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方式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估,是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有力验证工具。本文从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角度出发,探讨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評审体系中盲审方式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式。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质量 学位论文 盲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022-02
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硕士研究生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学位论文的水平直接反应了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优劣,其评审成绩直接反映了作者各方面业务素质和导师的指导能力。因此,国内各大高校都在研究如何建立客观、公正的学位论文的评审体系,其中,匿名盲审方式是一种公认的较好的评审方式,但仍存在很多值得改进的方面。本文以我院论文盲审方式为例,分析了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探讨了改革创新的措施。
一、论文盲审系统的现状及问题
匿名评审简称盲审,就是在学位论文中通篇隐去导师和学生的姓名,送往有相关研究领域的学位授予单位,请该单位协助聘请有关专家评阅论文,在返回给学生的评阅意见中,将专家的相关信息隐去,有助于排除人情因素的干扰,利于客观公正的评阅。以学院为例,经过多年的施行,已经初步建立了论文盲审管理办法,现行的主要评审方法包括:建立了按比例随机进行盲审抽查的体系;建立了单盲和双盲审查体系;建立了成绩的分析和申诉体制等。基于作者在研究生管理方面多年的工作经验,目前论文评审体系、特别是盲审体系仍然存在不足:
1.盲审与明审成绩标准不一致
论文的盲审有效的排除了人情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客观公正的评阅硕士生学位论文的水平。但另一方面由于论文盲审相对的客观公正化,而明审成绩普遍高于盲审成绩,使得学生对论文盲审产生畏惧和抵抗心理。基于此,很多学生、教师自发的采用多种手段避免部分论文参加盲审,这使得论文评审的公正性和盲审的效果大打折扣。
2.盲审抽查的比例和人选的随机性
由于制度和成本的因素,当前应届硕士生学位论文盲审比例较低,抽选盲审论文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对待学位论文仍然不够重视。这些因素均影响着实施盲审的最终效果。
二、盲审体系改革创新的探讨
1.建立盲审意见处理加权规则
作者在多年的管理过程中,发现存在很多盲审、明审成绩明显不一致的现象,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外审专家不熟悉等因素对论文贡献无法进行准确的判断,但更多的是考虑到人情因素,内审(明审)给分过高所导致的。基于多年的经验,建议对明审、盲审成绩进行加权处理,如按照盲审、明审6:4的比例加权最终成绩(需各个高校视情况讨论)。同时,应辩证的对待盲审评阅意见,给学位论文作者和导师提出申诉的机会,针对这一点学院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对异议情况给出处理办法:申请人对评审意见有异议的情况,应提出明确的申诉理由,经导师签署意见后,提交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
2.加大盲审力度、建立固定的盲审抽查制度
学院早期针对学位论文的评审系统已经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但实施下来发现仍存在很多细节上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院进一步对盲审抽查细节进行标准化完善,制定了更具体的要求:当年是第一届毕业生的导师所带学生均需参加双盲审;前三年毕业生的盲审结果有“不合格”的导师所带学生均需参加双盲审;全院随机抽选当年申请答辩学生总人数的30%参加双盲审,并每年提高该比例。该政策实施两年来,我院硕士学位论文优良率和一次通过率有明显提高。
3.充分利用反馈、形成激励机制
为增强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促进研究生培养水平的提高,应依照学校、学院具体情况制订盲审结果的评价反馈制度。以我院为例,制定了以三年为周期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办法:以近三年来导师所带学生的盲审成绩平均分计算、按学科专业排序,对优秀导师进行适度奖励,对排名末位的导师进行适当的提醒。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严格把关成为了高校管理人员坚守的准则。对论文盲审制度的完善和优化将有效的优化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我国高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永灵.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从研究生录取制度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35):248.
[2]王健,张华.由盲审结果分析我校机械类各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差异[J].科技广场.2009,8:240-241.
[3]刘洪涛,郭红杰,张琴琴.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的利弊分析[J].中国研究生,2015,7:52-54.
作者简介:
陈未央 (1984年7月-),女,江苏省南京市人,硕士,研究方向:研究生教学管理。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质量 学位论文 盲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022-02
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硕士研究生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学位论文的水平直接反应了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优劣,其评审成绩直接反映了作者各方面业务素质和导师的指导能力。因此,国内各大高校都在研究如何建立客观、公正的学位论文的评审体系,其中,匿名盲审方式是一种公认的较好的评审方式,但仍存在很多值得改进的方面。本文以我院论文盲审方式为例,分析了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探讨了改革创新的措施。
一、论文盲审系统的现状及问题
匿名评审简称盲审,就是在学位论文中通篇隐去导师和学生的姓名,送往有相关研究领域的学位授予单位,请该单位协助聘请有关专家评阅论文,在返回给学生的评阅意见中,将专家的相关信息隐去,有助于排除人情因素的干扰,利于客观公正的评阅。以学院为例,经过多年的施行,已经初步建立了论文盲审管理办法,现行的主要评审方法包括:建立了按比例随机进行盲审抽查的体系;建立了单盲和双盲审查体系;建立了成绩的分析和申诉体制等。基于作者在研究生管理方面多年的工作经验,目前论文评审体系、特别是盲审体系仍然存在不足:
1.盲审与明审成绩标准不一致
论文的盲审有效的排除了人情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客观公正的评阅硕士生学位论文的水平。但另一方面由于论文盲审相对的客观公正化,而明审成绩普遍高于盲审成绩,使得学生对论文盲审产生畏惧和抵抗心理。基于此,很多学生、教师自发的采用多种手段避免部分论文参加盲审,这使得论文评审的公正性和盲审的效果大打折扣。
2.盲审抽查的比例和人选的随机性
由于制度和成本的因素,当前应届硕士生学位论文盲审比例较低,抽选盲审论文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对待学位论文仍然不够重视。这些因素均影响着实施盲审的最终效果。
二、盲审体系改革创新的探讨
1.建立盲审意见处理加权规则
作者在多年的管理过程中,发现存在很多盲审、明审成绩明显不一致的现象,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外审专家不熟悉等因素对论文贡献无法进行准确的判断,但更多的是考虑到人情因素,内审(明审)给分过高所导致的。基于多年的经验,建议对明审、盲审成绩进行加权处理,如按照盲审、明审6:4的比例加权最终成绩(需各个高校视情况讨论)。同时,应辩证的对待盲审评阅意见,给学位论文作者和导师提出申诉的机会,针对这一点学院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对异议情况给出处理办法:申请人对评审意见有异议的情况,应提出明确的申诉理由,经导师签署意见后,提交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
2.加大盲审力度、建立固定的盲审抽查制度
学院早期针对学位论文的评审系统已经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但实施下来发现仍存在很多细节上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院进一步对盲审抽查细节进行标准化完善,制定了更具体的要求:当年是第一届毕业生的导师所带学生均需参加双盲审;前三年毕业生的盲审结果有“不合格”的导师所带学生均需参加双盲审;全院随机抽选当年申请答辩学生总人数的30%参加双盲审,并每年提高该比例。该政策实施两年来,我院硕士学位论文优良率和一次通过率有明显提高。
3.充分利用反馈、形成激励机制
为增强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促进研究生培养水平的提高,应依照学校、学院具体情况制订盲审结果的评价反馈制度。以我院为例,制定了以三年为周期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办法:以近三年来导师所带学生的盲审成绩平均分计算、按学科专业排序,对优秀导师进行适度奖励,对排名末位的导师进行适当的提醒。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严格把关成为了高校管理人员坚守的准则。对论文盲审制度的完善和优化将有效的优化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我国高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永灵.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从研究生录取制度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35):248.
[2]王健,张华.由盲审结果分析我校机械类各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差异[J].科技广场.2009,8:240-241.
[3]刘洪涛,郭红杰,张琴琴.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的利弊分析[J].中国研究生,2015,7:52-54.
作者简介:
陈未央 (1984年7月-),女,江苏省南京市人,硕士,研究方向:研究生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