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154-01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角色也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教师不仅是国家课程的执行者和评价者,更是国家课程和课程文化的开发者和创新者。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课程智慧和专业素养,活化国家课程,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特别是将国家课程改造为符合自己学生实际的“生本课程”,信息技术“导学案”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诞生了。这就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合理运用导学案,该放手时要学会“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让导学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我校信息技术导学案的模式
导学案既是教师教学的“脚本”,又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自主探究、课后知识巩固的指南,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唯导学案而教学,否则我们的教学将直接束缚在导学案的框架下而无法施展。根据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特点、我校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现阶段考试模式,在不断的尝试实践过程中,我们把信息技术导学案分为两种结构,一种比较适合学生纸笔考试,另一种比较适合学生上机考试,即笔试型导学案和机试型导学案。
笔试型导学案内容主要呈现为四个模块,分别是知识要点、基础过关、典型例题、提高练习。“知识要点”以呈现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为主要内容。“基础过关”以核心概念、方法的直接运用为目标,能让学生感觉到明确的思维方向,以面向全体学生为起点,以架设理解核心概念为主,适度控制难度。“典型例题”细化为三个环节,分别是探究思考、基本运用、提升拓展。探究思考关注地是知识的发生,基本运用关注地是知识的理解与同化,有层次地获得知识的“生长点”,提升拓展关注地是学生的自主探究、交流理解。“提高练习”以概念和方法的具体化、目标的明确化运用为设计方向,形成对核心概念、方法运用中的学科基本能力、方法应用和充满思维张力的学法指导。
二、我校信息技术导学案面临的问题
1、难以全面有效兼顾到“差异性”
目前,高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很不均衡,信息素养参差不齐。现在有条件的中小学均开设了信息技术,从理论上讲,高中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高中学生一般是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城镇,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所受的信息技术教育是各不相同的,就导致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起点也是各不同的。关于这点,笔者在教学中感受尤为深刻,一般来讲,城区学校毕业的学生基础明显高于乡镇学校毕业的学生。
对于学生存在的差异性,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它也符合教学中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但很多知识点往往都需要在课堂上讲解,如果教学起点太低,是对基础好的学生一种教育重复,必然会使较好的学生受到影响,若起点过高,教学就只能为少数优秀学生服务,这会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差生越来越差,两极分化现象越严重,苦的是中间的学生,降低了整体教学质量,这样的教学收到的效果甚微。因此,在信息技术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若要完全充分考虑到每个班级学生间的这种差异性,基本上很难将导学案编写下去的,我们只能在导学案中的基础过关、提高练习两个环节中进行区分。
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就要采取“基础过关”的原则,但也要能确保自己独立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过关练习,同时在上机操作时,根据他们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给予积极指导。当然,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就采取“提高练习”的原则,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尽量鼓励他们完成导学案中的提高练习。
2、容易让课堂演变成放羊式学习
“导学案”模式实施以来,我们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正在逐渐减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究、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的学习方式得以普遍应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经常会犯一个无形的错误,往往是捧着导学案进入课堂从一而终开始上课,先讲导学案知识点的内容,然后进入到学生上机操作模式,往往自认为完成了导学案的内容上完了,这节课的任务也完成了。这种看似很合理的教学环节,其实我们的大多老师在学生自主上机操作时仍然缺少适时的“收”,常常在课堂上看到“躲猫猫”现象,老师来检查了,学生赶紧切换屏幕,佯装正在操作老师布置的任务,老师一旦离开,仍然我行我素。这样一堂课下来,不仅老师感到身心疲惫,学生也不会得到有效的指导。最后的结果往往导致想“收”时却“收”不回来了,也达不到预期的课堂效果。
三、我校信息技术导学案在实践中的探索与思考
1、授人以“渔”,更待授人以“欲”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在笔者看来,授人以“渔”,更需授人以“欲”,只有在教学中调动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欲望,才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要使学生积极投入到一节课的学习,笔者认为首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发挥其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高一就应瞄准学考,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以学考大纲为基准,在一开始教学中可以适当降低教学重心,要呵护好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理。同时要善于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充分地与他们交流和沟通,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练习设計,做到“有的放矢”
每一节课的导学案编写过程中,其基础过关、典型例题、提高练习中的练习设计尤为重要,要既能满足学生对本节课的基本概念、操作等进一步理解,又能通过练习使他们的思考能力、操作能力有所提高。
因此,要想有高品质的练习,在设计练习时必须要能够“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多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两方面去考虑,准确把握好重难点,要适合学生现有认知水平,重复性的练习要尽量减少。为此设计的练习一定不能只求练习数量和难度,还要顾及到练习的难度和层次,尽量由易到难,由巩固到发展。同时设计的练习既要让学生体验练习带来的成功感,又不至于因练习太容易又重复而失去认真练习的动力。
(作者单位:温岭市松门中学)
参考文献:
[1]朱艳 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2]张斯琴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改革
[3]王克胜 浅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收”与“放”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角色也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教师不仅是国家课程的执行者和评价者,更是国家课程和课程文化的开发者和创新者。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课程智慧和专业素养,活化国家课程,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特别是将国家课程改造为符合自己学生实际的“生本课程”,信息技术“导学案”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诞生了。这就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合理运用导学案,该放手时要学会“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让导学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我校信息技术导学案的模式
导学案既是教师教学的“脚本”,又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自主探究、课后知识巩固的指南,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唯导学案而教学,否则我们的教学将直接束缚在导学案的框架下而无法施展。根据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特点、我校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现阶段考试模式,在不断的尝试实践过程中,我们把信息技术导学案分为两种结构,一种比较适合学生纸笔考试,另一种比较适合学生上机考试,即笔试型导学案和机试型导学案。
笔试型导学案内容主要呈现为四个模块,分别是知识要点、基础过关、典型例题、提高练习。“知识要点”以呈现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为主要内容。“基础过关”以核心概念、方法的直接运用为目标,能让学生感觉到明确的思维方向,以面向全体学生为起点,以架设理解核心概念为主,适度控制难度。“典型例题”细化为三个环节,分别是探究思考、基本运用、提升拓展。探究思考关注地是知识的发生,基本运用关注地是知识的理解与同化,有层次地获得知识的“生长点”,提升拓展关注地是学生的自主探究、交流理解。“提高练习”以概念和方法的具体化、目标的明确化运用为设计方向,形成对核心概念、方法运用中的学科基本能力、方法应用和充满思维张力的学法指导。
二、我校信息技术导学案面临的问题
1、难以全面有效兼顾到“差异性”
目前,高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很不均衡,信息素养参差不齐。现在有条件的中小学均开设了信息技术,从理论上讲,高中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高中学生一般是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城镇,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所受的信息技术教育是各不相同的,就导致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起点也是各不同的。关于这点,笔者在教学中感受尤为深刻,一般来讲,城区学校毕业的学生基础明显高于乡镇学校毕业的学生。
对于学生存在的差异性,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它也符合教学中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但很多知识点往往都需要在课堂上讲解,如果教学起点太低,是对基础好的学生一种教育重复,必然会使较好的学生受到影响,若起点过高,教学就只能为少数优秀学生服务,这会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差生越来越差,两极分化现象越严重,苦的是中间的学生,降低了整体教学质量,这样的教学收到的效果甚微。因此,在信息技术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若要完全充分考虑到每个班级学生间的这种差异性,基本上很难将导学案编写下去的,我们只能在导学案中的基础过关、提高练习两个环节中进行区分。
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就要采取“基础过关”的原则,但也要能确保自己独立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过关练习,同时在上机操作时,根据他们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给予积极指导。当然,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就采取“提高练习”的原则,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尽量鼓励他们完成导学案中的提高练习。
2、容易让课堂演变成放羊式学习
“导学案”模式实施以来,我们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正在逐渐减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究、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的学习方式得以普遍应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经常会犯一个无形的错误,往往是捧着导学案进入课堂从一而终开始上课,先讲导学案知识点的内容,然后进入到学生上机操作模式,往往自认为完成了导学案的内容上完了,这节课的任务也完成了。这种看似很合理的教学环节,其实我们的大多老师在学生自主上机操作时仍然缺少适时的“收”,常常在课堂上看到“躲猫猫”现象,老师来检查了,学生赶紧切换屏幕,佯装正在操作老师布置的任务,老师一旦离开,仍然我行我素。这样一堂课下来,不仅老师感到身心疲惫,学生也不会得到有效的指导。最后的结果往往导致想“收”时却“收”不回来了,也达不到预期的课堂效果。
三、我校信息技术导学案在实践中的探索与思考
1、授人以“渔”,更待授人以“欲”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在笔者看来,授人以“渔”,更需授人以“欲”,只有在教学中调动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欲望,才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要使学生积极投入到一节课的学习,笔者认为首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发挥其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高一就应瞄准学考,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以学考大纲为基准,在一开始教学中可以适当降低教学重心,要呵护好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理。同时要善于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充分地与他们交流和沟通,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练习设計,做到“有的放矢”
每一节课的导学案编写过程中,其基础过关、典型例题、提高练习中的练习设计尤为重要,要既能满足学生对本节课的基本概念、操作等进一步理解,又能通过练习使他们的思考能力、操作能力有所提高。
因此,要想有高品质的练习,在设计练习时必须要能够“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多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两方面去考虑,准确把握好重难点,要适合学生现有认知水平,重复性的练习要尽量减少。为此设计的练习一定不能只求练习数量和难度,还要顾及到练习的难度和层次,尽量由易到难,由巩固到发展。同时设计的练习既要让学生体验练习带来的成功感,又不至于因练习太容易又重复而失去认真练习的动力。
(作者单位:温岭市松门中学)
参考文献:
[1]朱艳 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2]张斯琴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改革
[3]王克胜 浅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收”与“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