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而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教育技术,则为小学语文教学新的生长点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们要有意识地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位信息用于多媒体课件、专题学习网站的制作,化解教学难点,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习时空,促进有效教学。
一、优选“信息源”,为学生认知发展、情感激发推波助澜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汉语语义内涵丰富性的特点,决定了很多语言现象“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阅读教学必须重感悟、重品味,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要使学生对语言有所体验,必须先让学生有所“感”。这样才能有所“悟”。所以,我们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需要先调动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功能,去触摸言语对象的整体,通其气,辨其味,感其情,品其美。而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才初步形成。逻辑思维极差,他们习惯于和具体对象进行对话,或者与形象鲜明的图画进行交流。
在阅读教学中,儿童交际的对象全都变成了一个个模样差不多的文字,在这种单纯与文本“对话”的交流中,学生难以进行文字意义的重组。再加上小学生词汇积累量少,生活经历单纯,对很多事物都缺乏了解,这就严重影响了他们语感的形成。由此可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往往会成为我们阅读教学的难点。这时。多媒体课件和专题学习网站作为教学的辅助、支持工具参与教学,就以其声、文、像、图一体的优势,使得单一的文字生动化、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简单的结论充实化、静止的画面动态化,为学生整体感悟语言文字提供了便利。
如在《水乡歌》这一课中,学生对什么是渠、什么是驳等问题不是很了解,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一段江南水乡风光的影像,—下子就让学生清楚明白地看到了江南水乡“千条河,万条渠”、“千只船,万只驳”的景象,这个教学难点就不攻自破。在影片播放过程中,美妙的江南民曲《茉莉花》欢快的旋律倾泻而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感受到了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和人们愉悦欢快的心情。
二、提供“资源包”,为学生有效学习、自主发展构筑平台
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是《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基本准则,是落实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要求,也是对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的根本挑战。“自主”,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学习内容自主、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过程自主。“自主”充分体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有所“选择”,有所“偏重”。有所“先后”。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依据阅读教学的教材和目标,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能力总是存在差异的,在教学中应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如可以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设计成多层面、多角度的模块组成网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原有的基础自由选择,自主学习。比如对不少学生而言。所谓的生字词也许在课外阅读时就已知音会意,教师在课堂上耗费不少的时间例行公事似的依次正音释义,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县毫无意义的,在教学篇幅较长的常识性课文《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时,我一改传统教法中的“读通语句,了解文意”的线性流程,在专题学习网站上设计了“朗读指导”和“说文解字”两个链接模块,这些模块既可以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学生打开链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有选择地从“资源包”中“各取所需”地读取信息,从而避免了无需、无效的繁杂信息对学生学习的干扰,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的实效。
三、开掘“生长点”,为学生丰富积累、发展能力创造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九年的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因此对于学生来说,除了课本中的精读资料外还需要大量的课外补充资料来丰富积累,开阔眼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们养成搜集信息、对课文的文本进行补充拓展的良好习惯。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语文教学,就是要着力于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信息来冲击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有效填补教材的空白,沟通课堂内外,拓展学习时空,提供创造舞台。
教学《长征》一诗时,我根据诗歌简洁凝练的特点,大胆设计了“薪火相传”和“真情故事”两个链接模块。在“薪火相传”中放置了从网上下载的一些关于长征的简短新闻报道及相关评论,力求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促其铭记光荣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长征精神。在“真情故事”中则汇集了《马背上的小红军》、《草地夜行》、《金色的鱼钩》、《三人行》、《丰碑》、《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等多篇长征题材的文本,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自主选读、自由浏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中必需的快速感知信息、提取信息、接受信息的能力。最后,我又设置“素材仓库”,让学生从中选择一张喜欢的图片用今天学的一句诗给它配题,再在下面写下几句学习感言,并将其制成一张纪念卡的方式。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各展其能,动手创作,在实践中加深体验。强化感受。
四、构建“局域网”。为学生资源共享、交流沟通提供支持
认知学习理论研究的发展让人们发现只强调个别化学习是不够的,在学习稍高级知识能力的场合,比如疑难问题的分析、评价等,采用协作学习方式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并非所有学生都有条件和能力上互联网收集和处理信息,因而课堂上的合作共享和协作学习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多种多样的信息交流机会,如小组讨论、软盘共享和联机交流等,通过交互共享,学生获得的信息将更方便、快捷、有效、全面。
例如,在教学《长城》这课时,我指导部分学生收集互联网上有关长城的信息,有“长城的地理状况”、“秦始皇与长城”、“孟姜女的故事”、“长城的历史作用”、“国际友人论长城”等。课堂上通过联机交流,所有的学生都获得这些信息,学到了远远超出教材的知识。
一、优选“信息源”,为学生认知发展、情感激发推波助澜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汉语语义内涵丰富性的特点,决定了很多语言现象“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阅读教学必须重感悟、重品味,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要使学生对语言有所体验,必须先让学生有所“感”。这样才能有所“悟”。所以,我们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需要先调动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功能,去触摸言语对象的整体,通其气,辨其味,感其情,品其美。而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才初步形成。逻辑思维极差,他们习惯于和具体对象进行对话,或者与形象鲜明的图画进行交流。
在阅读教学中,儿童交际的对象全都变成了一个个模样差不多的文字,在这种单纯与文本“对话”的交流中,学生难以进行文字意义的重组。再加上小学生词汇积累量少,生活经历单纯,对很多事物都缺乏了解,这就严重影响了他们语感的形成。由此可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往往会成为我们阅读教学的难点。这时。多媒体课件和专题学习网站作为教学的辅助、支持工具参与教学,就以其声、文、像、图一体的优势,使得单一的文字生动化、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简单的结论充实化、静止的画面动态化,为学生整体感悟语言文字提供了便利。
如在《水乡歌》这一课中,学生对什么是渠、什么是驳等问题不是很了解,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一段江南水乡风光的影像,—下子就让学生清楚明白地看到了江南水乡“千条河,万条渠”、“千只船,万只驳”的景象,这个教学难点就不攻自破。在影片播放过程中,美妙的江南民曲《茉莉花》欢快的旋律倾泻而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感受到了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和人们愉悦欢快的心情。
二、提供“资源包”,为学生有效学习、自主发展构筑平台
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是《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基本准则,是落实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要求,也是对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的根本挑战。“自主”,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学习内容自主、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过程自主。“自主”充分体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有所“选择”,有所“偏重”。有所“先后”。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依据阅读教学的教材和目标,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能力总是存在差异的,在教学中应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如可以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设计成多层面、多角度的模块组成网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原有的基础自由选择,自主学习。比如对不少学生而言。所谓的生字词也许在课外阅读时就已知音会意,教师在课堂上耗费不少的时间例行公事似的依次正音释义,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县毫无意义的,在教学篇幅较长的常识性课文《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时,我一改传统教法中的“读通语句,了解文意”的线性流程,在专题学习网站上设计了“朗读指导”和“说文解字”两个链接模块,这些模块既可以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学生打开链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有选择地从“资源包”中“各取所需”地读取信息,从而避免了无需、无效的繁杂信息对学生学习的干扰,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的实效。
三、开掘“生长点”,为学生丰富积累、发展能力创造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九年的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因此对于学生来说,除了课本中的精读资料外还需要大量的课外补充资料来丰富积累,开阔眼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们养成搜集信息、对课文的文本进行补充拓展的良好习惯。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语文教学,就是要着力于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信息来冲击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有效填补教材的空白,沟通课堂内外,拓展学习时空,提供创造舞台。
教学《长征》一诗时,我根据诗歌简洁凝练的特点,大胆设计了“薪火相传”和“真情故事”两个链接模块。在“薪火相传”中放置了从网上下载的一些关于长征的简短新闻报道及相关评论,力求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促其铭记光荣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长征精神。在“真情故事”中则汇集了《马背上的小红军》、《草地夜行》、《金色的鱼钩》、《三人行》、《丰碑》、《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等多篇长征题材的文本,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自主选读、自由浏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中必需的快速感知信息、提取信息、接受信息的能力。最后,我又设置“素材仓库”,让学生从中选择一张喜欢的图片用今天学的一句诗给它配题,再在下面写下几句学习感言,并将其制成一张纪念卡的方式。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各展其能,动手创作,在实践中加深体验。强化感受。
四、构建“局域网”。为学生资源共享、交流沟通提供支持
认知学习理论研究的发展让人们发现只强调个别化学习是不够的,在学习稍高级知识能力的场合,比如疑难问题的分析、评价等,采用协作学习方式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并非所有学生都有条件和能力上互联网收集和处理信息,因而课堂上的合作共享和协作学习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多种多样的信息交流机会,如小组讨论、软盘共享和联机交流等,通过交互共享,学生获得的信息将更方便、快捷、有效、全面。
例如,在教学《长城》这课时,我指导部分学生收集互联网上有关长城的信息,有“长城的地理状况”、“秦始皇与长城”、“孟姜女的故事”、“长城的历史作用”、“国际友人论长城”等。课堂上通过联机交流,所有的学生都获得这些信息,学到了远远超出教材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