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氏春秋》中记载:洧水甚大,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富人请赎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邓析,邓析曰:“安之。人必莫之卖矣。”得死者患之,以告邓析,邓析又答之曰:“安之。此必无所更买矣。”
这个故事是说,郑国有个富人在洧水中淹死了,有人捞上了尸体。富人的家属请求赎回,捞尸体的人要价很高。家属请教邓析,邓析说:“别急。又没有其他人想买这具尸体。”家属果然不急着赎回。捞尸体的人很担心,也请教邓析,邓析说:“别急。除了这里,他们又没有其他地方可以买到这具尸体。”
这是哲学史上有名的诡辩故事。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个诡辩是否成立?既然双方都不愿让步,这个交易岂不是无法达成?现实中当然很难发生这类交易无法达成的情况。这种买卖双方互相“垄断”的情况,虽然双方都有谈价的资本,但双方也都需要对方的产品。富人的家属需要尸体,捞尸体的人需要钱。最终,他们会达成交易,以避免两伤。
进一步看,双方的考虑还有更重要的差别。富人家属处在更不利的地位,因为他们进行的是单次博弈。如果这次博弈失败,他们承受的损失更大。但是捞尸体的一方却不一样。如果他轻易做出让步,那么,下次再捞到其他尸体的时候,别人就会预期他会让步,因此就不会出高价。因此,对捞尸体的一方来说,他可以索要高价,哪怕本次交易失败,也可以为下次交易树立一个标准。当然,这个标准不能太高,太高就会吓退所有的交易者。
现实中,2009年10月湖北荆州大学生救溺水儿童遇难,就出现了打捞尸体的公司和校方的博弈。
政府是否可以干预这种博弈呢?如果政府限制捞尸方的要价,又会出现什么情况?那就会减少捞尸服务的投入,使得很多尸体得不到打捞。
市场中的博弈非常复杂,因此,规则必须立足于长远,不能因为当下的所谓特殊情况而做改变。长远的规则就是尊重市场、尊重权利,让人们在权利的基础上自愿博弈。
金融危机以来,政府对大银行的救援,就属于这种破坏长远规则的做法。
其实,金融危机是政府滥发货币引起的,即便政府拯救濒临破产的大银行,也无法改变被滥发货币所扭曲的生产结构。相反,拯救大银行会使得生产结构更加扭曲,从而使得危机表面上暂时渡过了,实际上却埋下了更深更重的未来的危机。
但是,政府担心大银行破产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将使得金融体系崩溃,经济萧条。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但是却没有看到萧条是一种对经济的修补,阻止这种有益的修补非常危险。政府的行为模式是,必须阻止眼下的“坏事”。用凯恩斯的名言来说,“长远来看,我们都死了”。
政府拯救大银行,自然是多抢纳税人的钱来埋单(加税或者多印钞票),这就破坏了尊重纳税人产权的长远规则。而金融界都是一帮人精。他们看到政府破坏长远规则对他们有利,于是他们会加重这种博弈趋势。他们会尽力把规模做大,因为他们知道,规模越大,政府越不敢让自己倒闭。同样,当金融灾难爆发的时候,他们会努力做大灾难。这就出现了一种吊诡的情况:做大灾难的人,反倒成了受益者。这就是所谓的“大而不倒”的华尔街怪现象。
于是,每次金融危机爆发,一方面,政府救市加深危机,另一方面,还有一群人在拼命做大危机,这就是金融救市的恶果。
市面上有一本《这次不一样?》的书,主要内容是说,每一次金融危机,大家都以为这次很特别,但其实每一次都一样。政府对大银行就是这种心思。每次都以为“这次非救不可”,其实,每一次都是可以不救的。当政府打破长远的规则以后,就已经在博弈中失去了有利的地位,于是,每一次的博弈都以救市失败告终。
问题是,很多民众也误以为金融救市是必要的,支持政府救市。政府的错误政策,其实是有民意基础的。民众不能鼓励政府破坏长远规则。只有坚守长远规则,才是对民众利益的坚实保障。
这个故事是说,郑国有个富人在洧水中淹死了,有人捞上了尸体。富人的家属请求赎回,捞尸体的人要价很高。家属请教邓析,邓析说:“别急。又没有其他人想买这具尸体。”家属果然不急着赎回。捞尸体的人很担心,也请教邓析,邓析说:“别急。除了这里,他们又没有其他地方可以买到这具尸体。”
这是哲学史上有名的诡辩故事。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个诡辩是否成立?既然双方都不愿让步,这个交易岂不是无法达成?现实中当然很难发生这类交易无法达成的情况。这种买卖双方互相“垄断”的情况,虽然双方都有谈价的资本,但双方也都需要对方的产品。富人的家属需要尸体,捞尸体的人需要钱。最终,他们会达成交易,以避免两伤。
进一步看,双方的考虑还有更重要的差别。富人家属处在更不利的地位,因为他们进行的是单次博弈。如果这次博弈失败,他们承受的损失更大。但是捞尸体的一方却不一样。如果他轻易做出让步,那么,下次再捞到其他尸体的时候,别人就会预期他会让步,因此就不会出高价。因此,对捞尸体的一方来说,他可以索要高价,哪怕本次交易失败,也可以为下次交易树立一个标准。当然,这个标准不能太高,太高就会吓退所有的交易者。
现实中,2009年10月湖北荆州大学生救溺水儿童遇难,就出现了打捞尸体的公司和校方的博弈。
政府是否可以干预这种博弈呢?如果政府限制捞尸方的要价,又会出现什么情况?那就会减少捞尸服务的投入,使得很多尸体得不到打捞。
市场中的博弈非常复杂,因此,规则必须立足于长远,不能因为当下的所谓特殊情况而做改变。长远的规则就是尊重市场、尊重权利,让人们在权利的基础上自愿博弈。
金融危机以来,政府对大银行的救援,就属于这种破坏长远规则的做法。
其实,金融危机是政府滥发货币引起的,即便政府拯救濒临破产的大银行,也无法改变被滥发货币所扭曲的生产结构。相反,拯救大银行会使得生产结构更加扭曲,从而使得危机表面上暂时渡过了,实际上却埋下了更深更重的未来的危机。
但是,政府担心大银行破产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将使得金融体系崩溃,经济萧条。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但是却没有看到萧条是一种对经济的修补,阻止这种有益的修补非常危险。政府的行为模式是,必须阻止眼下的“坏事”。用凯恩斯的名言来说,“长远来看,我们都死了”。
政府拯救大银行,自然是多抢纳税人的钱来埋单(加税或者多印钞票),这就破坏了尊重纳税人产权的长远规则。而金融界都是一帮人精。他们看到政府破坏长远规则对他们有利,于是他们会加重这种博弈趋势。他们会尽力把规模做大,因为他们知道,规模越大,政府越不敢让自己倒闭。同样,当金融灾难爆发的时候,他们会努力做大灾难。这就出现了一种吊诡的情况:做大灾难的人,反倒成了受益者。这就是所谓的“大而不倒”的华尔街怪现象。
于是,每次金融危机爆发,一方面,政府救市加深危机,另一方面,还有一群人在拼命做大危机,这就是金融救市的恶果。
市面上有一本《这次不一样?》的书,主要内容是说,每一次金融危机,大家都以为这次很特别,但其实每一次都一样。政府对大银行就是这种心思。每次都以为“这次非救不可”,其实,每一次都是可以不救的。当政府打破长远的规则以后,就已经在博弈中失去了有利的地位,于是,每一次的博弈都以救市失败告终。
问题是,很多民众也误以为金融救市是必要的,支持政府救市。政府的错误政策,其实是有民意基础的。民众不能鼓励政府破坏长远规则。只有坚守长远规则,才是对民众利益的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