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为进一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配置各类创新资源,激发全市创新创业活力,我深入全市各类创新平台、创新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和创新人才开展交流,力求较为全面的掌握我市科技人才方面的发展状况、面临机遇和挑战。在充分贯彻落实上级有关要求,并结合桐乡实际的基础上,从高新平台、高新产业、高新人才和高新生态四个方面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出对策建议。
一、发展基础
1.积极抢抓机遇,合理规划布局。以乌镇大道科创集聚区为纽带,积极构建“一园两核,南北融合,东西延伸”的省级乌镇大数据高新技术园区产业空间发展格局,推动南部开发区区块和北部乌镇区块“两个核心”融合发展,初步实现大数据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业态。
2.加快红利释放,打造品牌效应。桐乡已连续承办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2019年,还成功举办了“直通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世界工业互联网大会等多项国际性活动,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国际知名度日益提升。加快把试验区打造成“全球顶尖的互联网国际交流会展地、世界一流的互联网产业集聚地、赋能未来的互联网创新策源地、示范引领的互联网治理先行地”。
3.强化主体培育,推动创新引领。近年来,桐乡始终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不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了一批国家高新技术骨干企业,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在2018年度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报告中,综合评价位居全省第六、嘉兴第一。
4.坚持高端引领,加快人才集聚。目前,全市已集聚各类高新人才资源总量达3万余人,其中国家级高端人才36名。2018年底,新凤鸣集团成功聘任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里·夏普莱斯教授为首席科学家,合作共建了浙江省第二家、嘉兴市第一家诺奖院士站。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总的来说,机遇有三个方面:
1.长三角中心腹地城市带来的转型发展机遇。桐乡地处沪杭黄金通道中部、沪苏杭一小时交通圈叠加区域,多条高速、高铁交汇过境,与三大机场无缝对接,“同城化”效应明显。一体化的红利与自身优势的叠加,必将成为桐乡新一轮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
2.G60科创走廊重要节点城市带来的创新发展机遇。G60科创走廊沿线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随着科创走廊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创新全面推进、品牌园区深度合作、人才项目加快落地,必将成为推动桐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3.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城市带来的跨越发展机遇。世界互联网大会是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的中国平台。乌镇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形象的窗口、桐乡对接世界的桥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门户。省委省政府正在酝酿出台定向支持乌镇建设发展的专项政策,桐乡必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挑战也有三个方面:
1.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意识不够势必会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目前,全市上下在高新区、产业园、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建设上,意识还不够强;在如何更好的接沪融杭方面,还没有很好的办法,拿不出实实在在的举措,无法变“地利”为“红利”。
2.创新主体有待进一步引育。创新主体较为单一。近十年来,桐乡的发展一直都是依靠传统优势产业,在招引高质量制造业企业和新型战略性企业做大增量方面做得还不够。全市211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属于传统产业领域的占比达到62.1%,今年新申报的110家高企中,该比例更是高达72.7%。创新主体数量较少。全市规上企业中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目录的仅占14.2%。
3.创新生态有待进一步优化。从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创新载体的建设在运营机制、承载能力、产业特色和显识度等方面均相对滞后,缺乏一定规模物理空间和显识度高的产业园,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创新活动保障支持力度不够,人才磁吸效应不强,导致高端人才占比偏低。全市校地合作重大创新平台只有浙江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1家,东南大学智慧交通研究院、吉利电池技术研究院和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分院等均处于对接洽谈中,高能级创新载体数量较少。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1.打造高新平台。建立用地保障机制。深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强科技孵化机构建设。围绕“3+1”主导产业,重点在乌镇大道科创集聚区布局一批科技企业孵化机构,进一步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孵化链条建设。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各类园区、产业集聚居区、传统企业通过“退散进集”“退低进高”等方式,盘活存量资源,改建为众创空间、孵化器和中小微产业园,为科技型初创企业提供合适的发展空间。力争到2021年,建成省级专业孵化器5家,嘉兴级以上专业孵化机构实现三大平台全覆盖,总量达到26家。
2.发展高新产业。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完善企业培育体系,大力实施科技企业“登峰”计划。力争到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45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200家。在现有的科创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每年遴选出100家最具成长潜力和竞争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力争到2021年,新增省级企业(重点)研究院8家、发明专利100项、PCT专利20项。
3.引育高新人才。高水平打造科技人才高地,高起点建设高端人才聚集区。在乌镇成立首个“院士协同创新平台”,通过设立全球产业研究中心和智库联盟,建设院士专家人才交流中心、创新研发实验室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构造院士与院士之间协同创新平台,搭建地方产业与国外顶尖科研项目、前沿技术之间的落地桥梁。力争到2021年,建成博士后工作站12家,院士工作站26家,全国模范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全方位发挥创新主体的引才功能。鼓勵企业并购或新建海外研发机构,引进创新团队和高端人才,进一步导入海外创新资源,加快形成“海陆内外联动”的高层次人才交流合作新格局。
4.优化高新生态。以创新服务优化高新生态,以科技金融优化高新生态,以载体建设优化高新生,以品牌活动优化高新生态。充分发挥双创园作用,大力建设小微科技企业园、院士智慧谷、人力资源产业园、欧美湾谷科创园、以色列产业园和中英产业园等创新载体,做优做强大平台中的小生态,让“园中园”显山露水发挥效用,将桐乡打造成长三角重要的创新创业中心,吸引更多的优质创业人才和项目落户桐乡。
一、发展基础
1.积极抢抓机遇,合理规划布局。以乌镇大道科创集聚区为纽带,积极构建“一园两核,南北融合,东西延伸”的省级乌镇大数据高新技术园区产业空间发展格局,推动南部开发区区块和北部乌镇区块“两个核心”融合发展,初步实现大数据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业态。
2.加快红利释放,打造品牌效应。桐乡已连续承办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2019年,还成功举办了“直通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世界工业互联网大会等多项国际性活动,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国际知名度日益提升。加快把试验区打造成“全球顶尖的互联网国际交流会展地、世界一流的互联网产业集聚地、赋能未来的互联网创新策源地、示范引领的互联网治理先行地”。
3.强化主体培育,推动创新引领。近年来,桐乡始终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不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了一批国家高新技术骨干企业,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在2018年度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报告中,综合评价位居全省第六、嘉兴第一。
4.坚持高端引领,加快人才集聚。目前,全市已集聚各类高新人才资源总量达3万余人,其中国家级高端人才36名。2018年底,新凤鸣集团成功聘任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里·夏普莱斯教授为首席科学家,合作共建了浙江省第二家、嘉兴市第一家诺奖院士站。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总的来说,机遇有三个方面:
1.长三角中心腹地城市带来的转型发展机遇。桐乡地处沪杭黄金通道中部、沪苏杭一小时交通圈叠加区域,多条高速、高铁交汇过境,与三大机场无缝对接,“同城化”效应明显。一体化的红利与自身优势的叠加,必将成为桐乡新一轮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
2.G60科创走廊重要节点城市带来的创新发展机遇。G60科创走廊沿线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随着科创走廊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创新全面推进、品牌园区深度合作、人才项目加快落地,必将成为推动桐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3.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城市带来的跨越发展机遇。世界互联网大会是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的中国平台。乌镇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形象的窗口、桐乡对接世界的桥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门户。省委省政府正在酝酿出台定向支持乌镇建设发展的专项政策,桐乡必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挑战也有三个方面:
1.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意识不够势必会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目前,全市上下在高新区、产业园、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建设上,意识还不够强;在如何更好的接沪融杭方面,还没有很好的办法,拿不出实实在在的举措,无法变“地利”为“红利”。
2.创新主体有待进一步引育。创新主体较为单一。近十年来,桐乡的发展一直都是依靠传统优势产业,在招引高质量制造业企业和新型战略性企业做大增量方面做得还不够。全市211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属于传统产业领域的占比达到62.1%,今年新申报的110家高企中,该比例更是高达72.7%。创新主体数量较少。全市规上企业中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目录的仅占14.2%。
3.创新生态有待进一步优化。从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创新载体的建设在运营机制、承载能力、产业特色和显识度等方面均相对滞后,缺乏一定规模物理空间和显识度高的产业园,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创新活动保障支持力度不够,人才磁吸效应不强,导致高端人才占比偏低。全市校地合作重大创新平台只有浙江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1家,东南大学智慧交通研究院、吉利电池技术研究院和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分院等均处于对接洽谈中,高能级创新载体数量较少。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1.打造高新平台。建立用地保障机制。深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强科技孵化机构建设。围绕“3+1”主导产业,重点在乌镇大道科创集聚区布局一批科技企业孵化机构,进一步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孵化链条建设。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各类园区、产业集聚居区、传统企业通过“退散进集”“退低进高”等方式,盘活存量资源,改建为众创空间、孵化器和中小微产业园,为科技型初创企业提供合适的发展空间。力争到2021年,建成省级专业孵化器5家,嘉兴级以上专业孵化机构实现三大平台全覆盖,总量达到26家。
2.发展高新产业。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完善企业培育体系,大力实施科技企业“登峰”计划。力争到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45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200家。在现有的科创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每年遴选出100家最具成长潜力和竞争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力争到2021年,新增省级企业(重点)研究院8家、发明专利100项、PCT专利20项。
3.引育高新人才。高水平打造科技人才高地,高起点建设高端人才聚集区。在乌镇成立首个“院士协同创新平台”,通过设立全球产业研究中心和智库联盟,建设院士专家人才交流中心、创新研发实验室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构造院士与院士之间协同创新平台,搭建地方产业与国外顶尖科研项目、前沿技术之间的落地桥梁。力争到2021年,建成博士后工作站12家,院士工作站26家,全国模范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全方位发挥创新主体的引才功能。鼓勵企业并购或新建海外研发机构,引进创新团队和高端人才,进一步导入海外创新资源,加快形成“海陆内外联动”的高层次人才交流合作新格局。
4.优化高新生态。以创新服务优化高新生态,以科技金融优化高新生态,以载体建设优化高新生,以品牌活动优化高新生态。充分发挥双创园作用,大力建设小微科技企业园、院士智慧谷、人力资源产业园、欧美湾谷科创园、以色列产业园和中英产业园等创新载体,做优做强大平台中的小生态,让“园中园”显山露水发挥效用,将桐乡打造成长三角重要的创新创业中心,吸引更多的优质创业人才和项目落户桐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