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合作学习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那么,怎样让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小组合作真正成为变革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平台?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来思考:
一、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
虽然新课程教学理念已经实施多年,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也已经早就为大家熟悉,但放眼我们的课堂,一些所谓的“合作”、“伪合作”并不鲜见,有些教师根本不顾教学实际,盲目开展合作,这不仅背离了合作学习的初衷,更会导致学生厌倦。因此,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有序、有效,在小组合作前,教师应该把要学生讨论的问题、任务讲清楚。不然,不仅学生的讨论会变得无目的性,课堂也会乱哄哄的。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明确了学习任务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学习的任务进行独立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而且,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合作讨论学习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能力,要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要有利于集体的研究,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虽然看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但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反之,如果讨论问题难度过大,大多数学生参与不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就成了一个空架子,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作用。
二、合作学习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教师在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的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我们开始分组讨论”,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更谈不上自己的想法,学习好的学生不等其他同学发言,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就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当老师提问到学困生时,他们虽然往往能够答对,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长此以往,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因此,合作学习必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中,当出现一个问题后,首先应该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合作学习要处理好小组内不同类别学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人人都能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和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应事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其次,小组合作时,应该安排学困生优先发言,让他们说出最容易想到的解决方法,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要认真仔细听取组内成员的意见,听完后再进行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
四、合作学习要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合作学习中的交流环节,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学生发言都是“我觉得”“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团队意识还是比较淡薄。这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本意,因此,教师在要求小组汇报交流时,应注意调整自己的语言,多运用“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哪个同学可以代表本小组来说一说”等这样的语言,还可鼓励小组内的同学相互补充、发表见解,从而在这种具有团体性质的讨论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小组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中、低年级,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学生在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在认真的倾听,而也是在不甘落后地举手,更有甚者,为了吸引老师的注意力,用自己的胳膊或手掌将桌子敲得咚咚响,或者有些我行我素,直接做自己的事,这些都根本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交流时,我们教师还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我们可以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和自己的意见进行比较;在平时注意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不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交往、彼此合作,形成良好个性的重要平台,我们数学学科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舞台,只有广大数学老师不断探索,努力研究,才会使小组合作真正更加完整、更加合理、更加有效。
一、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
虽然新课程教学理念已经实施多年,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也已经早就为大家熟悉,但放眼我们的课堂,一些所谓的“合作”、“伪合作”并不鲜见,有些教师根本不顾教学实际,盲目开展合作,这不仅背离了合作学习的初衷,更会导致学生厌倦。因此,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有序、有效,在小组合作前,教师应该把要学生讨论的问题、任务讲清楚。不然,不仅学生的讨论会变得无目的性,课堂也会乱哄哄的。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明确了学习任务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学习的任务进行独立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而且,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合作讨论学习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能力,要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要有利于集体的研究,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虽然看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但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反之,如果讨论问题难度过大,大多数学生参与不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就成了一个空架子,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作用。
二、合作学习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教师在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的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我们开始分组讨论”,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更谈不上自己的想法,学习好的学生不等其他同学发言,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就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当老师提问到学困生时,他们虽然往往能够答对,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长此以往,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因此,合作学习必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中,当出现一个问题后,首先应该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合作学习要处理好小组内不同类别学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人人都能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和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应事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其次,小组合作时,应该安排学困生优先发言,让他们说出最容易想到的解决方法,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要认真仔细听取组内成员的意见,听完后再进行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
四、合作学习要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合作学习中的交流环节,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学生发言都是“我觉得”“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团队意识还是比较淡薄。这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本意,因此,教师在要求小组汇报交流时,应注意调整自己的语言,多运用“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哪个同学可以代表本小组来说一说”等这样的语言,还可鼓励小组内的同学相互补充、发表见解,从而在这种具有团体性质的讨论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小组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中、低年级,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学生在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在认真的倾听,而也是在不甘落后地举手,更有甚者,为了吸引老师的注意力,用自己的胳膊或手掌将桌子敲得咚咚响,或者有些我行我素,直接做自己的事,这些都根本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交流时,我们教师还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我们可以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和自己的意见进行比较;在平时注意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不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交往、彼此合作,形成良好个性的重要平台,我们数学学科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舞台,只有广大数学老师不断探索,努力研究,才会使小组合作真正更加完整、更加合理、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