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经典油画市场是怎样兴起的?

来源 :艺术观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wei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画廊以经营带动学术
  
   20世纪早期到中期,第一代老油画家颠簸于异国与本土,老油画损失惨重,画家后代或者低调行事,或者不谙艺术,国内老油画资源在20世纪末的中国国内几近荒芜,更谈不上市场。
  而在中国台湾地区,很多商业头脑活络的画廊经营者首先发现了老油画的市场潜力,经过多年收集和推广,一批被历史湮没的老油画家浮出水面。商人重利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开掘老油画学术价值的是这些台湾画廊追逐商业效益的手段,但也正是他们启动了老油画市场。
  


  
  商业利益推动台湾画廊开掘老油画市场
  
   索卡的萧富元1991年开始系统经营大陆艺术家,逐渐发展了周碧初、孙云台、戴秉心、黄显之、李超士等曾经有名气,但市场没有完全启动的艺术家。除了从家属手中收购,90年代初萧富元还在上海、北京的古董店淘画。当时这些作品上海最多,价格非常便宜,当时萧富元在上海购买的丁衍庸作品只要100块钱,而如今市场上这些老艺术家作品连连翻倍。
   敦煌画廊1983年就在台湾开业,主要推广第二代老油画,包括关良、沙耆、李青萍等艺术家作品。1993年年底,敦煌在国内的顾问,上海画商徐龙森找到半疯颠的沙耆,以3000块一张的价格买了70多张油画作品,之后几年又陆续收到200多张,徐龙森把其中一部分转给另一家画廊卡门,敦煌花费几百万为沙耆组织学术研讨,沙耆为台湾市场接受。去年敦煌落户上海五角场800号,继续延续经营老油画。
  台湾商业画廊开拓老油画家市场,追逐新的资源的目的趋使他们花费多年的时间探寻美术史脉络,相比美术研究者,他们更有财力也更有切身的动力。无形中对美术史的梳理也起到重要作用。
  
  软肋:知识缺乏和赝品问题
  
  2006年中国内地油画板块的亮点都闪现在当代艺术部分,老油画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被台湾香港占据。究其原因,除了内地资源不足外,还有一些瓶颈阻碍了内地老油画拍卖,有待突破。
  首先,与当代艺术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老油画的市场价值是由其学术价值决定。艺术家美术史价值判定不能由商业画廊操作,最权威的机构是美术馆和国家研究机构。而如今国家美术馆和博物馆缺乏相关的长期专题陈列,几大美术馆有中国画的常年展室,但很少早期油画的馆藏陈列。仅一些个人美术馆,如刘海粟美术馆有少量的刘海粟作品陈列,徐悲鸿纪念馆收藏有一些徐悲鸿作品,这造成了普遍性的知识缺乏。专业研究出版的不足,有些不怎么出名的艺术家连研究画册都没有,只能靠偶尔被商业画廊发掘出来操作学术推广。这些主要生活在民国的艺术大师和今天的艺术世界渐行渐远。缺乏坚实的学术支撑,让感兴趣的藏家望而生畏。
  第二,早期海外艺术家动荡生活决定了作品存世量稀少而且分散,大陆艺术家经历太多战争和运动,剩下的作品也不多。供求平衡才能保证市场稳定,作品数量对考究学术价值和美术史上的定位没有太大影响,但却是画廊和拍卖行经营销售的重要因素。比如李叔同油画作品的稀有造成其市场空间狭窄。
  第三,大陆地区没有艺术市场的时候,老油画最好的归属只有公立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民间流通老油画作品经过画商之手大多流入台湾和香港收藏家手中。台湾香港两地购买老油画的藏家大多是真正的收藏家不是买家,甚至有家族收藏。他们几年之内轻易不会将作品放出,等到2003年老油画市场发迹时,国内可流通的作品已经很少了没有流通,市场就必然萎缩。
  


  第四点,资源紧俏,老油画的赝品问题随之出现。精通老油画鉴定少数专业美术史研究者不会过多参与市场,而懂行的从业者牵涉到自身商业利益,哪怕是为了避嫌也不愿充当鉴定家,甚至有不肖的画家子孙纵容造假。沸沸扬扬的“雨夜楼”造假事件就是代表。即使不掺杂道德问题,老油画的鉴定本身也是一项很艰难的工作,经过当时著录或出版刊用过的很少,即使是刊录过,有些资料今天也已很难寻找,这给一些不轨之徒留下了可供发挥的造假空间。
  
   “将沉船挖出”的大未来画廊
  
  上海证券报对话林天民&耿桂英(大未来画廊主人,以下简称林&耿)
  
   上海证券报:大未来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经营华人艺术家,初衷是什么?
   林&耿:我们和其他画廊不同,是经营西洋美术开始的,主要销往日本。那时候泡沫经济已经在日本出现了,这个过程中我们赚了一些钱,并且发觉很多被美术史遗忘的华人艺术家将会有广阔的市场。
  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感情。台湾延续了从民国以来的历史脉络,跟国内同文同种,有共同的血缘。中国很多重要的老前辈不被人认识,比如吴大羽先生。根据国际行走的经验,他们一定会发光的。同样是巴黎画派画家,莫迪利亚尼为何价格那么高?这就是美术史的高度上构架起来的市场。
   上海证券报:最初的工作是从海外华人入手的?
   林&耿:1990年左右,在巴黎一个法国朋友带我们去看一个收藏常玉作品的小画廊。常玉去世后,遗产全部拍卖以作殡葬之资。巴黎的一个古董商从中收藏了三大箱常玉的画,并且为此开了这家小画廊。20年没有卖掉一张画,但是这个画商就是坚持不放。我们从他手中把常玉的东西带了回来,价钱基本300万台币一张。1992年苏富比第一次在台湾拍卖的时候,把作品送进了拍卖场,后来举办个展联展,常玉慢慢有名了。
  朱沅芷生前怕和画商打交道。他把自己的画留给女儿,说这是我唯一能留给你的财富。1989年,他的女儿朱礼银在台湾的美术馆办朱沅芷展览。市场是我们最早做起来的。1993年为常玉和朱沅芷合办“思乡曲•游子情”联展。1995年,组织了朱沅芷在国内首次私人画廊的个展,较为完整的呈现了朱沅芷创作的各个历史阶段。
   常玉的画简单干净,朱沅芷深得巴黎画派的精髓,怀乡情节使得他在形象上去表现东方的老庄,有超现实也有寓言。还有陈寅罴,是第一个用文字符号的,重构中文,生成意向。现在很多人都在延用这个理念。这些老先生没有出头,太委屈了。
   上海证券报: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大陆艺术家?
  林&耿:大陆艺术家发掘工作是1993年开始。我俩翻山越岭找老艺术家的家属。吴大羽是第一个,我们做了他的师生展。之后还有关良、庞薰琴、杨秋人、邱堤、关紫兰等等,杭州艺专70周年校庆就取用了我们很多材料。
   上海证券报:大未来的这些艺术家都是以往不太出名的,经营他们的市场应该也遇到不少困难吧?
  林&耿:艺术本来就是一种思辨的过程。对海外的影响重要的不是徐悲鸿中央美院这一脉,而是林风眠杭州艺专这一脉。我们是把杭州这一脉挖掘出来了,吴大羽、林风眠、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等等。董希文也是这一脉出来的。台湾的李仲生、席德进也是。
  从美术史过程来看,体制内的目的性创作,和自由创作是两码事。我们倾向杭州艺专体系也不是关心体制问题,而是要大家知道美术史上还有这样的一脉在并行,并且开花结果。
  当时完全是逆市场潮流的。90年代时候台湾流行本土热,而我们反过来从常玉做起,然后是朱沅芷、赵无极、吴大羽一路下来,去找寻历史的轨迹。当时甚至曾经和收藏家吵起来。他们质问为什么要做大陆老艺术家,而不认同台湾的老艺术家?我们反驳说文化的母体性和意识形态没有关系。有很多很有趣但是很心酸的故事。
  上海证券报:收藏这些海外华人和大陆老艺术家的,是什么人?
  林&耿:最早的客户都是台湾本土的收藏家。这些人不是倒客,10年、20年持续地买我们推荐的老艺术家。还有一些海外华人花大钱买,绝对稳定。因为这些藏家知道如果将来开美术馆必须有这些画。
  艺术市场的萌芽期都应该建构在中产阶级的基础上的金字塔。否则转换过程过快,就会如同日本的80年代艺术品狂潮。艺术品开始是知识分子的特权,知识分子用品位和人文的观念来认同价值,而不仅仅是价格。如果价格先起来会出问题的。
  我们画廊很幸运,积累下来一群有品位的企业家和资本家。甚至他们的第二代也在根据自己的品位积累和收藏。
  拍卖市场到了香港台湾之后,为我们开拓了一个区域平台,现在有很多香港、新加坡、印尼和大陆的收藏家我们的支持者。
  
其他文献
余建生:职业画家   1977年出生于书画之乡——福建莆田,现定居北京。199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美术系, 2001年在浙江美术学院进修。2002年台湾多家艺术杂志艺术专栏刊登介绍其作品,作品并被台湾多家画廊和多位收藏家珍藏;2003年参加上海艺术博览会,多幅作品被海内外收藏家收藏 ;2004年上海艺术博览会参展,多幅作品被各企业家、收藏家、及社会各界人士收藏;2005年2月在厦门举办个人画展,受到
期刊
胡旭明简历:   胡旭明,1994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美术系,丽水油画院画师,缙云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01年9月至2002年7月在中国美院环境艺术系进修.   水彩作品《樱桃熟了》入选浙江省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综合美展,水彩作品《残荷》入展丽水市第二届青年美术探索展,作品《暖秋》获丽水油画大展银奖,作品《山风徐来》入选第二届全国风景、风情油画展。作品《门前那座山》获浙江省第四届青年美展
期刊
陈光海,1966年12月生于海南博敖,198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同年进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工作多年,1993年起在海南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任教,2005年调入海南省群众艺术馆,现为美术摄影部主任,海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历年来从事油画和水彩画创作,特长美术设计、摄影,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展和省美展和刊物发表。
期刊
刘拥简历    刘拥,1957年出生,新疆和田市文化馆专业画家,新疆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画室同学会会员、新疆画院特聘院外画家,副高级研究馆员。油画和国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级美展和国际巡回展,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60余件作品被国内和国际友人收藏。四川电视台国际部、新疆经济电视台、新疆电视台“文艺30分”、山东威海电视台都先后制作了专题《大漠画家刘拥》、《胡杨画家刘拥》、《生命的告白》
期刊
用油画语言表现我国西部雄奇瑰丽的自然景色,这种艺术实践始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当时曾有相当一批油画家像当年的印象主义者一样,离开都市,走向民间乡野,面向实景写生。那是石泓随父母和中正中学迁离杭州,在浙皖边界辗转飘零的动荡年代。当时他还是一个孩子,不晓得艺术为何物,但却因父亲的关系,幸运地拥有了一块20公分大小的薄石板和一支石笔,可以随划随擦。若要追溯石泓习画的起点,那就是他骑坐在条石门槛上画的家
期刊
中国艺术发展经历了新文化运动和漫长的“为体制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的挣扎,终于在近几年显露“为市场而艺术”的景象。搭上经济的快车,艺术生态似乎必须适应商业运作的“快餐化”模式。以往我们相信,学术价值和美术史地位是评判作品是市场的基础,如今商业先行,艺术品转眼间成为投资的筹码,来不及被史论定位就急于上市,依赖于包装营销就可获得短期利益,一时间艺术宠儿遍地开花。  与当代艺术的迅速窜红相比,20世
期刊
美术奥运 百年之约 ——“色彩与奥林匹克”2008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开幕时间:2008年7月8日 10:00   展览时间:2008年7月8日——2008年8月24日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   主办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美术家协会   后援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随着北京奥运会圣火紧锣密鼓的传递,一场世界美术的“奥林匹克
期刊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自然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的物质活动及精神活动。当今人类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除却人与人的关系,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社会职能部门通过环保改善逐渐恶化的自然状态以及重构人类的物资环境,而画家则从自然及先哲们对自然的认知中得到启示,以艺术作品作为载体来阐释对自然的认知,从而构建人类的精神家园——这也是一个画家的良知与责任。当然,我们画廊作为一个推广精神产品的机构,更有责任为人们提供
期刊
辜志勇 职业画家,生于1970年,四川成都人。199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受教于夏培耀、朱毅勇、庞茂琨、钟长青、李东明、莫也等一些教授。   现诸多作品被美国、香港、台湾等地艺术爱好者及收藏机构收藏。
期刊
“20世纪经典”将成新热点   中国油画能有今天的发展,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上个世纪二、三、四十年代赴欧洲、日本求学的那批美术学子,这些有志青年开启了近代中国油画发展的大门,为中国油画的引进吸收、融合革新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成就了中国油画史上的第一次真正繁荣,贡献功不可没。代表人物主要有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潘玉良、常玉、颜文樑、庞熏琹、吴大羽、汪亚尘、关良、倪贻德、陈抱一、赵无极、朱德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