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大势,日益消弭的东西方艺术隔阂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n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不觉间,本刊封面已变得日益抽象化,这也许是我们对于封面定义的次转变。从以往反复斟酌,选取具体的物像,到如今从艺术符号中甄选出局部的元素,或重组再现,或抽象变化表达。这种变化的背后,是我们如今更倾向于向读者传达范围更为广阔的收藏理念、潮流趋势或是市场信号,带给读者更多的认知延伸和自我思辨,而非仅仅推荐器物的美好与价值。
  本期封面主体是艘插满旌旗的船只,注定与在众多期封面中显得尤为另类。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与背景的香港城市风景有何联系?
  它是香港已经消逝的一道风景,这艘船是全球唯的船体天后庙,经常泊在铜锣湾避风塘供渔民膜拜。香港当地渔民出海前,有先拜天后保佑平安的习俗,香港自古是渔港,沿海岸天后庙有200多座,但此庙以船为庙,方便渔民上香者,只此问。随着近年铜锣湾避风塘填海工程的启动,此船庙已被拖走不复存在,并在岸上另觅地址重建新庙。为了保存这份记忆,一位艺术家用画笔将这座船庙记录了下来,就是这幅出自香港艺术家司徒乃钟之手的——《铜锣湾天后庙船》,当时应香港海事博物馆之邀而作,并被该馆收藏。
  香港,立于当代艺术市场的十字路口
  就如同铜锣湾船庙改造那样,在香港这座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城市,传统与现代不断碰撞,并逐渐向后者转化的事例,正在不断上演。也许若干年后,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还需从千千万万的摄影和艺术作品中寻觅。而香港这座城市自身的不断变化更是我们所密切关注的,这个当年的小渔村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成国际大都会,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十字路口,再到自1997年回归祖国后的20年间,她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直以来,香港作为中国大陆与世界联通的桥梁,同时也是外国透视中国的一扇窗,经贸繁盛带来的中西方文化碰撞造就了这座港口城市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性格。而随着近十年来中国艺术市场的极速发展,香港又次成为中西方交汇的十字路口,从早年苏富比、佳土得、巴塞尔拥抱中国市场,到近年中国内地拍卖诸强的国际化扩张,无不选择香港做为重要的桥头堡,新时期的“中西融合”在这里再次上演。
  从今年香港佳土得春拍“融艺亚洲20世纪及当代艺术”晚拍中,似乎已见这样的大势,特别呈现的11幅战后及当代艺术作品,共成交10幅,有30%40%亚洲买家参与了西方艺术品的竞投。从纽约拍卖会到中国香港,中国藏家对西方艺术品的购藏路径又顺畅了很多。
  有评论人士指出:中国香港艺术品市场更加国际化,与欧美市场的差别日益缩小。不仅东方藏家在接触和认知西方艺术家的作品,西方藏家也在重新理解中国当代艺术以及中国传统书画,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艺术品市场中探索自己的收藏体系。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东西方文化大交流、大碰撞,令原有的文化隔阂已无法再阻挡双方相互认知和融合的步伐,不仅艺术体系不再要相对望,艺术门类、表现手法、思想传达在边界上也不断被打破,相互交叉。于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公共艺术、影像艺术、多媒体艺术等诸多形式将使艺术门类的概念愈加模糊,取而代之是多样手段在艺术作品中的植入,消弭东西方彼此之问的距离。因而在弘扬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同时,我们也积极为读者解读各类新的艺术形式,欣赏国粹美好的同时,不妨将视野放之四海,也许又是一片新的收藏天地。自然,中西合璧、赏古鉴今也必会是未来的收藏大势。
  争辩,谁能代表香港
  回到本期封面的设计,基于上述艺术发展大势及收藏理念,我们选取司徒乃钟先生的国画作品《铜锣湾天后庙船》为元素,以船只局部作为画面主体,圆形轮廓除了平衡画面以外,更多是想表达以此透视香港这座城市发展的意味。无论从讨论过程到最终的画面呈现,此期的封面都充满了激烈的争论。最初的方案选取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一张黑白照片作为主体,背后以维港风景为衬托,安迪沃霍尔曾在20世纪80年代到访中国内地和香港,最初方案正是选自这些当时拍摄的照片,而这些珍贵的照片5月在香港展场也引发不少关注。安迪·沃霍尔是在香港回归前到访香港的,30多年后的今天早已是另一番景象,我们是想以影像的方式唤起读者对香港回归20周年的关注。而最后确定的方案与前者不同,后者认为,安迪沃霍尔并不能代表香港,封面应该有香港本土艺术家的发声。而司徒乃钟先生不仅是香港著名的艺术家,其自身也正好是1997年从海外回到香港,并在回归后的20年中创作多幅带有香港风情的作品,而继承岭南画派一脉的他,在艺术上依旧保持“折贯中西、开创包容”的艺术理念,无论从个人阅历,还是作品风格,司徒乃钟的作品无疑更切合本期的专题和香港这座城市的文化面貌。
  也许这种组合的艺术图式更能确切地表达我们的想法,“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都不过是为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其图像本身是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從它背后,是否有进一步、更深入的关注思考。
  (编辑/李木子)
其他文献
两位年轻策展人以“云·几”为《谢震、殷建国漆玉作品展》的学术主题,令人感动。因为这不只表明中国传统艺术媒材的生命力能为张海红、李听尘这样的年轻一代策展人所感知,更意味着她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时代意义有着深刻的领悟。她们的策展思路已经跳脱了陈旧的传统工艺制作窠臼,因而能在时代视野中引领我们探寻两位艺术家作品的新的时代意蕴。  1996年,我随书画鉴定家苏庚春(19242001)到广州西关去拜访个叫杨
期刊
张伯驹无疑是一位极具传奇性的藏家,他一生跌宕起伏,为守国宝,他可以散尽家财,并一生护之,甚至为此赔上性命也在所不惜。他多艺而又具才情,与潘素一生相知相随,无论收藏还是爱情,在张伯驹身上都带着文人式的家国情怀。  1956年,故宫博物院收到了一份神秘大礼,八件价值连城的宝贝。其中包括晋代陆机的《平复帖>、宋代范仲淹的《道服赞》、黄庭坚的草书等八件国宝级的作品。这消息 出,立即在国内外收藏界掀起了轩然
期刊
“盖用印章者之择印泥,犹善书者之择其笔墨,良以印文稍有不同,关系出入甚巨,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者是也。”在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印”中,那一方红色的印记总是必不可少。那朱红的印记可以让书、印相映成趣,不但使书法绘画锦上添花,而且能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但在传统文房中,文人墨客们似乎只重视印章的雕刻,却忽视了印泥的重要性。其实,印泥是印章的衣服。服装不整,则失之寒碜;印
期刊
山河无恙,大地回春。  在全國如火如荼的抗疫行动中,艺术慈善线上拍卖以信念、信任之名,进发出独特的火花。集美与德一身,致力于人类终极关怀的艺术,本身就具备公益。性质,与公益的结合本身就具有无限的可能,而艺术公益的发展在我国处于初级阶段和面临诸多挑战。以义拍的方式介入艺术公益,更见证了艺术公益的社会意义。一方面,通过拍卖购买艺术品,是一个人审美品味与价值观的体现;另一方面,艺术公益最大的效应是能够借
期刊
无论从文物界到茶学界,有关历史的一切就成为了鞠肖男无法摆脱的人生轨迹。20年文物求索,10多年画廊浮沉,8年茶学钻研……收藏家、文物鉴定家,再到跨界做茶人时,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他都要去追根溯源;都心心念念要做一本《茶史》。这些都成为他苦涩回甘的一份收获,物质与精神交泰的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纯粹又执着的愉悦。  究竟“文化”与“文物”  在单刀直入采访主题时,很少有受访者在提问之前反客为主,鞠肖男则
期刊
伴随着初夏的滚滚热浪和世界杯的喧嚣战鼓,2018上半年度的全球春季拍卖也经由伦敦、纽约、香港、广州来到下一站——北京。时下的京城,在经历了一个个夜以继日的拍场鏖战之后,部分专场已鸣金收兵,当中有掌声也有遗憾。  前几个主要艺术品市场的现当代艺术板块在上半年大都实现了成交额的突破,然而对于北京市场而言,想要延续这股全球市场的热度也并非易事。撇开海外,综观京穗港三地春拍,确实各有千秋:香港东西方艺术融
期刊
本期专题关注了中国世纪大藏家张伯驹,这位近现代名士在收藏界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事迹便是他将自己一生珍藏的顶级书画捐献给国家,号称撑起了故宫顶级收藏的半壁江山。大藏家的义举无疑值得称赞与敬仰。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张伯驹们”把多年收藏无私捐献给博物馆的背后,既有藏家個人情感的因素,也有艺术品流通规律的作用。  求学时老师曾讲过的一个理论:流通的艺术品经过多年的市场流通和学术验证,那些顶级品在突破天价后
期刊
随着国内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服务功能的提升,公众教育已日益重要。展馆面积的扩大也促使文博机构策划各种各样的专题展览,以满足市民多样化的观展需求。专题展是相对常设展览而言,指博物馆、美术馆这类文博机构依据一定的主题,而策划出来的临时性展览,展期通常从一周到半年不等。专题展览可以让更多馆藏文物获得展示机会,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对常设展览的补充。而面对全国乃至全球大大小小的各类专题展览时,不少艺术爱好者、文博
期刊
故事,能够有多重要呢?  孩子睡觉前,总要对父母说一句,“给我讲个故事吧”。  情商高的少年想对暗恋的女孩表白,“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创造一个产品时,领导也会给产品创造者和推广人反复叮嘱,“首先要学会讲故事”。  “我有酒,你有故事吗?”  这文艺腔的一句,现在已经红遍网络。  无论沧海桑田,无论主体与客体变化,故事诞生之初,就與整个人类再不分离。  只不过,故事往往没有太大意义,而故事之所以
期刊
在日益强调重拾传统民族审美的今天,如何找回古老的优秀传统,无疑值得探讨。民族美学植根于数千年的传统艺术中,它可以是当代艺术创造的不竭源泉。此次展场选取近期三个独具特色的展览,它们都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美学:“砚德清风”展可以窥探中国古砚中的传统美学及其与清代宫廷文化的融合; “叶浅予的‘民族学’”展则通过艺术家的作品,探讨他一生如何在民族文化中汲取灵感,革新中国画;而“动画中国风”展则探讨舶来的动画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