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场采访是提高小记者问题意识、提问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实地采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员需求,提高了学员的综合素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多方面问题。基于此,通过结合活动案例展示了亲子采访活动模式的实践过程,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家长在实践采访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学员的实际采访能力。
【关键词】小记者 亲子采访 探索与实践
从事媒体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员通常被称为记者。在中国早期的新闻机构中,编辑和记者没有严格的分工,编辑、采访合一。小伙伴记者团的教育培养模式与此相似,学员不仅要亲自参与采访,还要负责稿件的撰写。在实践环节,小伙伴记者团通过组织学员的基层采访活动,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问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锻炼他们的胆量,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把控与表达能力。
近年来,小伙伴记者团多次组织学员深入基层参与采访活动,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学与练的结合,让学员真正掌握当一名记者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要求。截止到2014年底,小伙伴记者团共组织学员参与实践活动30余场,参加人数1000余人次,小记者们去过工厂、农村、军队、医院、学校等场所开展实地采访活动,他们走进杭州娃哈哈工厂参观生产流水线,去过昆山好孩子集团采访并体验他们的产品,苏州伊利工厂、张家港的奶牛场、常州常靖理想学校、四川都江堰等地也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一、亲子采访活动的由来
实地采访活动的组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员需求,提高了学员的综合素质,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学员的采访能力较弱,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部分性格内向、不善交流的学员不知如何设计问题或提问缺乏意义;(2)教师难以针对每个学员的特点给予个性化指导,部分学员提问水平提高缓慢;(3)家长希望为孩子采访能力的提高提供帮助,但无从下手。
在亲子采访活动策划之初,我们面向小记者团的家长做了一个小范围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9%的家长希望参与孩子的采访活动,其中34%的家长希望在活动中做孩子安全的监护人,45%的家长希望成为孩子采访活动中的学习伙伴, 21%的家长希望在采访活动中成为孩子的教育者。
结合家长的诉求和采访活动的现状,我们开始尝试亲子采访的活动模式。经过初步实践,我们发现这种采访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员比较迷惘的提问技巧和人际互动上存在的问题,而且具有双向互动和情感交融的特点,不仅有助于提高学员的采访能力,使学员尽快掌握一些采访的实战技巧,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家长的积极性和孩子的潜能,对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有重要的作用。
二、亲子采访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一)教师、家长与学员在亲子采访活动中的角色分工
1.教师和家长的角色
教师是亲子采访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但数量有限的小记者指导老师,很难在外出活动时同时关注到每位学员遇到的问题,并给予及时指导。作为监护人的随行家长,不仅可以保障孩子在活动中的安全,还可以在采访活动中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助力学员实践采访能力的提升。
为了让随行的家长在采访活动中发挥好其辅助作用,教师就得通过一定的手段把自己的建议转化为家长可操作的行为,取得其支持与配合。活动中,家长也要淡化平日里的家长意识,成为与孩子一同学习、一同实践的朋友和伙伴。
2.学员在亲子采访活动中的定位与实践
不论是哪种形式的校外教育活动,学员都是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实践。日常活动中,教师是在关注整体的前提下对个体进行一定的辅导,但不能同时关注每个学员的实践过程,而家长参与到活动中,学员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帮助,还能获得家长有针对性地指导。通过实践,学生还可以学习家长是如何在活动中进行观察、思考、体验、沟通和表达的。因此,在亲子采访活动中,学员既是一个实践者,也是一个学习者。
案例1:亲子来到长宁区民俗文化中心。通过参观“老上海风情街”(光绪年间老字号店铺实景再现),帮助孩子了解老上海的历史。走过梨膏糖店、肉店、澡堂,女孩对绸布店的一卷卷的花布产生了兴趣,却不知怎样去了解。这时,妈妈拿起布尺做出丈量布匹的动作,告诉女儿:“过去人们的衣服都靠手工缝制,先到布店根据身材丈量布匹,剪下后带去裁缝店做衣服。”孩子很好奇:“妈妈,您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吗?”“我小时候过年才做新衣服,穿新衣服可高兴了;长大以后布店越来越少,基本都是买成衣了。”在妈妈的帮助下,女孩也拿起布尺,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买布的。孩子在母亲的引导下去观察、提问、体验,并及时地进行交流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了知识、了解了历史常识。
(二)学员在亲子采访活动中的实践
1.在实践中学习如何提问
正式采访之前,学员虽然接受了教师对于提问设计、沟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但在具体实践中,因为采访经验的缺乏,总会碰到各种困难。如果缺乏针对性指导,采访就达不到预期效果,收获不到成功的体验。这时如果既有教师指导,又有家长点拨,双管齐下的介入对孩子的影响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案例2:亲子来到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采访绒绣老艺术家。听说一幅作品要花上一两年才能绣完,小记者就一直围绕“时间”采访,缺乏有创意的提问。妈妈发现了女儿的问题,便启发她去观察一旁工艺美校的女大学生(老艺术家的徒弟)的绒绣创作。小记者觉得大姐姐的作品非常逼真,便和她聊起了作品,通过思考,提出“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绒绣艺术与老艺术家在实践中掌握的手藝有何不同?”这个问题比之前的提问更细致具体,大学生的回答使她收获了自信,在层层追问中,提问水平得到提升。
2.在实践中学会聆听
提问是小记者采访的主要方式,而聆听也是采访活动的重要手段。部分孩子把采访当任务,只关注自己的提问,却忽视对方的回答,错失了发现新问题和新线索的机会。亲子采访活动中,家长是孩子身边的榜样,家长的言行举止时刻影响着孩子,让孩子学会聆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案例3: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采访活动结束后,小记者采访妈妈:“为什么馆内的一位砚刻大师很难收到学生?”母亲吃惊:“他们在砚刻工作室停留短暂,且孩子并未采访。”原来:当时砚刻大师正向周围的家长、孩子展示自己刚完成的《猫头鹰砚台》。家长听得入神,不时向大师提问(艺术创作、人生哲理等):倾听和提问相辅相成,营造了和谐顺利的采访气氛。照片上的孩子,虽然没有提问,但都在听家长和大师的对话,知道了该怎样尊重被采访对象、怎样从对方的回答中挖掘出更好的问题。这位小记者回家继续采访妈妈,证明家长成为了孩子的学习资源,从而激发他去探究、去提问。
(三)家长在亲子采访活动中辅助指导角色的展开
1.适时引导学员打开采访中的人际互动僵局
开个好头、讲好第一句话,是采访顺利开展的关键。第一个问题问得好坏直接影响接下来的采访活动的展开。学员由于缺乏社会的积累,往往不善于在采访开始时做好“铺垫”,“单刀直入”式的提问会使对方莫名其妙,致使后面的采访提问陷入僵局,或草草收场。这时,家长的示范或提醒可以指导孩子如何从受访者的兴趣入手,让采访活动顺利进行。
案例4:(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女孩未经深思熟虑就采访展馆工作人员,问题设计不成熟,采访受阻。这时,母亲接过女孩的话,笑着说:“阿姨您好!你们休息天还上班,真是辛苦了!孩子是少年宫的小记者,今天来是做一个采访,可以麻烦您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里的展品有哪些类别吗?”工作人员听了,便热情地作起了介绍。有了示范,孩子明白了营造融洽的气氛可以拉近与被采访对象的距离,一些礼貌用语、人文关怀是十分必要的。
2.就如何展开话题做出必要的示范
小记者带着采访任务参加活动,一般预先设计几个问题,在采访开始后再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开展提问。其实这种采访方式容易使气氛变得紧张。如果父母在一旁,不妨引导孩子把问答变为交谈、聊天,话题的展开就会更随意,从而使采访的效果更好。
案例5:亲子采访著名魔术师傅腾龙。小记者手持采访本,就预先设计的问题向傅爷爷提问。一问一答,缺乏个性。在女儿采访的间隙,爸爸以家长的身份热情地和傅腾龙打了招呼,并与之交谈:“傅老师,您的作品《心灵感应》《壁虎神功》真是百看不厌,我从小就是您的粉丝呢!我家孩子也喜欢魔术。”“是嘛,谢谢你多年的支持啊。孩子喜欢看魔术表演?”“孩子喜欢看,就是没有太多时间,不像我们小时候。”“不知道现在少年宫开不开魔术班了,感兴趣的孩子可以学一些简单的魔术……”家长的友好和真诚打动了傅腾龙,他主动地打开了话匣子,聊起了内心最深切的想法——希望中国魔术不断传承。这种采访方式让孩子明白,采访不是任务,而是互动与交流,通过这种方式更容易挖掘出所需信息。
3.以身示范协助学员掌握提问技巧
好的提问往往是具体的、有特点的,而采访能力处于初级阶段的学员则容易提出模糊、抽象或不需要问都能知道答案的问题。在亲子采访活动中,以身示范协助学员掌握提问技巧是不少家长正在探索的方向。
案例6:亲子采访丰子恺先生的外孙宋雪君先生。小记者提问:“宋老师,您最喜欢丰子恺爷爷的哪幅作品呢?”对方说:“他的许多作品我都喜欢,具体哪一幅还真说不上来。”由于提问太笼统,对方也只能笼统地回答。家长在一旁说:“宋老师,孩子们发现丰子恺先生的多幅漫画中的人物只有头和身体,脸上没有五官,很好奇,想请教您其中的原因。”宋先生听了,很高兴地说:“丰公的画有个鲜明的特色,人称‘丰子恺画人不要脸’。他善于用人的形态来反映他(她)的想法,不画五官照样传神。”家长的提出的这个问题很具体,抓住了对方的兴趣点,为孩子做了成功提问的范例。
4.亲子合作提高学员的采访稿撰写水平
采访结束后,小记者的写作将在家里完成。这个过程中,我们鼓励家长对孩子的文章提出修改意见,亲子合作完成稿件。写作水平较高的学员,家长只需稍加修改、启发点拨,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写作水平中等的学员,家长和他一起修改、优化细节,从而起到合作提升的作用;写作水平有限的学员,家长需要一句句地帮助修改,注重语言的过渡和段落的衔接。实践后我们发现,由于家长与社会的接触更为密切,他们的介入为孩子的写作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习作中涌现出很多全新的创意,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学员的稚拙、家长的智慧、教师的理性在这里互相碰撞、相互融合。
(四)教师在亲子采访活动中指导作用的发挥
1.采訪前的准备
为了让参与的家长对亲子采访活动有更深入的了解,活动前,教师将活动的时间、地点、交通、主题、目标、内容、安全等信息以微信、通知的形式发放给参与家庭,与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有的放矢地参与活动。
案例7:2015年3月,“推开档案之门,走进上海记忆——亲子参访上海市档案馆”活动。我们在活动通知中告知家长:(1)请督促孩子上网查阅资料,设计采访问题,展开模拟采访;(2)希望家长帮助、指导孩子的采访;帮孩子作好采访笔录,积累写作素材;(3)提醒孩子遵守场馆规范。了解了采访的对象,再加上老师及时的、针对性的活动指导方向,家长在活动前就明确了自己需要做的采访准备,和如何在活动中指导、点拨孩子。
2.活动开展前安排针对性的模拟采访
在亲子采访活动的行前培训中,教师可以利用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特殊关系指导他们开展针对性模拟采访。通过情境模拟,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采访活动的针对性和整体质量,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采访习惯,还为亲子沟通创造一个活动平台。
具体操作步骤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预告采访对象、主题及背景;(2)建议家长和孩子在家各自准备三个采访问题;(3)孩子把家长作为采访对象,提出问题,家长模拟回答并给出建议;(4)请家长把孩子作为采访对象,提出问题,孩子模拟回答给出建议;(5)双方采纳意见并修改提问,开展新一轮模拟。通过模拟采访环节,学员和家长成为互助学习的合作对象,不仅淡化了家长和学员之间的身份差异,而且可以促使家长成为学员友好、平等的交流对象,打破了身份壁垒,投入活动的亲子双方都可以从过程中得到收获。 案例8:小记者采访上海家喻户晓的老娘舅柏万青。孩子在模拟采访中称呼柏万青为“柏阿姨”,妈妈告诉孩子,这个称呼不够礼貌,称“柏奶奶”或“柏老师”才合适。
亲子模拟不仅可以帮孩子了解采访礼仪,知道如何准确称呼被采访对象、如何使用雅语、敬语,也帮助学员收获采访经验。
实践证明,父母的提醒能帮助孩子设计出更成熟的提问,并在情景模拟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树立自信。孩子善于“纠错”,父母模拟提问,为孩子提供了“纠错”的机会,促进他们观察、表达能力的提高。
3.活动中适时地观察、指导、帮助学员,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引导
有些家长在活动中很快进入角色,用语言和行为帮助孩子一起完成采访任务,让孩子收获愉悦的体验;有些家长碍于面子,在亲子采访中表现出不好意思,参与性不强,甚至只做旁观者。因此在活动现场,老师要适时地给予家长鼓励、并做出示范。
案例9:2014年六一游园亲子采访。一位爸爸带着孩子来到少年宫,说道:“儿子你勇敢一点,爸爸在旁边等你。”孩子没有得到帮助,不知所措。这时教师走过去帮助孩子寻找采访对象、设计提问内容,在老师的鼓励下,小记者终于勇敢地开始采访了。一旁的父亲目睹了老师的示范,就知道在采访现场怎样鼓励和引导孩子,于是也尝试指点孩子,帮助孩子顺利采访。
4.组织学员与家长开展采访后的反馈与交流
采访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地和家长交流。收集反饋、解答困惑,并适时地告诉家长在亲子采访中要注意的问题:(1)在孩子碰到问题时要进行必要的引导;(2)不要越俎代庖、过度干预孩子的采访,给孩子留下自主发挥的空间;(3)了解孩子个性、承认个体差异、研究指导方案;不与别的孩子进行过多比较,培养自信比提高能力更重要。
(五)亲子采访活动后学员和家长的反馈
活动结束后的家长和学员反馈,给活动的开展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来自于实践中的反馈声音促进我们不断努力,把亲子采访做得更好。
一位学员在反馈中写道:“早在两年前,爸爸就带我来过这里了,但今天的感觉不一样,妈妈一直在旁边提醒我采访中该注意的问题,有了她的启发,我抓住了好几个采访的机会,也知道该怎样向别人提问了。对比两年前的自己,我觉得自己很不一样!真希望以后再来参加这样的采访活动!”
三、亲子采访活动的体会与思考
(一)提升教师的综合指导能力
作为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应具备组织管理、与学生和家长交往、处理偶发事件及总结反思等综合能力。教师要善于在教育实践中提炼、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在吸收他人长处、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成长为研究型的校外教师。
(二)利用亲子采访的系列活动主题盘活家长资源
教师要扩大宣传,调动家长积极性,让更多的孩子在亲子采访中受益。配合亲子采访活动的进行,同时开设家长讲座、短训班,邀请专家解答家长疑问,进而提升活动的整体质量。针对不少家长在职业上的优势,教师要尝试盘活与开发,使家长成为小记者采访活动中的优势资源,甚至可以邀请部分家长做采访活动的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帮助孩子拓展采访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认识社会。
(三)尝试通过实践活动建立教师、家长、学员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经过一系列的亲子采访实践活动,特别是家长辅助功能发挥出的积极作用,促使我们产生思考:未来的小伙伴记者团是否可以尝试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的学习共同体,在活动中互相沟通、交流、分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采访任务,提高学员素质,也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也可以与周边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动起来,结成更广义的“学习共同体”,大家共同学习、在共享资源中共同进步。
【关键词】小记者 亲子采访 探索与实践
从事媒体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员通常被称为记者。在中国早期的新闻机构中,编辑和记者没有严格的分工,编辑、采访合一。小伙伴记者团的教育培养模式与此相似,学员不仅要亲自参与采访,还要负责稿件的撰写。在实践环节,小伙伴记者团通过组织学员的基层采访活动,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问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锻炼他们的胆量,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把控与表达能力。
近年来,小伙伴记者团多次组织学员深入基层参与采访活动,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学与练的结合,让学员真正掌握当一名记者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要求。截止到2014年底,小伙伴记者团共组织学员参与实践活动30余场,参加人数1000余人次,小记者们去过工厂、农村、军队、医院、学校等场所开展实地采访活动,他们走进杭州娃哈哈工厂参观生产流水线,去过昆山好孩子集团采访并体验他们的产品,苏州伊利工厂、张家港的奶牛场、常州常靖理想学校、四川都江堰等地也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一、亲子采访活动的由来
实地采访活动的组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员需求,提高了学员的综合素质,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学员的采访能力较弱,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部分性格内向、不善交流的学员不知如何设计问题或提问缺乏意义;(2)教师难以针对每个学员的特点给予个性化指导,部分学员提问水平提高缓慢;(3)家长希望为孩子采访能力的提高提供帮助,但无从下手。
在亲子采访活动策划之初,我们面向小记者团的家长做了一个小范围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9%的家长希望参与孩子的采访活动,其中34%的家长希望在活动中做孩子安全的监护人,45%的家长希望成为孩子采访活动中的学习伙伴, 21%的家长希望在采访活动中成为孩子的教育者。
结合家长的诉求和采访活动的现状,我们开始尝试亲子采访的活动模式。经过初步实践,我们发现这种采访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员比较迷惘的提问技巧和人际互动上存在的问题,而且具有双向互动和情感交融的特点,不仅有助于提高学员的采访能力,使学员尽快掌握一些采访的实战技巧,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家长的积极性和孩子的潜能,对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有重要的作用。
二、亲子采访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一)教师、家长与学员在亲子采访活动中的角色分工
1.教师和家长的角色
教师是亲子采访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但数量有限的小记者指导老师,很难在外出活动时同时关注到每位学员遇到的问题,并给予及时指导。作为监护人的随行家长,不仅可以保障孩子在活动中的安全,还可以在采访活动中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助力学员实践采访能力的提升。
为了让随行的家长在采访活动中发挥好其辅助作用,教师就得通过一定的手段把自己的建议转化为家长可操作的行为,取得其支持与配合。活动中,家长也要淡化平日里的家长意识,成为与孩子一同学习、一同实践的朋友和伙伴。
2.学员在亲子采访活动中的定位与实践
不论是哪种形式的校外教育活动,学员都是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实践。日常活动中,教师是在关注整体的前提下对个体进行一定的辅导,但不能同时关注每个学员的实践过程,而家长参与到活动中,学员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帮助,还能获得家长有针对性地指导。通过实践,学生还可以学习家长是如何在活动中进行观察、思考、体验、沟通和表达的。因此,在亲子采访活动中,学员既是一个实践者,也是一个学习者。
案例1:亲子来到长宁区民俗文化中心。通过参观“老上海风情街”(光绪年间老字号店铺实景再现),帮助孩子了解老上海的历史。走过梨膏糖店、肉店、澡堂,女孩对绸布店的一卷卷的花布产生了兴趣,却不知怎样去了解。这时,妈妈拿起布尺做出丈量布匹的动作,告诉女儿:“过去人们的衣服都靠手工缝制,先到布店根据身材丈量布匹,剪下后带去裁缝店做衣服。”孩子很好奇:“妈妈,您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吗?”“我小时候过年才做新衣服,穿新衣服可高兴了;长大以后布店越来越少,基本都是买成衣了。”在妈妈的帮助下,女孩也拿起布尺,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买布的。孩子在母亲的引导下去观察、提问、体验,并及时地进行交流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了知识、了解了历史常识。
(二)学员在亲子采访活动中的实践
1.在实践中学习如何提问
正式采访之前,学员虽然接受了教师对于提问设计、沟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但在具体实践中,因为采访经验的缺乏,总会碰到各种困难。如果缺乏针对性指导,采访就达不到预期效果,收获不到成功的体验。这时如果既有教师指导,又有家长点拨,双管齐下的介入对孩子的影响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案例2:亲子来到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采访绒绣老艺术家。听说一幅作品要花上一两年才能绣完,小记者就一直围绕“时间”采访,缺乏有创意的提问。妈妈发现了女儿的问题,便启发她去观察一旁工艺美校的女大学生(老艺术家的徒弟)的绒绣创作。小记者觉得大姐姐的作品非常逼真,便和她聊起了作品,通过思考,提出“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绒绣艺术与老艺术家在实践中掌握的手藝有何不同?”这个问题比之前的提问更细致具体,大学生的回答使她收获了自信,在层层追问中,提问水平得到提升。
2.在实践中学会聆听
提问是小记者采访的主要方式,而聆听也是采访活动的重要手段。部分孩子把采访当任务,只关注自己的提问,却忽视对方的回答,错失了发现新问题和新线索的机会。亲子采访活动中,家长是孩子身边的榜样,家长的言行举止时刻影响着孩子,让孩子学会聆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案例3: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采访活动结束后,小记者采访妈妈:“为什么馆内的一位砚刻大师很难收到学生?”母亲吃惊:“他们在砚刻工作室停留短暂,且孩子并未采访。”原来:当时砚刻大师正向周围的家长、孩子展示自己刚完成的《猫头鹰砚台》。家长听得入神,不时向大师提问(艺术创作、人生哲理等):倾听和提问相辅相成,营造了和谐顺利的采访气氛。照片上的孩子,虽然没有提问,但都在听家长和大师的对话,知道了该怎样尊重被采访对象、怎样从对方的回答中挖掘出更好的问题。这位小记者回家继续采访妈妈,证明家长成为了孩子的学习资源,从而激发他去探究、去提问。
(三)家长在亲子采访活动中辅助指导角色的展开
1.适时引导学员打开采访中的人际互动僵局
开个好头、讲好第一句话,是采访顺利开展的关键。第一个问题问得好坏直接影响接下来的采访活动的展开。学员由于缺乏社会的积累,往往不善于在采访开始时做好“铺垫”,“单刀直入”式的提问会使对方莫名其妙,致使后面的采访提问陷入僵局,或草草收场。这时,家长的示范或提醒可以指导孩子如何从受访者的兴趣入手,让采访活动顺利进行。
案例4:(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女孩未经深思熟虑就采访展馆工作人员,问题设计不成熟,采访受阻。这时,母亲接过女孩的话,笑着说:“阿姨您好!你们休息天还上班,真是辛苦了!孩子是少年宫的小记者,今天来是做一个采访,可以麻烦您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里的展品有哪些类别吗?”工作人员听了,便热情地作起了介绍。有了示范,孩子明白了营造融洽的气氛可以拉近与被采访对象的距离,一些礼貌用语、人文关怀是十分必要的。
2.就如何展开话题做出必要的示范
小记者带着采访任务参加活动,一般预先设计几个问题,在采访开始后再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开展提问。其实这种采访方式容易使气氛变得紧张。如果父母在一旁,不妨引导孩子把问答变为交谈、聊天,话题的展开就会更随意,从而使采访的效果更好。
案例5:亲子采访著名魔术师傅腾龙。小记者手持采访本,就预先设计的问题向傅爷爷提问。一问一答,缺乏个性。在女儿采访的间隙,爸爸以家长的身份热情地和傅腾龙打了招呼,并与之交谈:“傅老师,您的作品《心灵感应》《壁虎神功》真是百看不厌,我从小就是您的粉丝呢!我家孩子也喜欢魔术。”“是嘛,谢谢你多年的支持啊。孩子喜欢看魔术表演?”“孩子喜欢看,就是没有太多时间,不像我们小时候。”“不知道现在少年宫开不开魔术班了,感兴趣的孩子可以学一些简单的魔术……”家长的友好和真诚打动了傅腾龙,他主动地打开了话匣子,聊起了内心最深切的想法——希望中国魔术不断传承。这种采访方式让孩子明白,采访不是任务,而是互动与交流,通过这种方式更容易挖掘出所需信息。
3.以身示范协助学员掌握提问技巧
好的提问往往是具体的、有特点的,而采访能力处于初级阶段的学员则容易提出模糊、抽象或不需要问都能知道答案的问题。在亲子采访活动中,以身示范协助学员掌握提问技巧是不少家长正在探索的方向。
案例6:亲子采访丰子恺先生的外孙宋雪君先生。小记者提问:“宋老师,您最喜欢丰子恺爷爷的哪幅作品呢?”对方说:“他的许多作品我都喜欢,具体哪一幅还真说不上来。”由于提问太笼统,对方也只能笼统地回答。家长在一旁说:“宋老师,孩子们发现丰子恺先生的多幅漫画中的人物只有头和身体,脸上没有五官,很好奇,想请教您其中的原因。”宋先生听了,很高兴地说:“丰公的画有个鲜明的特色,人称‘丰子恺画人不要脸’。他善于用人的形态来反映他(她)的想法,不画五官照样传神。”家长的提出的这个问题很具体,抓住了对方的兴趣点,为孩子做了成功提问的范例。
4.亲子合作提高学员的采访稿撰写水平
采访结束后,小记者的写作将在家里完成。这个过程中,我们鼓励家长对孩子的文章提出修改意见,亲子合作完成稿件。写作水平较高的学员,家长只需稍加修改、启发点拨,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写作水平中等的学员,家长和他一起修改、优化细节,从而起到合作提升的作用;写作水平有限的学员,家长需要一句句地帮助修改,注重语言的过渡和段落的衔接。实践后我们发现,由于家长与社会的接触更为密切,他们的介入为孩子的写作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习作中涌现出很多全新的创意,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学员的稚拙、家长的智慧、教师的理性在这里互相碰撞、相互融合。
(四)教师在亲子采访活动中指导作用的发挥
1.采訪前的准备
为了让参与的家长对亲子采访活动有更深入的了解,活动前,教师将活动的时间、地点、交通、主题、目标、内容、安全等信息以微信、通知的形式发放给参与家庭,与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有的放矢地参与活动。
案例7:2015年3月,“推开档案之门,走进上海记忆——亲子参访上海市档案馆”活动。我们在活动通知中告知家长:(1)请督促孩子上网查阅资料,设计采访问题,展开模拟采访;(2)希望家长帮助、指导孩子的采访;帮孩子作好采访笔录,积累写作素材;(3)提醒孩子遵守场馆规范。了解了采访的对象,再加上老师及时的、针对性的活动指导方向,家长在活动前就明确了自己需要做的采访准备,和如何在活动中指导、点拨孩子。
2.活动开展前安排针对性的模拟采访
在亲子采访活动的行前培训中,教师可以利用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特殊关系指导他们开展针对性模拟采访。通过情境模拟,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采访活动的针对性和整体质量,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采访习惯,还为亲子沟通创造一个活动平台。
具体操作步骤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预告采访对象、主题及背景;(2)建议家长和孩子在家各自准备三个采访问题;(3)孩子把家长作为采访对象,提出问题,家长模拟回答并给出建议;(4)请家长把孩子作为采访对象,提出问题,孩子模拟回答给出建议;(5)双方采纳意见并修改提问,开展新一轮模拟。通过模拟采访环节,学员和家长成为互助学习的合作对象,不仅淡化了家长和学员之间的身份差异,而且可以促使家长成为学员友好、平等的交流对象,打破了身份壁垒,投入活动的亲子双方都可以从过程中得到收获。 案例8:小记者采访上海家喻户晓的老娘舅柏万青。孩子在模拟采访中称呼柏万青为“柏阿姨”,妈妈告诉孩子,这个称呼不够礼貌,称“柏奶奶”或“柏老师”才合适。
亲子模拟不仅可以帮孩子了解采访礼仪,知道如何准确称呼被采访对象、如何使用雅语、敬语,也帮助学员收获采访经验。
实践证明,父母的提醒能帮助孩子设计出更成熟的提问,并在情景模拟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树立自信。孩子善于“纠错”,父母模拟提问,为孩子提供了“纠错”的机会,促进他们观察、表达能力的提高。
3.活动中适时地观察、指导、帮助学员,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引导
有些家长在活动中很快进入角色,用语言和行为帮助孩子一起完成采访任务,让孩子收获愉悦的体验;有些家长碍于面子,在亲子采访中表现出不好意思,参与性不强,甚至只做旁观者。因此在活动现场,老师要适时地给予家长鼓励、并做出示范。
案例9:2014年六一游园亲子采访。一位爸爸带着孩子来到少年宫,说道:“儿子你勇敢一点,爸爸在旁边等你。”孩子没有得到帮助,不知所措。这时教师走过去帮助孩子寻找采访对象、设计提问内容,在老师的鼓励下,小记者终于勇敢地开始采访了。一旁的父亲目睹了老师的示范,就知道在采访现场怎样鼓励和引导孩子,于是也尝试指点孩子,帮助孩子顺利采访。
4.组织学员与家长开展采访后的反馈与交流
采访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地和家长交流。收集反饋、解答困惑,并适时地告诉家长在亲子采访中要注意的问题:(1)在孩子碰到问题时要进行必要的引导;(2)不要越俎代庖、过度干预孩子的采访,给孩子留下自主发挥的空间;(3)了解孩子个性、承认个体差异、研究指导方案;不与别的孩子进行过多比较,培养自信比提高能力更重要。
(五)亲子采访活动后学员和家长的反馈
活动结束后的家长和学员反馈,给活动的开展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来自于实践中的反馈声音促进我们不断努力,把亲子采访做得更好。
一位学员在反馈中写道:“早在两年前,爸爸就带我来过这里了,但今天的感觉不一样,妈妈一直在旁边提醒我采访中该注意的问题,有了她的启发,我抓住了好几个采访的机会,也知道该怎样向别人提问了。对比两年前的自己,我觉得自己很不一样!真希望以后再来参加这样的采访活动!”
三、亲子采访活动的体会与思考
(一)提升教师的综合指导能力
作为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应具备组织管理、与学生和家长交往、处理偶发事件及总结反思等综合能力。教师要善于在教育实践中提炼、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在吸收他人长处、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成长为研究型的校外教师。
(二)利用亲子采访的系列活动主题盘活家长资源
教师要扩大宣传,调动家长积极性,让更多的孩子在亲子采访中受益。配合亲子采访活动的进行,同时开设家长讲座、短训班,邀请专家解答家长疑问,进而提升活动的整体质量。针对不少家长在职业上的优势,教师要尝试盘活与开发,使家长成为小记者采访活动中的优势资源,甚至可以邀请部分家长做采访活动的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帮助孩子拓展采访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认识社会。
(三)尝试通过实践活动建立教师、家长、学员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经过一系列的亲子采访实践活动,特别是家长辅助功能发挥出的积极作用,促使我们产生思考:未来的小伙伴记者团是否可以尝试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的学习共同体,在活动中互相沟通、交流、分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采访任务,提高学员素质,也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也可以与周边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动起来,结成更广义的“学习共同体”,大家共同学习、在共享资源中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