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其教学重点已经由传统的“成绩教学”转变为“素质教学”,即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想从根本上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在日常学习中,进一步探索语文知识,在激发自己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成绩。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造性思维;培养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知识爆炸时代,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科学技术和知识发展的水平如何,尤其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如何,将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所以创新在当今起了不可代替的重要性作用,作为人民教师就应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大责任。要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从培养创新思维人手。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概念的反映。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实现的高级的认识形式,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创造性思维顾名思义就是有创见的思维。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联动性
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其想象力比其他阶段的学生要高,而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想象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能够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结合着学生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其培养,在激发学生思维想象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丰富知识积累。这里说的想象并非“胡思乱想”,而是要结合着学到的语文知识进行想象。在丰富自身想象的过程中,其核心前提在于丰富知识积累。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对出现的现象进行解释。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引入一些课外知识,以此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庐山瀑布以动画、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一方面,能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阅读,使其写成读后感,教师对其进行评价。
2.启发引导,扩展想象空间。教师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策划者,在培养学生思维联动性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帮助。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了解小学生的基础上,对小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其扩展自己的想象空间。在其引导的过程中,首先,结合着小学生现有的知识量,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使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进行进一步探索,同时对得到的新知识进行研究。例如,在学习《凡卡》这一内容时,学生都在质疑凡卡的信能否被爷爷收到。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拿出一封贴有邮票的信让学生观察,除了写有地址、邮编外,还贴有邮票,这时学生就会知道问题的所在。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将写信的知识贯入进去,使学生掌握写信的方式,并让其独立写一封信。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其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其次,在扩展学生想象空间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着学生的周边生活,使其在发散思维的同时,不能脱离实际。例如,在学习《愚公移山》这一内容时,学生对愚公应不应该移山产生疑问,一些学生人为应该移,理由是坚持就是胜利。而另外一些学生则否定移山,理由是成本高、不划算。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着山间隧道、盘旋公路等现代交通方式进行讲解,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重要性。
二、鼓励质疑,以培育思维的灵活性
我国宋朝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益,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这话很有道理。读书无疑,是不善于思考的表现。常有疑点问题才能常有思考,有疑好问才能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引导他们逐步将问题提到点子上,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要在学生敢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引导的方法,一是鼓励问题提得好的学生,说说好在哪里,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二是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围绕中心来思考问题,发现问题。遇事好问,勇于探索,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质疑,这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好奇心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思考和探索,善于提出研究性问题,从中获得了必要的知识技能。
三、运用比较,启发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以假设能解决一个问题有好几种好的方法为基础的,从不同的方向寻求真理的过程,这就要求必须涉及推测、想象、创造等方向。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哥白尼确立日心说都是求异思维结出的硕果。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求异的习惯,就能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不断拓展新的思维空间,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
四、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的左右脑协同活动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右脑主要处理语言信息,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脑主要主管形象记忆、图形识别和运动、音乐舞蹈等活动。从创造性思维产生的过程来看,在创造性的“火花”产生期间,主要是右脑在发挥作用。但要将创造性的“火花”加以分析和整理,就必须依赖于左脑的抽象思维。可见,创造性思维是左右脑协同活动的结果。而以前的语文教学以课堂上的注入、分析,到课后的“题海式”的作业,使学生更多的偏重于左脑的使用训练,往往忽略了右脑功能的开发。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设法激发学生思维兴趣,使他们产生思维动力的良好的情感环境。教师在教学中,情感的投入、方法的选择、教具的准备、内容的准备等,就是让学生保持新鲜的感觉和新异的刺激。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思维活动,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标新立异的观点。
五、在问题情境中培养,注重启发引导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活动,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而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法中,“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抓住教材中的疑点、异点、插图、引文、注释等,灵活驾驭,扩充延伸,合理想象质疑,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巧妙地展开讨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自由活跃的状态之中,使课堂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在求异、求奇、求深中寻找灵感,点燃创造的火花。
时代在呼唤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每位教师都应认识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共同努力,尽最大力量创造出一个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环境。让教学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以提高全民素质,让学生在创造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造性思维;培养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知识爆炸时代,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科学技术和知识发展的水平如何,尤其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如何,将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所以创新在当今起了不可代替的重要性作用,作为人民教师就应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大责任。要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从培养创新思维人手。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概念的反映。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实现的高级的认识形式,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创造性思维顾名思义就是有创见的思维。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联动性
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其想象力比其他阶段的学生要高,而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想象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能够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结合着学生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其培养,在激发学生思维想象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丰富知识积累。这里说的想象并非“胡思乱想”,而是要结合着学到的语文知识进行想象。在丰富自身想象的过程中,其核心前提在于丰富知识积累。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对出现的现象进行解释。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引入一些课外知识,以此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庐山瀑布以动画、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一方面,能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阅读,使其写成读后感,教师对其进行评价。
2.启发引导,扩展想象空间。教师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策划者,在培养学生思维联动性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帮助。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了解小学生的基础上,对小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其扩展自己的想象空间。在其引导的过程中,首先,结合着小学生现有的知识量,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使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进行进一步探索,同时对得到的新知识进行研究。例如,在学习《凡卡》这一内容时,学生都在质疑凡卡的信能否被爷爷收到。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拿出一封贴有邮票的信让学生观察,除了写有地址、邮编外,还贴有邮票,这时学生就会知道问题的所在。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将写信的知识贯入进去,使学生掌握写信的方式,并让其独立写一封信。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其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其次,在扩展学生想象空间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着学生的周边生活,使其在发散思维的同时,不能脱离实际。例如,在学习《愚公移山》这一内容时,学生对愚公应不应该移山产生疑问,一些学生人为应该移,理由是坚持就是胜利。而另外一些学生则否定移山,理由是成本高、不划算。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着山间隧道、盘旋公路等现代交通方式进行讲解,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重要性。
二、鼓励质疑,以培育思维的灵活性
我国宋朝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益,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这话很有道理。读书无疑,是不善于思考的表现。常有疑点问题才能常有思考,有疑好问才能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引导他们逐步将问题提到点子上,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要在学生敢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引导的方法,一是鼓励问题提得好的学生,说说好在哪里,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二是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围绕中心来思考问题,发现问题。遇事好问,勇于探索,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质疑,这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好奇心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思考和探索,善于提出研究性问题,从中获得了必要的知识技能。
三、运用比较,启发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以假设能解决一个问题有好几种好的方法为基础的,从不同的方向寻求真理的过程,这就要求必须涉及推测、想象、创造等方向。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哥白尼确立日心说都是求异思维结出的硕果。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求异的习惯,就能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不断拓展新的思维空间,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
四、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的左右脑协同活动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右脑主要处理语言信息,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脑主要主管形象记忆、图形识别和运动、音乐舞蹈等活动。从创造性思维产生的过程来看,在创造性的“火花”产生期间,主要是右脑在发挥作用。但要将创造性的“火花”加以分析和整理,就必须依赖于左脑的抽象思维。可见,创造性思维是左右脑协同活动的结果。而以前的语文教学以课堂上的注入、分析,到课后的“题海式”的作业,使学生更多的偏重于左脑的使用训练,往往忽略了右脑功能的开发。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设法激发学生思维兴趣,使他们产生思维动力的良好的情感环境。教师在教学中,情感的投入、方法的选择、教具的准备、内容的准备等,就是让学生保持新鲜的感觉和新异的刺激。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思维活动,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标新立异的观点。
五、在问题情境中培养,注重启发引导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活动,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而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法中,“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抓住教材中的疑点、异点、插图、引文、注释等,灵活驾驭,扩充延伸,合理想象质疑,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巧妙地展开讨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自由活跃的状态之中,使课堂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在求异、求奇、求深中寻找灵感,点燃创造的火花。
时代在呼唤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每位教师都应认识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共同努力,尽最大力量创造出一个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环境。让教学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以提高全民素质,让学生在创造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