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4006804680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过去,而且激励着后来的人们。语文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语文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精神生生不息,泽被后世。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历经岁月洗涤之后沉淀而成的文化、思想、智慧的瑰宝,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让我们可以在饱经风霜后仍能于世界民族之林巍然屹立。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可见,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现今的个人乃至社会、国家的深远意义。它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与底蕴,更是泽被后世、传承智慧的源泉。
  著名学者刘国正曾说:“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语文课堂是得天独厚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语文教师便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使之深植于学生的内心,并最终内化为其自身的人格修养、精神境界,从而让这份巨大的文化珍宝不至于在物欲横流、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而且这也正契合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那么,语文教师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又该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学生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呢?下面笔者以文言文教学为例来谈一谈。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近文本作者及人物形象,汲取他们身上优秀的文化品质,筑成自己充实、健康的精神家园。
  文言文阅读文本中无论是作者本身还是其笔下的人物形象,大多秉承着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品质,他们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民族脊梁和精神领袖。通过对他们的解读,学生定能受到感染和熏陶,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可以让学生形成美好健康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亦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格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我们看到了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自我牺牲精神和顾全大局的胸襟,还有廉颇负荆请罪敢于认错的可贵品质。在《陈情表》中,我们感受到了李密那足以令观者为之动容的孝义。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我们则佩服于那位早已垂垂老矣的烛之武于国家危难之际夜缒而出的果敢自信。而在《苏武传》中,我们又感慨于苏武在生命的困境之中仍能义无反顾地手执旄节坚守北海的忠义……
  这一个个人物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其身上所流淌着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精神,现今读来仍然力透纸背,闪耀着熠熠光辉。而学生在赏析这一系列闪耀着思想光芒,堪称人格典范的人物时定能感受到人物身上的人格魅力,与之共鸣,并自觉地汲取精神营养与之靠拢。那么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需要也就满足了,而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熏陶、传承同样也实现了。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典故,引申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注重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实现真正的意义。语文的阅读文本大多为经典之作,其间流淌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而利用文本中层出不穷的文化、文学典故,可以带领学生穿越时空,与圣贤交流,感受其高尚而纯洁的人格品质以及伟大而深邃的思想智慧,并由此期待助力于学生的人格塑造、精神修养,从而让传统文化的精华星火相传、生生不息。
  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文便运用了诸多的典故,我们可以之为依托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讲及“窜梁鸿于海曲”时,教师可以提及梁鸿当年因不慎引起火灾损及邻居财物,主动将仅有的财产——猪用来抵债,并无偿为其干活,后来赢得乡邻的一致尊重。通过此例,引导学生思考他对于责任的勇敢承担,不失为一个信义之士。如若课堂的时间充裕,我们亦可以引申至古圣先贤(如孔孟)对于社会、历史责任的一种担当,从而也就回归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儒家文化。
  而讲及“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时,教师便可以回顾“涸辙之鲋”的典故,引领学生分析思考一个人于困境之中该如何抉择,从而得出对于生命内在精神的坚守的意义。我想,这份坚守,无论是出于生命本真,抑或是出于精神层面的仁义礼智信,都该是我们传统文化中足以穿越历史、光照千年的精神力量,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促进真正文明”。而通过这样的引申与挖掘,对学生而言,可以体验到文言文的魅力与生命力,又可以超越文言字词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精神修养和生命品质。对教师而言,既可以让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又可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扬。
  最后,语文教师应通过课堂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思考、分析、讨论中自觉地向传统文化靠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而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置便是为了通过多方的思想交流来实现知识的获得、心智的启蒙和思想的升华。
  例如,在教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文时,因文本中蕴涵着一种淡泊宁静的隐士情怀,这是古时相当一部分文人的自我选择和精神追求,所以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当一个文人面临人生的困境时,他是该选择归隐还是继续仕途。学生在思考讨论过程中,便会很自然地回忆起孔孟二人关于“隐”与“仕”的选择,教师亦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历代文人(如李白、白居易、苏轼、林逋、“竹林七贤”等)的具体做法。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最终结论是:选择“仕”该是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他能够勇敢、决绝地面对人生的黑暗和困顿,寻求“大我”的精神境界,并造福一方百姓;而选择“隐”,若是仍旧可以坚持一种人生追求,保持内在心性的高洁,最终幻化为人们精神的敬仰与憧憬,那也不失为一种好的人生选择。
  这样的讨论过程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感染、熏陶的过程。如此,课堂的学习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便融为一体,实现了学习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双赢。
  曹明海教授在《语文教育文化学》一书中有言:“语文教育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也是一个生命成长、精神建构的过程。”所以,我们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课堂,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养和文化品质,另一方面,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师生的文本解读中亦能焕发活力,永葆青春。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城东中学(362011)
其他文献
2015年岁末,河南省直艺术界联合会成立大会在省人民会堂隆重召开,时任河南省直工委办公室主任的殷江林先生当选为省直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从最初的因为热爱书法、热爱文艺到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教育界普遍认为:“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就是他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可见,提问对课堂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性。  一、精心设计问题,增强学生探究意识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对课文的理解要高于学生,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生活经历、知识积累及理解接受能力的差异,应从学
文人瓷画,是近年来我国陶瓷艺术品市场和陶瓷学术界出现的一个新词汇。专家和学者认为,我国文人瓷画发端于民国。他们著书立说,把“绛彩瓷”称为源头,把“珠山八友”称为高峰。  民国文人瓷画,是当时中国制瓷中心一一景德镇制瓷产业的一大特色。当时陶瓷界从业人员非常多,除我们熟悉的“珠山八友”(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毕伯涛、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外,还有程门、金品卿、汪晓棠、王少维、潘陶宇、张晓根、
语文教学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集中体现在学生的“听、说、读、寫”能力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听、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说”的能力训练,导致学生“说”的能力欠缺,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能,85%取决于沟通——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从这种意义上讲,口语表达能力会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发展。然而,口才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笔墨纸砚为文房四宝,殊不知古代文人书案上多的是宝,笔筒、笔架、笔挂、笔洗、笔掭、笔船、水丞、水盂、镇尺、臂搁、墨盒、墨床、印章、印泥……砚滴,玲珑古雅,在文房用具中
燕俊峰  男,汉族,1973年生,河南禹州人,高级工艺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师,中国手工艺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理事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十大能工巧匠,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省质量兴企科技创新先进个人,许昌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93年进入钧瓷研究所开始工作,上海钧得艺术品有限公司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