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肿瘤、骨质疏松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慢病严重威胁人们健康,肠道菌群和功能失调是其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疲劳、失眠、精神抑郁、关节肿痛、面部色斑、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也多源自肠道内的菌群失衡。加上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及膳食结构不合理,都会导致肠道积累大量有害物质,影响人们健康。
超九成人自认有肠道健康问题
人体的肠道分为大肠和小肠,不仅拥有消化吸收功能,更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掌管着人体70%以上的免疫功能,而免疫功能的正常发挥,则取决于肠道内菌群的平衡。快速的生活节奏、不良的饮食习惯,往往会打破肠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有益菌越来越无力抵挡有害菌的侵蚀,进而造成疾病的发生。
近日,由人民网与清华大学健康研究所共同设计的“肠”识大调查通过近30万人的调查显示,超过90%的人认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健康问题,位列前三的肠道健康杀手分别是:运动量少(26.71%)、长期减肥(26.1%)、饮食不规律(19.22%)。而另据媒体调查显示,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1人受肠道问题影响,超50%人群为功能性肠胃不适,以腹泻、腹痛、便秘等症状为主。
最新公布的《2015中国肿瘤年报》显示,在城市地区,肠道癌症已在恶性肿瘤发病率中排在第三位,死亡率排在第四位。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更高。
肠道生态平衡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病中心主任杨云生表示:“肠道作为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环境,肠道生态的正常或失调,对人体的健康和寿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研究表明,肠道里面有大量的微生物,差不多有100兆以上数量的细菌,这些细菌有一部分是有益的,一部分是有害的,甚至有一些可能是致病菌,但它们之间平时保持着一种平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何丽表示,健康的消化系统依赖“好细菌”战胜“坏细菌”,形成平衡状态,而压力、疲劳、抗生素的使用、疾病、衰老和不良饮食习惯都有可能打破这种平衡。一旦肠道微生态失衡,人体可能会产生腹胀、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长此以往还可能引发诸多慢性疾病,比如代谢综合症(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免疫力低下、心脏病、营养不良、过敏、哮喘、癌症和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自闭症),甚至患上肠癌。
2015年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由于肉食量增多、抗生素滥用,中国人的肠菌组成正在改变,肠菌的多样性正在丧失,肠道健康存在严重危机。
运动+合理膳食有益肠道健康
肠道问题已是普遍存在,大部分人选择通过适当锻炼、规律作息和均衡膳食来进行调节。为此,世界胃肠道组织(WGO)提出10大肠道健康建议:包括少食多餐、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多锻炼、不吸烟等,并倡议可以多摄取含有益生菌的食品以调节肠道微生态,而酸奶则被认为是益生菌的最佳食物载体。
运动可让肠道细菌更丰富。久坐不动是便秘的主要起因,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能帮助副交感神经对肠道消化系统产生刺激作用,对增强消化系统功能有非常好的作用,可加强胃肠道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加强胃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促进肠胃蠕动的运动方法包括:走路,“四脚”走路,腹式呼吸,腹部伸展收缩等。
爱尔兰的一项研究表明,锻炼同样有益于肠道细菌。并且还影响着不同的微生物群落。研究人员发现,橄榄球运动员与非运动员的其他男性相比,他们的消化系统中有更丰富的细菌。
多吃膳食纤维有助肠道“好细菌”。因为膳食纤维不足,会造成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下降。新的科学研究充分证明,很多肠道微生物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膳食纤维,会在肠道中消失。研究表明,“黏液层”是肠道第一道(免疫)防线,“好细菌”是确保这道防线坚固的中坚力量,它们利用膳食纤维,生成脂肪酸,来保持黏液层的厚度。
“膳食纤维鸿沟”就是指在现代饮食方式中,人们很难按照饮食推荐标准吃到足够量的膳食纤维,以至于引起一些肠道微生物消失,引发各种慢性疾病。以美国为例,推荐每日摄入纤维量是成年男性38克,女性25克,而实际平均摄入量只达到一半左右:男性18.7克,女性15.6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摄入膳食纤维的量是25~30克/天,中国人实际平均摄入量却少于15克。
补充益生菌有益肠道平衡。研究表明,维护肠道菌群平衡,适当补充一些益生菌非常有益。益生菌是对人体有益的菌种,包括乳酸菌、双歧杆菌等。经常摄入含有益生菌的酸奶,也是WGO提出的关爱肠道健康的十项建议之一。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表示,“如果想摄取活的益生菌,低温酸奶和乳酸菌饮料是不二选择;但对于很多想要摄取蛋白质和营养的乳糖不耐受老年人,将酸奶放置常温后食用,也不会影响酸奶的营养价值。”
专家还指出,保护肠道健康,在生活中要多食粗粮和水果,少吃荤腥食品和腌制食品,避免服用或注射广谱抗生素,都有益于维护肠道的菌群健康分布。
超九成人自认有肠道健康问题
人体的肠道分为大肠和小肠,不仅拥有消化吸收功能,更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掌管着人体70%以上的免疫功能,而免疫功能的正常发挥,则取决于肠道内菌群的平衡。快速的生活节奏、不良的饮食习惯,往往会打破肠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有益菌越来越无力抵挡有害菌的侵蚀,进而造成疾病的发生。
近日,由人民网与清华大学健康研究所共同设计的“肠”识大调查通过近30万人的调查显示,超过90%的人认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健康问题,位列前三的肠道健康杀手分别是:运动量少(26.71%)、长期减肥(26.1%)、饮食不规律(19.22%)。而另据媒体调查显示,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1人受肠道问题影响,超50%人群为功能性肠胃不适,以腹泻、腹痛、便秘等症状为主。
最新公布的《2015中国肿瘤年报》显示,在城市地区,肠道癌症已在恶性肿瘤发病率中排在第三位,死亡率排在第四位。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更高。
肠道生态平衡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病中心主任杨云生表示:“肠道作为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环境,肠道生态的正常或失调,对人体的健康和寿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研究表明,肠道里面有大量的微生物,差不多有100兆以上数量的细菌,这些细菌有一部分是有益的,一部分是有害的,甚至有一些可能是致病菌,但它们之间平时保持着一种平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何丽表示,健康的消化系统依赖“好细菌”战胜“坏细菌”,形成平衡状态,而压力、疲劳、抗生素的使用、疾病、衰老和不良饮食习惯都有可能打破这种平衡。一旦肠道微生态失衡,人体可能会产生腹胀、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长此以往还可能引发诸多慢性疾病,比如代谢综合症(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免疫力低下、心脏病、营养不良、过敏、哮喘、癌症和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自闭症),甚至患上肠癌。
2015年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由于肉食量增多、抗生素滥用,中国人的肠菌组成正在改变,肠菌的多样性正在丧失,肠道健康存在严重危机。
运动+合理膳食有益肠道健康
肠道问题已是普遍存在,大部分人选择通过适当锻炼、规律作息和均衡膳食来进行调节。为此,世界胃肠道组织(WGO)提出10大肠道健康建议:包括少食多餐、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多锻炼、不吸烟等,并倡议可以多摄取含有益生菌的食品以调节肠道微生态,而酸奶则被认为是益生菌的最佳食物载体。
运动可让肠道细菌更丰富。久坐不动是便秘的主要起因,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能帮助副交感神经对肠道消化系统产生刺激作用,对增强消化系统功能有非常好的作用,可加强胃肠道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加强胃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促进肠胃蠕动的运动方法包括:走路,“四脚”走路,腹式呼吸,腹部伸展收缩等。
爱尔兰的一项研究表明,锻炼同样有益于肠道细菌。并且还影响着不同的微生物群落。研究人员发现,橄榄球运动员与非运动员的其他男性相比,他们的消化系统中有更丰富的细菌。
多吃膳食纤维有助肠道“好细菌”。因为膳食纤维不足,会造成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下降。新的科学研究充分证明,很多肠道微生物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膳食纤维,会在肠道中消失。研究表明,“黏液层”是肠道第一道(免疫)防线,“好细菌”是确保这道防线坚固的中坚力量,它们利用膳食纤维,生成脂肪酸,来保持黏液层的厚度。
“膳食纤维鸿沟”就是指在现代饮食方式中,人们很难按照饮食推荐标准吃到足够量的膳食纤维,以至于引起一些肠道微生物消失,引发各种慢性疾病。以美国为例,推荐每日摄入纤维量是成年男性38克,女性25克,而实际平均摄入量只达到一半左右:男性18.7克,女性15.6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摄入膳食纤维的量是25~30克/天,中国人实际平均摄入量却少于15克。
补充益生菌有益肠道平衡。研究表明,维护肠道菌群平衡,适当补充一些益生菌非常有益。益生菌是对人体有益的菌种,包括乳酸菌、双歧杆菌等。经常摄入含有益生菌的酸奶,也是WGO提出的关爱肠道健康的十项建议之一。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表示,“如果想摄取活的益生菌,低温酸奶和乳酸菌饮料是不二选择;但对于很多想要摄取蛋白质和营养的乳糖不耐受老年人,将酸奶放置常温后食用,也不会影响酸奶的营养价值。”
专家还指出,保护肠道健康,在生活中要多食粗粮和水果,少吃荤腥食品和腌制食品,避免服用或注射广谱抗生素,都有益于维护肠道的菌群健康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