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理财到瞎理财的中国人必须知道这15条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iyoum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财了,但你家的问题解决了吗?
  《钱经》创刊的2004年恰逢“理财元年”,也是国人理财意识大觉醒之时。《钱经》伴随大多数读者跨越了两个生命阶段——从青青子衿到志气克壮。
  7年转瞬即逝,当时设定的那些理财目标都实现了吗?一套房产、一辆新车、一笔养老钱、孩子出国上学的钱⋯⋯
  这7年,中国人越来越富,关注理财的人越来越多(《钱经》卖的越来越好就是例证之一),理财产品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透明,但是——因“理财”而起的钱祸也越来越多:
  今年5月,在北京一家贸易公司当出纳的29岁青年小谢,炒国际现货黄金,亏损18万,押上全部身家也无法翻本,走投无路下,利用工作之便,分10次挪用了单位2570余万元资金,还指望捞回本。后因亏损严重还款无望而自首。
  瞎理财的故事更多——
  一位读者与《钱经》分享理财失败的故事:自2007年4月开始炒股,当时还差2万元就能还清房贷,以为进去几天就能把2万赚到。结果呢,4年半过去了,当初的本都亏没了,房贷却要20年才能还清。
  我们逐渐知道理财的重要性,但却未必能用对方法。从不懂到似懂非懂,其间漏洞百出;从why理财到how理财,处处举步维艰。现实的环境之下,要让理财真的为我所用,我们必须知道哪些规则?
  这也是本期封面文章的初衷,《钱经》编辑部倾巢而动,与上百位受访者沟通理财疑惑、技法、窍门与误区,他们中有普通的理财者,有身处一线的理财顾问,也有名声斐然的理财专家。我们归纳出这宝贵的15条理财理念,作为年终大礼奉上。
  
  那些我们曾经坚守的信念可能不再值得信赖,我们曾经惯用的法子可能不再那么管用。
  
  
  
  买股票不是理财
  抑制欲望,增加被动收入
  切莫有时间工作没时间赚钱
  人生最大的风险不是死得太早,而是活得太长
  不要早结婚
  卖掉房子去投资
  别指望靠保险赚钱
  赚自己能赚的钱
  能把钱守住就是赚了钱
  现在,投什么比什么时候出手重要
  隔靴搔痒更安全
  投资最可怕的敌人是你的情绪
  风物长宜放眼量
  外人田里有肥水
  花大钱买贵货
  瞎理财五宗错
  理财过程中,我们可能都犯过这样的错。
  
  追涨杀跌
  每个人都犯过了,居然也包括牛顿。贪婪和恐惧,谁能控制投资中的情绪?
  1711年,有英国政府背景的英国南海公司成立,并发行了最早的一批股票。当时人人都看好南海公司,牛顿也在当年投入约7000英镑购买了南海公司股票,仅仅两个月就翻了一倍,经过“认真”的考虑,牛顿决定加大投入。没过多久,南海股票一落千丈,牛顿血本无归。
  
  把钱放在“最保险”的地方
  其实没错,但关键在于,把钱放在哪里才保险?
  十三年前,河南原阳县农村马老汉把多年自己的血汗钱——8万元人民币埋了起来,为了找到一个保险的地方,老汉在床下刨了个一尺深的坑,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坛子,把8万元纸钞用塑料布层层包裹储存。现在。看看这笔钱的下场,纸钞有的紧紧地粘连在一起,有的则已经发霉变软,一碰就成了碎片,甚至碎末。即使这些钱完好无损,10多年的时间购买力也贬值了至少三倍。
  
  “全情投入”
  炒股炒黄金都没错,别拿所有钱来炒。
  经济学家阿尔文·费雪(Irving Fisher, 1867-1947)发明了可显示卡片指数系统,他曾借款以优惠权购买一家公司股份,大危机爆发后,股票一下子成了废纸。亏损的这笔钱里除了自己的全部积蓄,也有妻子,妹妹和其他亲属的储蓄。一夜之间,众叛亲离。
  
  什么火投什么
  我们可能都干过跟钟镇涛一样的事,什么火买什么,适合不适合,风险不风险,总是赔了才知道。
  1996年香港最火的投资正是炒楼,普通人炒楼花,有钱人炒豪宅。香港演员钟镇涛与前妻章小蕙短期借款1.54亿港元,“炒买”港湾道会景阁4607室等5处豪宅和其他项目,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香港楼市大幅度贬值。由于部分贷款利率高达24%,其所余本息滚至2.5亿港元。在2002年章小蕙、钟镇涛先后宣布破产。直至现在,钟镇涛仍然没有完全从当年的危机中摆脱。
  
  太能花/太吝啬
  赚钱不就是为了花,所以要好好享受生活。现在节省是为了以后生活的更好。这两种消费观都没错,只是很容易“过”。
  
  当下需知的15条
  
  买股票不是理财
  苗: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理了财,财也不一定理我。这条应该写在15条里。
  张:说说理由。
  苗:看看今年的股市,大盘跌了12.29%,我算过,从债券基金到股票基金还是私募,平均都是亏的。读者被套,来信问怎么办。赔得这么厉害,理财失败,还不如不理。
  张:为什么大家会想买股票?我们父母那一辈没股票可买,也照样把收支规划得井井有条。
  苗:不止股票,也有基金、国债,理财就是要投资啊......(又思索)10月CPI还是5.5%,每个人都知道钱在缩水,而且《钱经》也鼓励大家投资,让财富保值增值,每个人都这么想。
  张:给你讲个故事。
  我认识一对小夫妻今年八月份拿着父母赞助的首付加上自己的储蓄一共70万准备买房,老公比较有主意,也一直在炒股炒黄金,看房的当口,老公灵机一动,“进股市或者买黄金,来回一圈赚个2%也是钱啊,少付个二手房中介费也不错”。他在9月玩了一把白银T+D,正好白银小幅下跌,男孩子以为是上涨前的信号,做多,没想到遭遇疯狂下跌,一周之内下跌23.95%。这笔钱被银行强行平仓,只剩下20万出局。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你能说是理财吗?光买股票、基金,不全盘考虑,什么钱适合买股票、多少钱适合买股票、指望在股票上赚多少。只能说是瞎理财,不如不理。
  这是一段真实对白,《钱经》投资编辑苗宇和执行主编张曦元在本次封面文章的编前会上的一段辩论,苗的说法代表多数人的想法——不投资,还叫什么理财。
  
  一点投资也不做,也可能是好理财
  中国人素有轻视投资的传统,两千年的农耕经济形成的固有观念,认为商人高卖低买,赚取中间差价,古人谓之奸黠狡诈、不事生产而徒分其利,在重农抑商的环境下,剥离掉投资这一项,对理财的理解能更纯粹,北齐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首度提到理财——言圣人治理财物,用之有节。
  量入为出,用之有节。正是理财的大框架。
  怎么样才算得上理财有道,本能的理解其实只有三个字——钱、够、花。从此衍生出来理财最重要的两个问题:
  
  后者是个计算题。任何一位称职的理财师都能帮你计算结果,但第一题的主意只能你自己来拿。
  古代山西富豪曾铸金砖造大屋,就算后代不事生产,只要不是骄奢败家、取用得当,也能一生幸福无钱财之忧,敲一小块黄金供日常开销,遇婚丧嫁娶,取大砖即可。黄金贬值不足惧升值也无心喜,因为——钱够花。
  黄金屋的例子也许太极端,我们再给一位在三线城市月薪3000的护士算算账,如果第一道哲学题已经想好,并没有奢望住别墅,也没有想过把孩子送到Vancouver Island(温哥华岛大学)享受离群岛屿的宁静,那么她的理财规划可以很简单:短期能支付家庭用度,有所结余;长期来看,存够孩子上大学的钱、另有一笔钱在55岁后做养老之用。一笔存款,加上每月结余,在银行存成定期,不做投资也没有关系,反而,买股票看涨跌可能徒增烦恼。
  
  股票是理财的一个手段,绝非目的
  这里并非诋毁投资的作用,而是澄清一个事实,投资是理财的一个手段,而绝非目的。如果这个目标是解放中国,那投资好似一场战役,平津战役或者淮海战役,很重要,但不能本末倒置。如《华尔街日报》个人理财专栏作家乔纳森·克莱门茨所说,我们投资并不是为了击败市场、发笔横财,或者赚取尽可能高的回报,金钱的本身不是最终目标,而只是实现其他终极目标的手段,投资是为了购买一栋房子,或者让子女上更好的大学,或者为退休生活储备。
  
  据说张柏芝的出场费比谢霆锋高10%,你觉得谁比较容易达到理财目标?
  一个月薪3000的保安和一个月入3万的医生,哪个比较容易达到自己的理财目标?
  把钱存在银行赚3.5%的利息和一个收益率高达14%的产品,哪一个更有用?
  对艺人而言,出场费与片酬就是主要收入来源,张柏芝的收入比谢霆锋高,但却时常遭遇财务问题,最近的一桩就是为钱不惜接烂片。原因有二,赚得多,花得更多;第二,张没有被动收入(即不需要 花费多少时间与精力,就可以自动获得的收入)。这不正是消费与收入?话分两头,各表一枝。
  
  赚得多,花得多,永远在老鼠赛跑圈
  早在今年7月张谢二人婚变风波闹得不可开交之际,《钱经》“钱星”栏目做过报道,两人婚姻危机除了感情原因,也夹杂钱事,据悉,张柏芝隐瞒谢霆锋斥资1.28亿港元订下香港市区半山世纪大厦顶楼房产。但没钱付首期,又因为银行无法全额核贷,尚差5000万港元必须以现金支付,因为谢霆锋拒绝支付,张柏芝只好找了财务公司高息借钱。花得比赚得多,正如《穷爸爸富爸爸》一书的作者伯特·T·清崎所说:“没钱的恐惧会刺激他们努力工作,当他们得到报酬时,贪婪或欲望又开始让他们去想所有钱能买到的东西。于是就形成了一种模式。”
  起床,上班,付账,再起床,再上班,再付账⋯⋯当赚到更多的钱,我们会迅速调高“想要的生活”预期,为此我们需要赚更多的钱实现它,欲望不息,循环不止。《钱经》曾经采访过一位35岁的大学教授展鹏(此为化名),哲学系博士毕业后到一所大学教授英文,未到不惑,却已经想明白钱事,凭借多年投资实现财务自由,解决了养老的后顾之忧。展不愿意透露所在单位的名称,但很愿意与读者分享他的思考过程。
  “我在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现在的西南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很严肃认真地规划了一下自己的人生:除了租房外,每个月还有3000块,每天看看自己喜欢的一些书,给学生讲讲课。在我当时的梦想里,这就是自己人生最理想、最自由的状态。
   后来,经过一些年的奋斗,我终于生活在一个自己当年梦想的优渥境遇里,却突然发现自己感觉不如研究生时期幸福和自由。因为欲望也在增长,有钱了就会和更有钱的人比。穷的时候觉得一个月3000很幸福,富的时候觉得一个月3万还是穷。研究生的时候身边都是穷哥们儿,大家有口酒喝,能吃点麻辣烫就欢喜得不得了。赚3万的时候比的是那些比你更有钱、开豪车、住豪宅的人。一个月入3万的医生未必比一个月薪3000的保安更快达到理财目标,也是这个道理。”
  
  还需要一份被动收入
  展鹏目前的生活状态很随意,并不像同事那么追求职称、拼课时,因为自己的投资收益足够开销,并且也可以随时退休。“要是有一天我能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个声音告诉我我该退休了,我就退休”,他如是说。
  给展鹏算上一笔简单帐,生活开销一年支出10万,目前200万的积蓄每年5%的收益足够覆盖支出,这与大学教授的工资毫不相关,也不会因为年纪、体力变化,这笔被动收入能让展随时退休。第一道哲学题既定,我们也能推演出,一份收益稳定的银行理财产品比一只预期14%的高收益私募更适合展鹏。
  所谓被动收入,就是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也不需要照看,就可以自动获得的收入。一套收租金的房产,一家定期分红的企业,一项收益稳定的投资,大可以代替劳动收入。
  谢霆锋的被动收入是一份实业投资,今年年初,他投资的公司PO朝廷公司因为年收益超过8000万元而备受关注,该公司创建于2003年,当时霆锋用房产抵押贷款获得的几百万港币,在香港铜锣湾开设制作室,创建PO朝霆,主要从事电视广告的后期制作,是目前香港最出名的特效公司之一。
  即使谢演艺事业受挫,片酬减色,财务尚有张安全垫,但柏芝就要担心下美貌和演技的持久度。
  
  理财名家的简单生活
  当周一早上十点半敲开刘彦斌的门时,记者看到的是睡眼惺忪的他,穿着一条灰色棉质的居家裤和一双黑红拼色的CK袜子。还没有到供暖的季节,刘彦斌习惯于窝在沙发上享受阳光提供的免费供暖。“大家都觉得我讲理财,肯定很有钱”,刘保持着电视出镜时的犀利词锋:“其实我就是个中产阶级。钱够花,房子够住,事实上,我已经住在这里十年。平时写写书,讲课嘛,看兴趣,一个月两次,也不多讲。”“理财是什么”的问题刚一出口,记者已经觉得多余,眼前这位45岁的理财畅销书作家、《理财规划师国家职业标准》的创始人,本就是精于理财的范例。同样是看看股票,但跟19年前承受巨大压力的私募管理人的角色相比,刘彦斌轻松得多。人生的几个大目标——孩子教育、养老,没有后顾之忧。加上自有公司的分红——“公司交给合伙人打理”,所以写理财书、讲理财课,是兴趣而非一份工作。至于股票,“有一笔余钱,我就马上买了看好的股票,银行股,这么低的PE(市盈率),长期拿着呗。”那么,问问自己吧。
  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将决定你要花多少钱,适当抑制欲望并没错)
  你得赚多少钱实现它?(这将决定你需要多少钱,可以增加被动收入)
  
  等有了钱再理财吧。
  谈到理财,这句话说得最多。林林今年三十岁,是一位优秀的电视编导,月入过万,月光过万,存款少少,但她有自己的大主张:“我的同学跟我赚得差不多,每个月省吃俭用存下来八千,这真的不可思议。理财并不是要扼住自己的脖子生活,有一天有机会赚了一笔钱我自然会开始理财。”林林工作努力,对职业生涯非常自信,只是所言非真理。
  
  你见过20多岁的投资理财大师吗?
  除了睡觉,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会花掉三分之二的时间工作,越优秀的人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越多。努力工作当然是赚钱,以林林的能力,她可能会碰到许多“赚到一笔钱”的机会,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四类赚钱机会:一份更高的薪水、一个创业项目、一个外人绝对买不到的高收益理财产品、或者一笔收入。假定这四类机会都非常靠谱,一个大电视台节目主管的offer;一位相识已久的朋友邀林林入股新公司,这个项目非常有前景;一个银行的老朋友介绍的回报超过两成的稳定产品;一笔大额项目提成和年终奖。
  可能的结果是:
  同样的,一份收益再高的投资,林林也无福消受,因为她没有本金;
  拿到一笔“大钱”奖金时,林林“自然会开始理财”,但她发现自己没有经验,不懂。
  我们见过20多岁的网球冠军、主持人,但极少见到20多岁的投资理财大师。任何一种非凡成就都需要长时间的练习,老虎伍兹在1996年获得职业生涯的第一个美国职业高尔夫巡回赛冠军时只有20岁,但他练习高尔夫球已经有17年了。1999年,17岁的朗朗在芝加哥拉文尼亚音乐节一夜成名的时候,他已经没日没夜的练习钢琴有14个年头。从21岁毕业,林林有9年的时间训练财技——投资1000元与投资1万并没有太大差别。理财是一门实用技术,最好自己能上场,单靠看书恶补并不容易。
  
  工作有尽时
  多数人没有林林这么幸运能碰上这四类赚钱的机会,而是靠踏踏实实一份薪水。即使有一份高薪,也很难一辈子都拿到,退休后的若干年中,单靠养老金远远不够。如果林林打算60岁退休,她必须在有收入的30年积蓄财富,以弥补未来没有收入的退休生活。
  一个只有薪水的普通人怎么平衡这道理财题呢?
  
  算算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会花多少钱
  刨除每个月的日常开销,每个人至少会面临三个花钱大坑:住房、孩子学费以及退休。如前文所述,我们常常会根据收入调整自己想要的生活。让孩子在国内读一所普通大学还是把孩子送到美国读中学,住一套70平米的房子还是住在城郊风景怡人的别墅区,不同的生活对应着不同的数字,这里给出了三个目标值让大家参考。
  
  为了简化计算,《钱经》虚拟了一个没有通胀、没有利息的经济体,在这里,猪肉不会涨价,20年后还是九块一斤,但是银行也不会给你的存款付利息。 需要知道的是,在过去十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年增长约为10.4%,而物价每年平均上涨8.1%。
  
  他一辈子能赚多少钱,能达到理财目标吗?
  我们同时也虚拟一位21岁大学毕业随即工作的年轻人,辛劳工作40年,工资从5000开始,每个月只花3000元,老板每年给他涨2%的工资(相当于收入减去物价)。他一辈子不做任何投资,只是把节余存银行,最终这个数值是218万。
  
  无论是目标A、B、C,他都支付不起,现在只剩下两个办法。第一,调低自己想要的生活,比如,搬出上海,去小城市工作,房子更便宜,但风险在于工资会降低。第二,除了工作之外,再找一条赚钱之路,如前文所说,被动收入。什么都不做的死存款只有218万,如果每年把存下的钱放在一项收益率只有1%的投资里,他能马上接近目标A。
  如果收益率能持续稳定在5%,他能达到目标B。而如果他能在过去40年中找到一项稳定在9%的投资,一个只靠薪水的家庭也能住别墅,在中学就把孩子送到美国念书。
  唯一的问题是,根据投资大师的历史业绩,这个,很难。
  
  最大的风险难道不是这样吗?刚刚演奏到《1812序曲》的高潮部分,音乐却戛然而止。
  侯耀文如果泉下有知,肯定懊恼难安——死亡来得太突然。从2007年6月突发心脏病去世到今年三月(2011年)骨灰正式安葬于北京昌平区的天寿陵园,整整四年。其长女侯瓒与叔父侯耀华的遗产之争讽刺地变成娱乐头条,以郭德纲出手买下故居玫瑰园别墅告终,侯瓒侯耀华庭外和解,分钱了事。
  死得太早,不仅仅是人生的终结,也是对家人最大的考验,侯老应悔当年,没能立一份遗嘱。《钱经》特约理财师于彤最大的一条理财建议无他,先立一份遗嘱。他本人也身体力行,谓之,坐飞机也得心安。
  人生在世一百年,天天有些小麻烦。最好的办法是不理,只等秋风过耳边。大多数人还是无法像季羡林这么超脱,老先生98岁离世,依旧没有遗嘱,或者,更深的原因中国人太能理解——如其子季承的描述,“死亡一直是个禁忌。父亲对死亡没有准备。”
  从法律角度看,不为死亡做安排最大的问题是,财产未知,下落无着。遗产无法登记造册,郭德纲博客中提到侯老的“田黄石羊脂白”不知所踪,且叔侄反目。如何立一份有效遗嘱,《继承法》有明确规定,立下之后可以参考柳传志的做法,公之于众,定期改动,以免导致继承人之间的猜测和纠纷。“到最后的时候才宣布谁来负责继承接班人。那个方式,我觉得不好”,柳传志也这么想,你呢?
  无论哪一种,提前做好安排总不会错。第一,列一份单子,详细写好你的遗愿,包括由谁来继承你的sina微博和QQ空间密码;第二,准备足够的钱,预备活到800岁——这是有史以来最长寿的中国人,先秦仙真彭铿的寿命。好吧,靠谱一点,告诉你一件事,出生于清朝末年的长寿奶奶霍礼明今年114岁,是最长寿的河南人,仍然身体健康。
  欢迎来到长寿风险的世界,这看起来不近人情,但这的确比“死得太早”还可怕。
  规划我们退休后的投资组合,是人生中最棘手的财务难题之一。
  如今,65岁的男性预期平均能活到83岁,而65岁的女性平均能活到85岁,但这些数据会误导人,因为它们只是平均预期,不仅有半数的退休者会活得更久,而且人们在活到平均寿命前后时也面临很大的变数,有些人可能在接近70岁就去世,而不少人能活到90岁。而且,如果你已婚,则还要考虑两个人的预期寿命。平均寿命仅仅反映大众的整体情况,至于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生活富裕而且定期锻炼、不抽烟、不酗酒、经常阅读理财杂志的人,他们的寿命可能超过平均数。如果你身体健康、头脑清醒,还是谨慎为好,做好90岁,甚至更长久的退休计划。
  可怕的是,在超过20年的收入荒漠里,(如果50岁退休,按照中国人口平均寿命74岁计算,是24年)我们靠什么养老?除了社保,有一个源源不断的现金喷泉是最佳解决之道,多数中国人都知道,社保真的帮不上忙——如果想像日本老人那样退休后在冲绳租下一套靠海别墅逍遥过晚年,只能靠自己的安排。
  最多的人存下了一笔钱做养老之用,但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于寿命:我们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这意味着我们很难去计算每年应该从积蓄中抽出多少用于生活开销。取出太多,可能是:眼睛一闭,一睁,钱花没了,人还在⋯⋯取得太少,我们可能过上了不必要的拮据生活。
  第二多的人靠着一套房产,但活过了70年,所有权又是一个不确定性。
  根据《钱经》的经验,大家填补养老大坑的现金喷泉依次是:一笔储蓄,最好每年有些收益;一幢可供出租的房产;或者持有一家公司的股份,每年自有分红——这些都是被动收入。
  
  当被问及成功秘诀,四叔李兆基给年轻人一条忠告:不要早结婚。
  去年,李兆基以190亿美元身家跃升香港富豪榜第二。因为排行老四,被圈内人尊一声“四叔”,从创办新鸿基地产的楼王到弹指间撼动恒指的“亚洲股神”,四叔的故事每个香港人都耳熟能详。只是难以想象这位84岁的长者并不像家中渴望抱孙的爷爷那样催促年轻人早日成家立业,而是冷静地说一句:不要早结婚。
  “如果拿着当初的1000元去投资,第一次能有2%的回报,日积月累下来也是很大的财富”,四叔在一次公开演讲上说:“以钱赚钱,怎么会成不了富豪?”
  年轻最大的好处是不怕冒险——因为你没什么可失去,最大的短板是母钱少少。母钱是古代铸币司的一样特别用具,为翻铸大量钱币时中央和地方财政所制作的标准样板钱,用锡、象牙或红木等材料雕制。而在理财范畴,母钱取“生钱”之意。1948年的金铺学徒李兆基,只带着1000港币南下香港,并没有多少余钱帮他赚2%的回报。细究四叔的财富增长历史,不管是1958年与郭德胜合股永业地产的几百万,还是1975年成立恒基兆业的1.5亿,又或者1993年与郑裕彤预期收购加拿大Westcoast Peboleam公司的14.9亿,都不及初抵香港时,在金铺挂单买卖外汇和黄金积累的那一小笔储蓄来得重要。对多数白手起家者,积蓄母钱没法走捷径,靠的是赤手空拳打拼、一分一毫存下,甚至是省吃俭用。
  形成母钱的珍贵时期多是二十来岁,太早结婚会蚕食掉这笔资本,如四叔所言“有的时候家庭的负担会成为枷锁”。华尔街日报金融专栏作家Jonathan Clements(乔纳森·克莱门茨)有两个花钱大户,一个叫汉娜,一个叫亨利,“他们对我来说都是无价之宝——但如果要孩子,我就不得不晚点退休”,对克莱门茨而言,家庭是他最大的资产和负债。他在自己的理财专栏里写道:“组建一个家庭意味着额外的支出,孩子的出生可能促使父母其中一方放弃工作,在家里养育孩子。当我还在《华尔街日报》工作时,我经常收到读者的邮件,在信中他们为自己能在40多岁成功退休而沾沾自喜,无一例外的是,他们没有孩子。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一个中等收入的家庭把孩子培育到18周岁,要花费20多万美元,接下来,父母还要支付比这更多的大学费用。如果希望成为理财成功的父母,那么我们需要早做准备。”
  结婚二字对中国人的重压,除了孩子,还有一套房子。一个28岁的北京青年为了婚房可能要花掉自己工作以来的所有积蓄——能成为母钱的钱,为了凑齐首付,搭上父母积蓄的大有人在,更可怕的是,每月供款会吃掉你存下更多母钱的可能。
  给他算一笔账,bobo今年28岁,月收入1万,刚刚买下一套70平米北京通州(郊区)的房子,均价15000一平米。首付4成,贷款20年,bobo付了42万,每月需要还月供5000元。
  如果这笔每月5000的现金不是禁锢在房产里,而是作为母钱放在一笔投资中,三年之后bobo手上会积累18万,首付比例可以上升至6成,bobo每个月还3200元,少了1800的压力。
  如果再给这笔母钱一个加速度,比如11.19%,这是过去三年定投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2008年6月与现在的大盘点位一致,假如三年轮回一圈,bobo的这笔存款将会变成20万,更好的结果是bobo每月把5000元定期投资在新华优选成长基金(过去三年定投冠军)中,18万会增值到24万。
  这是普通青年bobo的母钱之旅,他只能依赖最大众的投资途径——门槛不到1000的基金。但如果他的名字叫马化腾,母钱生钱的速度是66840倍。
  网上流传过一个段子。
  他散尽万贯家财,终于获得了一次穿越的机会,回到了1998年,找到了那个犹豫不决,手握50万现金的青年,告诉他:“买房子吧,10年后,房价会翻好几个跟头的。”那个人说:“真的太谢谢你了!请问你贵姓?你认识我吗?”他诡异一笑:“我当然认识你,化腾。我叫周鸿祎。”(在QQ大战360一战中,马化腾周鸿祎结下梁子。)
  马化腾,腾讯创办人。在2010年新财富富豪榜上,马以334.2亿元身家位列第五。1998年持50万与好友张志东创办腾讯。
  李彦宏曾经鼓励年轻人,在20岁的时候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像四叔一样冷静的想想,创业失败的几率高达九成,投资失败也绝不少见,但我们可以积蓄母钱的力量,损失的只是,晚几年享受婚姻生活。
  
  过去十年,中国房价上涨6倍,年均收益率接近20%,在老百姓心中已经成了一个优良的投资渠道,但是接下来10年,房地产还依然会延续此前的辉煌么?
  
  早在2004年《钱经》创刊之初,编辑部鼓励年轻读者买房——如果有钱、有需求,就买吧。而站在现在这个时点看未来五年,《钱经》给出这条建议:卖掉(多余的)房子去投资。
  过去十年,没有什么像房子这样——可自住可投资,看得见摸得着,最关键的是,上涨扛扛的。
  过去十年,房价上涨6倍。北京涨了10倍,并且,只涨不跌。同期,上证综指从2001年6月14日2245点一路下行,攀爬至2007年10月16日到达历史高点6124,目前徘徊在2480点,这十年间,巴西的股票涨了7倍,俄罗斯涨了6倍,印度涨了5倍,中国的股市涨了不到10%。未来十年是什么模样?
  房价会不会永远都涨?至少香港人不会这么想。东亚银行(中国)财富管理部总经理陈柏轩对《钱经》说:“我认识的一对夫妻97年结婚时,在香港比较偏远的地方买了房子,房价跌到最低点时差不多跌了80%。所以,即使是刚需结婚买房子,也要理性。”
  时至今日,楼市终于有所静寂,总理说房价要回到合理价位,有人认为是正常回归,还有人还等着房价下跌抄底,等着房价另一轮的暴涨。
  中国经济的成长,十年前就奠定了现在的模式。中国在十年前做了两件事:第一,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产业竞争力飞速提高,这奠定了中国以外需拉动经济成长的模式。第二,1999-2000年启动了房改。在过去,住房是一项社会福利,房改之后,房地产成了一项产业。从此,中国的经济就在房地产及相关产业飞速发展的基础上高度成长,拉动了内需。
  过去十年,中国房价上涨6倍,年均收益率接近20%,在老百姓心中已经成了一个优良的投资渠道,但是接下来10年,房地产还依然会延续此前的辉煌么?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同样楼市亦如此。但是楼市是明年还是后年下跌呢,我不知道,但是这个问题似乎并不重要,我们考虑的一个命题仅仅是,接下来10年,房地产还会是一个优异的投资渠道么?
  衡量房地产价格的两个指标:租金收益率和房价收入比。目前北京普通住宅租金收益率为2.5%,北京房价收入比差不多20:1,这两个指标目前似乎并不合理。对这种不合理比率的调整,我们寄希望于资金的上涨,收入的提升。房价如果继续10年保持20%的增长,为了改善目前并不合理的比率,那么租金和收入应该要保持高于20%的增长,但这个数字在现实世界中似乎很难实现。那么降低一点要求10%呢,这也是一个很难实现的数字。
  答案很清楚了,房地产要延续过去10年的辉煌似乎并不现实,无论房价下跌与否,可以肯定的是,接下来的10年,房地产不再像过去10年是一个优异的投资渠道,而是一个与股票、基金,甚至债券类似的投资渠道。
  如果有更好的机会,为什么要守着几套房子?
  
  保险管得很宽,从意外摔跤到红斑狼疮,从车子自燃到楼上邻居家淹水毁了你的天花板,但凡会让你破财的事情,保险都不会坐视不理,除了——投资失败,比如最近港股暴跌5.25%,而你还拿着汇丰控股的话,或者屠洪纲投资连续剧赔掉300万——这实在是大概率事件。
  我们能从外星人绑架保险这种离谱的险种中获得一些灵感,关于保险的真正含义。你只要付9.95美元给这间不靠谱保险公司,当投保人被不明飞行物体上的外星人绑架,就可获得1000万美元的赔偿。如果在被绑架期间得不到营养充足的粮食,被保险人可以获得2000万美元的额外赔偿。
  保险将你置身于财务安全之中,这一点美国人身体力行,因为他们一旦遭遇火灾、家庭主要劳动力的死亡时,悲伤之余实在拿不出钱来化解财务危机,甚至,车祸后预先垫付1000美元也非易事。根据《TIME》(时代周刊)在今年8月的调查,只有36%的美国人在其储蓄账户上有超过1000美元的应急资金。
  中国人则恰恰相反在今年三季度央行对储户的调查中,82.8%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其中一半的人只认银行存款。在美国人检讨自己保险买得太多的同时,也许中国人该想想,是不是保险买得太少?历来缺乏安全感的中国人有足够厚的“垫子”抵御财务危机,而这个垫子往往并不是保险。拿24岁死于工作中的普华永道的往生者做个例子,这个女孩如果还在世时投保一份10万保额的重大疾病险(俗称大病险),一年缴纳一千多元的保费,一旦患上急性脑膜炎等大病,就能拿到10万的保额。
  1000元买下10万。多10万和少10万对我没差,一位民营企业中层在参加《钱经》的研讨会时说。的确,不是人人都得买保险,有足够储备,随时备不时之需,当然可以不买。但这两种人必要买,第一,一旦发生意外、无力拿出一笔钱的人;第二,想花小钱摆平风险的人。
  就好像用9.95美元买下一个担保一样,虽然被UFO劫持的几率渺茫,但付完这9.95美元,你可以踏过第九区(科幻电影中地球人隔离外星人的地方)而无后顾之忧。同样的道理,保险提供一个机会,用小钱把风险转移出去。难怪教科书上说,从经济角度,保险是分摊意外事故损失和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财务安排。
  我们对保险有个最大的错觉——既然是保险,用它投资肯定没风险。这句话大错特错。《钱经》专栏作家吴霁刚刚帮一位女性客户梳理了过去七年的投资单据,最大的败笔来自一家外资公司的分红保险。
  “我印象很深,她(这位客户)当时说,钱这么放着也不是办法,做什么都不靠谱,还是安全至上,买点保险吧”,吴霁回忆:“2004年跟现在很像,市场弥漫着重重的不安全感,存银行不合算,股市不敢进长度调整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只有1.98%,直到10月份才上调到了2.25%,股市本来在2004年年初还经历了几个月的好行情,当时公募基金卖得很好,但随后超过一年的下跌让拿着股票基金的投资者都绝望了。”于是这位女性客户一次性趸交了三百万的分红保险,注意,是保费,其中大多数钱都被用于“投资”,七年后仔细计算,加上微薄的分红,这份巨额保险的账户价值还不如当年本金。
  求安全之名,却失掉了第二年(2006)大牛市的机会,甚至不如在银行存成死期。
  求方便之名,让保险一次性解决两个问题——保障和投资,效果也并不一定好。根据华宝证券的统计,今年以来,67个投连保险的激进型投资账户全数亏损,与股票型基金相差无几,查至过去三年的业绩同样不相伯仲,只是后者申购费不超过1.5%,投连险可是“昂贵”许多。
  中国理财网CEO赵良有个绝妙比喻,投连险好比二合一洗发水。事实上,有必要让保险来满足双重需求吗?
  直接忽略掉所谓“保障又理财”的保险,只选择那些纯保障型,至于投资,省下钱来交给更专业的投资机构去打理,按照赵良的话,既然有洗发水和护发水,何苦非要用如家快捷酒店的二合一洗发水?
  
  如何识别哪些是纯保障,哪些是掺杂了“理财”功能的保险?
  简单甄别法之一,有返还的保险可以不碰,它们总会有些投资功能,比如万能险、投连险或者直接叫“理财保险”。一款100元的意外保险能提供一年内10万元的意外伤害和意外医疗——如果这一年来神佛保佑无病无灾,100元就像是植物大战僵尸里的土豆地雷一样用一次就没了,花小钱是为了节省下大钱去买豌豆射手这样的持续工具。
  在你被保险合同彻底弄晕前看到这样的条款:当你60岁时,你最高能领到多少多少养老金云云,可以就此打住,对保险规划师吼一嗓子,来点便宜的纯保障。他大约会明了。
  保障的事情让保险来,至于赚钱的重任,就让更专业的产品去干吧,你懂的。
  
  赚自己能赚的钱
  谁谁谁今年买纸黄金赚了不少。
  谁谁谁把钱借了高利贷,几个月利息就够本金了。
  谁谁谁在网上做代购生意很火,是不是我们也可以做。
  谁谁谁公司眼见就要上市了,可惜当时没入股。
  “我们总是羡慕别人,别人的股票又赚了多少,如果没有精力或兴趣去钻研K线图或财务报告,也没有内幕消息”,恒生银行(中国)副行长兼个人理财及财富管理业务主管杨荣燊直接的给出这条忠告:“那你就放弃吧。”
  被别人的财富故事激励的同时,也要保持一份清醒——这事我干得了么?
  不仅普通人,专业投资者一样会“眼红”,博时基金首席策略师夏春曾经被记者问到对黄金怎么看,他的一段回答道出投资者的心理:“做投资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你不买,它可能会涨,涨得时候你可能会眼红。但我知道,只赚自己能赚的钱。比如说,黄金的价值谁也说不清楚,可以不碰,但一定有了我确定的机会,帆一定要张满,把自己能赚得钱赚足了。”
  
  认识自己能赚什么钱
  苏格拉底认为智慧意味着自己知道自己无知,这放在理财里面也很是适用。《钱经》理财专栏作家吴霁讲过一个故事:我身边有一位老股民A,还有一位他的晚辈Y,Y进入股市时间不长,喜欢提问,也经常四下请教。10月中,Y的重仓股6002XX亏损连连,A给出了一个建议:换了这个吧,买3000XX吧,潜力大、前景好。果不其然,这只股票比6002XX少亏很多,到了11月初,居然刚开始反弹,有少许盈利,A却让Y卖出股票,理由是见好就收。
  如此糊涂的交易,赚一次钱不难,但如果你并不知道这钱是为什么赚来的或者是如何亏损的,那么在未来的投资决策中,赚大钱不易,亏损倒是常见。
  
  投资市场的钱并不好赚
  我们经常关注那些一年之间就高涨100%,甚至翻两番的股票,阅读有关明星基金经理的小道消息,四处打听有内幕交易的热门小盘股。现在看年中时的金价,很多人都能得出结论,黄金大涨势必会回调——果然贵金属在9月份难逃大跌。这些看起来好像轻易就可以了解涨跌的奥秘,金钱唾手可得。但事实并非如此。今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这份列表里是全球最富有的10个人,一位女性,三位白手起家者、四位干得比家族企业还要好的富二代,以及一位官二代和一位投资家。其中唯一一位女性是完全靠继承获得的财富,拥有265亿美元身价的克里斯蒂·沃尔顿(Christy Walton)是沃尔玛继承人约翰·沃尔顿的遗孀。
  另有三位白手起家者,其中比尔盖茨和拉里·埃里森以及阿曼西奥·奥特加(Amancio Ortega)的故事为人熟知,比他们三人更知名的是这三个企业:微软、甲骨文与ZARA。埃克·巴蒂斯塔的父亲是巴西前任矿业部长兼矿业巨头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ompanhia Vale do Rio Doce)掌门人,从事黄金交易和矿业开始发迹。最特别的一位既没有继承巨额遗产,也没有缔造一个伟大的企业,但他分享伟大企业的成长,他是巴菲特。
  完全靠投资“发财”可谓凤毛麟角,依靠一份自己的事业改变财富的速度甚至靠谱一些——微软、甲骨文、沃尔玛、LV,除巴菲特之外的九位富豪的背后都是一家富有成长性的企业。“如果有激情有胆识,做实业是积累财富的最好办法”,《钱经》专栏作家杨天南说:“我十多年前在加拿大认识的一位物理博士很喜欢手表,毕业之后他自己创立了一个卖手表的网站,当时周围的朋友都不支持。但他很坚持,也有热情,想的谈的都是网站和手表。现在他的事业发展很快,让当时不少朋友刮目相看。”
  投资家也好,企业家也罢,别人的故事终归是别人的故事,没有一个好点子、一个好爹,大可不必悲伤富豪榜上没有你的名字,我们可以做的是,赚好自己能赚的钱,把它赚足。
  有时候投资的意义不在于赚钱,而是避免变穷。
  
  早在300多年前,著名的法国哲学家布莱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曾经以这样的方式为其对上帝的信仰进行辩护:假设上帝不存在,则怀疑者赢,相信者输;倘若上帝存在,情况则相反。
  持相信和怀疑态度,犯错误的后果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所有虔诚的信徒只是失去了许多单调乏味的教堂礼拜仪式,但如果上帝存在,那些怀疑者则会在死后下地狱,并永远被炙烤。理性的人,或者至少那些相信上帝确实会在意他们的所作所为的人,会选择相信上帝。
  如果你相信一项投资会让你收益丰厚,将全部身家投入其中,可能会让你瞬间实现最高的理财目标,如前文提到的目标C,让孩子在美国读中学,全家住别墅。但如果你错了,极端的情况是损失了90%之多——如同1929年-1932年美国大萧条时代的情形。这个错误的后果与你错过了一个高收益的机会完全不能相比,你可能会失去全部的养老金,连70平米的房子也住不起。
  任何在美国大萧条时期持有一定数额债券的人都会感到十分幸运,他们不仅获得了还不错的息票,而且本金和利息的购买力也变强了,这得益于长期的通货紧缩。而任何生活在当今中国的人都知道,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钱正在无形变少,但错误的投资可能比通胀更暴戾。韩国公认的地产投资高手慎永根分享自己的经验时说:“未来能获益多少是关键,但比这更重要的是能否在未来还能保住本钱。”
  保住本钱的诀窍是懂得什么时候按兵不动保存实力,什么时候出手赚取收益,但——
  
  在过去25年内,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由3年一次变成平均18个月就来一次,按照里氏震级来算的话,它从三级地震变成了九级地震,甚至更严重。2008年起,危机已经成为常态。看看欧洲的状况,法国理财专家马克·菲奥伦蒂诺深有体会,财富管理这种事情如今已经不亚于在两旁布满狙击手的冰道上开F1赛车的困难程度,它远远不像在第七号国家公路上开标志404家庭型小车,随时都可以停下来,在草坪上边沐浴阳光边野餐那么轻松简单。
  在中国,投资界也普遍感受到市场的变化,我们接受的外界影响越来越多,市场波动的周期越来越短,节奏越来越快。与此同时,是理财产品的日渐丰富,2004年,银行理财产品、基金产品分别只发行了123款和不到200款,到了2009年各自的发行数量达5986款和636款。
  什么时候蛰伏、什么时候出手,投资犯错的概率越来越大。就好像在刚刚下了第一场冬雨的北京,清晨上班,无论7点出门还是8点、甚至9点出门都可能迟到,但选择不开车而是乘坐地铁却可能逃过交通拥堵。
  投资什么?总是找不到最好的产品
  理财者总是陷入两难境地:不满意于国债和保本基金的微薄收益,也不喜欢股票和阳光私募的大起大落,把钱放(贷)给号称能给5分利(月息5%)的表哥,但又担心要不会来本金;终于打听到一年稳赚13%的信托产品,却发现凑不齐300万的门槛。
  每个理财产品总是在收益、风险和流动性上纠结不已,如同找女朋友,要么漂亮但不聪明,要么聪明但样子普通,难得碰到才貌双全的女子,却看不上你。
  如果把2011年最常见的理财产品在一个特别的矩阵中一一排列,我们能发现最简单的真理:这项投资赚钱能力越强,冒的风险就越大。比如股票型基金(公募)在2007年一年能帮持有人翻翻,但也可能在2008年平均亏损一半。但也有例外,固定收益类的信托一般能拿到稳定的收益——9%或者以上,看上去没冒什么风险,但别忘了这样的产品有100万的投资门槛,而且流动性很差,在持有期间不能像基金那样随意买卖。
  幸好投资可以很花心,不能娶到美娇娥,但可以同时拥有,坐享齐人之福。专业人士称之为资产配置,是为了分散风险。
  
  分散风险不是买很多
  申万菱信基金副总过振华记得加里·布林森对1974年股灾的回忆,后者是旅行者保险公司投资组合建构部的负责人,他说过:“做投资决策,最重要的是确定好投资类别。在1974年股灾时,当时投资界所盛行的分散投资在大崩溃面前几乎无计可施。我亲眼看到一个基本面良好的中小型公司所组成的投资组合损失惨重,这些铁的事实证明,在类似的产品里再怎么分散投资都没用。”
  
  怎么才是真正分散投资?
  招商银行私人银行部副总经理王菁给《钱经》读者讲了一个故事:买的多并不是分散。
  90年代初,我有一位朋友去了泰国经商,生意做得不错,在泰国买了很多房子,我当时提醒他,要注意资金流动性,他觉得自己流动性很好,还做了很多分散,因为是在泰国多处购有房产。后来遇到97年金融风暴,泰国房产大跌,他的房子损失惨重,卖不出去,全部成了负资产,企业也倒闭了。这件事很多人听了不以为然,因为中国这么多年,房产大趋势都是向上的,以为在全国各地买房子就是分散。喜欢买股票的人也是一样,以为多买几只不同行业的股票就是分散。房产也罢,股票也罢,买再多也只是在同一种资产类别中,也就是同一个“篮子”里,一旦遇到经济周期转变,同类资产的价格往往是一个方向变动的。比如国家调控房产,可能多处房产价格都往下,而且没有人接手。经济收缩,资金面趋紧,股票也都往下跌。
  
  什么钱投什么产品
  真正的分散是要在不同的资产类别中进行配置,比如应该有债券类资产,多数情况下与股票是反向的,还可以考虑黄金,市场越恐慌黄金越值钱,货币型理财产品也是,别看平时收益不高,但市场资金紧张时,货币型产品的收益不可小看。在不同的资产类别中进行配置,并根据自身的需求以及市场趋势的变动进行调整,这才是有价值的分散。
  看看今年谁打败了通胀?如果以此衡量成败,2011年浮动收益的产品都是失败者,沪指下跌,私募和公募基金跌得更惨,就是常常被冠之以“保守”的债券基金也难逃劫难。只有两类理财产品打败通胀,分别是信托和银行理财产品。
  
  一个简单的方法帮我们找对产品,先把钱简单分成这四类,对号入座:
  第一笔钱,随时要用的钱(比如一个月后就要支付首付)。保持流动性没商量,把它放在活期存款、货币市场基金或者银行短期理财产品中。
  第二笔钱,主心骨的钱。说不定什么时候用,因为有它所有很安心,大可以放在固定收益的产品中,比如固定收益类的银行理财产品、信托等。
  第三笔钱,小赌怡情的钱,没有了也不会太心疼。大可以直入股市、做白银T+d未尝不可,还能顺便提高投资经验。或者尝试些艺术品投资,国家文物局原驻外文物专家钱伟鹏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七年前在日本一个不起眼的古玩市场随便逛,花1200元买了一个看上去很普通的清代紫砂方壶,但是从它的质地和造型上看是一件上好的紫砂壶。今年春季有拍卖公司看中了这把紫砂壶,估价五万,最后拍到220万。这是非常大的回报。
  第四笔钱,长钱。可能在10年以后才会派上用场,可以持有股票型基金、阳光私募,半年看一次就好。虽然今年股票型基金亏损,但长期来看,持有8年,也能把投资翻三倍。
  
  作家哈里·帕斯杰里纳克最近写了一本书《世界饮食五大因素》,书中罗列了拥有健康饮食的一些国家,把中国菜捧到第三。哈里对食肉这回事不无纠结,欧美以肉为主食,肥胖、心脏病、结肠癌高发,还容易导致便秘;但三餐无肉,则不能迅速积累脂肪储备热量。还是看看健康的中国料理吧——主食大米小麦,荤素搭配。食肉,煮炸煎炒烩,花样繁多,但少生食;不食肉,也可,自有新鲜蔬菜、豆制品弥补味蕾。
  如果理财也是一道料理,大可以将我们善食巧烩的本事移植过来,有米、兼有巧妇足以做出一桌好菜,无肉也不遗憾——在这儿,股市很像是一块生肉。烹饪一道水煮肉片、京酱肉丝、辣炒回锅肉都不赖,生吃?还是小心为上。
  身处证券市场之中的房四海给《钱经》读者的建议赫然是:一步一个脚印,普通百姓不要搞股票和高风险投资,踏踏实实过日子和看书。房的头衔是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见过太多股市悲欢——“不搞股票”,他的理由很直接:“在一个不分红的股市里,玩的是纯投机的圈钱游戏。” 在过去22年,A股融资总额为44450.53亿元,而分红总额为20991.31亿元,分红连融资金额的一半都没有到。
  这似乎能捕捉到欧美人食“生肉”的理由,如果投资一只分红稳定的蓝筹股,相当于持有一只债券。过去五年中可口可乐的股价在17.64之间波动,从2005年2010年投资者获得的红利,这只“债券”的收益相当于19.95%,这还没有算上股票上涨的收益。巴菲特在1988年-1994年期间陆续购入约13亿美元的可口可乐股票,一直持有至今当然不是为了一箱樱桃味的可乐,根据《钱经》专栏作家杨天南的计算,在截止2010年的24年中,可口可乐的分红每年都在增长,巴菲特共收到现金红利31.7亿美元。
  也许很快,中国股民就能享受到如此福利,在证监会主席履新的第一个媒体通气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出台举措提升上市公司分红水平。来自证监会的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0年,A股实现现金分红的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加,从856家上升至1321家,增幅达到54%,现金分红的金额也从3423亿元增至5006亿元。
  分红制度解决并不意味着这块肉就能生吃。东亚银行(中国)财富管理部总经理陈柏轩回忆2000年的香港科技股,感慨万千:“当时市场非常疯狂,街头巷尾都在谈论股票,买的都是电讯盈科这类电信、网络股,明明知道市盈率已经很高,但还是不管不顾,全民投入。”李嘉诚之子李泽楷在2000年凭盈科数码动力,以2300亿元“鲸吞”香港电讯,成立电讯盈科,却在成立之初遇上科网泡沫爆破。公司股价由之前高位的28.5元一路下滑,在2002年10月初跌穿1元,至0.88元历史低位,沦为“毫子蓝筹股”。高位入股电盈的小股东 惨淡收场。
  理财师刘启斌与《钱经》分享了一些数据,今年上半年股票市值264214.34亿,较去年底减0.46%。意味着上半年损失约1.45万亿,按6月底有效账户数13544.24万算,平均每个账户损失上万元。
  除非艺高人胆大,否则死得最惨的也是拿生肉当主食的人。
  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不了解信用违约掉期、商品期货升水和抵押衍生品,甚至,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了解股票,与其啖生肉难以下咽,不如找到好厨子烹制肉羹,“隔靴搔痒”未偿不可。
  
  在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副总经理秦红与投资者们的交流中,她发现投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深刻的影响着投资行为。在一次投资论坛上,有位穿着时尚的阿姨提出了一个让秦红印象深刻的问题,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我从2003年开始买基金,也算是老基民了。以前一直秉承长期投资的理念,却发现一直亏钱,现在我打算低买高卖做短线了。”
  以下是秦红的讲述:
  听了这位阿姨的话,我却产生了一些疑虑:虽然是2003年开始投资基金,但是投入最大的投资是在什么时候进行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会决定这位阿姨是真的在赔钱,还是与市场最高点6000点时相比“感觉”在赔钱。追问了一句之后,阿姨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于是我又问了另一个问题:“假定有两个产品,都是2007年购得,都没分过红,一个赚钱了,现在1.2元;一个还亏着,现在0.9元,你们会卖掉哪个呢?”
  台下的声音是复杂的,有说卖赚钱了的,有说卖亏钱了的。当然还是阿姨的声音最为响亮:“当然是卖赚钱的,亏了的就留着,养到赚钱!”
  “同样的开始,同样的周期,一个赚钱、一个赔钱,哪个基金好呢?”我接着问。
  “当然是赚钱了的好!”在基金评价方面,阿姨是清楚的。
  “那么为什么要卖好的呢?”
  “等它跌下来再买呀!”
  “能确定预测准吗?”
  “不管怎样,也比跌下来好呀!”
  “这是典型的赚钱频繁交易。赔钱仍然一拿到底,能赚到市场的钱吗?”我问道。台下大部分是“不能”的回答。
  活动结束,阿姨找到我谈及如此做法的原因,原来,来自家人的压力才是核心。
  “他们老说:你看你没卖,又赔了吧!你看从6000点下来,本来都能买房了,现在没了。去年又没卖,现在又赔了,所以,我才想改成低买高卖的。”
  谈了这么久,阿姨的自我总结正好符合了七情下的投资心情。
  首先是参照点的不断漂移——自己的投资到底是赚钱还是赔钱,阿姨也不是很清楚。但是我们按照市场历史推断,以基金指数60%的超额收益来看,阿姨的投资整体盈利是大概率事件。而阿姨口中一直说到的“赔钱”,其实是不断地与过去的最高点相比:2008年与2007年的6000点比较,赔了一半也是正常;等到2010年,就开始与2009年8月的3400点高点比较,赔了20%也是可能;近期,又与2010年10月相比,似乎又赔了10%。在这样连续“亏损”压力下,做出低买高卖的决策似乎是理性使然。
  往回看,我们总会知道那个历史最高点和之后巨大的下跌;但是身在其中之时,却永远无法预测市场走势。上涨之后“再创新高”固然令人愉悦,却远没有下跌的记忆来得深刻。家人的参照点漂移与选择性记忆,令这位阿姨不知所措,所以才会得出她的结论:卖好基金,留差基金。按照这种低买高卖的思路,其结果可想而知。
  从2003年开始,到2010年止,综指有超过1倍的增长,基金指数更是1元变5元。然而在参照点不断漂移之下,投资者们感受增长的日子综指只有7%,基金指数也只有10%;感受到损失的日子,综指却超过了70%,基金指数也将近60%。投资是为了赚钱,但风险下的投资不会天天赚钱,为了长期的盈利忍受痛苦,这是基金投资的现实。
  因为痛苦就采取如阿姨般的低买高卖策略,最终的结果大概率事件会是承受了下跌(因为不肯割肉),还赚不到牛市的钱(因为赚钱时会频繁买卖,拿不到牛市的收益)。
  外人看来,低买高卖是应该的呀。尤其是高点不卖出,真是笨人所为。在如此的外部压力下,许多人从长期投资者走向短期交易者,这大概也是现阶段基金发行规模尚可,但整体规模下降的原因之一吧。再加上渠道本身的利益倾向,以及长期投资教育声音的弱化,最终让投资者不是走向理性,而是走向短视:逐渐关注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而不再寻求大概率、大幅度的获胜事件。直到牛市来临,他们才发现因此丧失了巨大收益,可惜已为时过晚。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国金证券研究所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张剑辉引用了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这首七律的后半句,只为说明投资需要更长远来看。
  长期投资未必是获取最高收益的方式,却是适合大多数人的方式。
  在市场波动中,很多投资者愿意追逐短期的收益或者风险控制,较为频繁的波段操作,并且因为短期的得失而沾沾自喜或者闷闷不乐。也许,长期投资不能把握市场上提供的所有机会,不是收益最大化的投资方式,但实际上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往往是最适合的投资方式。
  这下这组数据均显示这一点。海外市场,有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在1926到1999的70多年间,标普500指数涨幅逾几十倍,而在持有期为1年的74个时间段中,仍有3成投资者亏损,在持有期为5年的70个时间段中,有1成投资者亏损。国内市场一样有类似故事,我们统计了2004年到2008年底的基金收益情况,其中投资期限只有两个季度的投资者损失比例在一半左右,而投资期限如果延长到一年,投资者损失比例在30%多。
  
  汇率进一步市场化的条件在逐步形成。与此相关的是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账户的完全可兑换,这件事情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毫无疑问将被不断推进。事实上,资本账户的可兑换在很大程度上正在逐步实现。如果一定要算一个数字的话,按照IMF(国际货币组织)的标准70-80%的可兑换项目都已经可兑换了。只差一点点,百姓自己能够把存款完全不受限制的转换到外币这件事。也是一步一步,让我们老百姓直接出国投资。
  为什么这么讲,从百姓个人的利益考虑,国外有巨大的投资回报的空间。我们不要只看到欧债危机,看到美国经济情况不好,看到华尔街指数下降,这个是片面的。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经济的不断上涨,事实上带动了苹果公司、力拓、必和必拓、英国石油BP、美孚公司、宝马公司等等大企业的股价上涨。用中国人俗话来讲这等于是肥水流入外人田,难道我们的消费者、投资者、储蓄者只能隔岸观火吗?我们应该积极走出去,布局到这些优质的金融资产上去。让我们的百姓获得中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大企业的股价上涨、资产价格上涨的部分回报。
  
  “他们花起钱来总是大手笔,但生活中却节约朴素”,韩国投资专家朴容锡在描述新生代富豪时说。这句话看起来有点矛盾。
  朴容锡花掉7年的时间约访了681位30-40岁的亿万富翁(40亿韩元以上,相当于2200万人民币),其中一位受访者是在釜山经营高级日本料理店的孙泳雨先生(40岁),他说,“花大钱去消费,我是有原则的,我花了大钱买的东西至少能使用5年以上,如果那是一件能使用5年以上的东西,那么你就要毫不吝啬的买下来,这才是真正的节约。你得购买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散发气质和品位的物品,至于冲动购物,那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钱到底去哪了?
  每个月接到信用卡单时,我们总是有这样的疑惑——钱无声无息滑过指缝。几乎每位女性都有这样的感觉:置装费大把花出去,还是觉得没衣服穿。“你是愿意每次每件衣服穿出来都非常漂亮,很有自信,还是看起来不怎么样,很一般还凑合的,这种感受完全不一样的。整理衣柜时会发现,好多衣服都是随便穿穿的,买的时候不贵也说不上太好,真的要出席一个场合时,总是那些当时买的时候有点肉疼的经典衣饰能派上用场”,财经节目主持人李南说出多数女性心声:“现在回头看看,我买的最成功的物件是一套意大利的名牌瓷器,当时买的时候挺心疼,但因为喜欢,一件一件配齐的。买了也不是把它们挂墙上当摆设,而是自己用,用惯了好东西会自然提高生活品质,朋友来到家里坐坐,也都对这套瓷器赞不绝口。”
  一双质量好的皮鞋,只要保养得好,穿上10年也崭新如初;一张经典的实木好床,即便连续睡上10年,也结实如新;一套红木家具,可能越用越值钱。虽然大家都在说LV贵且不值,但花同样的钱,买一个经典皮具可能比买十个“随便背背”的包划算得多:第一,当时绝对贵,下次自然买的少;第二,钱花在了看得见的地方。
  不考虑你的彩票中奖、远方表姑妈留给你一幢四环内的房产、以及你的创业成功——这几乎都是小概率事件,那么,你会发现一个残忍的事实,大多数人一辈子能赚多少钱是固定的,就像thinkpad笔记本的开合次数,十万次,被设计师计算在册的。开关越频繁,坏得越快。也意味着,这一块钱花在这里,你就不能花在另一个地方;花在现在,意味着你的未来少了一块钱。
  会花钱并不比会投资容易,怎么把有限的钱花得更有效率?《钱经》给你三条建议。
  
  花大钱买贵货,但不要勉为其难
  如果购买了大房子或者高级轿车带来的是一大堆贷款的话,《钱经》的建议是,别买。
  
  投资要保值增值,消费也要
  尽量把钱花在能保值、增值的物品上,比如买耐用消费品,而不是用了就扔的低值易耗品。比如红木家具、限量版的皮包。
  
  购买经历,而不是物品
  当我们考虑如何花掉富余的闲钱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购买各种东西——一辆新车、更宽敞的房子、最新潮的家电,或者是新衣服。问题是,购买这些东西带来的激情和快乐不能维持很久,甚至会很快消退。更糟糕的是,它们也许会变成不幸福的根源,一段时日后,汽车可能刮花,房子需要装修,家电会损坏,新衣服变成旧衣服,所有这些,在购买时令我们无比着迷,而最后却成为累赘,令人烦恼。
  如果我们把钱花在享受各种经历上,这种情况就极少发生了,比如,出去和朋友一起聚餐,或者带上孩子去游乐园玩耍,再或者一家人出国旅行。这些经历不会变得老旧,也不会令人生厌,取而代之的是珍藏的记忆。多年之后,享受回忆,会觉得无比珍贵。
  
  要拼命奔跑,才会留在原地
  
  过去十年,不同理财观差别有多大,滕泰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班四个同学,2000年同时毕业,同样在北京工作、同样收入,十年之后生活却差别巨大。
  同学A,毕业之后,父母把北京郊区的两所房子给他,A卖掉房子,加了点钱,二三十万买了一辆马六,开到现在,贬值到几千块。
  同学B,也把父母留给自己的房子卖掉,租房子住,剩下的钱炒股票,当时正好2002年是股市顶点,一直赔到2005年,跌得就剩五六万,存银行到现在也就那么多;
  同学C,外地人,总是觉得自己买不起房子,其实2000年的房子很便宜,首付10万20万按揭很快就还完了,他不肯借钱,但是租房子质量还不差,都是两三千的公寓,到现在他要再买房,早比别人当时的按揭多得多。
  同学D,毕业时候借了十万块钱,付了首付买了一套房子,办了按揭,现在已经有一套房子,价值二三百万,相当于拿租房的钱还按揭。
  十年之后,两个有房的成了穷光蛋,认为自己买不起房的现在更买不起房子,同样的一个时代,物产资产的变化天翻地覆。“1988年的时候有人十万块卖给我一个朋友一间四合院,现在已经几千万上亿了”,滕泰讲理财故事兴起,不忘补充一句:“在通胀的时代理财观念非常重要。”
  
  对话
  
  《钱经》:通胀的话题每位学者都在讲,但很少落在地面,到底百姓如何处置自己的资产,在通胀时代该怎么理财?
  滕:通胀和投资理财内在存在逻辑,物价变化在通胀的过程中会引起一系列的因素跟着走,比如说通胀,购买力下降了钱不值钱了,在任何一个通胀里面,只要货币贬值,货币的对立面都是好的,这个时候作为投资者站在货币对立面,都是赚钱的。
  有两个方面含义,如果货币和实物资产之间对立,就买实物资产,把货币全部抛了买房子,在通胀初期,买房子是赚钱的,过去十年三轮通胀房价涨这么多,买黄金也是赚钱的,买商品也是赚钱的。
  反过来,你也可以作为债权人,持有货币的人吃亏,不持有货币借款的人就占便宜,我今年借你一百块钱,明年还给你,但是此一百非彼一百,购买力下降了,杨白劳是赚钱的。真是聪明人,在通胀初期,物价最低的时候,利率也是最低的,借钱买房子是最划算的,负债买房,多买几套。就好像我讲的故事里同学D。
  
  《钱经》:目前的市场通胀挥之不去,但利率高企,又有什么理财诀窍?
  滕:通胀到顶点,利率也到顶点了,加息紧缩也到顶点了,毫无疑问资本市场跌到低点,包括固定利率所有的金融资产都到低点了,抄底买点股票、基金、债券和信托产品,回个头把债务都还了,把钱借给别人让别人帮你还,任何一轮通胀都是财务的再次分配,在这个过程中银行、老板、公务员、借债的、投资的不一样,使穷人更穷,使财富分配越来越不公平,老百姓看不清,就会吃亏,你要拼命奔跑才能留在原地,停在原地财富就在缩水。
  
  有财才好理
  《钱经》:在2004年钱经杂志创办之初,多数人不知道理财为何物,这七年目睹中国人理财意识逐渐觉醒。
  滕:任何一个国家和家庭都一样,在穷的时候无财可理,有钱了才有理财意识,伴随着中产阶级崛起,才形成了投资市场,是一个时代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大部分城市中产阶级已经到了两三个亿,才有了理财市场,国家一样,以前没钱,也不理财,现在有3.3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也在慢慢形成财富观,就算是为了不贬值也得开始理财。理财本身跟经济发展有关、也跟财富结构变化有关,也跟物价和资产价格的变化有关,理不理财,对生活的影响是天翻地覆的。
  
  理财就这么简单
  
  理财是把你赚到的钱减去花掉的钱合理分配,让它为你工作,不同的钱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你工作。“就这么简单”,刘彦斌说。
  他的理财书最多,最好卖,因为他,大家知道了理财不再是高贵的、深奥的,也不是只属于成功人士的玩意儿,在刘彦斌这里,理财变成了连街道老大妈都听得懂的财富道理,适用于每一个人。
  谈钱,是刘彦斌的本责。只不过,如今的他却说,自己对钱没什么欲望,“2002年我倾家荡产,那时我认为钱很重要,因为吃喝成了问题,但是现在有吃有喝,就行了。”刘彦斌自认为算是一个中产:拥有自己的公司,不时去经营打理一下;目前专心写书,一年推出了四部研究成果,用文字帮助自己梳理、细化、更新理财观念;自己炒股,偶尔看看盘,绝对不会盯着K线不放,不会总是熊市,用时间成本换取收益。理财的目的是“实现各个人生阶段的生活目标”,刘彦斌切身地践实着这一点。生活简单、放松。
  2004至2011年,从理财元年至今,七年。刘彦斌依旧认为理财观念的培养还是最重要的一环,“有钱实现合理的生活目标:年轻人35岁以下,结婚、买房、买车、生孩子;中年人35岁至55岁,储备养老、子女教育;老年人55岁至75岁,老有所养、有病能医、遗产分配。什么叫做财务自由,就是吃喝不愁!”
  刘彦斌总结过,理财有八大工具:储蓄、债券、基金(理财产品)、股票、房地产、保险、黄金、外汇。理财就是合理搭配使用这些工具,达到资产保值和增值的目的,放之四海而皆准。
  论股票,目前股市不明朗的情况下,他直说:“每个人每年都跑赢大盘,这事儿不可能”,“巴菲特、乔布斯、比尔盖茨,是这个世界少有的天才,几世纪出一个,我们不能和他们比,他们活着是为了改变世界(调侃乔布斯传纪大热),我们活着是为了生存”。投资股票,他提出了五条忠告:
  1.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公司的业绩持续增长是核心。
  2.买股票不要想快速获利,来得快就去的快。
  3.买完后不要天天看盘,这样你可以少受市场波动影响。
  4.买股票不要听别人说,要独立思考。
  5.买入的价格很重要,价格决定收益率。
  他认为,只要把握这五条,肯定是市场的赢家。
  
  房产的黄金十年已经过去了
  刘彦斌目前的住房是十年前买的,那时候5000元一平米,这十年全北京的房子都在上涨,现在这个地段至少三四万一平米。不过下一个十年,五六倍到十倍的涨幅再也不会出现了。但是房价也不能剧烈下跌,房子是刚性需求,随着未来城市化进程的继续,会有几千万人涌向城市。刘彦斌认为房价仍然会缓慢上涨。
  
  商业房地产是有泡沫的
  中国人常说,“一铺养三代”,依刘彦斌看来,“前提是在西单、王府井有一个店面,这样可以养四代、五代。如果是在一个冷清的shopping mall(大型购物中心)里面的铺子,这一代都赔进去了。”目前中国mall的同质化太严重,千店一面,“目前很多商场,销售员比顾客还多。万达的成功模式源于多年的品牌积累,这对其他的地产商来说是不可复制的。”刘彦斌不主张一般百姓投资商铺,“除非你很有投资眼光和经济实力。”
  
  人生最大的财富就是婚姻
  明年,刘彦斌还会推出一本关于婚姻中如何理财的书。 年轻的记者借此问了如何处理钱、感情及婚姻的关系,刘彦斌给出了理性而中肯的回答,“中国人结婚讲究八字要和,我认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钱,这八个字,两个人在一起不仅需要爱情还需要生活细节的契合。金钱观左右着人的世界观。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只有爱情没有钱的婚姻是不幸福的。一个男人在结婚的时候,不是做到能养活这个女人,而是做到自己从财务的角度,在可预见的未来要做到承担起家庭妻子的责任,有这个能力的可能,再考虑结婚承担起这种可能”。“我不赞成裸婚。婚姻是自由的,婚姻是要有经济基础的,人是社会的人,难免比较,这样会严重的影响到幸福感”。
  管钱、攒钱、生钱、护钱,理财是生活必需品。最大的理财是保养好自己的身体,“我相信只要我身体没问题,理财师这个职业会越老越值钱。”
  
  女人要拿大主意
  
  认识李南,是从《新财富非常道》开始,第一档财经脱口秀的主持人并没有从财经聊起,她说:“理财大主意一定要自己拿,这个谁都不能替代你”,至于投资,“可以交给专业人士。投资现在越来越不好做了,决定买什么理财产品,不一定要自己亲力亲为。当然并不是表示我们不够聪明、智商不够高,而是因为这是一个专业,要更多依赖于专业的投资人、分析师给你推荐更为合适的产品。”
  
  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独立财经节目制作人,北京卓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南在中国首创证券交易现场直播形式,成为中国电视证券节目现场主持第一人。她的采访对象包括了数百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企业家、以及索罗斯、罗杰斯等投资大鳄。
  “自己就是最大的最需要投资的资产,也是风险收益最可控的资产。若干年以来,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做一个越来越美的女人,成为一个在50岁甚至80岁时还有很高回头率的美女。”
  
  对话
  拿大主意,看大政策,有常识,有判断
  《钱经》:你说的大主意是什么?
  李南:首先是我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这是最为根本的大主意,比如我要不要孩子,要不要去印度旅游,要不要换房子,什么时候要结婚,什么时候退休,在北京要什么样的房子,给自己定什么样的生活目标。这都是人生的大主意。不会拿大主意,只会拿小主意,这个很糟糕。有了大主意,其次才是我怎么实现这个大主意,要不要投资,怎么投资,投资什么。关心宏观政策,大的国际金融背景,趋势走向,比如基金、信托、信托地位很风光,我的判断,我要去买,买什么样的信托公司产品,什么样的行业等等,对自己的金融资产有一个大类的分配方式,大概的自己要有感觉。
  
  《钱经》:常识很重要,但是怎么培养这些常识?
  李南:常识性非常重要,比如信托产品的收益超过了13%,就要好好想想,风险控制怎么样。还有一点,不妨靠专业人士近些,中国是人情社会,和专业的人走近些,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建议大家把所有的钱放到一个银行里边,这样就可以在银行里拿它最高端客户的星级,享受最好的服务,省下很多的手续费,有好的产品也会为你留上一份,多打电话给投资顾问,到银行那里去和他们聊,多学习。保险公司也最好有一个好朋友。会帮你梳理你的保险计划,及时的调整,就像便宜又好用的定期寿险,一般的营销人员无利可赚一般不会和人讲的。
  理财是女人的义务
  《钱经》:以你的观察,女人理财最怕什么?女人理财应该注意些什么?
  李南:女性理财,首先要破除自己的恐惧感和自卑感,很多女性感觉理财上很专业,不愿意去学那些专业的东西,但越是不学就会越来越觉得陌生,所以要破除自己内心的恐惧感。很多家庭的生活目标其实是女性在设立,但是设立了目标之后怎么达到呢,所以说放弃了你的权利就放弃了你的义务和责任,如果女性在家庭的财务当中施以一定的管理,往往会增加整个家庭的幸福感。
  第二是要有自信,很多丈夫说是在理财其实就是在炒股,他们对于理财的概念比较局限,而女人会觉得因为自己赚的少,就不敢在这方面过多地去干涉, 假如做好规划,比如只用50%投股票,比如遇到大熊市四五年,虽然亏了钱,但还是可以有一半在做其他的投资,信托、银行储蓄等等,你要做的是保护整个家庭的资产基本安全的底线,不影响家庭正常的生活。这是妻子应该该做的事情。女人有时候策划全家的出游计划,度假24小时充分的沟通,这种感情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很好的感情投资,可以提升整个家庭成员的幸福感凝聚力,这也是很好的理财。
  女人都需要几件拿得出手的,很提气的衣服和真正的用惯了的好东西,花的钱要有效率!
  
  人生无债,财务无忧
  
  采访刚开始,于彤就急着和我们分享他的观点:“不管你情不情愿,你已经被理财裹挟进来了。”就像泰戈尔所言:“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有的人并不站在同一个场所,有的在前,有的在后,有的在平原上,但没有一个人能站着不动,所有人都得朝前走。”的确,我们已进入了全民理财的时代。
  与全民理财相应的是理财方式的多元化。理财工具市场“乱花渐欲迷人眼”,有的理财方式精彩刺激,有的理财方式平稳安逸。“如何把财富分配到相应的理财产品上是一个大学问,”于彤说,“用来保障基本生活的财富要投放在安全性较高的理财产品上,而实现财富增值的资金要投在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上。很多人理财失误就是因为拿保障性的资金追求高收益,却把用来投资的资金爬在银行账户里。”
  
  理财不是用金钱满足欲望
  在这个理财越来越热的时代,很多人把追逐欲望当成了理财的代名词,熙熙攘攘,为利而来,为利所往。但理财真的是为了追求更多的金钱吗?
  显然不是这样,于彤说:“理财虽然和金钱有关,但和金钱的多寡没太多关系。”理财并不是为了占有更多的金钱——金钱常成为人的主子——他并不能使人感到快乐和有价值,甚至由于对理财的错误理解,这些人赚取的金钱越多,就越担心金钱的损失,他们的“理财”也就变成了关于金钱的数字游戏。
  人生所需要的金钱是有限的,金钱只有被使用才能发挥其意义。而现实中我们经常见到的却是,很多人带着金钱走入坟墓,而留给自己亲人的却是纷繁复杂的遗产纠纷。
  其实理财的本质很简单,理财就是为了实现财务自由,是为了能够随心所欲度过自己在人间的日子。
  换句话说,理财就是还债。于彤经常讲的一句话是“人生无债,财务无忧。”合理的理财规划要能够计算出自己生下来就要还的债,用时间去做合理的规划,用各种理财方式安排好自己的养老、子女教育、健康等方面可能的支出。
  “还债”之前要对自己的财富状况和财富预期进行评估,很多人在理财的路上忘却了理财的终点,最终离理财的本质渐行渐远,被欲望裹挟着。
  理财是冷暖自知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可言,能实现自己的预期就是好的。对于普通理财者来说,应选择主流的理财工具,要对自己拥有的财富进行合理的分配,在满足自己财务规划之后,用那些能忘记的钱进行投资,即使损失,也不会影响自己的财务规划。
  
  理财是一门人生哲学
  走在理财业前沿的于彤已还完了自己的“债”,实现了财务自由。他现在思考的是自己的“身后事”——遗嘱问题。虽然这是个在国内众人不愿主动思考的问题,但于彤每次出差之前,都会把事先准备好的遗嘱放在家里。
  于彤说:“在高风险的社会,要懂得把自己的财富进行登记,并对相应的财富分配写入遗嘱,如果没有遗嘱,自己为家人留下的财富可能会成为家人纷争的火药桶。”
  在采访的最后,于彤放下手中的茶,停顿了一下说:“其实理财事关人生哲学。”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生哲学决定了对理财的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决定理财之前,你需要理清的是你的人生哲学,唯有如此,你才不会被金钱的欲望挟持,才能还完自己的“债”,实现财务自由。
  
  女性理财,还要看这8条
  
  理财,听起来像是男人的事情,其实不然。
  汇丰人寿今年11月发布的调查显示,逾六成(63%)国内女性受访者担当家庭财务的决策者,这个数字高出全球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虽然掌管财政大权,但仅有1%的女性受访者认为她们精通财务规划之道,为全球受访国家和地区中最低。
  女性的性格、身份特点,注定她们在理财中有不同于男性的一面。除了之前所阐述的理财要点,《钱经》采访了数十位理财专家,为女性梳理了以下8个理财信条。
  
  婚姻是女人最大的投资
  选择什么样的老公,直接决定女人一生的理财路线。就像电影《雪花秘扇》中所描绘的那样,富家女被娶到家道中落的夫家,导致贫苦一生;穷人的孩子嫁到好人家,夫妻一起打拼,过上好日子。
  快乐理财游学苑苑长、北京师范大学MBA导师段绍译直言,“对于未婚女性来说,最好的投资理财方案是,花一些钱加强自己的内在修养并将自己打扮得漂亮一点,这样有利于找到一位更优秀的终身伴侣。自己当老板不如当老板娘,过分的考虑自己经济独立,不如帮助丈夫把事业做得更好。”
  婚姻才是女人最大的投资。一定要坚持价值投资,不要投机。最好是能买到黑马股。
  为人妻之后,帮助老公养成某些爱好,也应该成为女性的理财考虑。例如引导老公搞收藏,将是对女性的一种特殊保护。因为对艺术品的学习和研究会占据他几乎所有的时间,就没有时间空虚、沾染恶习。老公喜欢艺术品、家里的钱就不会流到外面去。国外很多商人去世后家产空空,妻儿晚景很是凄惨。但是很多收藏古董的人,只要是投资正确的,身后会留下了一大堆颇具价值的艺术品,家人可以依靠这些继续生活。
  
  相信制度比人性可靠
  嫁一个好的老公固然重要,但人毕竟都有弱点,女性的权益要靠制度来保障,不能单靠人性。
  男人有钱就变坏,这句被说烂了的话,有其深刻根源。把重心都放在老公身上,到头来一无所有的例子不胜枚举。
  新的婚姻法司法解释首次明确,离婚案件中一方婚前贷款购买的不动产应归产权登记方所有。如配偶一方参与还贷,应对其作出公平合理的补偿。有了这条司法解释,女性朋友就可以堂堂正正的要求老公把房产证变更成共有财产。如遭拒绝,那么也就明白了夫妻关系和房产在丈夫心中孰重孰轻了。
  女性要独立,特别是在经济上要独立。
  
  学会事业家庭组合拳
  婚姻这么重要,可老公又不可能100%可靠,女性到底应该怎么办?从分散化投资的角度看,资产配置需要经常调整,因为真的很难确定家庭和事业,哪个会在下阶段给你带来更大的收益。
  星石投资总裁杨玲给出了她的答案。
  2006年,快30岁的我刚到一家基金公司,担任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同时也迎来了我的人生大喜——结婚。那时我刚刚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平台。我想,还是事业在这个时候性价比更高些。我选择“高配事业,低配家庭”。
  再后来我做了一家阳光私募公司的合伙人,这期间基金经历跨越式大发展,公司也牢牢占据第一梯队的位置。但我马上35岁了,再晚要孩子就算高危孕妇了。还是生孩子性价比更高些吧。于是我选择“高配家庭。低配事业”。
  现在,白天我全力以赴地投入我热爱的事业,下班后回到家里,逗逗健康可爱的儿子,所有的疲劳一扫而空。平时只要再有时间,我就挤出来去看看演出、打打球 ,让生活更丰富,心态更平稳,有助于在投资判断上避免情绪化。现在,我进入了“均衡配置”的状态。
  
  做市场的耐心守候者
  女性多是感性的动物,理性少一些,但女性最大的优点在于有足够的耐心。耐心不仅仅在于持有的时候坚持长期,而是耐心等待市场的谷底的到来,选择最佳的时点进入。长期投资在于既要有近期的规划,也要有长期的打算,做好布局,而等待则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只买最好不买最贵。
  花旗银行零售银行业务总监连锦东指出,作为女性投资人,应该更加注重长期投资,只要了解了复利的概念和威力,就会明白,无需盲目追求市场的热点,进行长期稳固的投资才是增长财富的首选。
  
  管理好风险是最大的成功
  投资这个充满刀光剑影、尔虞我咋的领域,往往都是男性投资者拼杀的战场,但是女性在其中也可以发挥出不一样的作用,其中一个就是风险管理。
  女性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保守、胆小,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女性非常适合风险管理的角色。为家人买保险是首先要做的,意外保险、人寿保险、养老医疗这些基本的保障都要做足,第二件事情就是把孩子的教育金做好,剩下的一小部分才去考虑要不要做一些投资,选择一些稳妥的投资产品或第三方理财机构。
  老公在前方的投资市场拼杀,老婆在后方做好风险管理,这是一幅新时代的男耕女织图。
  
  树立目标,不冲动跟风
  在现在的家庭结构里面,女性掌控家庭财务的占比远比男性多,但女性的感性心理特征,往往会让她们在投资的时候比较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干扰和影响,喜欢听信一些小范围人群传播的“信息”,盲目跟风,产生许多不理智的投资。
  农业银行个人金融部副总经理李国峰就接触过这样的女性客户。“股市涨的最疯的时候,也是她们最想购买基金的时候,因为身边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讨论基金、买基金。女性往往更喜欢听取周围女性朋友的意见,而不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需求。所以女性要增强投资理财的独立性、自主性,避免盲目跟风,多听取投资理财专家的意见。”
  如果不怎么关心投资市场的你,听说有朋友、同事投资某个领域赚了很多钱后,要保持冷静,千万别冲动!
  缺乏思考的行为是危险的。要想清楚自己理财的目标,是为了孩子的教育,还是为了将来养老的需求,或是在几年后购买一套房子,想清楚目标是什么,制定清晰的计划,做好风险和收益的平衡,他人建议和自我思考的平衡。
  
  减少消费,不仅是为了省钱
  几乎每个男人都会认为,自己的老婆在每个季节都有无数件可换的衣服;几乎每个女人都会认为,自己就那么几件能穿的衣服快衣不遮体了。在消费方面,女性比男性有着明显的冲动。
  女性要尽量避免非理性的消费,直接的好处自然是省钱,增加储蓄。更重要的是,这样才能“有财可理”。
  招商银行零售金融总部常务副总裁刘建军指出,“理财之前,需要有财可理。女性理财最大的障碍不是对理财知识的掌握不够,也不是情绪化的个性,不能冷静分析理财状况。而是不理性的物质消费,对没必要的奢侈品的追求。女性需控制消费,无论薪水多少,都要适度储蓄,没有积蓄就没法理财。”
  
  突破保守,做知性女人
  聪明的女人知道如何突破自己的弱点。在理财专家眼里,女性更应该突破保守,养成更好的理财习惯。
  在刘建军看来,女性天生追求安全感,“所以她们对保险的需求很强烈,其次更愿意投资稳妥的理财产品,从专业角度来讲,需要适当增加一些投资部分的配置,拉高自己的理财收益。”
  因为女性理财更为细腻、稳健,甚至偏于保守,因此会经常面临着长期目标无法达成的风险。因此,建议女性理财者在保留必须的家庭生活需要开支费用(保持流动性)外,适当着眼中远期,制定更为合理的理财目标以及选择对应合适的理财产品进行投资。
  浦发银行副行长徐海燕认为:会理财的女人才是真正的知性女人。“知性女人,随着年龄增长,魅力俱增,何为知性女人,善良、智慧、宽容、博学。考核智慧的首要就是——是否能游刃有余的打理好个人和家庭的财富和生活。”
其他文献
陈思进  某国际金融财团全球投资部风险管理资深顾问,现定居多伦多。  曾任瑞信证券投资部助理副总裁、美银证券公司副总裁、宏利金融财团资深顾问等职。    最近,有关美国研究机构“浑水”(Muddy Waters)把目光瞄准中国分众传媒(FMCN)的事件,被传得沸沸扬扬。因为“浑水”的报告十分详细,指分众传媒涉嫌欺诈,令分众传媒的股价曾一度下跌超过60%,跌破了10美元。而“浑水”报告出台的前一个交
期刊
2005年,1张信用卡,几台计算机,26岁的陈士骏创立YouTube,开创网络视频时代。2006年,打败全美三大电视台收视率,仅有60个员工的YouTube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网站 。  YouTube创办20个月后,被卖给了Google,售价16.5亿美元(价值人民币130亿元)。卸下YouTube的光环后,陈士骏开始了他的又一次创业。  用陈士骏的话说,会永远站在无聊的对立面,永远那么折腾。 
期刊
凭借《步步惊心》中的“四爷”形象,吴奇隆火爆2011年的荧屏和网络,成为70、80、90三代人的实力偶像。媒体纷纷以“再次爆红”、“第二春”来形容他,面对这些报道,吴奇隆淡然地说,自己跟“四爷”就是“一个人”,他对“四爷”精彩的诠释不仅仅是对剧中角色精神气质的掌握,更多来源于他 “步步惊心”的人生体验。  吴奇隆出道23年以来,有关他的报道褒贬不一,或是“烂好人”,或是“看淡名利,有情有义”,或是
期刊
股醉近迷:有朋友让我转股票账户到他指定券商,免费代操盘,不分成,战绩超高,观察了几次确实不错。我自己水平不高一直亏钱,能转去吗?  《钱经》:《证券法》规定证券公司及其从业人员不得私下接受客户委托买卖证券,但当前一些地方的营业部招募了一些“编外”人员,这些人员并不纳入营业部正式员工队伍,他们与营业部没有直接的聘用合同,也不领工资,但实际上却是帮营业部“拉客”,营业部只提供交易便利,他们的目的就是“
期刊
《吕氏春秋》中记载:洧水甚大,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富人请赎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邓析,邓析曰:“安之。人必莫之卖矣。”得死者患之,以告邓析,邓析又答之曰:“安之。此必无所更买矣。”  这个故事是说,郑国有个富人在洧水中淹死了,有人捞上了尸体。富人的家属请求赎回,捞尸体的人要价很高。家属请教邓析,邓析说:“别急。又没有其他人想买这具尸体。”家属果然不急着赎回。捞尸体的人很担心,也请教邓析,邓
期刊
我国号称有8000万的收藏爱好者,他们都在收藏什么?文物回流,渲染爱国色彩的?珍罕皇室,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金融资本,无所谓艺术品或是大蒜绿豆?如今,新中国民间收藏已恢复30年,拍卖也已有20年的历史,收藏门类体系也日渐成熟,但越来越多的人却看不懂、弄不清,也买不起了。书画瓷器等传统收藏项目的顶级精品早已过亿,美品动辄百万,现代工艺大师的力作普遍在6位数以上。  而有一群人,正在另辟蹊径,开创了一
期刊
每个人都需要社会保障,也几乎都离不开“五险一金”,对于这些频繁出现在生活中的词语,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    养老保险,交的多≠得的多  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当时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20%左右),另一部分是个人之前缴纳养老保险形成的个人账户资金(这部分资金的利率大致与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相当)。显然,第一部分与国家经济发展相关,而第二部分的钱都是个人自己交的(缴费基数的8%
期刊
星座小王子是谁?  红遍全亚洲的第一星座天王,英国占星学会和美国占星学会会员,香港星座学奇怪高人,以低调神秘著称,跨媒介的电视、电台、晚会主持人,畅销书作者,中港台日韩报刊专栏作者,众多天王天后艺人的好友,出版过多本长期畅销星座书籍。    双鱼座  财运吉日:  1/9/15/16/17/27/28  能招财的开运事:  露天咖啡座  之前在白羊座的金星,会在2月8日进入双鱼的财宫。双鱼座的财运
期刊
很无奈,我们没有能像陶渊明那样,生活于世外桃源中,也没有如贾宝玉般的勇气,看破红尘、舍弃家财。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掏钱付账。每个人的人生,都在这花花绿绿钞票的涌动中,悄然逝去,所不同的,是对待人生的理财态度。  最近与和讯网首席运营官陈剑峰的一次畅谈中,谈及和讯网和《钱经》各自的定位。陈剑峰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看法:“每个人都喜欢钱,但恐怕只有10%的人是严肃而理性地对待赚钱。我的名片就是一个试金石
期刊
2008年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对于不少国内中小企业来说,是惨淡经营甚至度日如年的一年。而这种感觉到了2011年中后期又再次出现。用工成本大幅提高,人民币持续升值,加上欧美债务危机影响,订单减少,致使大量中小企业资金紧张,民间借贷利率高企。  与此同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呼声与日俱增,劳动合同法执行力度也有收紧的趋势。因为这些劳动法规的具体内容,包括不断提高的最低工资标准、10年以上工龄不能辞退、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