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学生思想品德课容易产生学习倦怠现象。为了缓解学生学习的懈怠情绪,构建初中思想品德有效课堂教学,笔者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学习倦怠;有效课堂;兴趣;方法
一、初中生思想品德课学习倦怠的原因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而产生精力耗竭、对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失、对同学态度冷漠疏远、以及对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倡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精选学生终生学习和个人发展所必备的内容;摒弃被动接受,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全新理念。在新课程的全新理念下,初中学生思想品德课却产生了学习倦怠现象。笔者认为,学生产生学习倦怠、失去学习的兴趣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1.评价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无”压力
初中学生学习的科目繁多,学业繁重,父母期望高,升学和应试的压力大,而自己缺乏学习的能力和方法,结果部分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但是,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却出现了“无”压力的假象。由于广州的思想品德考试是闭卷和开卷结合,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没要求,容易产生自满情绪,只求合格,不思进取;缺乏信心,有懒惰、侥幸意识;不动手,不动口,不动脑,阻碍了学习兴趣的培养。思想品德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基本上是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劣。特别是在评价学困生时,只看到学生过去的劣势,忽略学生现在的进步,而一味地贬低,一味地责备。其结果是使学生积累越来越多的负面情绪,进而产生学习倦怠心理,没兴趣学习。
2.教师教法及活动形式固定,压抑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教学往往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完全以升学和考试为标准。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形成了一套基本固定的程式,“观点+例子”,虽有提问和简单讨论环节,但多数时间还是照本宣科,应付考试。久而久之,学生与教师都会觉得枯燥无味。
3.学习方法不科学,自我效能感低
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成绩一直没有得到提高,慢慢地对自己的成绩越来越不关心。由于学生不能从学习上获取成就感,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产生学习倦怠,对学习失去兴趣。
4.人际关系存在问题
对初中生而言,他们的人际关系不外就是与父母、教师以及同学之间的的关系,这种关系处理得不好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父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缺乏关心和重视,使部分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也放任自流,产生懈怠的情绪。
二、初中思想品德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
所谓思想品德课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按照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娴熟地运用适应学生个性差异的综合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获得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即有效教学既要讲究效果、效率,更要讲究效益。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说:“同一节课,一位老师讲,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换一位老师讲,学生学得寡味索然,上课简直成了受罪。我们要扎扎实实抓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对你的课有兴趣。”的确,学生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有成效就会有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的课就离有效教学课堂不远了。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
要构建初中思想品德有效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学习兴趣”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落实,成功在课堂。在课堂教学中,以趣味、生动和启发方式改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缓解学习懈怠情绪;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我效能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多媒体引趣
青少年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直观教学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灵活、更广泛地进行直观教学,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讲授七年级《面对挫折》的内容时,先播放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再配以旁白,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振奋学生的情绪,引起大家对教学内容的强烈兴趣。
2.幽默生趣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恰当运用语言幽默是启迪学生思维、增强课堂吸引力的重要手段。恰当地运用幽默,可以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打破课堂沉闷,让学生在笑声中掌握知识。进而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利用笑话、漫画、相声、小品、格言、警句、歇后语、谜语等,运用幽默艺术,更能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3.设问诱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学中设计问题要巧妙,从引发学生思考兴趣。讲“公民”概念时如果直接设问:什么是公民?这样不能引起学生兴趣。而提问:学生、教师是公民,工人、农民是公民,罪犯是公民,对不对?为什么?怎样区别哪些是人民?这样就引起学生不断思考,自己找出答案。另外,在问答过程中,教师不能立即纠正或给出答案,而应另提出许多问题,使学生在旁论中了解错误,得出正确答案。
4.情景启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摈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改注入式为启发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以小品、漫画、图表、材料分析等方式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分小组思考、讨论,个别提问等方式,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有所启发,水到渠成地掌握知识。例如讲初二政治的“民事违法行为及其责任”时教师精选材料,创设的材料情景是:甲拾获了乙的黄牛,确信找不到失主时把黄牛饲养起来,一个月后黄牛产下一小牛,事后乙找到甲,要求归还两牛,但甲不肯,遂打起官司来。教师让学生思考讨论问题:①甲的行为是什么行为?有没有违法?②案件处理有四种意见:A.大牛给乙,小牛归甲。B.大牛还给乙,小牛宰了或卖了,甲乙各半。C.大小牛归甲。D.大小牛归乙。你认为哪种处理方法合法合理?为什么?③违法行为承担怎样的责任?这样设计材料和问题,针对性强,引发学生的沉思讨论,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5.悬念导趣
悬念能诱导人兴致勃勃地去猜测,去期待,乃至欲罢不能,非要弄个水落石出。教师可以把悬念的这种作用引进课堂,在课堂的开始、课中和结尾处巧设悬念。这是促进思维活动,激发兴趣的常用有效方法。如讲七年级《保护自我》时,教师让学生思考探究:你的好朋友被一个高年级学生勒索,他会……又如,讲八年级《合作竞争》时设计“新龟兔赛跑”的故事续篇,引导学生去猜测新结果……再如,讲九年级新世纪所需的人才素质“创新”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后思考自己有没有创新意识,有什么方法“向和尚推销梳子”。这样的巧妙启发和诱导,能维持学生兴趣,令学生回味无穷,对听下一节课抱有期待。
6.时政有趣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其实很有趣,因为它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内化教材内容,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锤炼时政和生活的元素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环节中,情境设计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应该是“这种情况也时常发生在我身上”,而不会有泛泛而谈的感觉。如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孝敬父母、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等等。教师可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知识观察社会,分析时事。这就要侧重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培养。具体做法如鼓励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刊杂志,从关心国内外大事以及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情人手,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分析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真正学以致用。如讲到“世博会”这一热门话题时,让学生联系初三教材展开讨论,学生可选择不同角度来回答,如“文化的交融”“国际合作”“中国国力的强大”等,当学生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讨论分析问题时,他们学习政治的兴趣和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激发。
7.活动养趣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教师教学中要改革教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课堂内外让学生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机会。课堂上的活动可以有趣味教学、直观教学、相声和小品教学,课前一分钟“新闻发布”或热点讨论;课后课外可以有调查、走访活动等。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资料让学生收集,创意让学生讲解,规律让学生找寻,总结让学生自己写,要求学生手动、口讲、脑想三方面结合。实践证明,这些教法很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8.情感唤趣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以师生之“情”为基础,可以唤起学生兴趣。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把感知——认知——理性——思维等发展融为一体,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尊重每个学生,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一般来说,学生对某位教师感情越好,就越爱听他的课。教师应该做到:①要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②亲自投入学生的讨论、演绎等活动中。③多尊重学生,表扬和鼓励是唤起学生兴趣的法宝。④神态和蔼可亲,教态自然。除了“晓之以情”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好课本的德育功能,让学生投入教材角色中,渲染气氛,情境交融,学生会兴趣大增。
9.合理评价尝趣
在班级课堂中建立学习组织,引领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要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坚持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重视过程评价、定性评价。小组的合作学习重在学习过程,学生只要对自己的某一方面满意,就是合作的成功。同时互评也能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使学生能以正确的态度继续学习。教师对学习组织的评价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对个人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的态度和表现的能力等。二是对合作状况进行评价,包括组内、组间合作情况等。三是对合作效果进行评价,包括过程和结果的质量等。评价时,要注意拓展学生思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作出开放的而非单一、封闭的评价,积极的而非消极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王淑珍主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刘惠军,张雅明主编.新课程与学生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学习倦怠;有效课堂;兴趣;方法
一、初中生思想品德课学习倦怠的原因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而产生精力耗竭、对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失、对同学态度冷漠疏远、以及对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倡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精选学生终生学习和个人发展所必备的内容;摒弃被动接受,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全新理念。在新课程的全新理念下,初中学生思想品德课却产生了学习倦怠现象。笔者认为,学生产生学习倦怠、失去学习的兴趣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1.评价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无”压力
初中学生学习的科目繁多,学业繁重,父母期望高,升学和应试的压力大,而自己缺乏学习的能力和方法,结果部分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但是,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却出现了“无”压力的假象。由于广州的思想品德考试是闭卷和开卷结合,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没要求,容易产生自满情绪,只求合格,不思进取;缺乏信心,有懒惰、侥幸意识;不动手,不动口,不动脑,阻碍了学习兴趣的培养。思想品德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基本上是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劣。特别是在评价学困生时,只看到学生过去的劣势,忽略学生现在的进步,而一味地贬低,一味地责备。其结果是使学生积累越来越多的负面情绪,进而产生学习倦怠心理,没兴趣学习。
2.教师教法及活动形式固定,压抑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教学往往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完全以升学和考试为标准。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形成了一套基本固定的程式,“观点+例子”,虽有提问和简单讨论环节,但多数时间还是照本宣科,应付考试。久而久之,学生与教师都会觉得枯燥无味。
3.学习方法不科学,自我效能感低
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成绩一直没有得到提高,慢慢地对自己的成绩越来越不关心。由于学生不能从学习上获取成就感,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产生学习倦怠,对学习失去兴趣。
4.人际关系存在问题
对初中生而言,他们的人际关系不外就是与父母、教师以及同学之间的的关系,这种关系处理得不好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父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缺乏关心和重视,使部分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也放任自流,产生懈怠的情绪。
二、初中思想品德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
所谓思想品德课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按照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娴熟地运用适应学生个性差异的综合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获得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即有效教学既要讲究效果、效率,更要讲究效益。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说:“同一节课,一位老师讲,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换一位老师讲,学生学得寡味索然,上课简直成了受罪。我们要扎扎实实抓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对你的课有兴趣。”的确,学生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有成效就会有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的课就离有效教学课堂不远了。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
要构建初中思想品德有效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学习兴趣”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落实,成功在课堂。在课堂教学中,以趣味、生动和启发方式改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缓解学习懈怠情绪;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我效能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多媒体引趣
青少年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直观教学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灵活、更广泛地进行直观教学,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讲授七年级《面对挫折》的内容时,先播放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再配以旁白,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振奋学生的情绪,引起大家对教学内容的强烈兴趣。
2.幽默生趣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恰当运用语言幽默是启迪学生思维、增强课堂吸引力的重要手段。恰当地运用幽默,可以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打破课堂沉闷,让学生在笑声中掌握知识。进而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利用笑话、漫画、相声、小品、格言、警句、歇后语、谜语等,运用幽默艺术,更能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3.设问诱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学中设计问题要巧妙,从引发学生思考兴趣。讲“公民”概念时如果直接设问:什么是公民?这样不能引起学生兴趣。而提问:学生、教师是公民,工人、农民是公民,罪犯是公民,对不对?为什么?怎样区别哪些是人民?这样就引起学生不断思考,自己找出答案。另外,在问答过程中,教师不能立即纠正或给出答案,而应另提出许多问题,使学生在旁论中了解错误,得出正确答案。
4.情景启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摈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改注入式为启发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以小品、漫画、图表、材料分析等方式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分小组思考、讨论,个别提问等方式,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有所启发,水到渠成地掌握知识。例如讲初二政治的“民事违法行为及其责任”时教师精选材料,创设的材料情景是:甲拾获了乙的黄牛,确信找不到失主时把黄牛饲养起来,一个月后黄牛产下一小牛,事后乙找到甲,要求归还两牛,但甲不肯,遂打起官司来。教师让学生思考讨论问题:①甲的行为是什么行为?有没有违法?②案件处理有四种意见:A.大牛给乙,小牛归甲。B.大牛还给乙,小牛宰了或卖了,甲乙各半。C.大小牛归甲。D.大小牛归乙。你认为哪种处理方法合法合理?为什么?③违法行为承担怎样的责任?这样设计材料和问题,针对性强,引发学生的沉思讨论,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5.悬念导趣
悬念能诱导人兴致勃勃地去猜测,去期待,乃至欲罢不能,非要弄个水落石出。教师可以把悬念的这种作用引进课堂,在课堂的开始、课中和结尾处巧设悬念。这是促进思维活动,激发兴趣的常用有效方法。如讲七年级《保护自我》时,教师让学生思考探究:你的好朋友被一个高年级学生勒索,他会……又如,讲八年级《合作竞争》时设计“新龟兔赛跑”的故事续篇,引导学生去猜测新结果……再如,讲九年级新世纪所需的人才素质“创新”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后思考自己有没有创新意识,有什么方法“向和尚推销梳子”。这样的巧妙启发和诱导,能维持学生兴趣,令学生回味无穷,对听下一节课抱有期待。
6.时政有趣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其实很有趣,因为它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内化教材内容,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锤炼时政和生活的元素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环节中,情境设计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应该是“这种情况也时常发生在我身上”,而不会有泛泛而谈的感觉。如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孝敬父母、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等等。教师可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知识观察社会,分析时事。这就要侧重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培养。具体做法如鼓励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刊杂志,从关心国内外大事以及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情人手,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分析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真正学以致用。如讲到“世博会”这一热门话题时,让学生联系初三教材展开讨论,学生可选择不同角度来回答,如“文化的交融”“国际合作”“中国国力的强大”等,当学生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讨论分析问题时,他们学习政治的兴趣和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激发。
7.活动养趣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教师教学中要改革教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课堂内外让学生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机会。课堂上的活动可以有趣味教学、直观教学、相声和小品教学,课前一分钟“新闻发布”或热点讨论;课后课外可以有调查、走访活动等。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资料让学生收集,创意让学生讲解,规律让学生找寻,总结让学生自己写,要求学生手动、口讲、脑想三方面结合。实践证明,这些教法很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8.情感唤趣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以师生之“情”为基础,可以唤起学生兴趣。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把感知——认知——理性——思维等发展融为一体,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尊重每个学生,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一般来说,学生对某位教师感情越好,就越爱听他的课。教师应该做到:①要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②亲自投入学生的讨论、演绎等活动中。③多尊重学生,表扬和鼓励是唤起学生兴趣的法宝。④神态和蔼可亲,教态自然。除了“晓之以情”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好课本的德育功能,让学生投入教材角色中,渲染气氛,情境交融,学生会兴趣大增。
9.合理评价尝趣
在班级课堂中建立学习组织,引领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要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坚持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重视过程评价、定性评价。小组的合作学习重在学习过程,学生只要对自己的某一方面满意,就是合作的成功。同时互评也能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使学生能以正确的态度继续学习。教师对学习组织的评价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对个人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的态度和表现的能力等。二是对合作状况进行评价,包括组内、组间合作情况等。三是对合作效果进行评价,包括过程和结果的质量等。评价时,要注意拓展学生思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作出开放的而非单一、封闭的评价,积极的而非消极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王淑珍主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刘惠军,张雅明主编.新课程与学生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