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对采用规范方案进行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和总结体会。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8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4例。其中,采用常规用药结合替普瑞酮治疗一组,设为观察组;采用常规用药治疗的一组,设为比对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臨床疗效,比较分析。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Hp转阴率为95.45%,总有效率为97.73%,治疗后胃镜检查总有效率为93.18%;比对组患者Hp转阴率为63.64%,总有效率为77.27%,治疗后胃镜检查总有效率为65.91%;两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2个月,观察组患者有1例复发,比对组有4例。结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以常规治疗为基础,配合使用替普瑞酮,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复发,不良反应不明显,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规范方案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 疗效 体会
【中图分类号】 R57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4-0112-01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消化内科一种慢性疾病,具有较高发病率,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反胃、腹部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有自身免疫性和多早萎缩性之分。病情容易迁延,反复发作,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很大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严重时,甚至有转化为胃癌的危险,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措施的探讨始终备受关注。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本研究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8例,采用常规方案配合应用替普瑞酮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8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最小的患者21岁,最大的患者72岁,平均年龄为(44.67±15.63)岁;腺体萎缩:5例患者重度,45例患者中度,38例患者轻度;肠上皮增生:17例患者重度,50例患者中度,21例患者轻度。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比对组的4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常规方案治疗,即:餐前30分钟口服多潘立酮,每次20mg,每天3次,治疗腹胀、嗳气患者;每晚一次口服20mg奥美拉唑,治疗泛酸患者;依据Hp感染程度,应用克拉霉素、果胶铋/奥美拉唑、甲硝唑/阿莫西林三联抗菌治疗,3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组的44例患者在应用上述质量方案的基础上,餐后30分钟内口服替普瑞酮,每次mg,每天3次,根据患者的实际临床情况,剂量可以做适当调整。
1.3 效果评定
①Hp根除标准:病理学检查与尿素酶试验均为阴性。②症状疗效标准:治愈:治疗后胃炎性反应症状均呈消失表现;显效:主要症状2-3项呈消失表现;有效:症状减轻或减少;无效:症状在治疗后无明显变化或加重。③胃镜疗效标准:治愈:胃黏膜胃镜检查显示基本正常;显效:胃镜示胃黏膜炎症范围减少、充血减轻、出血糜烂消失;有效:胃镜示炎症减轻或范围缩小;无效:胃镜下检查无明显变化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SPSS16.0统计学软;( )表示组间计量数据;t检验;χ2检验;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Hp转阴率为95.45%(42/44),比对组患者Hp转阴率为63.64%(28/44),两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3%(43/44)较比对组总有效率77.27%(34/44),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胃镜检查总有效率为93.18%,比对组治疗后胃镜检查总有效率为65.91%,两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随访12个月,观察组患者有1例复发,比对组有4例。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胃镜总有效率比较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黏膜广泛性、局限性的固有腺萎缩为主要特征,并有炎性反应及肠上皮化生伴发。常见症状包括剑突下压痛、食欲减退、上腹饱胀、恶心呕吐等,少数患者可有乏力、上消化道出血、贫血、消瘦、纳呆等症。目前,受生活节奏加快、公众饮食结构转变、不良生活行为增多的影响,明显增加了青年人病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比例,故需引起临床重视,加强危险因素的防范。目前,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主要诊断手段是胃镜检查,虽然内镜器械的长足发展,使得内镜观察更加清晰,但是确诊患者萎缩仍是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临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检出,并及时制定方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病变部位萎缩腺体,促使病情向浅表性胃炎转化,进而达到治愈目的。替普瑞酮具有抑制溃疡和修复组织的作用,是新型胃黏膜保护剂,研究显示,其可使于胃黏液分布的高分子量糖蛋白合成加速,提高黏膜血流量及磷脂质浓度,增加胃黏膜恢复及防御功能,且未对正常重理功能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以常规治疗为基础,配合使用替普瑞酮,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复发,不良反应不明显,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安静,杨晋翔, 来要良, 等. 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的荟萃分析. 环球中医药, 2013, 6(7): 505-510.
[2] 胡品津,曾志荣,林汉良,等. 幽门螺杆菌的根除与萎缩性胃炎形成和逆转的动物实验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0,20( 3) : 155-158.
[3] 白璐,马英杰.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科规范治疗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4,9(3):48-49.
[4] 梁国栋. 慢性萎缩性胃炎92 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0,8:2054-2055.
[5] 宋晓容, 王芳, 刘丹丹, 等. 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中医微观辩证应用分析.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3, 4(8):107-108.
【关键词】 规范方案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 疗效 体会
【中图分类号】 R57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4-0112-01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消化内科一种慢性疾病,具有较高发病率,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反胃、腹部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有自身免疫性和多早萎缩性之分。病情容易迁延,反复发作,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很大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严重时,甚至有转化为胃癌的危险,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措施的探讨始终备受关注。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本研究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8例,采用常规方案配合应用替普瑞酮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8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最小的患者21岁,最大的患者72岁,平均年龄为(44.67±15.63)岁;腺体萎缩:5例患者重度,45例患者中度,38例患者轻度;肠上皮增生:17例患者重度,50例患者中度,21例患者轻度。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比对组的4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常规方案治疗,即:餐前30分钟口服多潘立酮,每次20mg,每天3次,治疗腹胀、嗳气患者;每晚一次口服20mg奥美拉唑,治疗泛酸患者;依据Hp感染程度,应用克拉霉素、果胶铋/奥美拉唑、甲硝唑/阿莫西林三联抗菌治疗,3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组的44例患者在应用上述质量方案的基础上,餐后30分钟内口服替普瑞酮,每次mg,每天3次,根据患者的实际临床情况,剂量可以做适当调整。
1.3 效果评定
①Hp根除标准:病理学检查与尿素酶试验均为阴性。②症状疗效标准:治愈:治疗后胃炎性反应症状均呈消失表现;显效:主要症状2-3项呈消失表现;有效:症状减轻或减少;无效:症状在治疗后无明显变化或加重。③胃镜疗效标准:治愈:胃黏膜胃镜检查显示基本正常;显效:胃镜示胃黏膜炎症范围减少、充血减轻、出血糜烂消失;有效:胃镜示炎症减轻或范围缩小;无效:胃镜下检查无明显变化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SPSS16.0统计学软;( )表示组间计量数据;t检验;χ2检验;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Hp转阴率为95.45%(42/44),比对组患者Hp转阴率为63.64%(28/44),两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3%(43/44)较比对组总有效率77.27%(34/44),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胃镜检查总有效率为93.18%,比对组治疗后胃镜检查总有效率为65.91%,两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随访12个月,观察组患者有1例复发,比对组有4例。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胃镜总有效率比较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黏膜广泛性、局限性的固有腺萎缩为主要特征,并有炎性反应及肠上皮化生伴发。常见症状包括剑突下压痛、食欲减退、上腹饱胀、恶心呕吐等,少数患者可有乏力、上消化道出血、贫血、消瘦、纳呆等症。目前,受生活节奏加快、公众饮食结构转变、不良生活行为增多的影响,明显增加了青年人病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比例,故需引起临床重视,加强危险因素的防范。目前,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主要诊断手段是胃镜检查,虽然内镜器械的长足发展,使得内镜观察更加清晰,但是确诊患者萎缩仍是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临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检出,并及时制定方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病变部位萎缩腺体,促使病情向浅表性胃炎转化,进而达到治愈目的。替普瑞酮具有抑制溃疡和修复组织的作用,是新型胃黏膜保护剂,研究显示,其可使于胃黏液分布的高分子量糖蛋白合成加速,提高黏膜血流量及磷脂质浓度,增加胃黏膜恢复及防御功能,且未对正常重理功能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以常规治疗为基础,配合使用替普瑞酮,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复发,不良反应不明显,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安静,杨晋翔, 来要良, 等. 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的荟萃分析. 环球中医药, 2013, 6(7): 505-510.
[2] 胡品津,曾志荣,林汉良,等. 幽门螺杆菌的根除与萎缩性胃炎形成和逆转的动物实验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0,20( 3) : 155-158.
[3] 白璐,马英杰.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科规范治疗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4,9(3):48-49.
[4] 梁国栋. 慢性萎缩性胃炎92 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0,8:2054-2055.
[5] 宋晓容, 王芳, 刘丹丹, 等. 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中医微观辩证应用分析.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3, 4(8):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