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义海先生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ac_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一年,我考进盐城师专(如今的盐城师范学院),报到时见到了他——我的第一位大学班主任。
  他个子不高,头发厚而长,面容白皙,戴着眼镜,一副文弱书生的样子。说起话来声音不算浑厚,倒也显得亲切。报到的人很多,他只偶尔打个招呼,不苟言笑。不过,这位年轻的老师看起来不坏——这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
  很快,我听到了关于他的议论。隔壁班的同学说:“你们班主任了不得,他是一位才情横溢的诗人哦!”语气里满是羡慕。上一届的学姐更是以“先知”的语气告诉我:“他有一组《西茉纳之歌》,他就是用‘西茉纳’追的女朋友……”于是,我对这位略带神秘的班主任有了无限的期待。于是,我四处打听。不知从谁手里抄到了第一首他写的诗歌,接着又抄了第二首、第三首……我们不知道“西茉纳”是谁,但我们都喜欢“西茉纳”,这种喜欢是那么唯美、纯粹,又浓烈。受到班主任诗情与才气的影响,我们纷纷加入学校的“黄海潮文学社”,悄悄地模仿“西茉纳”的诗风,虽然从来没能写出过像他笔下那种纯粹、圆润又充满柔情的诗句,但偶尔发表的几篇豆腐块也足以让我们满足。
  那年,他教我们“当代文学”里的诗歌。他讲课很少看文稿,对所讲内容不说是倒背如流至少是滔滔不绝、挥洒自如。讲到动情处,他会变化着音量喜怒于色;讲到尽兴时,他会用清润的嗓音深情诵读。这一点让我们喜欢又佩服。他的课堂,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诗歌语言的优美、感情的丰沛、意境的深邃。听他的课,我们总是凝神聚气竖起耳朵,却很少做笔记,不是因为偷懒,而是生怕在动笔时有所错过。
  那一次,班会课上,他向我们讲述了他的求学故事。他讲到了读高中时的一次逃课,目的是从那所只有三间房的农村高中跑到县城买一部厚得不能再厚的《新英汉词典》。这一跑,来回竟有50里路!他说,那是他见过的最厚的一本大书,那本大书花了他六块钱“巨款”。在那鸡蛋只有五分钱一个的80年代初,这六块钱的天价花费,使他被班主任扣上了“败家子”的罪名。然而,他宁可背负罪名也要疯狂地阅读。在那个四壁漏风的乡村小屋,他就是用那本厚厚的字典自学英语。冬天的夜晚,为了防止打瞌睡,他在脚边放一盆冷水,以便让自己保持清醒。他就是靠着那本“败家”得来的字典,考取了大学英语系,后来又考取了硕士研究生……他的故事还没讲完,我的双眼却早已潮湿,心里更是哭成了小河。蓦地,身材并不高大的他在我心中产生了一股无形的力量。我默默地问自己:与眼前的老师相比,你的付出算得了几何!自那次班会课后,每次看到他,我都会仰视。
  有他的引领,大一的时光过得飞快。到了大二,他向我们告别,据说因为他要集中精力进行创作。
  再次见到他,已是毕业十周年。那时他已经是一位比较文学博士、出色的教授、著名的诗人。他深情回忆了我们当年的大学生活,并拿出了一个叠放整齐的包裹。谁也没有想到,包裹里竟是我们所有同学入学报到时上交的高考准考证。他把我们的准考证收藏了十年又完好无损地送还我们手中!如今,我仍然珍藏着那份被老师保管过十年的珍贵的证书。
  之后,又有了毕业二十周年的相约。那一天,身为文学院院长的他放下一切工作,来到同学们的聚会。他爽快地与学生联袂朗诵了他的诗作。他动情地说,我们是他的嫡亲学生,因为他只做过一年的大学班主任。其实我们都知道,他早已桃李满天下,但他一直对我们这一届情有独钟。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幸福着作为他“嫡亲学生”的幸福。
  后来,感谢网络让我有了他的微信。我在关注中得知了老师的很多信息。他曾远赴英国沃里克大学留学,去香港中文大学深造。他翻译出版了大量的外国诗歌及西方古典名著,除了在我们上大学时就已经翻译的《傲慢与偏见》 《鲁滨逊漂流记》 《苔丝》等,他又和读高三的女儿一起,翻译过《努姆仙境》 《安妮姑娘讲故事》 《布娃娃兄弟大冒险》等;他还著有《被翻译了的意象》 《迷失英伦》 《狄奥尼索斯在中国》 《一个学者诗人的夜晚》等巨作;他坚持用中、英两种文字从事诗歌创作,先后在葡萄牙、美国、英国等不同国家出版诗歌;他致力于中外文学文化关系研究和教学;他在基督教与儒家文化研究领域成果丰硕;他获得过江苏省最高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获得过“中国新归来诗人代表诗人奖”等奖项。得知这些消息,我一点都不诧异,在我看来,这種种奖项非他莫属。当然,知道得越多,作为学生的骄傲情绪也涨得越高。
  今年10月,我所在的“攀·灯”团队要组织一次诗歌教育专题研讨会,需要特邀一位诗歌领域的重量级专家前来指导。我首先就想到了他。可转念又想,如今他是那么大腕——国内外诗歌界、比较文学界甚至翻译界的大咖们都与他交往频繁,他一直站在高端引领学术的前沿。对我们这样一个小学界的教研活动,他乐意来吗?他那么繁忙,院长、教授、作协主席……他有时间来吗?带着忐忑,我试着拨通了电话。电话那头是熟悉又亲切的声音。问清楚时间,他没有犹豫就答应了我的请求。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当时的感激。活动报到那天,风尘仆仆的他满脸微笑着向我招手,那一刻,我一下子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学生时代,还是那么亲切,那么自然,那么美好!10月31日,我们的活动如期举行,他全程参与。他的讲座《新诗的鉴赏与诵读》让我耳目一新。我仍然和学生时代一样,傻傻地凝神聚气地凝望着他,看他随诗情起伏的情态,听他掷地有声的话语。不同的是,这次我在用手机录像,我把他的影像传给同学群里的小伙伴们分享。这一方面引起了欢呼,一方面引来了嫉妒。昔日的同学纷纷指责我没有提前通报,否则一定会有不少粉丝奔走相告,前来观摩,我只好答应用实录弥补。
  讲座结束已经很晚,他急着赶回,因为有太多的工作等着。他到家时已是第二天凌晨,我深感不安。记得他曾经说过“我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上路”,一个学者诗人的夜晚本该诗意盈盈,然而却因我的一次活动让他整晚乘长途汽车奔波。也许,他到家后还得熬夜准备第二天的工作。想到这些,我的双眼一下子就模糊起来。我知道,他如此日夜兼程却不辞辛苦,全都是因为我是他的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句话在他是那么真诚。
  这就是我的老师——我们敬爱的“义海先生”,一位诗人、学者、翻译家等多重身份的完美跨界者,他有孔子般澎湃的入世之心,也有庄子般逍遥的出世风度,他把诗人的感性和学者的理性完美结合。
  他,是我的老师——义海先生。特别加上一句:“义海”是他的笔名。他姓陈,名义海。我们更喜欢叫他“义海老师”。
  (胡红,特级教师,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副校长)
其他文献
我教书以来一直从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而且大部分时间在农村小学任教,在以往的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大部分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愁眉苦脸,半天写不出一句话来,或是东拼西凑,胡乱写一通,他们写作一般,只会生搬硬套,人云亦云。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学生課外阅读面狭窄,许多学生除了课本,就没有读过其他书籍,没有广阔的阅读空间,这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倘若蜜蜂只叮在
期刊
期刊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小学语文教材里有多篇经典的古诗词教学内容。但古诗词年代久远,博大精深,而小学生知识面窄,阅历尚浅,学习理解往往有困难。因此,古诗词教学多需要进行相应的资料补充,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感受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然而,我们稍微留心一下便会发现,不少教师对古诗词教学拓展的量与度没有把握好,因此,往往不能达到预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以下,便谈谈笔者在近几年觀课中发现的
期刊
“老师的指导很精彩,学生的学习也投入,今天你的表现很棒,可以打90分!”甫一下课,便听到了师傅给予我的新课以如此高的评价。师傅是著名特级教师,儿童习作教学的专家,对课的要求向来精益求精,难得今天对我的这节课这般不吝溢美之词,真让我喜不自胜!  的确,这一节由我自主研发设计的五年级习作教学课《香来了》,以一个极有禅意趣味的故事《黄山谷闻香》做引子,层层设置悬念,且读且聊中,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心
期刊
“和大人一起读”是统编版《语文园地》新增的栏目,这个栏目指向的是课外阅读,重在创设环境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转化途径,是让大人陪伴孩子走向“我想读,我要读”的主动阅读境界的桥梁。因此,“和大人一起读”不只是教材,是阅读材料,是阅读环境,是阅读兴趣……是学生借助媒介走向阅读世界,是让阅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的途径。这里的“大人”,指有能力协助孩子阅读的人,包括“教师、父母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