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居住区的规划是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环境设计,一般的居住区规划,更偏向于是否达到规范的要求和地方的管理要求,本文就居住区规划中的城市观的探讨,引出居住区规划中的城市设计理念,希望能对居住区环境的完善作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 居住区城市设计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将人们自身对环境的需求提高到另一个层次,更加重视室外环境条件以及居住区内的生态条件。现代功能主义的设计理论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而以城市形态为基础的居住区设计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城市设计观在居住区的运用日后也将发挥更巨大的作用。
一、居住区规划中的城市设计及传统设计中的问题
在居住区规划领域中,城市设计是一种能明显的提高城市环境条件、丰富居民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新兴学科,该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核心对外部空间和环境进行设计的一种理念,城市设计大体上分为整体以及局部城市观。对于大部分时间再居住区度过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条件,对居民的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居住环境的好与坏,也影响到居民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因此,城市设计是更在于空间以及环境的一门学科。
以往对居住区的设计停留在设计者的感性认知,仅仅为满足功能去构思,没有能做到对居民生活的深入认知,经常采取和室外环境无法很好地配合的定性单元。城市设计可以说是基于周围条件的一种框架,为居住区创造了一种虫外部到内部的约束条件。
居住区中的城市观可以给居住区提供一种良好的空间条件,并提出了一种日益完善的理论基础。
近些年来,我国在居住区的建设上有着非常大的成功,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首先在于居住区设计中的短期现象依然存在,开发商对室外环境的设计不够重视,过分偏向于高密度、高效率。小区的设计缺乏创造性,基本上都是套用房型,甚至一些配套设施设计都基本相似。出现居住区的南北不分,毫无个性的状况。设计者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了解不够深入,仅仅满足了设计规范,不能够完全去让人们享受到良好的室外环境和空间。
二、居住区中的城市观初探
城市形象主要在于三个条件,即识别、结构以及意义。识别性,即事物的外表特点,结构的意义在于事物所在位置的空间关系以及视觉效果,意义在于对使用人员在使用功能上的必要性,这三点可谓是居住区中的城市观的三个核心之处。另外,居住区中的城市观也构成了人们心理形象的5大要素,即路径要素、边缘要素、区域要素、节点以及地标要素。居住区中的城市观理论可以明显地加强我们队城市居住环境的理解深度并给予我们启示。
居住区中的城市观的空间组合及体量处理,对于该理念,可以从美国建筑师的查尔斯的一些认识中得到启发。他指出,我们试图或者正在做的是将部分空间从不阶段的空间中抽取出来,然后独自成为一个领域。他的理念很好地说明了人与居住环境之间和睦的重要程度以及内部群体组合的一致性。另外,彭一刚先生也指出,群体组合同意的途径。即基于对称的统一、基于轴线的引导的统一、基于向心而达到一致性、基于地理位置达到统一、在建筑形式与风格中达到统一。
笔者认为,空间的组合和体量之间的关系是先与后的关系,基于空间之上,寻求某种一致性就是代表着体量的组合。然后根据功能,确定体量的大小。当居住区的功能相对很少时,可以采取都是居住功能。因此,在以空间组合骨架为基本构思的情况下,给板块的体量一个设计的图样甚至是控制的图样就相对简单了。对体量大小以及高度的确定不能仅仅考虑单方面问题,考虑的问题应当是多方面的。例如,周围地理是否有渗透,交通运输是否迅捷等等。当然,对于体量的控制不是大小和高度都一样,相反,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变通,但前提是体量是在受限制的情况下。也可以这样说,板块体量是受到统一性的限制的,个体体量应该是有所变通的。通过限制与变通的结合才能使居住区丰富多姿,让人有赏心悦目的享受,给人以唯美的标志感。
三、居住区中的城市观的细节处理
1.入口的处理
居住区的入口可以深刻的体现五种要素,也是五种要素的交汇的地方,因此,对居住区入口的处理也显得十分地重要。在传统居住村落中,普遍是一颗大树作为村入口的地标。在现代居住区域的设计中,对居住区的入口设计体现了居住区域的形象,作为入口区域的限定以及标志,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居住区的入口,是一片地域的起点,同时也是通路的起点,应当是有独特的标志性建筑。比如“T”型的居住区入口,道路入口的接口为过渡的缓冲地区,需要有良好的景观设计。所以,主入口的通路的红线不能窄,要足够的宽,兩边的建筑高度要合适,达到既有限定的区域又有足够的绿化区域。
2道路的处理
道路是链接个中要素的走廊,而不仅仅是起到交通的作用,其他各种元素都是通过道路而开展的。可以这样说,居住区的形象建立中,道路处于主导的地位。若采取过于长并且玩到很少的道路,即“盖图章”式的固定性布置,会让人有一种疲劳感,而且车与行人容易发生冲突,甚至会出现交通事故。所以,在居住区中的城市观中,道路唱唱采用的事曲线形和折线形。折线性小区道路有较强的限制性,呈现出强烈的层次感和有序性。但也有其缺点,可能会对车辆的行驶有所影响。曲线形的道路设计形成了相对自由的景观,有较强的变化性和有趣性,而且,这种道路设计常常可以和中心绿化区很好的结合,从而的到良好的效果。以此同时,这种道路设计也决定了居住区内部组团的布局和走向。设计景观步道,可以加强道路的景观性和更方便居民的出行。景观性的道路不会是仅仅以达到交通为目的的设计,而是在基于道路的基础上引人入胜,指引观众进入到本地区的情感之中,而曲折多姿的道路设计旺旺更能达到这种目的。景观性道路的设计要能够出人意料,给人新奇的享受,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本区域的生活气息。
3.组团的处理
组团,作为居住区的一个次级区域,应当有其特定的建筑特征和功能,能够和其他区域形成明显的区别,比如说多层住宅区和别墅区、核心绿化地带等等。组团的行驶多种多样,例如将道路设计在外部,如此的设计可以保证内部的区域不会被外部环境所影响,可以很好的人车分流。还可以将道路设计为直通住宅区域内部,形成环路的设计,而且,当居住区特别大时,必须要采取这种设计。针对组团的外部区域,可以采取居住建筑集体组成共同性的建筑区域,然后基于共同区域来形成数个独立的小区域。所以,居住地的组团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可以变通的方面也非常多。
四、中心绿地以及居住区中的城市观的指导性原则
中心绿化带是居住区中的焦点,基本上是居民们日常生活和活动的地区,而且居住区内部的服务器材基本上都集中在此,应当首先将中心绿化带当做成一个有机的区域,要形成一个由无机到有机的区域,在中心绿化带的景观基础上,在中心绿化带周围建造一些高档住宅和会所等。此外,中心绿化带大小也不一定,大的区域甚至是公园,但中心绿化带范围一般是在30米左右。
指导性原则
1.设计中要体现足够的个性,体现居住区的特征
2.合理运用雕塑、喷泉等设施
3.地面的布局要合理,地面的图案要给人以唯美的感受
4.设计要结合地理特征设计出多层次的建筑,高低错落、层次鲜明
结语:
作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是城市空间的延续,要弄好居住区的空间设计,设计师不仅仅要具有“人的观点”以及“联系实际”的观点,还要拥有“城市的观点”
参考文献:
[1]徐思淑,周文华.城市设计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彭一刚,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3](美)凯文 林奇,城市意向[M].北京:北京居住工业出版社,1990
居住区的规划是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环境设计,一般的居住区规划,更偏向于是否达到规范的要求和地方的管理要求,本文就居住区规划中的城市观的探讨,引出居住区规划中的城市设计理念,希望能对居住区环境的完善作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 居住区城市设计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将人们自身对环境的需求提高到另一个层次,更加重视室外环境条件以及居住区内的生态条件。现代功能主义的设计理论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而以城市形态为基础的居住区设计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城市设计观在居住区的运用日后也将发挥更巨大的作用。
一、居住区规划中的城市设计及传统设计中的问题
在居住区规划领域中,城市设计是一种能明显的提高城市环境条件、丰富居民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新兴学科,该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核心对外部空间和环境进行设计的一种理念,城市设计大体上分为整体以及局部城市观。对于大部分时间再居住区度过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条件,对居民的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居住环境的好与坏,也影响到居民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因此,城市设计是更在于空间以及环境的一门学科。
以往对居住区的设计停留在设计者的感性认知,仅仅为满足功能去构思,没有能做到对居民生活的深入认知,经常采取和室外环境无法很好地配合的定性单元。城市设计可以说是基于周围条件的一种框架,为居住区创造了一种虫外部到内部的约束条件。
居住区中的城市观可以给居住区提供一种良好的空间条件,并提出了一种日益完善的理论基础。
近些年来,我国在居住区的建设上有着非常大的成功,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首先在于居住区设计中的短期现象依然存在,开发商对室外环境的设计不够重视,过分偏向于高密度、高效率。小区的设计缺乏创造性,基本上都是套用房型,甚至一些配套设施设计都基本相似。出现居住区的南北不分,毫无个性的状况。设计者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了解不够深入,仅仅满足了设计规范,不能够完全去让人们享受到良好的室外环境和空间。
二、居住区中的城市观初探
城市形象主要在于三个条件,即识别、结构以及意义。识别性,即事物的外表特点,结构的意义在于事物所在位置的空间关系以及视觉效果,意义在于对使用人员在使用功能上的必要性,这三点可谓是居住区中的城市观的三个核心之处。另外,居住区中的城市观也构成了人们心理形象的5大要素,即路径要素、边缘要素、区域要素、节点以及地标要素。居住区中的城市观理论可以明显地加强我们队城市居住环境的理解深度并给予我们启示。
居住区中的城市观的空间组合及体量处理,对于该理念,可以从美国建筑师的查尔斯的一些认识中得到启发。他指出,我们试图或者正在做的是将部分空间从不阶段的空间中抽取出来,然后独自成为一个领域。他的理念很好地说明了人与居住环境之间和睦的重要程度以及内部群体组合的一致性。另外,彭一刚先生也指出,群体组合同意的途径。即基于对称的统一、基于轴线的引导的统一、基于向心而达到一致性、基于地理位置达到统一、在建筑形式与风格中达到统一。
笔者认为,空间的组合和体量之间的关系是先与后的关系,基于空间之上,寻求某种一致性就是代表着体量的组合。然后根据功能,确定体量的大小。当居住区的功能相对很少时,可以采取都是居住功能。因此,在以空间组合骨架为基本构思的情况下,给板块的体量一个设计的图样甚至是控制的图样就相对简单了。对体量大小以及高度的确定不能仅仅考虑单方面问题,考虑的问题应当是多方面的。例如,周围地理是否有渗透,交通运输是否迅捷等等。当然,对于体量的控制不是大小和高度都一样,相反,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变通,但前提是体量是在受限制的情况下。也可以这样说,板块体量是受到统一性的限制的,个体体量应该是有所变通的。通过限制与变通的结合才能使居住区丰富多姿,让人有赏心悦目的享受,给人以唯美的标志感。
三、居住区中的城市观的细节处理
1.入口的处理
居住区的入口可以深刻的体现五种要素,也是五种要素的交汇的地方,因此,对居住区入口的处理也显得十分地重要。在传统居住村落中,普遍是一颗大树作为村入口的地标。在现代居住区域的设计中,对居住区的入口设计体现了居住区域的形象,作为入口区域的限定以及标志,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居住区的入口,是一片地域的起点,同时也是通路的起点,应当是有独特的标志性建筑。比如“T”型的居住区入口,道路入口的接口为过渡的缓冲地区,需要有良好的景观设计。所以,主入口的通路的红线不能窄,要足够的宽,兩边的建筑高度要合适,达到既有限定的区域又有足够的绿化区域。
2道路的处理
道路是链接个中要素的走廊,而不仅仅是起到交通的作用,其他各种元素都是通过道路而开展的。可以这样说,居住区的形象建立中,道路处于主导的地位。若采取过于长并且玩到很少的道路,即“盖图章”式的固定性布置,会让人有一种疲劳感,而且车与行人容易发生冲突,甚至会出现交通事故。所以,在居住区中的城市观中,道路唱唱采用的事曲线形和折线形。折线性小区道路有较强的限制性,呈现出强烈的层次感和有序性。但也有其缺点,可能会对车辆的行驶有所影响。曲线形的道路设计形成了相对自由的景观,有较强的变化性和有趣性,而且,这种道路设计常常可以和中心绿化区很好的结合,从而的到良好的效果。以此同时,这种道路设计也决定了居住区内部组团的布局和走向。设计景观步道,可以加强道路的景观性和更方便居民的出行。景观性的道路不会是仅仅以达到交通为目的的设计,而是在基于道路的基础上引人入胜,指引观众进入到本地区的情感之中,而曲折多姿的道路设计旺旺更能达到这种目的。景观性道路的设计要能够出人意料,给人新奇的享受,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本区域的生活气息。
3.组团的处理
组团,作为居住区的一个次级区域,应当有其特定的建筑特征和功能,能够和其他区域形成明显的区别,比如说多层住宅区和别墅区、核心绿化地带等等。组团的行驶多种多样,例如将道路设计在外部,如此的设计可以保证内部的区域不会被外部环境所影响,可以很好的人车分流。还可以将道路设计为直通住宅区域内部,形成环路的设计,而且,当居住区特别大时,必须要采取这种设计。针对组团的外部区域,可以采取居住建筑集体组成共同性的建筑区域,然后基于共同区域来形成数个独立的小区域。所以,居住地的组团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可以变通的方面也非常多。
四、中心绿地以及居住区中的城市观的指导性原则
中心绿化带是居住区中的焦点,基本上是居民们日常生活和活动的地区,而且居住区内部的服务器材基本上都集中在此,应当首先将中心绿化带当做成一个有机的区域,要形成一个由无机到有机的区域,在中心绿化带的景观基础上,在中心绿化带周围建造一些高档住宅和会所等。此外,中心绿化带大小也不一定,大的区域甚至是公园,但中心绿化带范围一般是在30米左右。
指导性原则
1.设计中要体现足够的个性,体现居住区的特征
2.合理运用雕塑、喷泉等设施
3.地面的布局要合理,地面的图案要给人以唯美的感受
4.设计要结合地理特征设计出多层次的建筑,高低错落、层次鲜明
结语:
作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是城市空间的延续,要弄好居住区的空间设计,设计师不仅仅要具有“人的观点”以及“联系实际”的观点,还要拥有“城市的观点”
参考文献:
[1]徐思淑,周文华.城市设计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彭一刚,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3](美)凯文 林奇,城市意向[M].北京:北京居住工业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