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鼓“活态传承”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at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有悠久而灿烂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近代,更是出现了“百家齐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昌盛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有近600百个曲种,唱类270多种。可是现如今,有很多在几十年前风靡一时的优秀艺术形式几乎销声匿迹。这之中的代表就是与“蹦蹦”——二人转齐名的“奉调”——东北大鼓。2006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这类渐渐消亡的民族优秀艺术的代表。
  一、东北大鼓“活态传承”模式面临的挑战及困境
  东北大鼓是沈阳的“本土文化”,是沈阳最具地域特色的曲艺形式之一。最初产生在东北农村,以后逐渐流入城市约18世纪上半叶(清乾隆年间)经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成为东北三省乃至全国颇具影响的说唱曲种,至二三十年代处于鼎盛时期,也曾流布天津、北京、内蒙古等地。东北大鼓因其故事情节曲折、曲调诙谐幽默、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艺人手提弦鼓,不论是田间地头、走街串巷、还是赶集庙会,不需要舞台、化妆、灯光、不拘服饰、道具,几个人围坐,鼓板一敲、弦子一响,说古论今、谈天论地,绘声绘色、妙趣横生。那时就像今天的经典流行歌曲一样,上至张学良父子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无不陶醉在这优美弦声、铿锵鼓声中。“一场大鼓一台戏”一位大鼓演员演唱就能招引来一二百名听众,尤其在农村它一直是最受欢迎的文化娱乐形式。在那个年代,没有空中舞台,电视和广播。所以好多劳苦大众,没念那么多书,他们的许多知识就来自于听戏,听书,听大鼓。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受多种文化形式的冲击,东北大鼓似乎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传统以演唱东北大鼓作为职业的生存方式已经没有了吸引人才的魅力。如今很少有人听东北大鼓了,很多年轻人东北大鼓究竟是什么都不知道。东北大鼓艺人的表演机会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受到限制,东北大鼓的爱好者更是后继乏人,更没有人愿意学习这种艺术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大潮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农村的进城务工人员一下子把社会人口结构布局进行了重新的排列组合,在失去了庞大的农村观众的同时,也失去了广阔的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平台。随着东北大鼓长期在田间地头、走街串巷演出的农村市场渐行渐远,过去听它的人文化比较低,你怎么唱他们就怎么听,现在他们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平台等媒体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们看到的都是艺术名家名段,所以他们对它的艺术审美要求无论是词曲作者还是演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演员“生旦净末丑,摔打眉毛皱,唇舌齿鼻喉,喜怒哀乐忧”的基本功。“一人一台戏”,不但要说什么像什么,唱什么是什么角色,还要求演员一手拿鼓槌、一手拿简版伴奏、演唱,有时甚至还要自己创腔。“三年出演员,十年出琴师”这句话对于东北大鼓演员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可见想学成东北大鼓却不是一件易事。一个东北大鼓演员要想登台演出,哪怕是演一个几分钟的说唱小段,没有扎实的功夫是不行的,当今演员对那些传统的技艺都已经有些难以招架,然而现实生活中,各门类艺术的竞相比拼对东北大鼓演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相对于东北大鼓演员来说,琴师的境遇则更加惨淡。对于东北大鼓来说,唱的部分要多于说的部分。韵律特性五大流派风格都是通过唱腔和伴奏乐器来体现的。比如说东北大鼓,有奉派、南城调、西城调、东城调、江北派等不同流派,而它们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各自代表流派的唱腔有所不同。但老艺人相继离去,新人又难以为继的现象俨然成为当前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没有好的弦师,弹不出好曲子,就不可能让东北大鼓这一曲种枝繁叶茂,多姿多彩。所以说“活态传承”弦师对东北大鼓的发展至关重要。东北大鼓的传承方式至今还坚持着较为单一的以家族式或者以师授徒,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这种传承方式已经跟不上日新月异的时代,成为东北大鼓“活态传承”队伍建设的障碍。就拿著名东北大鼓艺人霍树棠来说,一生只带三个徒弟(其中一个是正式拜师的,其她二位刘兰芳、霍桂兰跟他学习没举行拜师仪式),且条条框框特别多。这种传承方式本身就让多数的爱好者心有余而力不足。家族式或者以师授徒方式可行,但普及性传承对人才队伍建设尤其重要。当今社会已经到了网络平台及微博时代,是教育资源、人才共享的时代。东北大鼓还坐在家门口,等着人上门拜师授徒,会有多少人自觉自愿加入这支队伍?
  无数的困难考验着东北大鼓“活态传承”工作,一方面圈内的有名望的艺人大多谢世,最年轻的也年近花甲,弦师更是缺乏,几近销声匿迹,面临濒危。一方面更多的新人不知道也不愿意进到这个相对封闭的“圈儿”里来。再加上传播方式狭小单一,观众层面更加萎缩。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东北大鼓的“活态传承”要想把东北大鼓传承下去,复兴还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
  二、东北大鼓“活态传承”模式创新与对策
  1.加大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传承人培训体系和平台。东北大鼓是关东地区的一朵奇葩,人们常说:“一个大鼓一台戏”,虽然这句话有些片面,但是也体现了演员在传承中的重要地位,演员与东北大鼓艺术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一个好演员救活一个曲种。东北大鼓在二十世纪之所以繁荣就是因为有刘问霞、朱玺珍、霍树棠等一大批好演员。同时,一个好作品,优秀的唱腔没有琴师的帮衬,再好的演员也不可能成功。努力加大人才培养,建立传承人培训体系乃是当务之急,东北大鼓这项文化遗产薪火相传,保存和传承传统表演技艺和传统曲目,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活态传承中,传承人的作用尤为重要。邀请辽宁省代表性传承人、专家学者进行东北大鼓培训班、艺术讲座。在大班授课的同时对重点学员一对一授课培养后续人才。传统的口传心授教育模式并不能完全解决人才的培养问题。事实上东北大鼓人才的濒危,不仅体现在词曲创作和表演人才方面,理论研究专业人才都要由高等院校来教育培养。让东北大鼓进入学校课堂使学生受到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也是一条人才培养的重要的途径。
  2.坚守地域特色在“活态传承”中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东北大鼓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是东北大鼓的起源和发展与地域文化密不可分,如果舍弃地方特色,就会失去它固有的艺术魅力,因此在“活态传承”中,一定要把握它的特点,原汁原味的培养传承人,在有一定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创新。二是音乐唱腔“活态传承”中一定要保持它的特点,比如五大流派的唱腔各有特点,地方特色鲜明,如奉派男唱腔高亢铿锵有力,女唱腔婉转缠绵余味无穷也是其独特魅力。三是东北大鼓五大流派的独特韵味要靠传承人一代代传承,这也是不同流派之间的区别,在传承发展中传承人起决定性作用,在吸收借鉴其他流派曲种的同时,决不能丢弃曲种的特色,因此传承人是东北大鼓传承的关键。
  3.深入挖掘整合资料,为“活态传承”奠定基础。保留东北大鼓的音像资料,是一个曲种发展的关键,如刘问霞、朱玺珍、霍树棠《忆真妃》《黛玉悲秋》《宝玉哭黛玉》《草船借箭》《糜氏托孤》等建立健全音像资料,积极开展“音配像”工作。
  4.拓宽渠道、扩大宣传让东北大鼓“活态传承”走进群众走进社会。许多青少年不知道什么是东北大鼓,是这一曲种面临的最大困境,没有观众就没有东北大鼓,东北大鼓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传承人也从未间断一代代的传承,观众也一代代的培养,当前怎样培养东北大鼓的观众:第一,复兴东北大鼓,要从基础做起,要从娃娃抓起。和京剧一样,东北大鼓也应进入中小学课堂,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它、了解它。第二,任何一门表演艺术,都要靠“人”来传承和发扬。有了继承者,再加上好本子,东北大鼓艺术才会薪火相传。现在在沈阳活跃着一些民间鼓曲表演队,这些表演队利用惠民演出经常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进学校、文化下乡等培养了一些喜欢鼓曲的观众,如果文化部门加大对他们的扶持,充实和壮大这些鼓曲队伍,就会培养更多的听众。第三,成立东北大鼓传习所,让东北大鼓上春晚,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平台加大宣传力度,经常播放东北大鼓名家名段、名家轶事,都是复兴东北大鼓的一种办法。但东北大鼓复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参与和努力,我们坚信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东北大鼓经过抢救与保护,定能让东北大鼓再度枝繁叶茂,重放异彩。(作者单位:辽宁省沈阳市群众艺术馆)
其他文献
【摘 要】网络词语作为现代网络语言中最活跃的形式之一,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对大量网络词语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一些词语在读音、意义上的发展都与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从不同侧面都反映出了传统文化对于社会观念的深远影响。因而,掌握其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律和大众普遍的接受心理,对规范网络词语的使用、引导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期刊
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20世纪仿佛还在昨天,这是个日新月异、创新的时代。而提到“遗产”,则更多让人想到传统,想到过去的古老遗迹。在这样的语境下,保护20世纪遗产的提出,无疑是对以往人们固有的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更新。  20世纪遗产,顾名思义是反映20世纪历史、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的遗产。概括起来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基本内涵的物质载体;二是以塑造人类文明的杰出人物历史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对《抱朴子内篇·论仙》的论证艺术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抱朴子;论仙;论证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充分表达了葛洪对神仙的虔诚信仰,全书围绕道教的修道成仙展开,其中的《论仙》篇主要是论证神仙的存在和长生不死的可能,中心论点比较明确,论证时跳跃性比较大,灵活多样不死板。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葛洪《论仙》中的论证艺术进行分析:  一、作者会对同一个论点进行反复地论证  纵观《论仙
期刊
【提 要】舞蹈训练中的软开度是专业术语的俗称,是指演员身体各关节的活动幅度。舞蹈演员在跳舞时运用软开度会使舞蹈作品中动作和技巧之间衔接更为逻辑,使得舞蹈作品更为丰满。软开度不仅仅是完成舞蹈动作和构成舞蹈造型的重要因素,也是舞者创造角色、抒发感情、增加美感的重要条件。现在的艺术类舞蹈高考生呈现上升趋势,而软开度的训练就成为舞蹈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字】舞蹈教育;软开度  近年来,由于我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发展,中国各地的高等院校开设了翻译硕士专业(MTI),以培养合格的职业译员来满足市场的需要。如今招收MTI专业的高校已达158所,加之多数高校出于各种目的进行扩招政策后,(MTI)专业便成为众多考生进入高学历门槛的敲门砖,(MTI)专业教育发展出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因此,本文旨在透过分析(MTI)专业发展的表面现象解读其在拥
期刊
2007年10月~1 2月,河北省文物局邯郸峰峰矿区文物普查队,发现一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具有浓郁冀南特色的清至民国时期的民间寨堡式古建筑群,当地人俗称“王家大院”。  该古建筑群位于矿区界城镇西老鸦峪村。该地域地貌特征为,西部是山地或半山地;东部为丘陵。西老鸦峪与东老鸦峪中间有一南北向河流为界,河上架桥(此桥是两个村往西通公路的出口)。王家大院位于该村的东部河边,隔河与东村相邻。此处以前是村
期刊
“最美丽的自然是相遇不期而遇、擦肩而遇,遇见了你,让我的生命不在平凡,从此以后,在我的世界里多了一个你。爱他吗?爱他!”他的身影,不断的在她脑海里起伏。他说的话,还在如歌的耳边萦绕。自己这是怎么了,怎么总会不经意间就会想起他呢?这份无时无刻的牵挂,让如歌手足无措,难道是爱上他了!这个想法在她的脑子里突的闪过,心跳又开始加速。不会的,怎么可能呢。自己怎么会爱上一个网络上的陌生男人呢?一定是错觉。电话
期刊
(一)  若是遇见从前的我,请留她在过去的时代。  若是遇见从前的他,请带他到这里来。  中间会产生一些梦和蝴蝶,燃烧过的岩石,有裂痕的红色。无妨,请带他到这里来。  还会踏上不可逆料的土地,彷徨的河水和春天,一滴不知何处掉落的眼泪。无妨,请带他到这里来。  一路前行,无非是遇到那城抛草荒的寂寞,万籁同喑的孤声。无非是摸拟了大江东去的苍凉,无非会散落了万千颗不能在旅途相遇的心。若是幸运,也会路过一
期刊
偶然的机会,看到一篇文章提到了海南洋浦的盐田村,说那里至今还保留着一座千年古盐场。其时我正在为创作一部关于盐史的多集电视片搜集资料,突然发现了这样一个重要线索,心底不禁涌出了“喜出望外”之情。    很容易就查到了一些洋浦盐田村的资料,据说这历史上的盐田不仅完整保存在现代环境里,而且它从没间断地依然生产着海盐。这自然是一个奇观,更是一个奇迹。往古来今,多少历史事物都被岁月更替的历史自己击碎了,可那
期刊
引言:图案的传统设计离不开古代人类的反复实践和创新思维,现今设计师也秉承了传统图案的设计内涵,并将其应用在现代设计中。我们在欣赏图形的形象设计时,都能看到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内涵。不得不承认,最初从远古时期的图形到现代的图形设计,无论是设计风格还是传播所需要的媒体,都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图形的设计也通过一种完全不同的媒介形式而表现,而且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意义重大。本文以吉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