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施大爱

来源 :社会与公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42697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间大爱莫过于救人于危难,深圳市一位普通的妈妈,在12年前,为让自幼患神经性耳聋的女儿告别无声世界,与正常人一样说话、交流,毅然辞去了工作,专注于女儿的康复,进而帮助众多听障儿童听到人间声音,展现自己的爱与梦想,她就是罗湖区晴晴言语康复服务中心的主任——伍雪玲。
  伍雪玲是深圳一位听力障碍女孩儿的母亲,也是深圳市罗湖区晴晴言语康复服务中心的创始人。2001年,为了让自己的女儿晴晴早日开口说话,学历不高的伍雪玲在香港报名参加了聋儿康复训练课程,并从此走上了聋儿语训的特殊教育之路……
  一声“妈妈”带来的成就
  伍雪玲的女儿卢瑾晴1岁时,被确诊为耳聋。看着别人的孩子在呀呀学语,而小瑾晴张大嘴巴连“啊”的声音都发不出来,伍雪玲心如刀绞,流着泪说:“孩子,妈妈一定要让你说出话来,让你像正常孩子一样幸福快乐。”
  伍雪玲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听障儿童的家长,她对听障儿童的痛苦与不幸、家长经历的彷徨与无助,有着切身的体会与感受。从听到医生诊断时的晴天霹雳,到面对现实时的茫然和彷徨,伍雪玲都曾一一感受。
  深夜,当她轻轻拍着熟睡的孩子,想到小晴晴根本无法听到自己为她哼唱的摇篮曲时,心痛如刀绞;看着其他孩子快乐地叫着妈妈时,她又羡慕又嫉妒……这其中,伍雪玲经历了太多痛苦和无助。她与丈夫不断背着孩子走访名医、遍寻良方,可经历的是一次次的希望和失望。她切身体会到,生活在无声世界中的孩子很难,作为他们的家长也不容易。
  2001年底,伍雪玲听说香港港安医院儿童听觉基金会准备在深圳资助四名聋儿,植入电子耳蜗。在社区工作站、市残联和丈夫的工作单位盐田国际的帮助下,晴晴终于在香港港安医院成功地植入了耳蜗。手术十分成功。很快,晴晴对来自外界的声音有了反应,她能听见声音了,但仍不会开口说话。
  “十聋九哑”,聋儿最难克服的障碍就是语言。为了让晴晴早日开口说话,学历不高的伍雪玲在香港报名参加了香港聋人福利促进会主办的约翰赛斯中心聋童家长函授课程,又参加了深圳市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的家长学校学习。在课堂上,她不敢轻易放掉一个知识点。脑子记不过来,就用笨办法。每次上课,伍雪玲都把笔记做得很全,生怕有遗漏,进而影响孩子的康复。
  伍雪玲相信奇迹。每天一大早,她就抱着孩子去康复中心,下午又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晚上在家里亲自教育。她每天还把帮女儿做康复训练的过程写在日记里,遇到问题时不断写信向北京的语言康复专家请教……
  小瑾晴两岁做完手术后,学发“爸爸”读音时,总说成“妈妈”,于是伍雪玲捏着女儿的鼻子纠正发音,还找来很多发“b”音的字来示范,但女儿还是不会说。她看到图画书里有拔萝卜的故事,“卜”的声母是“b”,于是把那本图画书复印下来。喜欢图画的小瑾晴从幼儿园回家后,她就指着图片教女儿读拔萝卜的故事。
  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2004年伍雪玲报读了湖北教育学院举办的为期三年的学前教育专业脱产班学习,并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
  伍雪玲也是个平凡的母亲。如果不是女儿晴晴的失聪,她的生活可能与很多母亲一样平淡安宁。可是,听力障碍的女儿改变了她,赋予了她人生新的使命。经历过拥有听力障碍家长的一切痛苦与忧伤后,在她和丈夫的不懈努力下,女儿终于说出了世界上最好听的语言:“爸爸、妈妈。”
  在母女俩的共同努力下,晴晴在上大班的时候,已经康复得跟正常孩子没两样了。她喜欢跳舞,喜欢音乐,妈妈就带着她参加听障家庭家长的聚会、参加慈善基金会邀请的表演,还远赴北京参加少儿芭蕾舞比赛。在短时间内就能康复得像正常孩子一样的案例非常少,晴晴在珠三角的残障家庭里面一下子就成了明星,到处登台表演,伍雪玲也被家长们称为“奇迹妈妈”。
  在成功帮助女儿开口说话后,伍雪玲延续母爱。她对慕名前来讨教的听障儿童家长,都非常热心地提供帮助,把自己的经验全盘托出。然而家长们没有经验,训练效果不是很明显。于是,她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一将孩子接到自己家中训练。她感觉,“孩子们住在一起,互相交流,进步特别快。”
  就这样,一个接着一个,家长们都很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伍雪玲,有时一个月才来看一次。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伍雪玲将自己的书房布置成温馨的教室,自己则搬到阳台上办公。家里人也十分支持,伍雪玲的妈妈负责孩子的饮食,师范毕业的堂妹则充当助教,晴晴也热心地教弟弟妹妹们学发音。十几年来,伍雪玲通过刻苦学习,认真总结教学经验,从一个学习者转变为老师,也从一个聋儿的妈妈转变成了引导聋儿这一特殊群体使用语言的“天使”。
  让更多人享受孩子说话喜悦
  女儿开口叫出了“妈妈”,伍雪玲体会到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喜悦,但女儿开口说话前走过的悲伤和艰辛之路,也让她更加体察到聋儿家庭的疾苦,为让更多聋儿接受教育、开口说话,伍雪玲决定创办一所听障儿童康复中心,投入毕生精力让更多的孩子告别无声世界。
  于是,在丈夫和女儿的支持下,一家以女儿晴晴名字命名的言语康复服务中心诞生了。
  实际开办时,伍雪玲才感觉到,所遇到的困难远比想象中的多许多。申请一家民办非营利性机构严格的审批手续和各项规定,让伍雪玲心力交瘁。
  首先是寻找合适的师资。经多方联系,伍雪玲终于找到几名取得教师资格,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老师。并且老师们也深为伍雪玲的事迹感动,主动接受了每月不足千元薪水的条件。而在此之前,由于筹备康复中心资金严重不足,伍雪玲几个月都未领取分文工资。
  再就是东拼西凑70余万元,买下了100多平方米房子,解决开办场所问题。在申请卫生许可证时,又把伍雪玲难住了。卫生部门对厨房的场地、人员、设备均有明确要求,而小小的康复中心根本无法做到。幸运的是,伍雪玲遇到的困难很快被罗湖区残疾人联合会获悉,便主动帮着伍雪玲与相关部门沟通,为康复中心争取尽可能多的政策支持,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审批到位了,在进行康复中心的装修和购买设备时,积蓄所剩无几的伍雪玲夫妇又得到了不少爱心人士的帮助。原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总经理、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的谢锦添先生专程给她们送来了3万元港币;女儿晴晴也将政府发给她的助残补助1万元交到了妈妈手中;洋洋的爸爸郑潮武先生、爱心人士梁子濂先生分别捐赠价值数万元的装修物资;丈夫卢春的同事们也主动送来了部分装修款;耿华威先生请做装修的弟弟,带着装修工人在康复中心免费装修了两个月……
  购买设备同样遭遇经济难题时,晴晴主动将家中仅有的一台电脑捐了出来伍雪玲夫妇的朋友们主动送来了复印机和传真机……很快,一颗颗爱心就拼凑出了一个无声孩童的圣殿。
  伍雪玲说,一路走来,遇到了很多好心人。在他们的帮助下,她感受到社会各界奉献的爱心。“这让我更坚定有义务、有责任用自己积累的康复知识与经验去帮助更多的人,让听障儿童脱离无声的痛苦,重返有声世界。”
  聋儿康复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也是十分考验毅力和恒心的工作。伍雪玲告诉记者,对于听障儿童来说,呼吸训练是一个难题。孩子对枯燥的呼吸训练也极其厌烦,根本无法坚持下来。为了增强他们的兴趣,伍雪玲就点上一排蜡烛,让孩子们吹蜡烛,伍雪玲则鼓着腮帮子一遍一遍地教。
  在孩子学习发音时,从一个字“啊”,到两个字的“妈妈”,再到四五个字的短句。这个过程就需要一年时间重复练习。但对听障儿童来说,这个速度已经是奇迹了。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探索,伍雪玲总结出“自然情景式一对一”等训练法,并成功带领数十名听障儿童走出无声世界,重返主流社会。
  入学聋儿年龄大小不等,先天不足造成他们防备心强、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又固执。伍雪玲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细心发现每个聋儿的天赋和爱好,对他们进行鼓励和引导,使一些有手工、绘画、舞蹈等特长的孩子在专业上也得到发展。
  扶贫济困彰显慈母之心
  “一袭卷发,眉宇清秀,带着甜甜的微笑……”只能是伍雪玲給人的一般印象,而她最打动人的地方是将小爱汇成大爱,把康复中心所有聋儿都视为自己的孩子,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的儿童走进有声世界,拥有幸福人生。
  一个叫恒宇的女孩子,长到1岁半还不会说话,对打雷、大声叫喊等都没有任何反应。2008年9月,父母带她到深圳儿童医院检查时,确认她患有重度神经性耳聋。这一结果犹如晴天霹雳,让一家人疚心不已。也让本来就不宽裕的家庭,顿时陷入经济与与情绪的双重危机之中。为让小恒宇像正常儿童一样生活,她的父母只好抵押了老家的房子,在公司同事等人的共同资助下,为小恒宇植入电子耳蜗,让她能够听到外界的声音。
  为让小恒宇的语言交流能力恢复正常,2010年,其父母把她送到晴晴康复中心进行训练。经过2年的努力,小恒宇成功康复,且能听会说还会跳舞,转到深圳市布吉街道一家幼儿园,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因其家庭困难,康复期间,晴晴康复中心几乎每个月都会从好心人捐给学校的爱心基金中拿出钱来支持其学习,最多时一个月为她减免了1400元学费,只让他们承担一半的费用。
  打开晴晴言语康复服务中心的“学费减免记录表”,几乎每个月都有小朋友不同程度地减免学费。伍雪玲说,看到一些孩子还没有条件进行言语康复,她就觉得心痛。她希望社会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可以帮助这些孩子与家庭。为了帮助更多的孩子摆脱无声世界的寂寞,伍雪玲希望能够扩大教学场所,以便让更多的听障孩子接受康复训练。尽管目前伍雪玲落实自己的计划还困难重重,但她的行为无疑让许多有“无声孩子”的家庭看到了希望之光。
其他文献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扫墓专线上居然有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让我们长知识啊。”4月6日上午,家住钟家村的王女士在一辆559路扫墓专线车发现车厢内挂着清明节的由来和清明节的习俗的宣传单,“看了长知识。”  今年清明祭扫前夕,一些地方便发出文明祭祀的倡议书,倡导市民转变在林区、景区等禁火区域烧纸钱、放鞭炮的祭扫方式,采用敬献鲜花、植树绿化、踏青遥祭、经典诵读等绿色环保方式缅怀
期刊
4月底,深圳市福田区新沙客家艺术团在东湖公园上演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幸福老人庆五一”活动。融合多种器乐元素的《红花遍地开》、荡气回肠的情歌联唱《永远的爱恋》、极尽黄梅戏经典制作的《天上人间结良缘》、甚至独具异国风情的俄罗斯舞蹈《小河边》,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中华传统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以及饱含浓郁桑梓情结的 那声独唱《梅州我的家乡》,还有反映客家风情采茶戏《俏妹子》......一幅幅展示客家风土人情的画
期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个亘古不变,延续千年的“尊老、敬老、爱老、孝老”的传统在今天仍不乏时代的现实意义。  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的工作报告到百姓的街谈巷议,养老已悄然成为时下的热门话题。舆论的触角也多次涉及民生养老课题。  王院长为消费养老金融创新项目点赞  3月18日下午,由深圳市民政局、中民养老规划研究院、深圳百孝汇积分宝消费养老公司等举办的深圳养老金融创新沙龙暨深圳百孝故事会丛书征文启动仪式
期刊
广东省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常委、深圳市康复医学会理事黄凌谊由工作中关注产妇抑郁,到专业从事心理康复工作,探索和实践了深圳市残疾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并在总结实际操作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某种程度上填补国内同领域的空白《残疾人团体心理辅导实践与操作》一书,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  关爱产妇走上心理咨询路  1987年7月,黄凌谊大专毕业即到深圳一家综合医院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在医院妇科工作时,她发现
期刊
王韬闰,号妙闰居士,画鸡之夫,雅风堂堂主,著名慈善书画家,生于1969年,祖籍江苏东台,1986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自幼习画,取法古人,2000年定居上海,先后拜中国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傅守艺和唐云大师入室弟子、海上画鸟名家黄庆华老师学习中国花鸟画,又拜著名艺术评论家、书画家傅建生教授学习书画理论。因喜鸡爱鸡而画鸡,风格独树一帜。崇尚“鸡有五德”,“人有七品”,提倡画以人为先,艺以德为重,德
期刊
提起献血,大家都会认为这是年轻人的事情。你知道有人65岁还献血吗?这个人就是深圳特区检查站退休军医周进友。他在人生步入老年的时候,十几年坚持义务献血,直到血站因其年龄太大,拒绝接受他的血液后,才退出献队伍。  周进友在65岁的年纪,血站拒绝收他的血后,他又号召并组织边防支队战士们义务献血。周进友的热心奉献为深圳血站与军休服务管理部门相关人员所乐道,成为他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义务献血带头人。  献血
期刊
2013年10月30日,用爱自己的心去爱别人——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新阳光”)“公募”发布会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顺利召开。新阳光历届理事、康复患者、白血病治疗专家、志愿者、捐款企业代表、公益伙伴等200余人共同见证了新阳光转为公募基金会的重要时刻。据悉,这是中国首例非公募基金会转公募的案例。  新阳光的创始人、秘书长刘正琛在演讲中介绍了新阳光由北大阳光志愿者协会转为非公募基金会,再到
期刊
近日,财政部官网公布了9月份全国彩票销售情况。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全国共销售彩票257.62亿元,其中,乐透数字型彩票销售171.94亿元,竞猜型彩票销售32.73亿元,即开型彩票销售28.42亿元,视频型彩票销售24.53亿元。9月份乐透数字型、竞猜型、即开型和视频型彩票销售量分别占彩票销售总量的66.7%、12.7%、11%和9.6%。  9月份全国彩票销售同比、环比均有所增长,在此影响下各彩
期刊
隶属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于上周四发布研究报告,首次指认空气污染“对人类致癌”,并视其为普遍和主要的环境致癌物。专家认为,量化到每个人,空气污染致癌几率不高,但危害在于几乎难以完全避免这种可能。这份报告向国际社会传递一个强烈信号,当前有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影响人们的空气污染。  总部设在法国里昂的IARC在其报告中指称,2010年全球共有22万3000人死于空气
期刊
提起癌症,许多人都会为之色变,惟恐被自己沾上。随着医学的发展,癌症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如果在康复期间,身体机能和精神状态恢复顺利,就可巩固各种治疗效果,不必立马去拥抱“死神”。  深圳市爱康之家大病关怀中心用无私的关爱之情,指导癌症病人康复,成为癌症患者康复路上一盏闪烁的明灯。今年,深圳爱康之家成为中国财政支持社会组织示范项目单位,其申报的项目也成为该类项目中第一次获得国家财政支持的推广项目。  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