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著名摄影家徐肖冰于2009年10月27日晚23时03分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平静去逝,享年93岁。
徐肖冰,1916年8月生于浙江桐乡。中共党员。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天一、明星等影片公司工作,担任影片《桃李劫》、《自由神》、《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影片的摄影助理,并参加上海左翼戏剧活动。抗战爆发后。在太原参加八路军,同年赴延安,从事摄影宣传工作。全国解放后,担任摄影领导和创作工作,参加了《毛主席、朱总司令等莅平》、《新政协筹备会议》、《解放了的中国》等纪录影片的摄影或编导,出版有画册《略》、《长江》(主编),出版口述自传,并在国内外举办摄影展。曾荣获斯大林奖金一等奖,朝鲜政府二级国旗勋章,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国家图书奖等。历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顾问,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执委。中国图片银行名誉行长等。
去年10月17日,当人们听到徐肖冰老师走了,很多人不禁潸然泪下,小区传达室的黄师傅哭着一把拉住记者说:“你可得好好写,那老头儿真是个好人,他可是‘国宝’啊!”
在老伴侯波的床头,照片里的徐肖冰仍是那样精神矍铄,一直朝爱人的床榻上看着、笑着,仿佛并没有走远。
穿过硝烟记录永恒瞬间
徐肖冰不平凡的一生,总是和影响时代的伟大人物联系在一起。
20世纪30年代初,青年徐肖冰在一位亲戚的推荐下,进入了上海一家电影公司。学习照相,从此打下很坚实的摄影和创作艺术功底。在上海滩,徐肖冰不仅接触了袁牧之、陈波儿等著名进步电影人,更受到了夏衍、聂耳、田汉等左翼文化名人的影响。
七七事变爆发后,徐肖冰主动申请要求到革命的第一线去拍摄。在山西境内遭受到一股国民党溃败部队的洗劫后,徐肖冰被八路军搭救。眼见中国深受侵略,又亲历国民党军队的腐败反动,徐肖冰坚定了投身八路军的信念。起初,八路军首长婉言谢绝了徐肖冰的要求,理由是八路军设备基础太差,不具备组建专业摄影队伍的条件。
后来。一位大人物的高瞻远瞩,使徐肖冰如愿以偿加入了革命的队伍,这个人。就是周恩来。若千年后,徐肖冰在很多场合都讲过,“没有周总理的批准。我成不了八路军。”
1941年,徐肖冰在延安与侯波结婚,从此他们相伴一生,成为中国摄影史册的红色伉俪。
1949年3月25日,徐肖冰在西苑机场拍摄毛泽东入城阅兵式。毛主席指着他对身边的民主人士说,这是我们延安自己培养的摄影师,是吃小米成长起来的!
紧握镜头定格共和国发展历程
在徐肖冰的儿女眼中,父亲对摄影机的熟悉。要远远胜过对自己的孩子。儿子徐建林说,近几年,父亲对许多事已经记不住了,但有一个日子,他记得比自己的生日都准。这一天,是1949年10月1日。
徐肖冰一生对开国大典的记忆最清晰,他常常回忆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开国大典那天我和侯波都在城楼上,她还是惟一的女摄影师。我在城楼上主要是拍下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知名人士活动的镜头。那天虽然有许多中外记者,但可以上天安门城楼的并不多。我带着我的摄影机在城楼上拍,可以将镜头推到所有领导人的近景、中景,连特写也拍得到,同时还可以俯拍城楼下群众的欢庆场面。
当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整个北京城沸腾了,全中国沸腾了,同时也震惊了全世界!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握摄影机的手都有点哆嗦,但拍摄效果还是很好的。当日我很自豪,因为我能有幸记录下那历史的时刻,这是我作为一个摄影工作者莫大的荣幸。
1950年,徐肖冰成为抗美援朝志愿军中的一员,他顾不上彭德怀司令员一再叮嘱他要注意安全,依然往最前线跑,往最能拍摄激烈战斗的危险处跑。很快,一批反映赣鲜战场的影像素材被传回国内。战争结束后,朝鲜人民政府颁发给徐肖冰二级国旗勋章。
作为“红墙摄影师”,徐肖冰、侯波夫妇还与许多共和国的缔造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宋慶龄同志就十分关怀徐肖冰夫妇的生活。一次座谈会后,宋庆龄拉着徐肖冰、侯波的手,热情地邀请他们来家里做客。后来,宋庆龄又亲自在家中为徐肖冰夫妇烧菜,并让他们把煮熟的鸡蛋带给孩子们。
老骥伏枥饱含对时代的激情
离休后,徐肖冰更多地拿起了照相机,与老伴一起投身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做时代的记录者。
1981年,徐肖冰回到了老家浙江桐乡,来到父母的坟地,喃喃地诉说着离别之情,并专程到儿时充满梦想的地方乌镇南栅浮澜桥寻旧。
1986年9月25日,徐肖冰、侯波摄影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许多中央领导同志都来观看展览,他们同普通群众一样,被一幕幕熟悉亲切又久违的照片深深吸引,久久不愿离去。
上世纪90年代起,徐肖冰与老伴侯波拿出工资和积蓄制作照片。在台湾省和全国各省市以及日本、法国、英国、德国、荷兰等地义务举办《徐肖冰、侯波夫妇摄影联展》,宣传共和国的历史和党的光辉形象。1989年与侯波合作出版《路》摄影作品集,获国家图书奖,主编《长江》画册,出版口述自传等。2004年12月与侯波共同出版《毛泽东之路画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2005年被人事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2006年获摄影大师称号,2007年获造型艺术成就奖,2009年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生前,徐肖冰执意将公证处的同志找到家里,庄严立下:“不设灵堂、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的遗嘱。他曾多次说,我们国家富裕了,但依然有很多困难,不要为我花人民的钱。
著名的摄影理论家苏珊桑塔格在她的著作中这样评述摄影:“……照片把这些时刻抽取并凝固,以这种方式证明岁月无情,如流水一样冲刷走了一切……”。七十年的时间一遍遍地洗刷着中国人的社会意识形态,人们从单一的、趋同的狂热情绪中渐渐走向多元性格,在无聊、荒谬甚至变态都可以拿到台面上说事的时候,恰恰是徐肖冰老师他们拍摄的照片好像写在剧变中国这本大书上的批注,时刻提醒着我们回首中华民族集体的心路历程。
课本上的彭德怀总司令手握望远镜的照片已经成为我童年记忆的一部分,可如今拍摄他的人却离开了我们。如今斯人已逝,但徐老的风范长存我们心中,愿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安息吧……
徐肖冰,1916年8月生于浙江桐乡。中共党员。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天一、明星等影片公司工作,担任影片《桃李劫》、《自由神》、《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影片的摄影助理,并参加上海左翼戏剧活动。抗战爆发后。在太原参加八路军,同年赴延安,从事摄影宣传工作。全国解放后,担任摄影领导和创作工作,参加了《毛主席、朱总司令等莅平》、《新政协筹备会议》、《解放了的中国》等纪录影片的摄影或编导,出版有画册《略》、《长江》(主编),出版口述自传,并在国内外举办摄影展。曾荣获斯大林奖金一等奖,朝鲜政府二级国旗勋章,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国家图书奖等。历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顾问,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执委。中国图片银行名誉行长等。
去年10月17日,当人们听到徐肖冰老师走了,很多人不禁潸然泪下,小区传达室的黄师傅哭着一把拉住记者说:“你可得好好写,那老头儿真是个好人,他可是‘国宝’啊!”
在老伴侯波的床头,照片里的徐肖冰仍是那样精神矍铄,一直朝爱人的床榻上看着、笑着,仿佛并没有走远。
穿过硝烟记录永恒瞬间
徐肖冰不平凡的一生,总是和影响时代的伟大人物联系在一起。
20世纪30年代初,青年徐肖冰在一位亲戚的推荐下,进入了上海一家电影公司。学习照相,从此打下很坚实的摄影和创作艺术功底。在上海滩,徐肖冰不仅接触了袁牧之、陈波儿等著名进步电影人,更受到了夏衍、聂耳、田汉等左翼文化名人的影响。
七七事变爆发后,徐肖冰主动申请要求到革命的第一线去拍摄。在山西境内遭受到一股国民党溃败部队的洗劫后,徐肖冰被八路军搭救。眼见中国深受侵略,又亲历国民党军队的腐败反动,徐肖冰坚定了投身八路军的信念。起初,八路军首长婉言谢绝了徐肖冰的要求,理由是八路军设备基础太差,不具备组建专业摄影队伍的条件。
后来。一位大人物的高瞻远瞩,使徐肖冰如愿以偿加入了革命的队伍,这个人。就是周恩来。若千年后,徐肖冰在很多场合都讲过,“没有周总理的批准。我成不了八路军。”
1941年,徐肖冰在延安与侯波结婚,从此他们相伴一生,成为中国摄影史册的红色伉俪。
1949年3月25日,徐肖冰在西苑机场拍摄毛泽东入城阅兵式。毛主席指着他对身边的民主人士说,这是我们延安自己培养的摄影师,是吃小米成长起来的!
紧握镜头定格共和国发展历程
在徐肖冰的儿女眼中,父亲对摄影机的熟悉。要远远胜过对自己的孩子。儿子徐建林说,近几年,父亲对许多事已经记不住了,但有一个日子,他记得比自己的生日都准。这一天,是1949年10月1日。
徐肖冰一生对开国大典的记忆最清晰,他常常回忆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开国大典那天我和侯波都在城楼上,她还是惟一的女摄影师。我在城楼上主要是拍下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知名人士活动的镜头。那天虽然有许多中外记者,但可以上天安门城楼的并不多。我带着我的摄影机在城楼上拍,可以将镜头推到所有领导人的近景、中景,连特写也拍得到,同时还可以俯拍城楼下群众的欢庆场面。
当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整个北京城沸腾了,全中国沸腾了,同时也震惊了全世界!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握摄影机的手都有点哆嗦,但拍摄效果还是很好的。当日我很自豪,因为我能有幸记录下那历史的时刻,这是我作为一个摄影工作者莫大的荣幸。
1950年,徐肖冰成为抗美援朝志愿军中的一员,他顾不上彭德怀司令员一再叮嘱他要注意安全,依然往最前线跑,往最能拍摄激烈战斗的危险处跑。很快,一批反映赣鲜战场的影像素材被传回国内。战争结束后,朝鲜人民政府颁发给徐肖冰二级国旗勋章。
作为“红墙摄影师”,徐肖冰、侯波夫妇还与许多共和国的缔造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宋慶龄同志就十分关怀徐肖冰夫妇的生活。一次座谈会后,宋庆龄拉着徐肖冰、侯波的手,热情地邀请他们来家里做客。后来,宋庆龄又亲自在家中为徐肖冰夫妇烧菜,并让他们把煮熟的鸡蛋带给孩子们。
老骥伏枥饱含对时代的激情
离休后,徐肖冰更多地拿起了照相机,与老伴一起投身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做时代的记录者。
1981年,徐肖冰回到了老家浙江桐乡,来到父母的坟地,喃喃地诉说着离别之情,并专程到儿时充满梦想的地方乌镇南栅浮澜桥寻旧。
1986年9月25日,徐肖冰、侯波摄影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许多中央领导同志都来观看展览,他们同普通群众一样,被一幕幕熟悉亲切又久违的照片深深吸引,久久不愿离去。
上世纪90年代起,徐肖冰与老伴侯波拿出工资和积蓄制作照片。在台湾省和全国各省市以及日本、法国、英国、德国、荷兰等地义务举办《徐肖冰、侯波夫妇摄影联展》,宣传共和国的历史和党的光辉形象。1989年与侯波合作出版《路》摄影作品集,获国家图书奖,主编《长江》画册,出版口述自传等。2004年12月与侯波共同出版《毛泽东之路画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2005年被人事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2006年获摄影大师称号,2007年获造型艺术成就奖,2009年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生前,徐肖冰执意将公证处的同志找到家里,庄严立下:“不设灵堂、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的遗嘱。他曾多次说,我们国家富裕了,但依然有很多困难,不要为我花人民的钱。
著名的摄影理论家苏珊桑塔格在她的著作中这样评述摄影:“……照片把这些时刻抽取并凝固,以这种方式证明岁月无情,如流水一样冲刷走了一切……”。七十年的时间一遍遍地洗刷着中国人的社会意识形态,人们从单一的、趋同的狂热情绪中渐渐走向多元性格,在无聊、荒谬甚至变态都可以拿到台面上说事的时候,恰恰是徐肖冰老师他们拍摄的照片好像写在剧变中国这本大书上的批注,时刻提醒着我们回首中华民族集体的心路历程。
课本上的彭德怀总司令手握望远镜的照片已经成为我童年记忆的一部分,可如今拍摄他的人却离开了我们。如今斯人已逝,但徐老的风范长存我们心中,愿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