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九品中正制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非常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是由察举制过渡到科举制度的一个必经之道路。在中国古代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这三种人才选拔制度当中,[1]起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和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它既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察举制过于主观的弊端而趋于一定程度的客观化,但又因为是“被动地选拔”,可以看做是察举制在新的统治时期的延续与发展。它的出现可以充分表明私学的日益衰落而士学一枝独秀的现象,是曹魏时期世家大族繁盛的缩影。同时,由于九品中正制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家大族的地位和统治,也因为九品中正制的流弊和时代的发展,促成了隋炀帝正式设立科举制的举措。
关键词:九品中正制;再评价;科举制;变迁动力
九品中正制作为曹魏时期非常重要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备受学者们的关注。然而对于九品中正制的评价与看法,一直都是处于一边倒的情况,即多数人认为九品中正制是一个充斥着腐朽的消极的选拔制度,即认为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巩固了门阀世族的权力,[2]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造成了封建时期人才流动的困难。
一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具体的过程是先在各郡、各州设置中正。总的来说,九品中正制的作用,就是中央来选择“资有识鉴”的官员,来兼任本郡县的中正,由他们来对当地的人才进行察访,并评定等级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
二
由此可见,九品中正制能够在历史中占据一席之地,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的和许多的益处的。
九品中正制是适应当时社会情况和时代发展的,由于东汉后期的风气大变,贿赂公行,察举制遭到了全面的破坏。“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为了规避这种过于主观的选人方式,曹操开始实行九品官人制度, [3]
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强调门第,使之成为一种强化世族制度的人才选拔制度同时也是适应当时的教育情况的。它通过在世家大族当中甄选,确实是给国家输送了许许多多的经世治国的人才。同时,也能够团结这些门阀的力量,为维护国家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它在历史上是起到过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三
然而,九品中正制在整个实行过程当中,是受到许许多多世家大族势力的干扰的。渐渐背离了初期选拔人才的初衷而成为门阀家族巩固势力的工具。
首先,一个制度如果想要得到很好的执行效果,必须要有一系列的规范与配套的措施。九品中正制经历过短暂而卓有成效的运作之后,之所以会成为门阀家族摄取权力,巩固势力的工具,最重要跟中央所选来考核评定人才的中正有关。
第二,中正在品评人物方面徇私舞弊,利用私權。西晋时期,国家施行按官品占田、荫亲、荫客制度,明确规定“官品第一至于第九,各以贵贱占田”,士人“各于品之高卑,荫其亲属。多者至九族,少者三世”。
第三,同时,中正只是注重家世高低而忽略了这个人的才能。按照制度来说,品评人物,选授官职,应以德、才为本,家世门第居于次。
九品中正制种种流弊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流弊根源在于其基本属性,即九品中正制本是一种“战时政策”。由于它在监督等方面制度的缺失,造成了实际的执行效果与预想的相反,反而留下了种种弊端,激化了社会矛盾。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四
那么到底九品中正制最终演变为科举制的变迁动力到底何在呢?
制度变迁动力的本质是人的需要。因此分析的是处在不同阶层上人们对于废除九品中正制而采用科举制的迫切需要。
在魏晋后期,中小地主的经济力量发展壮大,他们在得到一定的经济地位之后,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4]
再从统治阶层的角度来看,科举制是能够维护自己稳固统治最好的方式。就如同唐太宗所说,科举制能够让他“天下人才尽入吾毂”。这对维护整个统治和中央集权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九品中正制演变成为科举制同时也是有客观条件的动力的。首先,是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能够满足一定的温饱,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学习知识之上,因此大量的平民士人能够脱颖而出,这就需要一种相对公平客观的人才选拔方式将他们拣选出来
第二是因为自然灾害减少,社会环境稳定,人口流动变小,人们不用频繁地迁徙而能够相对稳定地进行学习,九品中正制这种战时政策已经失去了效用,这也为科举制能够顺利实行提供了条件。
第三,是因为造纸术和印刷术等科学技术的普及,也为科举制考试能够顺利举行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综于以上原因,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制所替代已经成为了必然,
五
参考文献:
【1】张晋英.从科举制看人才选拔的进步性[A].淮海工学院学报. V01.10 No.24
【2】胡克森.九品中正制度再评价[A].贵州社会科学. V01.193 No.1.2005年1月
【3】李海林.浅谈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之差异[A].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4】吉素丽.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流弊及其原因分析[A].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V01.32 No.9
关键词:九品中正制;再评价;科举制;变迁动力
九品中正制作为曹魏时期非常重要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备受学者们的关注。然而对于九品中正制的评价与看法,一直都是处于一边倒的情况,即多数人认为九品中正制是一个充斥着腐朽的消极的选拔制度,即认为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巩固了门阀世族的权力,[2]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造成了封建时期人才流动的困难。
一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具体的过程是先在各郡、各州设置中正。总的来说,九品中正制的作用,就是中央来选择“资有识鉴”的官员,来兼任本郡县的中正,由他们来对当地的人才进行察访,并评定等级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
二
由此可见,九品中正制能够在历史中占据一席之地,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的和许多的益处的。
九品中正制是适应当时社会情况和时代发展的,由于东汉后期的风气大变,贿赂公行,察举制遭到了全面的破坏。“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为了规避这种过于主观的选人方式,曹操开始实行九品官人制度, [3]
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强调门第,使之成为一种强化世族制度的人才选拔制度同时也是适应当时的教育情况的。它通过在世家大族当中甄选,确实是给国家输送了许许多多的经世治国的人才。同时,也能够团结这些门阀的力量,为维护国家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它在历史上是起到过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三
然而,九品中正制在整个实行过程当中,是受到许许多多世家大族势力的干扰的。渐渐背离了初期选拔人才的初衷而成为门阀家族巩固势力的工具。
首先,一个制度如果想要得到很好的执行效果,必须要有一系列的规范与配套的措施。九品中正制经历过短暂而卓有成效的运作之后,之所以会成为门阀家族摄取权力,巩固势力的工具,最重要跟中央所选来考核评定人才的中正有关。
第二,中正在品评人物方面徇私舞弊,利用私權。西晋时期,国家施行按官品占田、荫亲、荫客制度,明确规定“官品第一至于第九,各以贵贱占田”,士人“各于品之高卑,荫其亲属。多者至九族,少者三世”。
第三,同时,中正只是注重家世高低而忽略了这个人的才能。按照制度来说,品评人物,选授官职,应以德、才为本,家世门第居于次。
九品中正制种种流弊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流弊根源在于其基本属性,即九品中正制本是一种“战时政策”。由于它在监督等方面制度的缺失,造成了实际的执行效果与预想的相反,反而留下了种种弊端,激化了社会矛盾。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四
那么到底九品中正制最终演变为科举制的变迁动力到底何在呢?
制度变迁动力的本质是人的需要。因此分析的是处在不同阶层上人们对于废除九品中正制而采用科举制的迫切需要。
在魏晋后期,中小地主的经济力量发展壮大,他们在得到一定的经济地位之后,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4]
再从统治阶层的角度来看,科举制是能够维护自己稳固统治最好的方式。就如同唐太宗所说,科举制能够让他“天下人才尽入吾毂”。这对维护整个统治和中央集权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九品中正制演变成为科举制同时也是有客观条件的动力的。首先,是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能够满足一定的温饱,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学习知识之上,因此大量的平民士人能够脱颖而出,这就需要一种相对公平客观的人才选拔方式将他们拣选出来
第二是因为自然灾害减少,社会环境稳定,人口流动变小,人们不用频繁地迁徙而能够相对稳定地进行学习,九品中正制这种战时政策已经失去了效用,这也为科举制能够顺利实行提供了条件。
第三,是因为造纸术和印刷术等科学技术的普及,也为科举制考试能够顺利举行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综于以上原因,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制所替代已经成为了必然,
五
参考文献:
【1】张晋英.从科举制看人才选拔的进步性[A].淮海工学院学报. V01.10 No.24
【2】胡克森.九品中正制度再评价[A].贵州社会科学. V01.193 No.1.2005年1月
【3】李海林.浅谈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之差异[A].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4】吉素丽.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流弊及其原因分析[A].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V01.32 No.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