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哈姆雷特独特情感来探讨他情感中的多重性意义。
【关键词】哈姆雷特 情感 多重性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大文学家、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在文艺复兴时期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作品关于“人的文学”内蕴是文艺复兴后期对于“人”的刻画较为全面的典型代表。莎士比亚的“人”突出了人的多面的复杂性,在文学史上刻画了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他的戏剧创作也在文学史上具有长久的意义。
一、恋母情结
哈姆雷特作为王子,面临着父亲的去世与母亲的改嫁问题上,有一幕哈姆雷特开始疯狂的痛恨母亲,他不能原谅母亲的改嫁,他由对母亲的爱转向对母亲的“恨”,所以他用很多刺激性的话语来伤害她,例如“因为霜雪都会自动燃烧,理智都会做情欲的奴隶。”“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要上我叔父的床,即使您已经失节,也得勉力学做一个贞节妇人的样子。您要是今天晚上自加抑制一下,下一次就会觉得这种自制的工夫并不怎么为难,慢慢地就可以习以为常。”从这些话语中都能多少看出他的恋母情结。恋母情结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上可以看出一些理论源头。“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一种“杀父娶母”的情结。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的心里都存在一种潜在的“杀父娶母”的情结,俄狄浦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命运带有强烈的西方悲剧意识中的命运的悲剧。哈姆雷特与俄狄浦斯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没有俄狄浦斯那样强烈的宿命的悲剧。
二、敏感矛盾
哈姆雷特性格上的敏感与优柔寡断尤其体现在他的复仇行动中。这种复杂性同时也赋予了他无穷的艺术魅力。哈姆雷特在得到父亲去世并准备复仇的时候,他却一直没有实际上的行动,错过了几次可以杀死叔父的机会。有学者分析其社会意义,是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哈姆雷特的对现状的无力的妥协,因为他个人力量的弱小,所以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能够扭转乾坤。与此同时,他的敏感复杂也有一定的哲学意味。他有着对于人类生命的哲学思考,里面涉及了很多关于生存、死亡与灵魂的思考,他不仅看到了别人灵魂罪恶的一面,他也同样看到了自己的,“我的罪恶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就可以看出他对人的灵魂的深入的思考。社会的现状让他陷入迷茫与混沌之中,他无法再相信人文主义者所赞颂的人的精神的圣洁,而是看到了人的欲望的存在。在他万分纠结的时候,他终于发出“生存还是毁灭”这样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生存还是毁灭”是他矛盾的终极体现。他说,“在我看来,这个泥塑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产生兴趣。”就可以看出他的对人生生命的思考了。与此同时,还有他对奥菲利亚的感情的矛盾性,一方面他急于向奥菲利亚表白,一方面又在她面前装疯,他说奥菲利亚看上去“像冰一样贞洁,像雪一样纯洁,但美丽可以让贞洁变成淫荡”。就可以看出他对待自己感情上的矛盾,这种矛盾已经上升到对人的本性的挖掘上。哈姆雷特对待所有事与人的矛盾性,铸就了他的悲剧的一生。
三、悲观意识
哈姆雷特的人生观中虽然有对人生命与灵魂的深刻思考,但是很多时候对于人的认识带有偏激的一面,悲观意识较为浓厚。哈姆雷特陷入对于人的的问题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的频率盖住了他的复仇的计划。“谁愿意负着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哈姆雷特说道。由此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已经意识到人生的某种程度上的无意义性。这对一个年纪轻轻的王子来说,无疑是比较消极的。这种消极悲观意识消解了他作为一个王子遇到这种境况该有的行动。所以他甚至想到了自杀,而没有想到去积极的谋划报仇并夺回王位和母亲。而是一味的悲观,以绝对美好的人性观来衡量这个本就复杂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他的这种悲观性格,是一种人生的逃避与消极。他在复仇过程中感觉到了人的不完美与渺小,产生了一种虚无的迷惘。在他的身上表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是文艺复兴时期对于“人”的刻画较为全面与深刻的一次。悲观意识充满了整个剧本,哈姆雷特的一开始就存在心底的悲观意识注定了他的复仇的失败。
四、被压抑的情感
哈姆雷特的情感上有源自于童年时代的压抑,所以才会有他的深层次对母亲的依恋,在他母亲改嫁后,他异常激动的情绪和话语表现了他被压抑的内心。人只有在非常压抑的时候才会在情绪爆发的时候表现出异常。在对母亲的情感上,是一种无意识的,一种依恋。在对奥菲利亚的感情上,有时热烈,有时压抑。在他开始在奥菲利亚面前装疯的时候就是他压抑的体现。他一方面爱着奥菲利亚的圣洁,另一方面又咒骂起来,一是因为矛盾,而是潜在的被压抑的情愫。作为一个国家的王子,从小衣食无忧,并被给予良好的教育,有良好的人文熏陶,但是一旦面临突发的变故,那些被传统压抑的东西一下子发泄了出来,对于周围人的多疑,对复仇的犹豫以及对情感的多变,其实是他在压抑着。这种压抑,也同时让他对人生充满了悲观。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挖掘较为深刻与全面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以及戏剧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莎士比亚对哈姆雷特的刻画,是突破了文艺复兴前期对“人”的刻画。哈姆雷特更具有“人性”,他有着敏感矛盾,优柔寡断的性格,面临家破人亡的人生绝境,他的反应不是直接积极面对,而是陷入了对生命与灵魂的深层思考。他的情感上的恋母情结、敏感矛盾、悲观意识等,都是哈姆雷特多重情感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曹瑞涛.哈姆雷特之困[J].书屋.2007(02).
[2]余贽.哈姆雷特的“延宕”[N].文艺报.2007.
【关键词】哈姆雷特 情感 多重性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大文学家、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在文艺复兴时期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作品关于“人的文学”内蕴是文艺复兴后期对于“人”的刻画较为全面的典型代表。莎士比亚的“人”突出了人的多面的复杂性,在文学史上刻画了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他的戏剧创作也在文学史上具有长久的意义。
一、恋母情结
哈姆雷特作为王子,面临着父亲的去世与母亲的改嫁问题上,有一幕哈姆雷特开始疯狂的痛恨母亲,他不能原谅母亲的改嫁,他由对母亲的爱转向对母亲的“恨”,所以他用很多刺激性的话语来伤害她,例如“因为霜雪都会自动燃烧,理智都会做情欲的奴隶。”“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要上我叔父的床,即使您已经失节,也得勉力学做一个贞节妇人的样子。您要是今天晚上自加抑制一下,下一次就会觉得这种自制的工夫并不怎么为难,慢慢地就可以习以为常。”从这些话语中都能多少看出他的恋母情结。恋母情结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上可以看出一些理论源头。“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一种“杀父娶母”的情结。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的心里都存在一种潜在的“杀父娶母”的情结,俄狄浦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命运带有强烈的西方悲剧意识中的命运的悲剧。哈姆雷特与俄狄浦斯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没有俄狄浦斯那样强烈的宿命的悲剧。
二、敏感矛盾
哈姆雷特性格上的敏感与优柔寡断尤其体现在他的复仇行动中。这种复杂性同时也赋予了他无穷的艺术魅力。哈姆雷特在得到父亲去世并准备复仇的时候,他却一直没有实际上的行动,错过了几次可以杀死叔父的机会。有学者分析其社会意义,是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哈姆雷特的对现状的无力的妥协,因为他个人力量的弱小,所以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能够扭转乾坤。与此同时,他的敏感复杂也有一定的哲学意味。他有着对于人类生命的哲学思考,里面涉及了很多关于生存、死亡与灵魂的思考,他不仅看到了别人灵魂罪恶的一面,他也同样看到了自己的,“我的罪恶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就可以看出他对人的灵魂的深入的思考。社会的现状让他陷入迷茫与混沌之中,他无法再相信人文主义者所赞颂的人的精神的圣洁,而是看到了人的欲望的存在。在他万分纠结的时候,他终于发出“生存还是毁灭”这样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生存还是毁灭”是他矛盾的终极体现。他说,“在我看来,这个泥塑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产生兴趣。”就可以看出他的对人生生命的思考了。与此同时,还有他对奥菲利亚的感情的矛盾性,一方面他急于向奥菲利亚表白,一方面又在她面前装疯,他说奥菲利亚看上去“像冰一样贞洁,像雪一样纯洁,但美丽可以让贞洁变成淫荡”。就可以看出他对待自己感情上的矛盾,这种矛盾已经上升到对人的本性的挖掘上。哈姆雷特对待所有事与人的矛盾性,铸就了他的悲剧的一生。
三、悲观意识
哈姆雷特的人生观中虽然有对人生命与灵魂的深刻思考,但是很多时候对于人的认识带有偏激的一面,悲观意识较为浓厚。哈姆雷特陷入对于人的的问题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的频率盖住了他的复仇的计划。“谁愿意负着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哈姆雷特说道。由此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已经意识到人生的某种程度上的无意义性。这对一个年纪轻轻的王子来说,无疑是比较消极的。这种消极悲观意识消解了他作为一个王子遇到这种境况该有的行动。所以他甚至想到了自杀,而没有想到去积极的谋划报仇并夺回王位和母亲。而是一味的悲观,以绝对美好的人性观来衡量这个本就复杂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他的这种悲观性格,是一种人生的逃避与消极。他在复仇过程中感觉到了人的不完美与渺小,产生了一种虚无的迷惘。在他的身上表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是文艺复兴时期对于“人”的刻画较为全面与深刻的一次。悲观意识充满了整个剧本,哈姆雷特的一开始就存在心底的悲观意识注定了他的复仇的失败。
四、被压抑的情感
哈姆雷特的情感上有源自于童年时代的压抑,所以才会有他的深层次对母亲的依恋,在他母亲改嫁后,他异常激动的情绪和话语表现了他被压抑的内心。人只有在非常压抑的时候才会在情绪爆发的时候表现出异常。在对母亲的情感上,是一种无意识的,一种依恋。在对奥菲利亚的感情上,有时热烈,有时压抑。在他开始在奥菲利亚面前装疯的时候就是他压抑的体现。他一方面爱着奥菲利亚的圣洁,另一方面又咒骂起来,一是因为矛盾,而是潜在的被压抑的情愫。作为一个国家的王子,从小衣食无忧,并被给予良好的教育,有良好的人文熏陶,但是一旦面临突发的变故,那些被传统压抑的东西一下子发泄了出来,对于周围人的多疑,对复仇的犹豫以及对情感的多变,其实是他在压抑着。这种压抑,也同时让他对人生充满了悲观。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挖掘较为深刻与全面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以及戏剧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莎士比亚对哈姆雷特的刻画,是突破了文艺复兴前期对“人”的刻画。哈姆雷特更具有“人性”,他有着敏感矛盾,优柔寡断的性格,面临家破人亡的人生绝境,他的反应不是直接积极面对,而是陷入了对生命与灵魂的深层思考。他的情感上的恋母情结、敏感矛盾、悲观意识等,都是哈姆雷特多重情感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曹瑞涛.哈姆雷特之困[J].书屋.2007(02).
[2]余贽.哈姆雷特的“延宕”[N].文艺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