次创业,终获成功,现在她是巴州民翔培训学校校长。  在爱中长大  日孜菀古
期刊
2013年1月份微信用户突破3亿,业内预计到今年年底,微信的用户可能会突破5亿。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像短信,但不用写字,像对讲机,又无须立刻回话。通的是话,又不收通话费和信息费。它有LBS(定位服务)功能,支持用户查找所在位置1000米范围内其他使用“微信”的人,并通过“摇一摇”查到同一时间摇动手
期刊
真正做了老板后,她才发现开洗衣店不仅累,而且利润不高,尤其是夏天,基本只能保证不亏本。她想将店转让,但考虑到自己没有其它生存技能,如果不开干洗店,只能再去给别人打工。  2011年,从外地来克拉玛依务工的李女士拿出所有积蓄,在克拉玛依市某小区盘下了一家洗衣店。但经营了两年后,她发现洗衣店生意并不好做。如今,她更是因为生意惨淡,遇到了进退两难的窘境。  李女士非常困惑,希望有关专家能为她出谋划策,帮
期刊
自治区召开深入开展各级干部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活动大会后,各行各业结合工作实际,制订活动实施方案,迅速组建下派工作组住村开展工作,在乡村基层掀起了转变作风服务群众的新一轮热潮。  几个月来,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服活动工作组通过走家入户等多种形式,对农村工作进行走访调查。在与村民朝夕相处的这一段时间里,工作组成员深刻感受到基层农牧民生活的困顿、教育的缺失和观念的落后。在认真梳理、分析所掌握到的实际情况后,转
期刊
全国200多名牛业专家和牛产品企业的企业家云集呼图壁,探讨中国牛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但是,奶业问题频发的原因究竟在哪里?为什么“中国牛奶”“牛”不起来?新疆的乳制品企业如何走出天山?  牛业大会,奶业问题成焦点  最近频发的国内外牛奶及其制品质量问题,引发人们极大关注。奶业问题频发的原因究竟在哪里?为什么奶业问题频频发生,新疆的乳制品企业如何走向国内外市场?今年在呼图壁县举行的全国第八届牛业大会
期刊
今年2月28日,木合塔尔·阿尤甫来到柯坪县盖孜力乡托万喀什艾日克村开展转变作风服务群众工作。木合塔尔·阿尤甫是转变作风服务群众工作组组长,也是下喀什力村“第一书记”。  木合塔尔·阿尤甫是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理疗科主任、推拿科副主任,刚来到村里,他发现,村民思想中缺少发展意识,对未来没有什么想法,对于如何提高生活水平,找不到方向,对明天的美好生活,缺少追求的欲望,好像一潭沉寂已久的水面,很难激起
期刊
村小学的景象更让工作组感到震惊。村小学成立至今没有完整的围墙,仅有的一面围墙已多处坍塌,学校大门由其他学校废弃的铁门搭建,没有任何牌匾,严重影响学校的整体形象。  4月14日早晨7点多,自治区团委住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卡尔墩村工作组组长、卡尔墩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肖开提·牙生的电话铃声急促的响起。“肖开提书记快来,防渗渠垮了……”村民艾则孜在电话里喊道。  放下手里的馕,工作组拿起工具,骑上电动车就跑了出
期刊
“你把村民当家人,村民才会把你当亲人。”这是正在托里县库甫乡江布勒村开展转服工作的谢诚,对农村工作最深切的体会。  今年2月26日,谢诚和他所在的新疆油田公司转服工作组成员带着为农村基层办好事、解难事,展示石油人良好形象的神圣使命,来到托里县库甫乡江布勒村,要展开一年的帮扶工作。  驻村以后,谢诚首先让自己完成了由新疆油田公司企业职工向农牧民的角色转变,决心把村民的事情当成自己家里的事情来干,既然
期刊
作为一名专利发明人,占财兴20多年间取得了30余项发明和实用新型技术专利,与专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9月27日,在位于新疆上海科技合作基地10楼的爱思特专利转让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记者见到了公司总经理占财兴。占财兴对记者说:“我们公司主要针对企业专利开发运作、技术专利转让实施和创新实验室推广开展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兴科技创新之风,专利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在这股春风影响之下,占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