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新现实主义与陈丹青的西藏组画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196343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新现实主义”表述《西藏组画》最为贴切,陈丹青更为真切地诠释了现实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内涵,这其中有一种撼动人心的人文关怀,直接彰显并颂扬人性之美,毫不掩饰,不掺杂任何无关因素,更加关注绘画本身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是纯粹的溯源欧洲古典传统,突破了苏式绘画的观念束缚,在附庸政治而造成的审美疲劳麻木的氛围中脱颖而出,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意识形态中独树一帜。它彻底扭转了人们的一种观念,无疑西藏组画有着某种前瞻性,对推动现实主义美术乃至其他领域的推进有积极作用,它与同时期的新文学,稍晚的第五代导演的新电影,构成了80年代最为重要的文化图景,而西藏组画则因绘画的直观与平易成为最先发生影响的文艺作品之一,在美术及诸多文艺领域得到了广泛而有效的回应。
  “我潜心创作的几个月,这里是我灵感的源泉,每天我到这儿来观看,寻找……人们像往常一样在大太阳下熙熙攘攘,但再也不像以前似的一个个被我吸进心眼里去。我混在永是不断转经的藏民中,心里充满慨然离别的情绪。远远望去的布达拉,好像也在周身蒙上了要离去的疏远的意味。第二次离开西藏,最后看一眼高原的天空和群山,我希望能再来,但又感到永远不会再来了。”我每每在看画时读到丹青先生的这段文字,都会有所感触,有新启发。我觉得画画是修养的问题,这是为什么伟大的作品总能精准地打动我们的原因,并且这感觉历久弥新。如今的文艺氛围太过浮躁了些,许多所谓的艺术家为了声名丢掉了自我,作品经不起推敲,甚至没有像样的作品,除了头顶虚无缥缈的光环和一大串无用的称谓,还有动不动就命名,拉帮结派,令人生厌。而丹青先生身上的这种才气和文人气,在当今社会更显可贵。并且能不局限于传统,能自出机杼,开辟另一番面目的胆气和眼力,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反传统。于是我对陈丹青与中国新现实主义之间的联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不得不首先说到他的重要作品——《西藏组画》。
  《西藏组画》的价值在它产生二十多年后才被人们重新审视。西藏题材并不是陈丹青的专利,之前和之后也有大量画家创作过西藏题材,但陈丹青二十多年前的西藏组画却将西藏题材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藏民形象在陈丹青的笔下不再是载歌载舞的宣传符号,不再是农奴翻身做主人的乌托邦式的矫揉造作,而是变成一种深沉、厚重的文化载体。西藏组画不仅在内容上打破陈规,而且还体现在技法上。当时国内还笼罩在苏联式的光影表现中,画面是清一色的大场面布局,比较匠气而且程式化,模式化无个体特征的笑容带有政治粉饰,不是发乎于心的。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尝试的是溯源欧洲传统的,正遇当时来华的法国乡村画展览给陈丹青的创作以深深启迪。陈丹青尝试的纯正的西方油画语言引导了一个新的风潮,从而使探索我们民族更为内在的特色油画语言有了可能性。陈丹青的西藏组画成为中国当代美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无可争议的。这也是为什么称其为中国新现实主义典型代表的原因所在,它完全与当时的千篇一律的社会现实主义划清了界限,使人们重新获得了一种审美痛感。
  如今人们再看西藏组画时,似乎更愿意把它变成一种标签,关乎时代与技术的,强行把它带入另一面去误读它,把太多的精力放在给它荣誉的定位上,背后的情感和细微之处却无人关注和了解。我想通过丹青先生创作时的笔录去重新审视西藏组画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更加增大透彻阐明这种现实主义新颖之处的可能性。
  总体说来,画家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是真挚的,用一种孩童般的干净的目光触碰着一切,画家本人也说“因为无知而自信”,这种创作心态是很多常人无法企及的,是创作时的最佳状态。在创作组画中的进城时,画家这样说“一口气勾出三个少女,三个母亲,三个说话的女人,激动不已,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自由,我终于学会像说话一样画画,过去十年来第一张真正的创作,慢慢润色修改是慎重而幸福的事。”这些文字让我们对画面可观可感,其间流露出画家作画时的专注,还有极敏锐的感受力。第二幅进城,“背景的窗户,创作之前起码写生了二十个窗户了,旁人对我画的评论,是否具有像柯罗说的那种‘诚恳和自信’?至少我是诚恳的,我更希望自信”。“作品朝圣,是我久已想画的,画面以前很模糊,总觉像照片,现在虽然我只看见影影绰绰的人影,画面却忽然出现了,整幅画除了羊和姑娘,几乎看不见一张脸”。“进城之三里的女子拽着丈夫的袖子,这一幕,我在上一次进藏就看见,并想画,但当时不觉得画一对行走的夫妇就能够称为创作。‘创作’一个多么矫饰而愚蠢的词,我们可能至今在上这个词的当。这是我构思最久长的一幅画,画此画时,用写楷书调节创作带来的疲倦。”这些文字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作品,组画中的牧羊人,尤其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气魄,他的主题表达是空前的,特写式的画面、稳健的用笔、用色团块厚重,有一种原始的野性之美,发人深思,与文艺复兴时期主题有不谋而合之处。母与子,与西方古典传统技法靠拢最近,圆形构图,典雅柔美,画面中无一点划不凸显人性之美,母性的伟大不言而喻,细节之考究,人物动作之安排,周全缜密,毫无造作矫饰之痕迹,有作者的妙悟和灵感,感情热切而纯真。画家在总结时这么说,“局外人的观察,有过得意,但不得不承认还是失败了。初想一鸣惊人,这就糟了,真挚因此失去一半。急功近利,贪多赶制,画得虽仔细,但流于浮面工细,骨子里仓促而就,没在人物情境上深掘,表面经不起看,落入显示另一种刻意追求的陷阱,作品不自然,这与古典风格的自然美背道而驰。并且,古典风格需要过硬的技巧。我的驾驭能力、色彩,都远远不能胜任这种坚实风格的形成。现在这六幅画在我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与我最先想象的并自以为能够达到的效果,完全两回事。”
  “新现实主义”表述《西藏组画》最为贴切,陈丹青更为真切地诠释了现实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内涵,这其中有一种撼动人心的人文关怀,直接彰显并颂扬人性之美,毫不掩饰,不掺杂任何无关因素,更加关注绘画本身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是纯粹的溯源欧洲古典传统,突破了苏式绘画的观念束缚,在附庸政治而造成的审美疲劳麻木的氛围中脱颖而出,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意识形态中独树一帜。它彻底扭转了人们的一种观念,无疑西藏组画有着某种前瞻性,对推动现实主义美术乃至其他领域的推进有积极作用,它与同时期的新文学,稍晚的第五代导演的新电影,构成了80年代最为重要的文化图景,而西藏组画则因绘画的直观与平易成为最先发生影响的文艺作品之一,在美术及诸多文艺领域得到了广泛而有效的回应。
  西藏组画七幅作品均在平米之内,一反之前“大画面”形制,以写生般的直接和果敢描绘藏民的日常生活片段,将视野专注于身边的非主题的生活真实,语言鲜明有力。当然这与艺术家本人的生活际遇密切相关,画家年幼时就已开始领会文艺复兴时大师的技法,虽有后来苏式单一美学的冲击,及到国外后的当代美术的震撼带来的经验重组失落感,但这些成就了艺术家敏锐的感受力,这种感受力是于平常事物中发现可爱之处,这是一种美德。
  当然,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不会止步不前或说走到尽头,当代艺术家正在做更多新的积极的尝试,以使表达现实主义有更多可能性,不论是关于技法,还是观念,这是艺术的本质所在,只有变化才会产生可能。陈丹青这种敢于另辟蹊径的气魄,值得学习借鉴。有太多人背离自我,随波逐流沦为平庸。不论如何,务必在创作面前保持真挚,找到那个“本我”,创作出打动自己的作品。(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最美丽的自然是相遇不期而遇、擦肩而遇,遇见了你,让我的生命不在平凡,从此以后,在我的世界里多了一个你。爱他吗?爱他!”他的身影,不断的在她脑海里起伏。他说的话,还在如歌的耳边萦绕。自己这是怎么了,怎么总会不经意间就会想起他呢?这份无时无刻的牵挂,让如歌手足无措,难道是爱上他了!这个想法在她的脑子里突的闪过,心跳又开始加速。不会的,怎么可能呢。自己怎么会爱上一个网络上的陌生男人呢?一定是错觉。电话
期刊
(一)  若是遇见从前的我,请留她在过去的时代。  若是遇见从前的他,请带他到这里来。  中间会产生一些梦和蝴蝶,燃烧过的岩石,有裂痕的红色。无妨,请带他到这里来。  还会踏上不可逆料的土地,彷徨的河水和春天,一滴不知何处掉落的眼泪。无妨,请带他到这里来。  一路前行,无非是遇到那城抛草荒的寂寞,万籁同喑的孤声。无非是摸拟了大江东去的苍凉,无非会散落了万千颗不能在旅途相遇的心。若是幸运,也会路过一
期刊
偶然的机会,看到一篇文章提到了海南洋浦的盐田村,说那里至今还保留着一座千年古盐场。其时我正在为创作一部关于盐史的多集电视片搜集资料,突然发现了这样一个重要线索,心底不禁涌出了“喜出望外”之情。    很容易就查到了一些洋浦盐田村的资料,据说这历史上的盐田不仅完整保存在现代环境里,而且它从没间断地依然生产着海盐。这自然是一个奇观,更是一个奇迹。往古来今,多少历史事物都被岁月更替的历史自己击碎了,可那
期刊
引言:图案的传统设计离不开古代人类的反复实践和创新思维,现今设计师也秉承了传统图案的设计内涵,并将其应用在现代设计中。我们在欣赏图形的形象设计时,都能看到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内涵。不得不承认,最初从远古时期的图形到现代的图形设计,无论是设计风格还是传播所需要的媒体,都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图形的设计也通过一种完全不同的媒介形式而表现,而且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意义重大。本文以吉祥
期刊
我国有悠久而灿烂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近代,更是出现了“百家齐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昌盛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有近600百个曲种,唱类270多种。可是现如今,有很多在几十年前风靡一时的优秀艺术形式几乎销声匿迹。这之中的代表就是与“蹦蹦”——二人转齐名的“奉调”——东北大鼓。2006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这类渐渐消亡的民族优秀艺术的代表。  一、东北大鼓“活态传承”模式面临的挑战及困境 
期刊
“花儿”这种在西北民间流传非常广泛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民族性和艺术性成为民俗学、音乐学及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重点。“花儿”属于弱势的文化形态,地域局限性强,大众接受度非常低。但是,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社会各界对民族艺术瑰宝逐渐重视,“花儿”日益成为颇具潜力的文化资源。  一、“花儿”的研究现状  1.“花儿”的艺术特征。“花儿”主要流传于甘肃、宁夏、新疆及青海西北四省,为多民族共享,是西部
期刊
浙江省龙泉市龙渊街道石马村位于市区北隅,离城14公里,海拔665米,是一个交通很不方便的高山小山村。全村198户、10个村民小组、779人,耕地面积664亩,山林面积24663亩,其中毛竹林7000亩,经济林100亩。环境优美,风光绮丽,民俗文化底蕴浓厚,有着“龙泉后花园”之称,靠着独特的元宵习俗风靡整个龙泉乃至丽水周边,有效的促进了该村的经济发展,2013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310万元,村集体收
期刊
早期秦文化考古研究的现状和缘起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历史时期,秦及早期秦文化的考古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诸如:  秦人的起源问题。秦人的起源目前仍有“东夷”和“西戎”两说。而秦人的起源是研究秦及早期秦文化的基础。虽然从文献和历史的角度出发有诸多的讨论,但考古学为此提供的资料还很欠缺。  秦人早期都邑问题。文献记载和目前为止的考古发现都证明秦人的早期都邑在今甘肃境内的礼县和天水一带,但以往
期刊
【摘 要】西部片作为好莱坞一个重要的类型电影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塞尔乔·莱昂内作为“结束经典西部片样式的人”开启了一个独特的不同以往的西部片风格,他像在玛格丽特鸡尾酒中注入的龙舌兰一样充满活力,大受欢迎且爱不释手。本文将通过具体分析其所代表的通心粉西部片的产生、风格特征以及对后续的深远影响,阐述其在影坛中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塞尔乔·莱昂内;通心粉西部片;意大利;美国  在刚刚结束的
期刊
引言: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发展,无论是经济还是各国文化都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全球化。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及认同,中国的水墨画也越来越被各国喜爱及运用,它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它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独有的绘画形式,在平面设计领域中起到了特殊的视觉效果,成为具有东方特色的审美表现符号。该文从传统水墨元素的特有内涵及艺术特点等方面逐步探索两者之间的融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