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wenjun1984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社会是网络社会,而共享是网络社会的天然基因。
  从宇宙大爆炸到宇宙的未知探索,从量子物理的困惑到力与粒子的大统一,宇宙学家与物理学家面前的一切难题,归根结底的关键因素在于:时间。
  时间是未知的冲动,因为它彻底打开了想象力的世界。
  对于每一个爱思考的人,心中都会有些惴惴不安,因为我们熟悉的旧世界在加速成为历史,一个陌生的新世界在朦胧处向我们挥手。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3D打印、基因技术、能源互联网等等,新兴技术簇群形成一个强大的“方阵”迎面扑来,冲击着、颠覆着、重构着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低头抬头之间,未来迎面而来,以为会撞个满怀,它一闪身,又一个未来飞驰而来。”
  未来已来。
  有人说这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有人说这是DT时代;有人说人工智能进化的“奇点”临近;甚至有人说人类在不远的将来会实现永生。这么多伟大的变革近在咫尺,相信你我都会为之振奋、激动、期待,我们热切地想知道未来长什么样子,想撩开它神秘的面纱,而这本《撞见未来》,正是用妙笔画绘未来的肖像。
  这本书是一部穿越剧。捧着这本书,你可以到未来“穿越”一番,你可以走近了去看未来的样子:如果能源成为无限供给会怎么样;如果人类个体超越死亡又会怎么样;虚拟现实如何扩展人类的生存场景;量子力学会不会实现穿越时空的梦想;以及未来社会的经济模式、政治形态、文化面孔、生活方式会如何发展地与今天迥异;还有,一些未来学家说企业会消失,这是真的吗……面对这些问题,作者刘广迎在书中都做了富有想象力的思考和前瞻。
  今天的现实是过去的神话,今天的神话将是未来的现实。
  未来之所以如此精彩,《撞见未来》一书认为,这要归功于七根不寻常的支柱,分别是可再生、可替代、可虚拟、可预测、可追溯、可分享、可穿越。这“七可”合力,将颠覆世界,塑造全新的人类社会,给万物以无穷的机会。
  未来最鲜明的标准是资源不再稀缺,仅仅这一点,将导致人类现存经济竞争的法则、大多数痛苦的根源不复存在。《撞见未来》提出了一个极其乐观的洞见:资源的有限性引起了人们极大的焦虑、痛苦和争夺,基督教引入救赎与“末日”来平衡当下的矛盾,佛教让人放弃欲望平息争斗,儒家倡导伦理秩序让大家安于“有限”,道家则追逐精神的“无限”对冲物质的“有限”。然而在“可再生”的未来,资源有限性的魔咒将被彻底打破,资源争斗失去意义,人类价值观将从物质领域撤出,重新寻找生命更高级的意义。
  刘广迎先生在书中特别强调的“可替代”,也激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没错,这是人类走向解放的必备条件。从漫长的古代社会开始,人类使用工具的过程就是逐渐被替代的过程,古代社会“人+器械”是对手臂的替代,工业革命之后“机器+人”是对人躯体的替代,互联网时代是对人脑功能的部分替代,未来的人工智能则是对人脑功能的全面替代。被替代并不是贬值,并不是失去自我,相反,这是人类开始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异化中走出来,真正寻找自己本质的开始,所以也是人类走向自我解放的开始。
  未来是高度共享的社会。
  刘广迎先生对共享的阐说,令我颇为感动,《论语》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共享不但能完全解决贫困和饥饿的问题,还会带来富裕安宁与高贵喜悦,可是,共享的理想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人类并没有做到,似乎永远遥不可及,未来凭什么就能做到?
  《撞见未来》回答说,未来社会是网络社会,而共享是网络社会的天然基因。在网络社会,书籍、电影、音乐、创意等等,一切可被数字化的东西,它的成本仅仅是零,所以可以被无限的复制和分享,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补充读一下杰里米·里夫金所写的《零边际成本社会》。在网络社会,单车、汽车、房屋,一切可被链接的东西,人们都倾向于共享而不是独享,私人产权的观念逐渐变得不重要。
  对此,刘广迎先生说,“未来,一切人、事、物,只有被链接,才得以“存在”,一切人、事、物,只有通过链接流动起来,才得以实现价值与增值。链接必然带来流动,流动必然带来共享,共享必然带来思想与生活的转变。使用将会胜过拥有。”
  读到这里,或许你会和我一样,更加热切地期待未来早点到来。
  未来的“我”是什么样?也会跟现在完全不同吗?《撞见未来》的回答是“Yes”,自我将被重新构建。
  怎么重建自我?我的体会是推倒重来,现在人们所执着的,未来会变得不值一提;现在看起来是吃喝玩乐的,未来却会变成人们毕生的追求。未来,打猎与钓鱼,与吃穿无关,它是休闲娱乐,更是生活体验;讨论哲学,则是一种批判、一种修行、一种灵魂的安顿。你我需要天天思考的是,生命如何在时空中优雅地存在;人性最高贵的部分如何得以最充分呈现。
  用唯物史观来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自我的重建亦属必然。体力劳动都被机器人替代了,脑力劳动都被人工智能替代了,人会在无法被取代的领域释放自己独特而伟大的价值,这就是创新实践和艺术实践。哲学、科学、文学、书画、音乐、舞蹈、体育、伦理学等等,这些领域永遠需要人类“事必躬亲”。
  读一读这本书吧,在未来到来之前,先在想象力的世界里和未来握握手!
其他文献
晚上8点匆忙吃过饭后,将白天走访的7家企业记录分别整理成册,已是深夜2点。第二天一早8点30分,张晨又要赶往下一个督查企业。  为确保6月30日前全国“地条钢”产能彻底出清,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下称“部际联席会议”)于5月2日派出了13个核查组赴13个省(市)进行核实。5月8~12日,张晨所在的工作组在四川开展核查工作。“即便尽力连轴转,还是时刻担心有疏漏,随时可能
期刊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一些产业承受了很大的外部挑战和压力。但我们没有指责别人,也没有丧失信心,而是积极主动调整和适应。”  2017年全国两会结束后的总理中外记者会上,李克强曾强调:“在全球化进程受到一些非议或者在某些方面有挫折的情况下,中国始终坚持一贯的立场,那就是:维护经济全球化,支持自由贸易。”  “贸易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顺差和逆差。中国从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我们和有的发达国
期刊
与其纠结难以绕开的挑战,不如回归到技术层面。  今年年初,贵阳在大数据领域又有一项新进展——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虽然不是全国最早的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但贵阳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搭建过程,却为政府的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建设如何突破瓶颈,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数据开放挑战  解读贵阳案例前,先来看看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瓶颈。  目前大数据领域已经形成一个共识,在中国当下所存储的数据中,中央政府
期刊
在央地财政收支吃紧的局面下,养老金缺口急需改革补漏。  养老保险改革预计在2017年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日前表示,2017年会是养老保险改革至关重要的一年,养老保险综合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在今年出台,这意味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将从长期渐进的试验性改革阶段步入目标清晰的定型发展新阶段,基本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中央调剂金制度应当迈开实质性步伐。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期刊
地方财政支出固化严重,通过收权将资金预算、分配权统一到财政部门。  全国财政收入放缓的预期明显,多个省份下调今年财政收入增速目标。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分析认为,宏观经济增长预期改变、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以及减税清费的改革趋势,是造成多地调低预期财政收入目标的重要原因。《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开源空间有限,地方财政支出节流或将成为财政部门在2017年的一个重要选择。此外,打破地方财政
期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陈道富认为,黄金可做货币体系的重要补充。  世界经济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连涨了八年的道琼斯指数让投资者又开始担心“增长的极限”;全球四大央行的政策分化严重,美联储打开了加息通道,但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等却仍在维持宽松;世行与IMF的旗舰报告对未来一两年里全球发展的不确定性大书特书。  面对四处潜伏的风险,谨慎行事自然必不可少,但如果能有效对冲自然更胜一筹。于是近来
期刊
当前各地楼市调控政策的严厉程度已经接近“顶配”,政策工具出现同质化,这一现象凸显出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长效调控机制的迫切性。  全国两会之后,多个出现房价异常波动的城市迎来史无前例的强力调控。  到3月26日,北京继“认房又认贷”、“1年内离婚不享受单身购房政策”后,又针对商住房出台限购政策。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北京楼市调控政策的严厉程度已经接近“顶配”。  同时,广东、海南、安徽、河北、浙江等地城
期刊
分时租赁模式的推广应用并非易事,国内城市在大规模鼓励和推行分时租赁模式之前,需“三思”而后行。  近年来,汽车分时租赁作为一种将短租和共享相结合的创新型出行方式,日益受到国内外汽车行业和消费者的追捧。在海外,奔驰和宝马两大整车厂分别推出了“car2go”和“Drive Now”的共享项目,美国的“Zipcar”和法国的“Autolib”也是风头正劲。在国内,分时租赁品牌百花齐放,在北京市场有首汽的
期刊
在中国的特斯拉门店数量今年会增加一倍。  关注世界汽车工业35年,我对特斯拉格外青睐。10年前,它是冲进百年汽车藩篱最年轻的搅局者;又是当下无数新能源车、互联网汽车创业公司中最早站稳脚跟的带头大哥。  我尊重特斯拉,是它的创始人伊隆·马斯克(Elon Musk)11年前宣布的两个根本理念:一,特斯拉虽然以一款昂贵的高性能电动跑车起步,但是长远计划是生产不同型号的汽车,包括价格亲民的家庭用车;二是推
期刊
今天回望休斯商业帝国的崛起道路,其中唯一的秘诀恐怕就是:技术。  1938年7月,全世界都笼罩在大战的阴霾中。一位来自美国的飞行员却决定完成一次环球飞行。在那个时代,对任何飞行员来说,都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大的障碍并非来自技术,而是政治。更何况,这位飞行员还需要穿越德国领空,在大多数“吃瓜群众”看来,这就更等于痴人说梦了。有好事者统计,百老汇后巷和大西洋城赌船上的豪赌客们,对这位飞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