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介绍教学手段在数学课堂上的巨大作用,从多媒体的使用丰富课堂谈起,说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法;通过“学生是孙悟空,教师就是如来佛”的比喻,强调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的意义;阐述课堂提问的艺术,分析培养和引导学生自学,在“无疑”处见有疑的价值,最后以高超的提问手段结尾。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手段;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6-0118-02
1 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课堂丰富多彩
多媒体有声有色,趣味浓浓,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数学美,懂得数学的价值,从而拥有理解的能力和使用数学的习惯。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首先要发现数学的用处,对数学感兴趣。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没有多媒体的使用,只是凭借简单的教材,只是借助有限的参考书,只依赖几张色彩单调的提示图片,只是一味地借助语言、借助手势,再形象地描述也失之苍白。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又怎么能够发现数学的美和认识数学的价值?这样必然达到不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多媒体的使用,将这一情况彻底地改变。现在是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发达,教学资源丰富,极大地开阔了视野,饶有趣味的数学题在互联网这个广阔的平台上应有尽有,为学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帮助。互联网中,关于教学的视频片段檐檐相次,关于数学感受方面的论文无穷无尽,囊括数学问题的动画、视频多得如稻麻芦苇,学生看得如醉如痴,深入数学中不能自拔。这样教学寓教于乐、生动直观、形象逼真,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很大的促进。
2 数学教学要侧重对能力的培养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组成新课改目标,四者相辅相成又各自独立;数学教学以知识与技能居于第一,带动其余。教学中要吸收教材的精华,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改变模式,设计巧妙,循循善诱。比如在解决问题后连续提出“你还有其他方法吗”旁敲侧击,“你的方法是最简单的吗?试试看”由浅入深,等等不胜枚举。
学习每章新知识,让学生根据首页设置导图,自己先阅读,使得学生对每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为教材中“想一想”“比一比”“试一试”等文字随处可见,新颖迭出,不落俗套,学生的数学细胞很轻松地被触动,情感被激发,求知欲被调动起来。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能够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质,能够鼓励优秀,能够带动后进生,课堂上的学习氛围温馨和谐,其乐融融。上课中,学生精神抖擞;下课了,意犹未尽。这样的教学,学生想不提高成绩都很难。
3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潜心研读文本,真正领会教材编者意图。个别教师授课时却脱离教材,自作主张,擅自更改教材内容,故意在此求“新”求“异”。笔者认为:这是一种不正之风!若所选材料确实高于教材、优于教材,也可谓是“创新之举”,否则还真不如“照本宣科”。有人说:“课本如同剧本,教师或为导演、或为配角演员,学生如同主要演员。”从而可以看出,故事情节好坏看剧本内容,演出质量好坏看导演设计,演出效果好坏看演员配合。由此可见,一名教师如果想真正地驾驭课堂,就应该科学地使用教材“用教材去教”,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如果把学生比作“孙悟空”的话,教师就应该是“如来佛”,任凭“孙悟空”随意驰骋,永远也不可能跑出“如来佛”的手心。
4 让数学教学充满趣味
趣味是学习的最伟大的导师。无趣味,纵然教师一心营职,不惮劬劳,舌敝唇焦,依然会徒有劳苦。“与数学交朋友”一课中,素材鲜活,情感汩汩,笔者以游戏贯穿其中。笔者让班长站起来想出一个较小的整数,但不要脱口而认出,先“藏起来”,同时引导大家一起模拟运算:整数 5后×2再-4,之后÷2结尾。不一会儿,班长报数,学生群情踊跃众说纷纭,最后几位学生总结,说可以列方程或者倒推。学生学得欢乐开怀,不觉下课铃响,意犹未尽。
5 培养和引导学生自学,在“无疑”处见有疑
教师在注重引导的前提下,还要重点突出怎样帮助学生去学。对此,教师应注重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让学生带着所引导的问题去自学,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个初步的认识,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要的一步。在此期间,还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自学,怎样去自学,能发现其中的什么,能拿出什么结论来……这样会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用新知识、新概念以及新法则等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是用“这是唯一的吗”“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你来试一试”等质疑的方法去引导学生的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无疑”处见有疑,掀起学生发问的热潮,激发学生使用不同方法、选择不问的角度、再抓住不同的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和方法,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和争论问题,通过群体的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对其结果进行口述归纳和总结。
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形成。
6 在数学练习的过程中要体现知识的扩展性
创新能力是学生具有的一种既朦胧而又新奇的潜在意识,这种潜在意识,如何去引导和发现是前提,怎样去激励和培养是关键。笔者的做法是要层次分明:一方面既要考虑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同时又要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才能,教学要具备灵活性和可变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题型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并高于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乐学的情感;其次要注重解决问题的细节和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结果是不能唾手可得的,也不是什么现成的东西,而是需要认真思考、反复琢磨、多次实践才能解决的。
实践证明,恰当的教法和学法,都有助于学生学会“会学”的技巧,而恰恰这一技巧又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一环。只有突出学生内在潜力的发挥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才算得上比较好地实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7 课堂提问有艺术
1)预设哪些学生回答,提高有效性。课堂上有效的提问,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积极思维,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为了保证课堂的提问有效进行,教师有必要就课堂提问做好准备。在备课时,教师应针对具体的课堂做好相应的准备,这包括提问的目的、提问的内容、提问所用的语言,这样才会有的放矢,取得好的效果,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要有层次,问题对优生可以合理地“提高”,对中等生可以逐步“升级”,对差生可以适当“降低”。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体验到成功的感受。
2)竞赛抢答式结课,激起学生的热情。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都会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课堂上为了一个问题的解答他们往往争强好胜。教师在结束一堂课时也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特点,将学生分成小组,或者个人来抢答,以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同时也可以检查教学效果。这样使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种方式结课一定要有竞争意识,使学生能获得成就感与自豪感。
综上所述,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精神的感染,是一种科学的引领,成功的教学是一种艺术的传递,是一种轻松的合作,是一种快乐的创造。数学教师要运用正确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愉快地学到数学知识,让学生群情踊跃,师生合奏,唱响一曲美妙与和谐的数学之歌。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手段;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6-0118-02
1 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课堂丰富多彩
多媒体有声有色,趣味浓浓,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数学美,懂得数学的价值,从而拥有理解的能力和使用数学的习惯。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首先要发现数学的用处,对数学感兴趣。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没有多媒体的使用,只是凭借简单的教材,只是借助有限的参考书,只依赖几张色彩单调的提示图片,只是一味地借助语言、借助手势,再形象地描述也失之苍白。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又怎么能够发现数学的美和认识数学的价值?这样必然达到不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多媒体的使用,将这一情况彻底地改变。现在是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发达,教学资源丰富,极大地开阔了视野,饶有趣味的数学题在互联网这个广阔的平台上应有尽有,为学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帮助。互联网中,关于教学的视频片段檐檐相次,关于数学感受方面的论文无穷无尽,囊括数学问题的动画、视频多得如稻麻芦苇,学生看得如醉如痴,深入数学中不能自拔。这样教学寓教于乐、生动直观、形象逼真,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很大的促进。
2 数学教学要侧重对能力的培养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组成新课改目标,四者相辅相成又各自独立;数学教学以知识与技能居于第一,带动其余。教学中要吸收教材的精华,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改变模式,设计巧妙,循循善诱。比如在解决问题后连续提出“你还有其他方法吗”旁敲侧击,“你的方法是最简单的吗?试试看”由浅入深,等等不胜枚举。
学习每章新知识,让学生根据首页设置导图,自己先阅读,使得学生对每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为教材中“想一想”“比一比”“试一试”等文字随处可见,新颖迭出,不落俗套,学生的数学细胞很轻松地被触动,情感被激发,求知欲被调动起来。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能够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质,能够鼓励优秀,能够带动后进生,课堂上的学习氛围温馨和谐,其乐融融。上课中,学生精神抖擞;下课了,意犹未尽。这样的教学,学生想不提高成绩都很难。
3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潜心研读文本,真正领会教材编者意图。个别教师授课时却脱离教材,自作主张,擅自更改教材内容,故意在此求“新”求“异”。笔者认为:这是一种不正之风!若所选材料确实高于教材、优于教材,也可谓是“创新之举”,否则还真不如“照本宣科”。有人说:“课本如同剧本,教师或为导演、或为配角演员,学生如同主要演员。”从而可以看出,故事情节好坏看剧本内容,演出质量好坏看导演设计,演出效果好坏看演员配合。由此可见,一名教师如果想真正地驾驭课堂,就应该科学地使用教材“用教材去教”,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如果把学生比作“孙悟空”的话,教师就应该是“如来佛”,任凭“孙悟空”随意驰骋,永远也不可能跑出“如来佛”的手心。
4 让数学教学充满趣味
趣味是学习的最伟大的导师。无趣味,纵然教师一心营职,不惮劬劳,舌敝唇焦,依然会徒有劳苦。“与数学交朋友”一课中,素材鲜活,情感汩汩,笔者以游戏贯穿其中。笔者让班长站起来想出一个较小的整数,但不要脱口而认出,先“藏起来”,同时引导大家一起模拟运算:整数 5后×2再-4,之后÷2结尾。不一会儿,班长报数,学生群情踊跃众说纷纭,最后几位学生总结,说可以列方程或者倒推。学生学得欢乐开怀,不觉下课铃响,意犹未尽。
5 培养和引导学生自学,在“无疑”处见有疑
教师在注重引导的前提下,还要重点突出怎样帮助学生去学。对此,教师应注重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让学生带着所引导的问题去自学,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个初步的认识,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要的一步。在此期间,还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自学,怎样去自学,能发现其中的什么,能拿出什么结论来……这样会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用新知识、新概念以及新法则等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是用“这是唯一的吗”“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你来试一试”等质疑的方法去引导学生的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无疑”处见有疑,掀起学生发问的热潮,激发学生使用不同方法、选择不问的角度、再抓住不同的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和方法,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和争论问题,通过群体的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对其结果进行口述归纳和总结。
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形成。
6 在数学练习的过程中要体现知识的扩展性
创新能力是学生具有的一种既朦胧而又新奇的潜在意识,这种潜在意识,如何去引导和发现是前提,怎样去激励和培养是关键。笔者的做法是要层次分明:一方面既要考虑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同时又要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才能,教学要具备灵活性和可变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题型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并高于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乐学的情感;其次要注重解决问题的细节和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结果是不能唾手可得的,也不是什么现成的东西,而是需要认真思考、反复琢磨、多次实践才能解决的。
实践证明,恰当的教法和学法,都有助于学生学会“会学”的技巧,而恰恰这一技巧又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一环。只有突出学生内在潜力的发挥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才算得上比较好地实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7 课堂提问有艺术
1)预设哪些学生回答,提高有效性。课堂上有效的提问,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积极思维,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为了保证课堂的提问有效进行,教师有必要就课堂提问做好准备。在备课时,教师应针对具体的课堂做好相应的准备,这包括提问的目的、提问的内容、提问所用的语言,这样才会有的放矢,取得好的效果,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要有层次,问题对优生可以合理地“提高”,对中等生可以逐步“升级”,对差生可以适当“降低”。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体验到成功的感受。
2)竞赛抢答式结课,激起学生的热情。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都会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课堂上为了一个问题的解答他们往往争强好胜。教师在结束一堂课时也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特点,将学生分成小组,或者个人来抢答,以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同时也可以检查教学效果。这样使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种方式结课一定要有竞争意识,使学生能获得成就感与自豪感。
综上所述,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精神的感染,是一种科学的引领,成功的教学是一种艺术的传递,是一种轻松的合作,是一种快乐的创造。数学教师要运用正确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愉快地学到数学知识,让学生群情踊跃,师生合奏,唱响一曲美妙与和谐的数学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