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文明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m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B03;K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3.006
  
   生态原本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其含义是生物与其环境关系的状态,生态学则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关系的科学,由于没有哪一个生物体能够独立于其他生物体而生存,生态学研究实际上包括生物内部关系和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关系两个方面。生态学的思想移植到社会学领域,形成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人类(社会)生态学,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群体与其物理(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因此生态的概念获得了社会学的意义,其含义是人类群体与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关系的状态。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概念,反映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三个方面,其主要标志是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和生活样式。其中物质文明是指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程度和水平;精神文明是指精神文化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制度文明是指社会制度发展的程度与水平。
  由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大体决定生活样式,文明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或阶段,在过往的历史中,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采集与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典型的形态。当种植、养殖、畜牧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后,人类社会出现了一个新兴产业——农业,农业不断发展壮大并影响和改造传统的采集与狩猎生产方式,成为这个历史阶段的核心产业,实现采集与狩猎文明向农业文明的过渡;机器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取代手工作坊,人类社会的历史上出现了又一个新兴产业——工业,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并改造农业和传统手工业,成为社会核心产业,实现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在这两次文明的转变过程中都大致对应地完成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精神文化的演进。
  因此,从过往的历史看,文明演进的路径应当是:新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导致新兴产业的出现,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步改造传统产业,构成新的核心产业,使得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到新的水平,并大致对应地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精神文化的演进,从而完成一个文明形态向另一个文明形态的转变。在这样一个路径中实现的文明演进,在物质资料生产趋于高效,社会制度趋于公平合理,精神文化方面体现出人类自我意识在更高的程度上的觉醒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显然,与文明关联起来的生态概念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生态概念,那么与生态关联起来的文明即生态文明的含义应当如何理解?如果以过往历史中形成的文明演进的路径为参照,可以在以下几种意义上理解生态文明的含义。
  第一,将生态文明理解为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如果工业文明是以工业作为核心产业的文明形态,对应地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为核心的文明。且不论生态文明阶段的社会制度和精神文化是否区别于工业文明阶段社会制度和精神文化的特征,生态就其本身不是一种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态反映的是物质资料生产所形成的人类与物质环境关系的状态,因此也就不存在一个与工业、农业相对应的生态产业。可见简单地将生态文明理解为以所谓“生态产业”为核心的文明形态,与过往历史中形成的文明演进的路径中蕴涵的逻辑是不一致的。
  第二,将生态文明理解为对工业文明的修正,即生态文明并非已有的三种文明形态之外的第四种文明形态,而是工业文明在当代遭遇严重的生态问题之后,人类给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构建,普遍增加了一个新的尺度——生态尺度,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的主导方式仍然是工业,文明的形态并没有改变。在这个意义上,生态文明不过是工业文明的当代形式。一方面,人类遭遇生态问题,甚至是严重的生态问题并非仅出现在工业文明阶段,在农业文明阶段也曾出现过,但问题最终是通过工业化得到解决,如用塑料替代木材,减少了对森林的砍伐,控制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制度的构建增加了生态尺度之后,带来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方式的变革,与工业文明具有质的区分。因此,将生态文明理解为工业文明的当代形式是狭隘的。
  第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演化的一个新的阶段上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标志着文明演化路径的转向,由于生态文明的出现,我们可以将人类文明的演化区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的采集和狩猎文明是文明的人类社会发展起点,是人类追求自由行动的开端,是人类文明演化的第一个阶段。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衡量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主尺度是社会生产的效率和社会制度的公平,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分别是作为生产效率和社会公平这一尺度区分之下的两个具体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演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上,文明的尺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首先,公平的尺度由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扩大到了人与自然界的共生关系。其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从效率优先转变为公平与效率兼顾和在生态的范式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共同最大化。生态文明是文明在这样一个新的阶段上文明的一个新的形态,其基本的特征在物质文明方面表现为社会生产方式的普遍的生态化,这种普遍的生态化并不一定意味着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是指为人类所有的社会生产增加了一个生态的尺度,实现人类与物理环境的生态化;在制度文明方面表现为社会关系的普遍生态化,实现人类群体与社会环境的生态化;在精神文明方面表现为,在科学与技术高度发达背景下,对人类的理想与目标的重新自觉。
  
  (责任编辑 曾毅生)
其他文献
摘要:德赛图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阐述了大众文化中的抵制思想;费斯克则极力推崇德赛图的抵制理论,扩大了大众的抵制作用,走向了修正主义;鲍德里亚对德赛图的抵制理论持一种谨慎和质疑态度,认为大众的抵制只是一种沉默的抵制,但只能使大众深陷其境,而不能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因而,抵制和屈从作为大众文化应有之义,不应乐观地扩大,也不可悲观地质疑,才能指导今天大众进行文化实践。  关键词:德赛图;抵制理论;费斯克;鲍
期刊
摘要:与现代主义相比,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更有助于实现生态文明以及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现代主义把主体自我视为意义和价值的唯一源泉,后现代主义则以群体为先;现代主义是以竞争和支配的模式为基础,后现代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却是合作;现代主义认为社会为个人而存在,后现代主义者则关心每一个体的幸福;现代主义主张事物之间的机械性关联,后现代主义则强调一切生物间的有机联系;现代主义常常自我鼓吹,否弃
期刊
摘要:实践美学“非马论”从僵化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和狭隘的认识论出发,抹杀实践美学的历史功绩与时代创新,将其盖棺论定为“去马克思主义化”和“去中国化”的美学。这是一种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不负责任的论调,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误解和歪曲。这一论调凸显出教条主义和专制主义的痼疾;它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拒绝偏执和专断,尊重多元与差异的辩证法精神。宽容理解、多元对话的辩证思维和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
期刊
摘要:问题意识,是创新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要催生文艺学研究的学术生长点,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鲜明的问题意识。文艺学问题意识的主要表现是:强化“现实”精神,突出关怀意识;强化“怀疑”精神,突出创新意识;强化“本土”精神,突出自主意识。这也是文艺学学术生长点得以创生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问题意识;文艺学;学术生长点;生态批评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
期刊
摘要:在转型社会背景下开展的“两型社会”建设必须要考虑其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当下的社会转型,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步伐还没有完全一致,这表现为: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较大的进步,市场和社会力量得到较大发展,而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相对滞后,政府的权力集中仍较为严重,政府仍然掌控着社会中最多的资源。这种政经体制改革的时差,使得市场和社会对政府俘获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如何防止政府被俘获,偏离其应有的公共利益价值取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农村社区是一种自治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与国家政权相区分,远离权力系统的社会组织。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对农村社区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和重新规划,使之实现了多功能的整合和集聚。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兴起之后,国家和市场对农村社区进行了合理介入,乡村社区的边界日益开放,这必将加快实现中国农村社区的现代转型。  关键词:社区;传统农村社区;当代农村社区;现代转型  中图分类号:C912.82;C9
期刊
摘要:对权威的关注,乃立足于国内政治。从威权政体走向善治,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目标。在这个层面上,推进民主、法治、社会正义与公民参与,应当是中国政体转型的题中之义。因此,当代中国转型中的权威位置迁移与全球治理中的公共权威重塑是一对顺应关系,本身并不构成根本性冲突,全球治理很可能成为促进当代中国政体转型的外部动力。  关键词:全球治理;权威重构;权威主义;政体转型;善治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
期刊
摘要:以威权主义的视角来看,国民党以党治国政治体制也是一种威权政体。然而国民党以党治国政治体制试图向民主政治转型是失败的,其原因是:社会经济、政治基础薄弱,缺乏实行民主政治的稳定社会环境;力量整合失败引发合法性危机;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负面因素积重难返。  关键词:威权主义;威权政体;国民党; 以党治国  中图分类号:D0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
期刊
摘要:外观设计不仅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而且易与发明、作品等其它知识产权客体重叠,这就使其边界难以界定。我国《专利法》第二条第四款对外观设计的界定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对排除对象没有予以规定。应借鉴美国版权法、英国外观设计法的立法技术,确立公共领域保留和功能性排除原则两项原则,对外观设计专利既予以抽象定义,又予以排除规定,以确定外观设计专利合理的边界。  关键词:外观设计;权利边界;排除对象;《专利法》
期刊
摘要:提出了心路治疗的基本出发点,并分析了人的三种不同性格,即理性、情感、意志三种类型的特征和表现。心路治疗就是根据这三种类型的不同特征进行综合性的治疗,采取“自我—反馈”的方法,使受助者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周围事物,从而以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心路治疗;性格类型;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