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谟克里特的隐喻

来源 :财富圈TID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ming2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佩戴眼镜不只是为了看得更清楚,千变万化的眼镜设计说明,我们还在用眼镜来伪装自己。
  中国初的金丝眼镜和黑框眼镜,一定是分别戴在商人和文人身上,人们也能够通过眼镜的不同来准确区分他们不同的身份。
  
  在现代人看来,没有什么比眼睛更加宝贵了,但这在古希腊人看来是极为可笑的。柏拉图曾经尖刻地嘲讽感官知识,大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甚至亲手弄瞎自己明亮的双眼,为的是“看”得更清楚。现代化的一个后果就是,我们越来越不相信现象背后还有更根本的真理,为了了解这个世界,眼睛取代了心灵,成为最得心应手的工具。眼镜的发明和普及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然而,我们佩戴眼镜不只是为了看得更清楚,千变万化的眼镜设计说明,我们还在用眼镜来伪装自己。如果说眼睛是不会撒谎的,我们早就学会了将这个任务交给眼镜。
  
  视觉上的延伸
  
  关于眼镜的起源,人们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伊拉克人的祖先一古代亚述人和巴比伦人早在2700多年前,就使用了水晶制作的眼镜。又有人说。公元1世纪时,一位患近视眼的罗马皇帝曾戴过用绿宝石制作的单眼镜。更有人认为,眼镜最早起源于中国,早在7世纪时中国就有关于人眼屈光不正的记载。由于史书记载语焉不详,而且大多为穿凿附会的传闻或伪托之词,难考真伪,故不赘述。
  但有据可考的是,世界上第一副玻璃眼镜诞生于意大利的威尼斯。发明者’是位玻璃工人。他在安装玻璃窗时发现,玻璃凹凸不平的地方可以把人要看的东西放大,可以改善人的视力。受此启发,他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副眼镜,是为了矫正老花眼而制造的凸透镜。那时还没有眼镜架,有人用手举着,有人把它缝在帽子上,有人把它放在眼窝上……
  那时眼镜十分昂贵,只有少数富人、僧侣才配戴得起。英国作家培根在巴黎监狱里写的书说,他曾送给教皇一块凸透镜,帮助老人看清细微的事物,这在当时是十分稀罕的,但还算不上是眼镜,只不过是块放大镜。法国国王查理五世在他的遗嘱中就提到了他的眼镜由谁继承,可见那时眼镜就是多么珍贵了。所以,那时欧洲人便把眼镜看作是区分人们身份高低的装饰品。不少显贵不管平时是否戴眼镜,总是让别人给画一幅戴着眼镜的肖像。同样,中国最初的金丝眼镜和黑框眼镜。一定是分别戴在商人和文人身上,人们也能够通过眼镜的不同来准确区分他们不同的身份。
  最初的眼镜主要是老花镜、平光镜。近视镜出现的时间要晚些,大约在17世纪初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揭示视觉之谜前后。开普勒认为,不论是人还是动物,眼睛里面都有一种两面凸起的水晶体,这种水晶体凸起不够,光线便收集不足:反之,则光线会过分集中,两者都会产生视力模糊。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前者需用两面凸起的镜片,后者需用凹下去的镜片。最早的眼镜架是谁发明的,已经很难考证了。1784年,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了双光眼镜,即在片眼镜上,上下两半分别磨制凸透镜和凹透镜(或凸透镜和平光镜,或凹透镜和平光镜)。眼睛平视时通过眼镜的上半部,眼睛向下看时通过眼镜的下半部分。至此,眼镜可算进入了完善的阶段。
  早期的眼镜别看价格昂贵,可模样并不雅观,镜片镶在木框里,装着一个把柄,使用起来很麻烦。早期的眼镜架简直就是个夹子,夹在人的脑袋上。为使眼镜戴起来方便舒适,能工巧匠们花费了几百年的时间和心血。有人曾经用绳子把镜片拴在脑袋上,天天解扣,实在太费事,于是才想到了用两根直棍儿夹在头上,后边拴上根松紧带。有的把眼镜固定在帽子上,看东西时必须把帽子戴上:有的把眼镜与皮带连在一起,看东西时要把皮带系在头上。到17世纪初,意大利和德国相继制出与鼻梁宽窄相当、支在鼻梁上并能将两片镜片连接起来的镜桥。后来又出现了夹鼻眼镜和眼镜架。到了17世纪中叶,眼镜已像今天这样挂在耳朵上了。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眼镜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它已不只是作为人们视力的延伸。本世纪以来,形形色色的眼镜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物品,纷纷出现。并且为了适应人们各方面的需要,出现了各式的新款式。
  烈日下或皑皑白雪反射的强光因含有六量的紫外线和红外线,可损伤眼睛的角膜、晶状体,甚至眼底。为了保护眼睛,人们发明了一种能够避光的有色眼镜。这种眼镜虽能减少强光的刺激,却不能适应外界光线强度的变化,于是人们又发明了一种能随光线的变化而自动变换颜色深浅的变色眼镜。
  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对远近物体总想获得一个清晰的图象。当眼睛的调节功能异常时,这种图象便难获得。这时科学家便发明了一种可以调节焦距的眼镜。它是由双层玻璃制成,内部装满甘油和溴化钾的混合透明液体,镜框中的管道与能调节液体压力的机械相连,可以根据需要自动调节好焦距。
  还有种助听眼镜,镜脚里装有微型电子助听器,能放大声音讯号,以机械震动的形式传送到听觉器官,使听力差的人也能听到声音。而另一种超声眼镜,它的鼻梁架上装有微型超声发射器和接收器。镜架里有传声器。发射器发出超声,反射回来的回声由接收器接收,然后转变成人耳可闻的声信号传人入耳,用以判断前方有无障碍物。有了超声眼镜和手杖,盲人就可以在路上放心地行走了。
  当眼镜度数很高时。眼镜片的中央(凸透镜)或边沿(凹透镜)就很厚,使鼻梁感到沉重难忍。这时,科技人员又发明了一种薄膜眼镜(又叫隐形眼镜),它的厚度只有0.9毫米,甚至更薄。它质地柔软,具有透气性和亲水性。这种眼镜不用镜架,而是直接贴在眼球的角膜上,外表上看不出镜片,这就为高度近视、圆锥角膜和两眼屈光参差较大的患者提供了方便。有很多人在佩戴隐形眼镜的同时戴上墨镜,这样不会被人发现他可怕的眼疾。
  
  被掩映的世界
  
  如今,眼镜这一矫正视力的工具,职能正日益异化,承担起与它“本职”毫不相干的任务,许多人并非因视力不佳而戴眼镜,而是想通过眼镜来改善自己的形象,突出自己所追求的某种视觉效果,或者单纯为了将眼神隐藏起来,就像是对墨镜的佩戴,已不仅仅是遮挡强烈的阳光。这是种巧妙的伪装。其一是让你看不到我的眼睛,其___是你看不到我在看你的眼睛。
  在中国古代,早朝时臣子不能抬头看皇帝的眼神,严格的等级制度对此视为是对皇帝的冒犯。随着社会等级的瓦解,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开始变得平等,价值也没有高下之分,以前那种距离感的制造标准已不再存在了,人们可以自由注视着对方的眼睛说话。后来这慢慢成为种约定俗成的礼貌。但这种毫无顾忌的逼视使人们越发感到没有安全感,于是人们努力寻找其他方式在人群中保护自己一这时墨镜粉墨登场,这背后潜藏着有关眼神的秘密。
  希腊神话中也有关于眼神的故事。海神福耳库思有三个女儿,她们的头上和脖子上都布满鳞甲,头发都是一条条蠕动的毒蛇,都长着野猪的獠牙,还有一双铁手和金翅膀,被成为蛇发女妖。但其中的美杜莎是凡身,而她的姐姐丝西娜和尤瑞艾莉都是魔身。她曾是位美丽的少女,为海皇波塞冬所爱。可她自视自己 美丽无比而不自量力地和智慧女神比起美来。结果雅典娜被激怒了,她施展法术,把美杜莎美丽的头发变成了条条毒蛇。还有,她的两眼闪着骇人的光,任何人的眼神碰触到她的目光,就会立刻变成一块石头。可见眼神有多么神奇的威力。
  孟子会通过对方的眼神来观察人:“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隙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爱默生也曾说过:“人的眼睛和舌头所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整个世界。”著名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所基晚年时甚至还要求演员在表演时把自己的动作姿势降低到最低限度,要求“几乎任何动作也没有,只有眼睛在动”。
  可以看出,即使是一瞬即逝的眼神,也能发射出千万个信息,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向,泄露内心深处的秘密。人与人之间通过眼神来传情达意,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自然而然地运用眼神,来表达对周围一切事物的复杂情感。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会从微妙变化的眼神里被捕捉到。因此在这样注重私密空间的社会中人们运用墨镜掩藏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为这扇心灵的窗口拉上窗帘,给外界一种无形神秘感的同时为自己的内心增添安全保护。
  
  明媚还是忧伤
  
  现代化的直接后果是,大量被认为彼此平等的人被抛入了一个没有主人的公共领域,人们再不能像从前那样确切地知道身边每个人的等级、地位与伦理位置,现代社会使人们面临着威胁其生存的由社会所制造的风险,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充斥着组织化不负责任的态度,尤其是风险的制造者以风险牺牲品为代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个体化促使新的社会形成不同的结构和变迁,使等级社会的认同区分失去了原有的重要性,而这种个体化影响了个体生活方式,个人阅历、以及原有的性别身份和家庭角色的转变。为了保证在这样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环境里面博弈成功。我们需要细致观察社会,要更好地看清别人、隐蔽自身,不再能忍受眼前模糊一片。“眼睛不会撒谎”,所以,我们需要眼镜。
  但值得怀疑的是,自以为聪明的人们戴上这个神奇的小东西之后真的就能将世间万物看得一清二楚吗?只要看清了世界就代表真正的看透吗?
  面对现在这种去魅化的社会,它已不同于古代那种真理至上的世界。但若要看清世界不只要用眼睛,还要用心来体会。看得再清不等于真正的看透,所以才会有佛家所说的“慧眼”,其来源于印度教湿婆神的巨大慧眼,可以洞察凡间一切。拥有大智慧的人用它来看清这个纷扰繁杂的世界。怎样避免使被眼镜保护起来的我们成为一只可怜的鸵鸟是每一个现代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看清别人、隐蔽自身,不再能忍受眼前模糊—片。“眼睛不会撒谎”,所以,我们需要眼镜。
其他文献
今天,传统意识觉醒与当代精神交汇时期,李飒并置传统与当代的独特绘画语言,无疑极具代表性。同时,在绘画语言上又是融合得如此纯粹,毫无混杂感。  李飒过去向来用现代观念和手法来颠覆解构徐渭、八太大师的作品,这看似批判的处理也许正显示长久以来水墨对他的深深浸沁。终于在这幅画中,他转身径直步向与大师们相同的途径。从一个敏锐的外部观察者和思考者,转向内求。  错乱堆放的废弃车座,斑驳如锈铁的金属肌理,一切机
期刊
“我可能有一些遗憾,自己没有太多的时间留给自己,但总的来说我对我现在如此充实的生活仍然表示满意,毕竟没有任何事可以尽善尽美,每个人必须学会调节和适应自己的生活:毕竟那是实实在在属于自己的真实生活。”    她来自美丽的加拿大。她的音乐时而像枫叶般鲜红热烈,时而又像露易丝湖平静的湖面,她的演奏足迹遍布欧美和亚洲大地,她曾在林肯中心,wingmore音乐厅、肯尼迪中心、Roy Thomson音乐厅、S
期刊
如果细心去发现,在高楼大厦的掩映之下,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与闪烁的霓虹之中,北京的玩主无处不在。画家王静明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水墨的浸染之下,在山林野趣的陶冶之中,他玩出了门道、玩出了品格、玩出了味道。    北京是一个盛产玩主的城市,这是他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标志。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体系之下,“玩”是生活和艺术的最高境界。只有北京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才能造就玩主,反之,玩主则成就了这个城市的
期刊
为什么要登山?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有一句经典名言:“因为山在那里”。对于山,西方文化更多一些征服心态;而东方更表现出对山的敬畏,文人高士向往归隐山林,“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由刘佳和一帮企业家哥们儿发起组建的“飞虎队”,团结同道中人闲时翻山越岭攀岩速降,那种征服大山、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感觉,让他们找回了在都市中迷失已久的男儿血性。从三年前草创至今,飞虎队员已逾200人,虽然是一个松散的户外
期刊
从古至今,有关爱神和塞浦路斯的传说、咏叹从未停止过。然而比爱神阿弗洛狄忒更吸引人的却是塞浦路斯的旖旎风光:清澈湛蓝的海水环绕着岛上的平原与山谷,与雄伟壮观的奥林匹斯山共同诠释出一幅地中海独有的魅力画卷。    “她来到塞浦路斯的帕福斯,那里是她的领地。”这是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诗人荷马在《致阿弗洛狄忒的赞美诗II》中写过的句子。在他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中也曾反复提及爱神和她的故乡塞浦路斯。
期刊
美学元素的渐入,让数码产品不再是理性坚硬的科技体现。当数码产品被当成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而出售时,它为消费者带来的就不只是科技与性能上的情感认同,而成为了一个可以让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近150年来,奢侈品在改变着历史,过去专属于富有资产阶级和阶层的奢侈品渐渐走向了街头,数码产品在经历其曾经的奢侈化之后,也由曾经的遥不可及现在变得唾手可得。美学元素的渐入,让数码产品不再是理性坚硬的科技体现。当
期刊
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正值季节交换的时候,当地中海的微风吹过整个镇子,各家各户阳台上的花儿都开出了鲜艳的颜色。这里看上去比以往热闹许多,其实这是个极其安静的城镇,它叫conegliano,一个坐落在威尼斯附近的小镇。    在意大利威尼斯北部相距1小时车程的地方有个城镇叫Conegliano。从东到西穿过整个小城,开车也不过20分钟。著名的意大利足球运动员Alessandro DelPoero(阿里桑
期刊
春暖花开,桃红柳绿,过了清明盼端午。端午节已经作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的端午节是5月28日(周四),农历五月初五。古文中的端是初的意思,农历五月按十二地支顺序记月为午月,或称蒲月,故五月初五被称为端午节。《礼记·月令》曰:“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史记·律书》:“午者,阴阳交,故曰午。”民间认为这是个阴阳相交的日子。这个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
期刊
G20不过是一次解决危机的首脑性协商,但背后却显现着政治的锋芒,西方国家的政治让步不过是需求中国的一个救世承诺,而中国在经济上的援手则是希望得到更多的政治认同。    世界各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紧密的团结在一起来共同应对经济危机,在全世界的翘首期待中,滚滚而来的利好消息让全球股市莫名兴奋。表面上看,G20不过是次解决危机的首脑性协商,但背后却显现着政治的锋芒,西方国家的政治让步不过是需求中国的
期刊
从《八十七神仙卷》壁画,到大厅地上的烂柯和金花碗二局,九朝会拒绝故宫般的奢华,也避免天桥的世俗,它向往魏晋士大夫风华。    从事多年家居行业的蔡明正式玩起了文化,他会同一帮艺术圈内朋友,在望京桥西北角整出了江南园林风格的三层建筑,命名“九朝会”,号称要寻找魏晋之风。  这个雅致的中式会所,最尊贵的区域是“八十七神仙卷”厅,此厅把敦煌名作《八十七神仙卷》绘于厅堂西壁,由著名画师耗时三个月精心绘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