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充分运用课本中的插图讲清概念,讲清观点道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使用插图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有如下体会。
一、重视指导看图,挖掘图意
课本中的插图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学时,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指导学生由浅入深地逐步挖掘图意。
初看插图。首先指导学生看图的标题,把握主题,看看图中有谁,在做什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初步感知插图的表象内容。
细看插图。接着引导学生看人物的动作、表情,弄清楚图中的道德形象是怎样做的,了解图中内容所处的时代,看清图中的图例、数据及变化的趋势。
想象插图。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图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使图中的道德形象具體化,更具有感染力。
补充插图。由于插图的画面只能反映一个场面,对整件事的经过、结果,不能像文字那样有序地全面表述,这对说明道理是有局限性的。因此,需要指导学生补充“画外画”,通过联想事情的结果或事情有关的事例以补充图意,从而全面理解课文的观点。
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深挖图意,画面变成有情节的故事及活动的情境,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
二、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插图
在运用插图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各教学环节中创造性地灵活运用,推动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做法是:
1.拼接插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7年级学生来说,抽象的道理认识需要借助具体形象,才容易接受。教学时,采用拼图的形式,把图中只能反映某一点静态的表面内容变成动态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边讲述情节边拼图。
如:在讲授世界的大洲大洋的时候,我自制了七大洲的七巧板,一边介绍各个大洲的情况,一边把对应的大洲区域相拼接,拼成七大洲后,再把联系各大洲之间的海洋补充上去,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了大洲大洋之间的位置关系。如果再让学生上台拼图和纠错,效果就更好了,达到了既掌握知识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的目的。
②边贴图边概括观点。
如:在讲述隋朝大运河时,采用一边把运河的中心点、起止点及5条河流贴上图,一边介绍大运河的情况,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到大运河的南北走向及对当时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也更能形象地记忆这些知识点。
2.巧设悬念,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中,运用插图,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丰富图意,有助于加深对图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内化。如在复习南北方的区别时,我就拿出了南方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设置悬念:学了南北方的情况后,谁能知道这图显示的是南方还是北方?通过气温和降水诱发学生思考,从而区分南北方。
3.情境表演,激励学生实践。
课文的插图直观、形象、看得见、摸得着,最适合学生模仿。教学时,借助课文插图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创设情境,角色表演,动静结合,有助于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①依据图意,即兴表演。
在指导学生理解图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扮演图中角色,设身处地地考虑这时应怎样做,应说什么话,并创设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创造能力,即兴表演,展现正确的行为,达到导行的目的。
②小品表演,对比辨析。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各册教材中安排了不少是非辨析的插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以提高他们辨是非、分美丑的能力。辨析是非的目的是导行。因此,依据图意,采用小品表演或观看录像小品,学生能更直观地从人物的思想认识到行为举止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小品表演形式表现正确导行要求。如在讲述中国在联合国的声音和身影时,让学生表演“乔的笑”,体现了中国联合国席位恢复乔冠华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
这样,把插图与学生现实结合起来,把知与行结合起来,活用了课文插图,增强了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学琼.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想品德新教材第七册教学之我见[J].云南教育,2001(Z1).
[2]方世雄.重视课文插图,提高教学效果[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01).
[3]雷华.借助课文插图培养学生能力[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4).
[4]张振芳.亲近课文插图,让课堂锦上添花[J].小学教学参考.2011(21).
[5]郎振文.发挥插图作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N].黔西南日报,2009.
[6]李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插图内容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一、重视指导看图,挖掘图意
课本中的插图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学时,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指导学生由浅入深地逐步挖掘图意。
初看插图。首先指导学生看图的标题,把握主题,看看图中有谁,在做什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初步感知插图的表象内容。
细看插图。接着引导学生看人物的动作、表情,弄清楚图中的道德形象是怎样做的,了解图中内容所处的时代,看清图中的图例、数据及变化的趋势。
想象插图。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图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使图中的道德形象具體化,更具有感染力。
补充插图。由于插图的画面只能反映一个场面,对整件事的经过、结果,不能像文字那样有序地全面表述,这对说明道理是有局限性的。因此,需要指导学生补充“画外画”,通过联想事情的结果或事情有关的事例以补充图意,从而全面理解课文的观点。
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深挖图意,画面变成有情节的故事及活动的情境,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
二、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插图
在运用插图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各教学环节中创造性地灵活运用,推动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做法是:
1.拼接插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7年级学生来说,抽象的道理认识需要借助具体形象,才容易接受。教学时,采用拼图的形式,把图中只能反映某一点静态的表面内容变成动态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边讲述情节边拼图。
如:在讲授世界的大洲大洋的时候,我自制了七大洲的七巧板,一边介绍各个大洲的情况,一边把对应的大洲区域相拼接,拼成七大洲后,再把联系各大洲之间的海洋补充上去,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了大洲大洋之间的位置关系。如果再让学生上台拼图和纠错,效果就更好了,达到了既掌握知识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的目的。
②边贴图边概括观点。
如:在讲述隋朝大运河时,采用一边把运河的中心点、起止点及5条河流贴上图,一边介绍大运河的情况,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到大运河的南北走向及对当时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也更能形象地记忆这些知识点。
2.巧设悬念,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中,运用插图,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丰富图意,有助于加深对图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内化。如在复习南北方的区别时,我就拿出了南方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设置悬念:学了南北方的情况后,谁能知道这图显示的是南方还是北方?通过气温和降水诱发学生思考,从而区分南北方。
3.情境表演,激励学生实践。
课文的插图直观、形象、看得见、摸得着,最适合学生模仿。教学时,借助课文插图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创设情境,角色表演,动静结合,有助于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①依据图意,即兴表演。
在指导学生理解图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扮演图中角色,设身处地地考虑这时应怎样做,应说什么话,并创设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创造能力,即兴表演,展现正确的行为,达到导行的目的。
②小品表演,对比辨析。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各册教材中安排了不少是非辨析的插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以提高他们辨是非、分美丑的能力。辨析是非的目的是导行。因此,依据图意,采用小品表演或观看录像小品,学生能更直观地从人物的思想认识到行为举止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小品表演形式表现正确导行要求。如在讲述中国在联合国的声音和身影时,让学生表演“乔的笑”,体现了中国联合国席位恢复乔冠华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
这样,把插图与学生现实结合起来,把知与行结合起来,活用了课文插图,增强了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学琼.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想品德新教材第七册教学之我见[J].云南教育,2001(Z1).
[2]方世雄.重视课文插图,提高教学效果[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01).
[3]雷华.借助课文插图培养学生能力[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4).
[4]张振芳.亲近课文插图,让课堂锦上添花[J].小学教学参考.2011(21).
[5]郎振文.发挥插图作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N].黔西南日报,2009.
[6]李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插图内容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