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道路路基施工特点开始谈起,对道路路基施工技术及质量提升措施展开了重点阐述,以提高道路路基施工质量,减少沉降等问题的产生,以此维护市政公用工程道路的安全使用。
关键词:市政公用工程;道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路基不稳会增加道路沉降、变形问题的出现几率,进而影响日常的通车安全,增加出行的危险系数。为此,在市政公用工程道路建设中,工作人员就应加大对路基施工的关注力度,科学选用施工技术解决存在的各种病害问题,以维护道路的安全性,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1道路路基施工特点
1.1工程量大,复杂性高
道路路基施工中涵盖的专业知识较多,如排水、交通、力学等,且涉及到较多的土方开挖施工,工程量相对较大,再加上道路施工穿越区域较多,面临的环境较为复杂,这使得路基施工存在一定的复杂性,施工难度上升。
1.2影响因素较多
道路路基施工以户外施工作业为主,除会受到地形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外,天气、温湿度等也会对路基施工构成威胁,如不实行科学管控,就容易增加问题的出现概率。
1.3直接影响道路工程质量
路基是增强道路工程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基础结构,如果路基强度和承载力出现问题,则会产生各种病害问题,如沉降、裂缝等,进而降低道路的整体质量[1]。
2市政公用工程道路路基施工技术
2.1测量技术
施工测量是道路路基施工的前期工作,是展开位置标注、距离确定的关键步骤。道路工程路基施工测量需完全按照设计图纸逐步开展,确定中轴线、图纸标定点的位置、高程、形状,为后续施工作业的开展提供依据和指导。市政公用工程道路路基施工测量的内容包括水准点、中线、导线测量、标高确认等,且测量工作不是一次完成,需要反复多次检测来获取更加精准的数据资料。
另外,为增强施工测量精准性,工作人员需对图纸内容展开细致研究和分析,将图纸标注位置与实际施工位置加以比对,核查图纸合理性与否,减少问题或误差的产生;测量过程中科学选择测量设备,严格按照规定标准流程开展测量工作;对于重点部位数据参数,如中线、水准基点标高横断面等,要予以深入分析,注重的数据精准性[2];准确掌握地下管线排布情况,以免阻碍施工作业的顺利开展。
2.2土方开挖
在土方开挖作业前,要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内容有:清理开挖作业区域内含有的杂质和污染物,构建排水设置,确保后续开挖作业不会受到地下水影响,维持土方稳定性;在获取土质勘察报告后,分析可能存在的渗漏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处理措施;检测边坡结构,确定稳定性后,开展土方开挖作业。在土方开挖施工中,一般会采用机械和人工作业结合的方式,一些特殊区域直接利用人工开挖。以分层方式完成开挖作业,保持路基排水的顺畅性。土方开挖中使用的机械设备以挖掘机、自动装卸运输车为主,由于设备自重较大,在使用中要做好支护处理,以免增加外界荷载。边坡放样需严格按照图纸要求进行,控制开挖厚度。开挖中,如果发现土质发生变化,则要及时上报解决,以调整开挖方案。
2.3路基填方
路基填方施工开始前,先要选取一段开展试验研究,确定填方所需施工机械设备,确定填筑材料、碾压次数,并在试验过程中,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影响加以分析,调整施工方案。另外,在填方试验中,还可帮助工作人员确定工作量,便于更好的开展人员、资源上的安排[3]。
试验路基填筑高度达到0.8米,在原地表做清理与挖除施工,施工要求翻松表层0.3米土壤,再將表层土壤用压路机作平整压实处理,当压实度超过93%时,开始土方填筑施工。路堤填筑高度在0.8米以上时,要先对原地表实施清理和整平,压实度达到85%以上时,方能开展填筑施工。填筑施工中,以分层填筑方式为主,在施工前,先确定路基排水能力。填筑宽度要求超过标准路基宽度,差值在0.5米左右,保证后续压实中,路基边缘的稳定性。
填筑完成后立即实施碾压处理,碾压设备需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由两台碾压设备共同进行。碾压中应注重均匀性,控制碾压线路,禁止漏压问题的出现。需要注意的是,碾压第一遍采用平整碾压,第二遍开始采用振动碾压,由慢到快,振动由弱到强,碾压直线路段注意由外向内开始碾压施工,而小半径曲线路则从内到外采用纵向进退施工法施工,碾压作业中要求有0.4-0.5米的轮胎痕迹交叠,确保碾压施工均匀且无漏压问题存在。
2.4压实施工
路基压实施工要按照由两边到中间、由轻到重、由慢到快的原则进行。对于图纸中标定的内容,加以有效落实。这样做的目的是为避免压实过程中,材料向外侧扩散或由于材料固结破坏碾压效果。压实施工前,先实施路基整平,按照中轴线位置对两侧路堤坡度实行控制,坡度范围控制在2%-4%之间。如果是弯道压实,在整平后按照由内到外的原则开展碾压作业,并将其与笔直路基施工区分开来,注重弯道作业质量。
碾压要求前后两侧碾压车轮痕迹交叠0.12-0.20米。碾压施工需维持整理碾压的均匀性,避免道路工程发生不均匀沉降。单层压实的厚度控制在0.2米内,同层路基施工要采用同一种填筑材料,严禁出现同层采用不同填筑材料的情况发生。在路基施工中,如果遇到弹簧土,应先对该区域土体进行挖出晾晒,再按照填筑、碾压的步骤重新开展压实处理,尽可能减少变形问题的产生。
3优化市政公用道路路基质量的对策建议
3.1做好软基加固处理
软基的出现会降低道路路基强度、刚度,影响道路承载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软基在道路施工中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加,如不对其实施加固处理,不仅会增加施工难度,还会威胁道路的安全性,增加安全事故的出现几率。为此,在遇到软基问题上,施工人员要做好现场勘查,确定软基位置、土体特征,之后结合路基施工要求,采取加固措施,增强软基承载能力。施工完成后,应通过试验等方式,确定软基性能质量,合格后方可开展后续作业。
3.2增强路基排水能力
地表排水要求工作人员对工程所在区域地形、排水系统及天然水系分布情况予以全面了解和掌握,根据工程要求科学布设排水系统,降低水源对路基结构的影响。在地表排水中,进出口的设定也要经过科学分析,注重水流畅通性,避免堵塞、淤积引起积水增多,损害路基结构,增加侵蚀率。此外,当道路雨水自流排放时,应在排水关口处设置护坡或者挡土墙,对地板实施防冲加固,尽量降低雨水对于路基和路面质量的损害度,从而避免发生路表水下渗或排水不畅的现象,使路基与路面的使用性能大打折扣。
3.3边坡防护
边坡稳定性对于路基施工质量、道路工程使用安全有直接影响。在实际施工中,应采取合理措施加强边坡防护效果,减少滑坡等现象的出现,降低外界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在实际作业中,工作人员可在边坡区域内植树造林、安装防护网或设置支挡结构,增强边坡的稳定性,规避灾害或事故的发生,保证市政公用工程道路施工质量,维护人们的出行安全。
4结束语
市政公用工程道路路基施工中,应从初期测量作业开始,加大对各环节作业的管控力度,注重各项参数指标的准确性,提高施工技术落实度,以此有效改进路基施工质量,加强路基结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增大道路安全系数,为城市发展及人们出行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黄霖.研究市政公用工程道路路基施工技术[J].建材与装饰,2020.606(09):246-247.
[2]张洪华.市政公用工程道路路基施工技术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000(009):1287-1287.
[3]薛庆宏.市政公用工程道路路基施工技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20.607(10):280-281.
关键词:市政公用工程;道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路基不稳会增加道路沉降、变形问题的出现几率,进而影响日常的通车安全,增加出行的危险系数。为此,在市政公用工程道路建设中,工作人员就应加大对路基施工的关注力度,科学选用施工技术解决存在的各种病害问题,以维护道路的安全性,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1道路路基施工特点
1.1工程量大,复杂性高
道路路基施工中涵盖的专业知识较多,如排水、交通、力学等,且涉及到较多的土方开挖施工,工程量相对较大,再加上道路施工穿越区域较多,面临的环境较为复杂,这使得路基施工存在一定的复杂性,施工难度上升。
1.2影响因素较多
道路路基施工以户外施工作业为主,除会受到地形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外,天气、温湿度等也会对路基施工构成威胁,如不实行科学管控,就容易增加问题的出现概率。
1.3直接影响道路工程质量
路基是增强道路工程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基础结构,如果路基强度和承载力出现问题,则会产生各种病害问题,如沉降、裂缝等,进而降低道路的整体质量[1]。
2市政公用工程道路路基施工技术
2.1测量技术
施工测量是道路路基施工的前期工作,是展开位置标注、距离确定的关键步骤。道路工程路基施工测量需完全按照设计图纸逐步开展,确定中轴线、图纸标定点的位置、高程、形状,为后续施工作业的开展提供依据和指导。市政公用工程道路路基施工测量的内容包括水准点、中线、导线测量、标高确认等,且测量工作不是一次完成,需要反复多次检测来获取更加精准的数据资料。
另外,为增强施工测量精准性,工作人员需对图纸内容展开细致研究和分析,将图纸标注位置与实际施工位置加以比对,核查图纸合理性与否,减少问题或误差的产生;测量过程中科学选择测量设备,严格按照规定标准流程开展测量工作;对于重点部位数据参数,如中线、水准基点标高横断面等,要予以深入分析,注重的数据精准性[2];准确掌握地下管线排布情况,以免阻碍施工作业的顺利开展。
2.2土方开挖
在土方开挖作业前,要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内容有:清理开挖作业区域内含有的杂质和污染物,构建排水设置,确保后续开挖作业不会受到地下水影响,维持土方稳定性;在获取土质勘察报告后,分析可能存在的渗漏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处理措施;检测边坡结构,确定稳定性后,开展土方开挖作业。在土方开挖施工中,一般会采用机械和人工作业结合的方式,一些特殊区域直接利用人工开挖。以分层方式完成开挖作业,保持路基排水的顺畅性。土方开挖中使用的机械设备以挖掘机、自动装卸运输车为主,由于设备自重较大,在使用中要做好支护处理,以免增加外界荷载。边坡放样需严格按照图纸要求进行,控制开挖厚度。开挖中,如果发现土质发生变化,则要及时上报解决,以调整开挖方案。
2.3路基填方
路基填方施工开始前,先要选取一段开展试验研究,确定填方所需施工机械设备,确定填筑材料、碾压次数,并在试验过程中,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影响加以分析,调整施工方案。另外,在填方试验中,还可帮助工作人员确定工作量,便于更好的开展人员、资源上的安排[3]。
试验路基填筑高度达到0.8米,在原地表做清理与挖除施工,施工要求翻松表层0.3米土壤,再將表层土壤用压路机作平整压实处理,当压实度超过93%时,开始土方填筑施工。路堤填筑高度在0.8米以上时,要先对原地表实施清理和整平,压实度达到85%以上时,方能开展填筑施工。填筑施工中,以分层填筑方式为主,在施工前,先确定路基排水能力。填筑宽度要求超过标准路基宽度,差值在0.5米左右,保证后续压实中,路基边缘的稳定性。
填筑完成后立即实施碾压处理,碾压设备需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由两台碾压设备共同进行。碾压中应注重均匀性,控制碾压线路,禁止漏压问题的出现。需要注意的是,碾压第一遍采用平整碾压,第二遍开始采用振动碾压,由慢到快,振动由弱到强,碾压直线路段注意由外向内开始碾压施工,而小半径曲线路则从内到外采用纵向进退施工法施工,碾压作业中要求有0.4-0.5米的轮胎痕迹交叠,确保碾压施工均匀且无漏压问题存在。
2.4压实施工
路基压实施工要按照由两边到中间、由轻到重、由慢到快的原则进行。对于图纸中标定的内容,加以有效落实。这样做的目的是为避免压实过程中,材料向外侧扩散或由于材料固结破坏碾压效果。压实施工前,先实施路基整平,按照中轴线位置对两侧路堤坡度实行控制,坡度范围控制在2%-4%之间。如果是弯道压实,在整平后按照由内到外的原则开展碾压作业,并将其与笔直路基施工区分开来,注重弯道作业质量。
碾压要求前后两侧碾压车轮痕迹交叠0.12-0.20米。碾压施工需维持整理碾压的均匀性,避免道路工程发生不均匀沉降。单层压实的厚度控制在0.2米内,同层路基施工要采用同一种填筑材料,严禁出现同层采用不同填筑材料的情况发生。在路基施工中,如果遇到弹簧土,应先对该区域土体进行挖出晾晒,再按照填筑、碾压的步骤重新开展压实处理,尽可能减少变形问题的产生。
3优化市政公用道路路基质量的对策建议
3.1做好软基加固处理
软基的出现会降低道路路基强度、刚度,影响道路承载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软基在道路施工中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加,如不对其实施加固处理,不仅会增加施工难度,还会威胁道路的安全性,增加安全事故的出现几率。为此,在遇到软基问题上,施工人员要做好现场勘查,确定软基位置、土体特征,之后结合路基施工要求,采取加固措施,增强软基承载能力。施工完成后,应通过试验等方式,确定软基性能质量,合格后方可开展后续作业。
3.2增强路基排水能力
地表排水要求工作人员对工程所在区域地形、排水系统及天然水系分布情况予以全面了解和掌握,根据工程要求科学布设排水系统,降低水源对路基结构的影响。在地表排水中,进出口的设定也要经过科学分析,注重水流畅通性,避免堵塞、淤积引起积水增多,损害路基结构,增加侵蚀率。此外,当道路雨水自流排放时,应在排水关口处设置护坡或者挡土墙,对地板实施防冲加固,尽量降低雨水对于路基和路面质量的损害度,从而避免发生路表水下渗或排水不畅的现象,使路基与路面的使用性能大打折扣。
3.3边坡防护
边坡稳定性对于路基施工质量、道路工程使用安全有直接影响。在实际施工中,应采取合理措施加强边坡防护效果,减少滑坡等现象的出现,降低外界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在实际作业中,工作人员可在边坡区域内植树造林、安装防护网或设置支挡结构,增强边坡的稳定性,规避灾害或事故的发生,保证市政公用工程道路施工质量,维护人们的出行安全。
4结束语
市政公用工程道路路基施工中,应从初期测量作业开始,加大对各环节作业的管控力度,注重各项参数指标的准确性,提高施工技术落实度,以此有效改进路基施工质量,加强路基结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增大道路安全系数,为城市发展及人们出行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黄霖.研究市政公用工程道路路基施工技术[J].建材与装饰,2020.606(09):246-247.
[2]张洪华.市政公用工程道路路基施工技术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000(009):1287-1287.
[3]薛庆宏.市政公用工程道路路基施工技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20.607(10):28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