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行新课程改革后,我们发现,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地图占有很大篇幅。地图蕴藏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和地理技能,与文字材料相比,它具有很强的空间性和综合性,更有利于观察、分析、理解、想象、推理、判断、归纳等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那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地图呢?
一、学会读图
读图分两个阶段学习:一是上课阶段:教师上课时要充分利用地图册、教学挂图、课本插图、地理景观图、地理模型、黑板略图等,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用地图进行归纳、概括,使每一个知识点都在图上落实,图文融合。这样学生就能以图记文。二是做题阶段:分三步:①学会阅读图名。图名就像一篇文章的标题,能告诉读者地图要表示的核心内容。养成读图先读名的好习惯,可以为学生节约很多时间。②做好空间定位。根据地理事物所处的绝对位置(经纬度)、海陆位置、地形区域或其他相关位置,准确定位地图表示的地理区域,有利于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特别是一些需要学生自己根据图形判断地理区域的练习类教学地图,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判断地理区域,从图上判读出的结果就可能是错误的。③重视图例阅读。地图是用专门的图式符号系统表示地理内容的。图例一般包括两类:一是统一图例,二是分幅图例。统一图例是在各类地图中一般都会出现的符号的简单说明,如首都、省级行政中心行政符号;洲界、国界等境界线符号;铁路、公路等交通符号。分幅图例是每幅地图中所用特殊符号的简单说明,如矿产图中各种矿产符号;农业图中各种农作物符号;工业图中各种工业类型符号等。这类图例一般与所要表示的专题内容有关,每幅图需要表示的内容都不一样,所以根据地图内容随图表示。读懂了图例,就为地图阅读做好了准备。
二、加强填图训练
由读懂地图到更能准确地在填图册上,填出地理事物分布是学生在掌握地图技能上的一大跨越。在地理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学生填图能力的培养,注重填图册的使用。填图训练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方面能强化学生对一般地理事象分布知识的掌握,如在空白地图上填出我国相关的地形名称,主要地形的空间位置、海拔高度等,然后在图中找出规律,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进而了解地势对我国气候、大河流向及水能资源的影响。又如填找我国各种重要矿产的位置、铁路的走向、工业区的分布等,填图才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相关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填图又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地图的使用能力,进而更好地加强针对性的训练,更好地促进地图技能的培养。
三、强化绘图能力
绘图是促使学生掌握使用地图方法的重要环节。“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学生在读图、填图的基础上,应学会自己动手绘图,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第一,可坚持要求学生课上跟着教师的板图板画粗绘课堂简图,精绘阶段综合图,不断提高绘图能力。第二,可布置一些绘图作业或练习,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地图知识、技能,自己设想创绘地图,以图的形式表达所学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有创见地认识问题或解决问题。例如:根据交通线路图,设计假期旅游出行路线,选择交通方式。第三,让学生设立一本画图薄,要求学生将课本出现的图形和教师布置的画图收集在这本画图本上,教师定期进行检查,并将好的作品利用墙报展示出来。这样学生不但可以看到自己成长的过程和结果,还会自然养成画图的习惯。
四、用图能力是关键
学习地图不能只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识记上,要运用地图分析现象,综合概括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归纳出地理事物的成因、地理的区域特征及地理规律。用图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持续不断地进行。
1.把握好使用地图的时机。地图虽然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媒体,但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地理教师必须把握好使用地图的时机。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和设计地图,避免为使用地图而使用地图。当堂绘制地理板图、板画时,只要简明、清晰能表达教学意图即可,不可因过于讲究绘画技巧而占用时间。如复习世界地理“东南亚”一节内容时,先把东南亚图贴在黑板上,开门见山讲:“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周边国家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然后给学生适当地讲一些在此次海啸中的真实故事,进而在图上指出此次地震的位置及海啸的影响地区,接着开始讲东南亚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简短的开场白,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注意。
2.注意将多种地图组合使用。把分别表示地理事物不同侧面的地理地图组合起来使用,不仅能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认识更全面、更真实。例如在学习中国的三级阶梯时,可以把中国的政区图叠加进去,就很明显地得出我国的哪些省份在第一阶梯、哪些省份在第二阶梯、哪些省份在第三阶梯;在中国轮廓的版图上,按照实际分布画上表示地区气温和降水量的统计图,就能大体得出我国气候分布。
3.注意图文结合。对所用地理地图进行解说,是地图教学的重要环节。解说可由教师进行,也可由学生进行。适当的解说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图的含义,并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有些地图本身就有文字说明或与相应的课文呼应,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图文的结合,例如,湘教版教材必修三中给出了“珠海市”景观图,旁边并附有文字。教师在使用这幅图时,要引导学生阅读这段文字,如果需要,就还可以展开讲解。要避免只是把地图拿来一晃,不做任何解说或引导的使用方法。
4.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地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析图、读图能力。地圖中往往包含丰富的地理信息。所以,教师可以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地图,找出蕴涵其中的地理知识、原理和方法。如果用两张或两张以上的同类地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那么是一种培养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特征的好方法。
5.运用教学地图时,要善于联系。地理知识之间有各种各样的相关联系,地理联想是理解、识记的途径与回忆线索。联想的方式途径很多。例如:从图中看到印度乞拉朋齐的位置面临西南季风多地形雨,而联想到我国火烧寮多地形雨的位置特点;面对北美洲地形图了解其“两边高、中间低,山地高原主要集中在西部”,联想到澳大利亚的地形特点;看到热带雨林的常绿高大植物和猿猴、犀牛、鳄鱼等景观,联想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学习完大洲后,亚洲南部自西向东排列着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联想到欧洲南部的伊比利亚、亚平宁、巴尔干三大半岛。借助地图,通过联想,学生不仅掌握了新学的地理知识,而且巩固了原来学过的知识,记忆得更加牢固。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读图、填图、绘图、用图机会,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实践。让学生重视地图,抓住地理核心,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久而久之,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空间观念,理解和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从中学会推理和探究地理知识,能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一、学会读图
读图分两个阶段学习:一是上课阶段:教师上课时要充分利用地图册、教学挂图、课本插图、地理景观图、地理模型、黑板略图等,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用地图进行归纳、概括,使每一个知识点都在图上落实,图文融合。这样学生就能以图记文。二是做题阶段:分三步:①学会阅读图名。图名就像一篇文章的标题,能告诉读者地图要表示的核心内容。养成读图先读名的好习惯,可以为学生节约很多时间。②做好空间定位。根据地理事物所处的绝对位置(经纬度)、海陆位置、地形区域或其他相关位置,准确定位地图表示的地理区域,有利于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特别是一些需要学生自己根据图形判断地理区域的练习类教学地图,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判断地理区域,从图上判读出的结果就可能是错误的。③重视图例阅读。地图是用专门的图式符号系统表示地理内容的。图例一般包括两类:一是统一图例,二是分幅图例。统一图例是在各类地图中一般都会出现的符号的简单说明,如首都、省级行政中心行政符号;洲界、国界等境界线符号;铁路、公路等交通符号。分幅图例是每幅地图中所用特殊符号的简单说明,如矿产图中各种矿产符号;农业图中各种农作物符号;工业图中各种工业类型符号等。这类图例一般与所要表示的专题内容有关,每幅图需要表示的内容都不一样,所以根据地图内容随图表示。读懂了图例,就为地图阅读做好了准备。
二、加强填图训练
由读懂地图到更能准确地在填图册上,填出地理事物分布是学生在掌握地图技能上的一大跨越。在地理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学生填图能力的培养,注重填图册的使用。填图训练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方面能强化学生对一般地理事象分布知识的掌握,如在空白地图上填出我国相关的地形名称,主要地形的空间位置、海拔高度等,然后在图中找出规律,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进而了解地势对我国气候、大河流向及水能资源的影响。又如填找我国各种重要矿产的位置、铁路的走向、工业区的分布等,填图才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相关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填图又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地图的使用能力,进而更好地加强针对性的训练,更好地促进地图技能的培养。
三、强化绘图能力
绘图是促使学生掌握使用地图方法的重要环节。“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学生在读图、填图的基础上,应学会自己动手绘图,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第一,可坚持要求学生课上跟着教师的板图板画粗绘课堂简图,精绘阶段综合图,不断提高绘图能力。第二,可布置一些绘图作业或练习,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地图知识、技能,自己设想创绘地图,以图的形式表达所学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有创见地认识问题或解决问题。例如:根据交通线路图,设计假期旅游出行路线,选择交通方式。第三,让学生设立一本画图薄,要求学生将课本出现的图形和教师布置的画图收集在这本画图本上,教师定期进行检查,并将好的作品利用墙报展示出来。这样学生不但可以看到自己成长的过程和结果,还会自然养成画图的习惯。
四、用图能力是关键
学习地图不能只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识记上,要运用地图分析现象,综合概括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归纳出地理事物的成因、地理的区域特征及地理规律。用图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持续不断地进行。
1.把握好使用地图的时机。地图虽然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媒体,但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地理教师必须把握好使用地图的时机。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和设计地图,避免为使用地图而使用地图。当堂绘制地理板图、板画时,只要简明、清晰能表达教学意图即可,不可因过于讲究绘画技巧而占用时间。如复习世界地理“东南亚”一节内容时,先把东南亚图贴在黑板上,开门见山讲:“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周边国家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然后给学生适当地讲一些在此次海啸中的真实故事,进而在图上指出此次地震的位置及海啸的影响地区,接着开始讲东南亚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简短的开场白,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注意。
2.注意将多种地图组合使用。把分别表示地理事物不同侧面的地理地图组合起来使用,不仅能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认识更全面、更真实。例如在学习中国的三级阶梯时,可以把中国的政区图叠加进去,就很明显地得出我国的哪些省份在第一阶梯、哪些省份在第二阶梯、哪些省份在第三阶梯;在中国轮廓的版图上,按照实际分布画上表示地区气温和降水量的统计图,就能大体得出我国气候分布。
3.注意图文结合。对所用地理地图进行解说,是地图教学的重要环节。解说可由教师进行,也可由学生进行。适当的解说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图的含义,并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有些地图本身就有文字说明或与相应的课文呼应,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图文的结合,例如,湘教版教材必修三中给出了“珠海市”景观图,旁边并附有文字。教师在使用这幅图时,要引导学生阅读这段文字,如果需要,就还可以展开讲解。要避免只是把地图拿来一晃,不做任何解说或引导的使用方法。
4.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地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析图、读图能力。地圖中往往包含丰富的地理信息。所以,教师可以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地图,找出蕴涵其中的地理知识、原理和方法。如果用两张或两张以上的同类地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那么是一种培养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特征的好方法。
5.运用教学地图时,要善于联系。地理知识之间有各种各样的相关联系,地理联想是理解、识记的途径与回忆线索。联想的方式途径很多。例如:从图中看到印度乞拉朋齐的位置面临西南季风多地形雨,而联想到我国火烧寮多地形雨的位置特点;面对北美洲地形图了解其“两边高、中间低,山地高原主要集中在西部”,联想到澳大利亚的地形特点;看到热带雨林的常绿高大植物和猿猴、犀牛、鳄鱼等景观,联想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学习完大洲后,亚洲南部自西向东排列着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联想到欧洲南部的伊比利亚、亚平宁、巴尔干三大半岛。借助地图,通过联想,学生不仅掌握了新学的地理知识,而且巩固了原来学过的知识,记忆得更加牢固。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读图、填图、绘图、用图机会,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实践。让学生重视地图,抓住地理核心,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久而久之,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空间观念,理解和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从中学会推理和探究地理知识,能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