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主要阐述了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的概念和涵义, 详细论述了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在我国的应用发展现状,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 实施质量控制体系的策略。
关键词:食品安全;质量控制;质量认证
1 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的概念和涵义
1.1 食品安全的概念和涵义
食品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了繁多的食物,涉及到“从农田到餐桌”的复杂过程,涉及到各种学科、技术以及多个管理部门。食品( 食物) 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 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 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 也包括过程安全; 既包括现实安全, 也包括未来安全。目前, “食品安全”的含义包括了几个大的方面: 从数量的角度, 要求人们既能买得到、又买得起需要的基本食品;从质量的角度, 要求食品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从发展的角度, 要求食品的获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其三方面的内容缺一不可。
1.2 质量控制的概念和涵义
质量控制是为了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即为提高工作质量, 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控制影响工作质量的各种因素。质量控制过程包括确立控制标准、评定活动成效、纠正错误3个步骤。质量控制也是保证食品安全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手段, 可操作性很强, 是一个信息反馈系统, 通过反馈揭示食品安全监测活动中的问题, 促使质量管理系统及时进行调节、完善以达到最优化状态。
2 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2.1 国内主要食品安全事件
近年来,我国也发生了多起食品安全事件。1998年2月,山西省朔州、大同等地区连续发生多起重大的假酒中毒事件,有200多人中毒, 27人死亡。2001年1 月,浙江省杭州市60 多人到医院就诊,症状为心慌、心跳加快、手颤、头晕、头痛等,原因是食用了含有“瘦肉精”(即盐酸克伦特罗) 的猪肉 。2003年3月19日,辽宁省海城市部分小学生及教师饮用豆奶引发食物中毒,其中涉及2556名小学生(中毒人数达292人) 。豆奶食物中毒的原因是,活性豆粉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素等抗营养因子未彻底灭活。2005年6月发生的“孔雀石绿”药残事件, 使2005年我国出口烤鳗仅4. 2万吨,下降幅度达30.3%。2006年爆出家乐福的“活蛆咸鱼”、“早产面包”等食品安全事件。
2.2 影响国内食品安全的因素
2.2.1 生物性污染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昆虫及病毒的污染。微生物污染主要有细菌与细菌毒素、霉菌与霉菌毒素。由肠道致病菌污染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及疾病散发是直接造成人体健康损害的主要食源性危害。无论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均系如此,而且不是短期内可以得到根本控制的。如美国,每年有7000多人次发生微生物污染食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经济损失达3500亿美元。2005年我国食物中毒事件报告256起,中毒9021人,死亡235人。其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中毒人数最多,占总数的43.0%,主要是由于食用了受细菌污染的食品而引起。
2.2.2 化学性污染
我国“菜篮子”的化学性污染主要是农药和兽药残留、重金属、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污染等。蔬菜、水果和粮食中农药残留超标以及动物性食品中兽药的使用不遵守政府法规和标准所致。其典型例子是在猪饲料中非法添加“瘦肉精”,以致造成人群因食猪肉而中毒的事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各地鼠药导致食物中毒频繁发生。椐卫生部通报,2000年全国食物中毒中,鼠药中毒位居第一。在2005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调查报告中,化学性食物中毒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總数的32.8%和45.1%。环境中80余种金属元素可以通过食物和饮水摄入,以及由呼吸道吸入和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其中一些元素在较低摄入量的情况下对人体即可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食品加工不当产生的有害物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酱油氯丙醇”事件就是其中之一。
2.2.3 转基因食品
近几十年来,生物工程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长足的发展。目前,全球已有10多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我国转基因作物大田试验位居世界第四位,现有番茄、甜椒两类食品的5个品种投入商品化生产。1998年8月,英国罗威特研究所普斯泰教授发现老鼠食用转基因土豆后免疫系统受到破坏。2000年德国耶拿大学科学家格哈得。雅莱斯等研究人员发现,用转基因玉米制成饲料喂养鸡群,结果鸡肉里存在玉米的变异基因片段。进一步研究认为,基因可能通过食物链在不同物种之间转移。其实,基因工程食品有时不可避免地给公众健康带来危害已成为事实。在国际贸易中,美国出口大豆中有50%是基因改良品种。我国大量进口大豆,主要来自美国。因此,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不容回避,亦应警示公众。基因工程食品与传统食品有其不同之处,可能含有目前尚未明了的不利健康的因子。
2.2.4 其他
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制约,一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也给食品卫生带来隐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条件、手段和经费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自建国以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就致力于卫生队伍的建设,经过5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拥有10万人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和20万人的技术队伍,但是,这与432万户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1117万人的食品从业人员相比,卫生监督显得十分有限。
3 中国食品安全质量控制的发展
为了保证本国国民的身体健康,应对我国加入WTO后的挑战,突破国际食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我国食品企业必须尽快提高全员特别是决策者的安全卫生质量意识,加快技术设备改造步伐,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先进标准,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产品质量水平,实现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与国际接轨,才能真正保证食品的安全性,保证以高质量的食品取得国内外市场的信任,以做到在国际市场上畅通无阻。
3.1 HACCP在国内的应用
据资料记载,我国最早报道HACCP是在1980年。我国卫生部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展了对HACCP体系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中国的罐头食品加工企业已按照美国联邦法规的要求进行运作,但是绝大部分没有将HACCP体系的管理理念文件化并建立相应的体系。从1991年起,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科技委食品专业委员会开始对食品加工业应用HACCP体系的研究,在引进发达国家食品质量控制HACCP体系的基础上,制定了冻猪肉、冻鸡肉、活鳗、烤鳗、冻对虾、蘑菇罐头、竹笋罐头、春卷、蜂蜜等出口食品的HACCP 模式。1994年,原国家商检局(CCIB)科技委食品专业委员会公布了《在出口食品加工中建立“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质量管理体系”的导则》,1995年10月,CCIB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杭州联合举办了“出口食品安全质量控制和检验国际研讨会”,FAO专家和国内有关专家就HACCP体系的理论和实践做了专题研讨。2001年6月,中国商检总公司HACCP认证协调中心在福州成立,使食品行业HACCP认证由单纯的官方认证向授权的第三方认证转变,开始了我国HACCP体系认证的新阶段。国家认证认可委下属的中国进出口企业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CNAB)发布了《以HACCP为基础的食品安全体系认证机构认可实施指南》,使我国食品行业HACCP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目前,HACCP体系已成为我国商检部门对出口食品企业实施的一项基本政策,进入WTO后,我国食品工业将融入国际大市场中,这一形势要求我们在提高产品内在质量的同时,通过应用HACCP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为我国食品出口通向国际市场打下良好基础。
中国各主管食品企业的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倡导企业建立HACCP体系,特别是经过了突如其来的非典风波之后,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提高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更是成为公众、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国家各部委纷纷采取措施:(1)国家认监委在《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登记管理规定》中,明确了六大类出口产品企业必须强制建立HACCP体系。(2)国家质检总局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中,鼓励食品企业建立HACCP体系,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并规定获得HACCP认证的企业免于进行QS(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申请中必备条件的审查。(3)农业部在《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计划(2003-2007年)》中要求在优势农产品区域内应当积极推行HACCP体系的认证。(4)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农业部联合发布《食品工业“十五”发展规划》强调在肉类、水产品类等产业要督促企业积极建立HACCP体系;(5)卫生部在2002年7月即向各地下发《食品企业HACCP实施指南》,要求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应积极鼓励并指导食品企业实施《指南》。可见,HACCP体系已成为我国有效控制食品安全的手段。
3.2 ISO22000在国内的应用
我国同等采用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上各类组织的要求》的国家标准GB/T22000-2006于2006年7月1日正式实施,标准的应用实施和相关第三方认证已全面展开。我国几乎在标准ISO22000颁布的第一时间同步转化为国家标准,但较之其它发达国家,在宏观上,我国对以标准ISO22000在实施的适用性和基础条件的研究缺乏全面性和体系性,诸如标准应用模式、相关的技术标准基础体系以及辅助实施的政策和措施与现有的等食品安全管理系以及市场准人制度的兼容性和互补性等等。近年来我国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由食品安全引发的国际贸易争端也居高不下,从降低和消除食品安全危害,建立和完善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角度来说,推广实施ISO22000标准是提高和确保整个食品产业链安全的重要手段,而目前我国企业现有的基础条件和技术水平现状,是实施ISO22000标准面临的最大障碍。ISO22000标准相对以前的HACCCP标准较严格和复杂。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也需要花费一定的经济成本,能够达到该标准的企业应是具有良好的食品卫生基础条件,组织结构较为完善和管理体系健全及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企业。而我国食品企业大多数生产规模小、基础设施和卫生条件差、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因此,企业规模、资金和成本、人力资源、法规和标准信息及资料、相关食品安全知识、专家和相关人员的技术支持缺乏以及基础设施和卫生条件相对较差是企业实施ISO22000标准的拦路虎,其中缺乏专业人员是企业实际运行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3.3 QS认证在国内的应用
QS认证是国家质检总局在2002年推出的,于2004年1月1日起实行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志,是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是提高食品质量、保证消费者安全健康的需要,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措。食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最直接地关系到每一个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是适应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经济运行环境的需要。在我国的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中,降低标准、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违法活动时有发生。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公平竞争,适应加入WTO以后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开放的形势,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必须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采取审查生产条件、强制检验、加贴标识等措施,对一些违法活动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所以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势在必行。
3.4 GAP在国内的应用
GAP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试图通过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打破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贸易)脱节的传统格局,从根本上解决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其基本原则(理念)实施GAP对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按照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要求获得的农产品能较好地符合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从源头上保证了食品质量的安全;二是建立国内农产品种植、贮运与加工企业及消费者之间的质量诚信机制,由于农产品量大,需要检测的指标很多,如果缺乏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单纯通过企业验收检验及市场准入制度来检测质量是行不通的。因此,最佳出路就是通过全程质量保证体系把问题解决在生产过程,而GAP体系正是解决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实行GAP是从源头抓起,严格生产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保证农产品达到质量安全标准,是一项集研究、推广、管理于一体的农业系统工程。2000年以来,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完善质量检测体系等,全社会的质量安全意识已大为提高。同时,2003年以来我国已率先在中药材的生产上开展了GAP认证,我国有少量企业获得了国外认证机构的GAP认证,因而GAP对我国并不陌生。
3.5 食品召回制度在国内的应用
这项制度分为主动召回和责令召回两种形式,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是食品召回的责任主体,要求食品生产者如果确认其生产的食品存在安全危害,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主动实施召回。对于故意隐瞒食品安全危害、不履行召回义务或生产者过错造成食品安全危害扩大或再度发生的,将责令生产者召回产品。近年来,国家质检总局在开展食品监督抽查和执法检查中,对发现存在致病菌、化学性污染、使用非食品原料等重大安全隐患的食品加大了召回力度,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吊销了生产企业的食品生产许可证,降低了不安全食品可能带来的危害,切实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4 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的发展趋势
总体来说,食品安全控制模式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科学的风险分析为基础,建立统一、协调、透明的国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为具体监管工作的一致性、有序性和科学性提供法律保障和执行依据。法律应覆盖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物链,确立生产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观念,并实行不合格食品的召回制度;(2)设立独立的评估和协调机构,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食品安全相关部门进行评价和监督,并组织、沟通和协调各相关部门,使纵向的食品安全监管转变为网状的监管;(3)各地方政府直接负责食品安全具体监督执法和检验工作;国家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政策和标准的执行,并设立专门的监测机构和人员进行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定期监督和抽查,保证食品安全具体执法监督的合法和公正;(4)重视公众信息的反馈,设立专门的机构收集来自于消费者、协会或科研组织的信息,并进行专门的研究,研究结果作为政策和标准制定的参考,保证政策制定目的与维护公众利益的一致性。
5 食品安全控制策略
5.1 加强宣传
开展全民科普知识、种养殖、环保、职业道德、诚信、公德等宣传教育,提高广大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责任意识,自觉遵纪守法,为食品安全生产和销售提供保障,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5.2 加强部门合作
WHO一贯强调政府、工业和消费者共同承担责任的观念。保证食品安全需要国际合作,多学科、多部门的合作。在一个国家这些部门可能隶属几个部委管辖,如卫生部、技监局、农业部、贸易部等。因此,需要建立一个高层次的、强有力的食品安全机构(如食品安全委员会),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
5.3 立法制标
立法和标准制定是食品卫生管理工作的根本。加速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如制订配套的系统、选择、实用性较强的质量技术标准),为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管理,保证食品安全和预防食源性疾病提供法律依据,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加快与国际接轨。
5.4 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加大监督力度,坚决打假
建立和完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食品安全监测和监督抽检制度、监测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食品生产、消费、贸易情况,狠狠打击制假、售假食品,加强食品安全评价、预警及应急体系建设。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保障。对未严格履行职责,而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应追究监管的责任。
5.5 建立和实施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报告制度
建立食品安全综合数据库,制定食品安全信息采集和发布制度。定期报告和分析研究可获得必要的食品安全信息,为立法和制定疾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食源性危害与食源性疾病发生率评估信息可确定食源性疾病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5.6 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食品污染物检验,提高检测能力
对监测单位要配有先进的检测手段和高素质的专业检测人员,从源头、准入、产品抽检中把关。综合检测信息评价,这对揭示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变化特点和新病原体都具有重要意义。为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陈锡文,邓楠,等.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秦富,王秀清,等.欧美食品安全体系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食品安全;质量控制;质量认证
1 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的概念和涵义
1.1 食品安全的概念和涵义
食品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了繁多的食物,涉及到“从农田到餐桌”的复杂过程,涉及到各种学科、技术以及多个管理部门。食品( 食物) 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 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 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 也包括过程安全; 既包括现实安全, 也包括未来安全。目前, “食品安全”的含义包括了几个大的方面: 从数量的角度, 要求人们既能买得到、又买得起需要的基本食品;从质量的角度, 要求食品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从发展的角度, 要求食品的获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其三方面的内容缺一不可。
1.2 质量控制的概念和涵义
质量控制是为了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即为提高工作质量, 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控制影响工作质量的各种因素。质量控制过程包括确立控制标准、评定活动成效、纠正错误3个步骤。质量控制也是保证食品安全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手段, 可操作性很强, 是一个信息反馈系统, 通过反馈揭示食品安全监测活动中的问题, 促使质量管理系统及时进行调节、完善以达到最优化状态。
2 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2.1 国内主要食品安全事件
近年来,我国也发生了多起食品安全事件。1998年2月,山西省朔州、大同等地区连续发生多起重大的假酒中毒事件,有200多人中毒, 27人死亡。2001年1 月,浙江省杭州市60 多人到医院就诊,症状为心慌、心跳加快、手颤、头晕、头痛等,原因是食用了含有“瘦肉精”(即盐酸克伦特罗) 的猪肉 。2003年3月19日,辽宁省海城市部分小学生及教师饮用豆奶引发食物中毒,其中涉及2556名小学生(中毒人数达292人) 。豆奶食物中毒的原因是,活性豆粉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素等抗营养因子未彻底灭活。2005年6月发生的“孔雀石绿”药残事件, 使2005年我国出口烤鳗仅4. 2万吨,下降幅度达30.3%。2006年爆出家乐福的“活蛆咸鱼”、“早产面包”等食品安全事件。
2.2 影响国内食品安全的因素
2.2.1 生物性污染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昆虫及病毒的污染。微生物污染主要有细菌与细菌毒素、霉菌与霉菌毒素。由肠道致病菌污染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及疾病散发是直接造成人体健康损害的主要食源性危害。无论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均系如此,而且不是短期内可以得到根本控制的。如美国,每年有7000多人次发生微生物污染食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经济损失达3500亿美元。2005年我国食物中毒事件报告256起,中毒9021人,死亡235人。其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中毒人数最多,占总数的43.0%,主要是由于食用了受细菌污染的食品而引起。
2.2.2 化学性污染
我国“菜篮子”的化学性污染主要是农药和兽药残留、重金属、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污染等。蔬菜、水果和粮食中农药残留超标以及动物性食品中兽药的使用不遵守政府法规和标准所致。其典型例子是在猪饲料中非法添加“瘦肉精”,以致造成人群因食猪肉而中毒的事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各地鼠药导致食物中毒频繁发生。椐卫生部通报,2000年全国食物中毒中,鼠药中毒位居第一。在2005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调查报告中,化学性食物中毒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總数的32.8%和45.1%。环境中80余种金属元素可以通过食物和饮水摄入,以及由呼吸道吸入和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其中一些元素在较低摄入量的情况下对人体即可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食品加工不当产生的有害物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酱油氯丙醇”事件就是其中之一。
2.2.3 转基因食品
近几十年来,生物工程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长足的发展。目前,全球已有10多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我国转基因作物大田试验位居世界第四位,现有番茄、甜椒两类食品的5个品种投入商品化生产。1998年8月,英国罗威特研究所普斯泰教授发现老鼠食用转基因土豆后免疫系统受到破坏。2000年德国耶拿大学科学家格哈得。雅莱斯等研究人员发现,用转基因玉米制成饲料喂养鸡群,结果鸡肉里存在玉米的变异基因片段。进一步研究认为,基因可能通过食物链在不同物种之间转移。其实,基因工程食品有时不可避免地给公众健康带来危害已成为事实。在国际贸易中,美国出口大豆中有50%是基因改良品种。我国大量进口大豆,主要来自美国。因此,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不容回避,亦应警示公众。基因工程食品与传统食品有其不同之处,可能含有目前尚未明了的不利健康的因子。
2.2.4 其他
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制约,一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也给食品卫生带来隐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条件、手段和经费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自建国以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就致力于卫生队伍的建设,经过5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拥有10万人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和20万人的技术队伍,但是,这与432万户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1117万人的食品从业人员相比,卫生监督显得十分有限。
3 中国食品安全质量控制的发展
为了保证本国国民的身体健康,应对我国加入WTO后的挑战,突破国际食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我国食品企业必须尽快提高全员特别是决策者的安全卫生质量意识,加快技术设备改造步伐,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先进标准,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产品质量水平,实现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与国际接轨,才能真正保证食品的安全性,保证以高质量的食品取得国内外市场的信任,以做到在国际市场上畅通无阻。
3.1 HACCP在国内的应用
据资料记载,我国最早报道HACCP是在1980年。我国卫生部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展了对HACCP体系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中国的罐头食品加工企业已按照美国联邦法规的要求进行运作,但是绝大部分没有将HACCP体系的管理理念文件化并建立相应的体系。从1991年起,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科技委食品专业委员会开始对食品加工业应用HACCP体系的研究,在引进发达国家食品质量控制HACCP体系的基础上,制定了冻猪肉、冻鸡肉、活鳗、烤鳗、冻对虾、蘑菇罐头、竹笋罐头、春卷、蜂蜜等出口食品的HACCP 模式。1994年,原国家商检局(CCIB)科技委食品专业委员会公布了《在出口食品加工中建立“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质量管理体系”的导则》,1995年10月,CCIB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杭州联合举办了“出口食品安全质量控制和检验国际研讨会”,FAO专家和国内有关专家就HACCP体系的理论和实践做了专题研讨。2001年6月,中国商检总公司HACCP认证协调中心在福州成立,使食品行业HACCP认证由单纯的官方认证向授权的第三方认证转变,开始了我国HACCP体系认证的新阶段。国家认证认可委下属的中国进出口企业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CNAB)发布了《以HACCP为基础的食品安全体系认证机构认可实施指南》,使我国食品行业HACCP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目前,HACCP体系已成为我国商检部门对出口食品企业实施的一项基本政策,进入WTO后,我国食品工业将融入国际大市场中,这一形势要求我们在提高产品内在质量的同时,通过应用HACCP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为我国食品出口通向国际市场打下良好基础。
中国各主管食品企业的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倡导企业建立HACCP体系,特别是经过了突如其来的非典风波之后,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提高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更是成为公众、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国家各部委纷纷采取措施:(1)国家认监委在《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登记管理规定》中,明确了六大类出口产品企业必须强制建立HACCP体系。(2)国家质检总局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中,鼓励食品企业建立HACCP体系,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并规定获得HACCP认证的企业免于进行QS(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申请中必备条件的审查。(3)农业部在《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计划(2003-2007年)》中要求在优势农产品区域内应当积极推行HACCP体系的认证。(4)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农业部联合发布《食品工业“十五”发展规划》强调在肉类、水产品类等产业要督促企业积极建立HACCP体系;(5)卫生部在2002年7月即向各地下发《食品企业HACCP实施指南》,要求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应积极鼓励并指导食品企业实施《指南》。可见,HACCP体系已成为我国有效控制食品安全的手段。
3.2 ISO22000在国内的应用
我国同等采用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上各类组织的要求》的国家标准GB/T22000-2006于2006年7月1日正式实施,标准的应用实施和相关第三方认证已全面展开。我国几乎在标准ISO22000颁布的第一时间同步转化为国家标准,但较之其它发达国家,在宏观上,我国对以标准ISO22000在实施的适用性和基础条件的研究缺乏全面性和体系性,诸如标准应用模式、相关的技术标准基础体系以及辅助实施的政策和措施与现有的等食品安全管理系以及市场准人制度的兼容性和互补性等等。近年来我国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由食品安全引发的国际贸易争端也居高不下,从降低和消除食品安全危害,建立和完善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角度来说,推广实施ISO22000标准是提高和确保整个食品产业链安全的重要手段,而目前我国企业现有的基础条件和技术水平现状,是实施ISO22000标准面临的最大障碍。ISO22000标准相对以前的HACCCP标准较严格和复杂。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也需要花费一定的经济成本,能够达到该标准的企业应是具有良好的食品卫生基础条件,组织结构较为完善和管理体系健全及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企业。而我国食品企业大多数生产规模小、基础设施和卫生条件差、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因此,企业规模、资金和成本、人力资源、法规和标准信息及资料、相关食品安全知识、专家和相关人员的技术支持缺乏以及基础设施和卫生条件相对较差是企业实施ISO22000标准的拦路虎,其中缺乏专业人员是企业实际运行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3.3 QS认证在国内的应用
QS认证是国家质检总局在2002年推出的,于2004年1月1日起实行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志,是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是提高食品质量、保证消费者安全健康的需要,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措。食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最直接地关系到每一个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是适应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经济运行环境的需要。在我国的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中,降低标准、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违法活动时有发生。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公平竞争,适应加入WTO以后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开放的形势,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必须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采取审查生产条件、强制检验、加贴标识等措施,对一些违法活动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所以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势在必行。
3.4 GAP在国内的应用
GAP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试图通过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打破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贸易)脱节的传统格局,从根本上解决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其基本原则(理念)实施GAP对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按照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要求获得的农产品能较好地符合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从源头上保证了食品质量的安全;二是建立国内农产品种植、贮运与加工企业及消费者之间的质量诚信机制,由于农产品量大,需要检测的指标很多,如果缺乏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单纯通过企业验收检验及市场准入制度来检测质量是行不通的。因此,最佳出路就是通过全程质量保证体系把问题解决在生产过程,而GAP体系正是解决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实行GAP是从源头抓起,严格生产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保证农产品达到质量安全标准,是一项集研究、推广、管理于一体的农业系统工程。2000年以来,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完善质量检测体系等,全社会的质量安全意识已大为提高。同时,2003年以来我国已率先在中药材的生产上开展了GAP认证,我国有少量企业获得了国外认证机构的GAP认证,因而GAP对我国并不陌生。
3.5 食品召回制度在国内的应用
这项制度分为主动召回和责令召回两种形式,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是食品召回的责任主体,要求食品生产者如果确认其生产的食品存在安全危害,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主动实施召回。对于故意隐瞒食品安全危害、不履行召回义务或生产者过错造成食品安全危害扩大或再度发生的,将责令生产者召回产品。近年来,国家质检总局在开展食品监督抽查和执法检查中,对发现存在致病菌、化学性污染、使用非食品原料等重大安全隐患的食品加大了召回力度,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吊销了生产企业的食品生产许可证,降低了不安全食品可能带来的危害,切实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4 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的发展趋势
总体来说,食品安全控制模式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科学的风险分析为基础,建立统一、协调、透明的国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为具体监管工作的一致性、有序性和科学性提供法律保障和执行依据。法律应覆盖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物链,确立生产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观念,并实行不合格食品的召回制度;(2)设立独立的评估和协调机构,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食品安全相关部门进行评价和监督,并组织、沟通和协调各相关部门,使纵向的食品安全监管转变为网状的监管;(3)各地方政府直接负责食品安全具体监督执法和检验工作;国家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政策和标准的执行,并设立专门的监测机构和人员进行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定期监督和抽查,保证食品安全具体执法监督的合法和公正;(4)重视公众信息的反馈,设立专门的机构收集来自于消费者、协会或科研组织的信息,并进行专门的研究,研究结果作为政策和标准制定的参考,保证政策制定目的与维护公众利益的一致性。
5 食品安全控制策略
5.1 加强宣传
开展全民科普知识、种养殖、环保、职业道德、诚信、公德等宣传教育,提高广大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责任意识,自觉遵纪守法,为食品安全生产和销售提供保障,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5.2 加强部门合作
WHO一贯强调政府、工业和消费者共同承担责任的观念。保证食品安全需要国际合作,多学科、多部门的合作。在一个国家这些部门可能隶属几个部委管辖,如卫生部、技监局、农业部、贸易部等。因此,需要建立一个高层次的、强有力的食品安全机构(如食品安全委员会),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
5.3 立法制标
立法和标准制定是食品卫生管理工作的根本。加速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如制订配套的系统、选择、实用性较强的质量技术标准),为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管理,保证食品安全和预防食源性疾病提供法律依据,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加快与国际接轨。
5.4 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加大监督力度,坚决打假
建立和完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食品安全监测和监督抽检制度、监测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食品生产、消费、贸易情况,狠狠打击制假、售假食品,加强食品安全评价、预警及应急体系建设。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保障。对未严格履行职责,而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应追究监管的责任。
5.5 建立和实施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报告制度
建立食品安全综合数据库,制定食品安全信息采集和发布制度。定期报告和分析研究可获得必要的食品安全信息,为立法和制定疾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食源性危害与食源性疾病发生率评估信息可确定食源性疾病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5.6 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食品污染物检验,提高检测能力
对监测单位要配有先进的检测手段和高素质的专业检测人员,从源头、准入、产品抽检中把关。综合检测信息评价,这对揭示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变化特点和新病原体都具有重要意义。为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陈锡文,邓楠,等.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秦富,王秀清,等.欧美食品安全体系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