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努力营造充满情趣而有活力的课堂,以引导学生步入更广阔的语文天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不断追求的目标。我是如何努力营造充满情趣而有活力的课堂的呢? 以下是我的几点做法:巧用文本,让学生的情“动”起来;巧用文本,让学生的能“放”出来;巧设情境,让学生的心潮“荡漾”起来。
[关键词]语文课堂 情趣 活力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新课标指出,我们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记得王崧舟老师讲过:“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必须尊重学生的语文世界。”的确,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努力营造充满情趣而有活力的课堂,以引导学生步入更广阔的语文天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不断追求的目标。
众所周知,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主要依据,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关键作用。但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单凭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必须用好教材、活用教材,以教材为据点,采用辐射式扩展,由一篇带动多篇,精讲教材,泛读其余补充篇章及书籍。
那么,我是如何努力营造充满情趣而有活力的课堂的呢?
一、巧用文本,让学生的情“动”起来
为了提升孩子学习语文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 我常常会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如,《祖父的园子》是一篇阅读课文,语言浅显易懂,刚开始看时,你会觉得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也不会有很大兴趣。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我特别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并将她与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学生对李清照的坎坷人生及文学成就有所了解)做比较,萧红的身世与李清照非常相似,而且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在她的童年生活中,最值得她留恋的就是疼她爱她的祖父及给了她无限欢乐的园子。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这究竟是怎样的园子?文章叙述了作者在园中的那些活动?与祖父有什么关系?作者是怎样叙述的?……带着这些问题孩子们神情专注地研究起来,并且不时有新的发现。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还是以《祖父的园子》为例,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花、菜、庄稼,有蜻蜓、蝴蝶、蜜蜂、蚂蚱、小鸟,有风、雨、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生活的乐园。文中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自由和快乐,让人感受到是慈爱的祖父给了作者心灵的自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让孩子有了自由、幸福、快乐的童年。我告诉孩子,这篇文章有丰富的色彩、有富有诗意的春天般清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写,尤其是孩子气十足的腔调,让孩子们带着一种诗意浪漫的情怀研读。
刚说完我就有点后悔了,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这样的阅读要求是不是太高了?他们懂什么诗意浪漫情怀吗?我真担心他们无从下手。后来当他们研读完进行交流时,他们的发言让我惊讶,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我低估了他们的欣赏水平,他们的品析理解令我赞叹不已。如17自然段开头三句话“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有孩子这样说:“这是孩子眼中的世界,一切都是那么美、那么有活力、那么充满灵性,真是如诗如画的仙境。”还有孩子说:“我不仅感受到了在作者童年眼中祖父园子的美丽世界,还感受到了祖父对我的慈爱。如文中讲到的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盖土、铲地、浇水等事情,可以让人深深地感受到祖父对我的爱护和宽容,我给他添乱,他不仅不打骂我,反而对着我笑并耐心给我讲解。”……他们的感悟把我带到了祖父园子美丽与自由的境界,很多孩子也被这些精彩的描述吸引了,陶醉其中。我非常欣喜,不停地夸赞他们,他们学得越来越投入,越品越快活,学会了从字里行间去体会、去感悟,既感受到了作者童年时在祖父园子里的自由、快乐与幸福,感受到祖父的慈爱,更真切地领悟到了作者笔下的园子是那么生机盎然又充满诗情画意。
二、巧用文本,让学生的能“放”出来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更多更活,我在不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引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知识原野。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
新课标提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我们不仅要认真解读文本,更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感悟,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空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
在第十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教学研讨观摩会上,我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陈金才老师《泊船瓜洲》的古诗教学,他的课堂简约平实、开放自由,确确实实体现了“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他把学生分成七个小组,每组有七人,合作研读诗歌并依次汇报学习成果,而且每一组与前面小组汇报的内容不能重复。如果单纯让学生汇报所学,那没有很大难度,也不具挑战性。可是预先没有给各小组规定具体研读内容,而汇报时又不能与前面的有重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多方面学习,还要学得有一定深度,否则在关键时刻没法应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成果展示十分精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每一个学生都有独到的见解。学生的善学精思、大胆表现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节课,学生学得很活、很深、很广。真可谓是出色的老师、精彩的课堂。陈老师的教学方法给了我深深的启迪。课堂不仅要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立足于孩子长足发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厚实的基础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合作、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在探究中获得的新知和能力的乐趣,体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愉悦,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乐学好学的美好境界。
第十册第三单元围绕“巧妙的语言艺术”选取了《杨氏之子》《晏子使楚》《半截蜡烛》《打电话》四篇课文,有历史故事、戏剧、相声。这些课文如果像普通的课文那样去讲解,学生肯定会觉得索然无味。《晏子使楚》《半截蜡烛》,我让学生把它们改编成课本剧,自由组合成一个表演小组,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演绎文中故事。为了提高他们的表演质量,我给了他们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学生们兴趣盎然,从提出要求那天开始,他们全情投入,改编剧本、选择角色、争分夺秒地排练,连中午休息的时间也不放过。到了展示成果的课上,学生们争先恐后要上台表演,由同学现场亮分、现场评价,气氛非常热烈。他们虽然不能像专业演员那样出色地表演,但他们的勇气和热情令人佩服。在一次次表演、一次次点评中,他们就一次次熟悉课文、走进文本,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人物。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孩子们特别幸福。
2、丰富学生精神的家园,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常常以课本为据点,大量拓展学生的阅读。如,第十册《丝绸之路》一文,讲到两千多年前安息国与我国使节张骞等人交流的感人一幕及丝绸之路的作用与重要历史意义。为了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更多的了解,课前我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课后又鼓励学生阅读了解张骞、班超、玄奘等著名人物的故事。在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后,指导学生阅读《城南旧事》,提议家长跟孩子共读一本书,并进行阅读交流。在家长的配合下,大大地激起了学生读书的欲望,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英子童年的生活故事,感受她的纯真、善良、充满好奇,以及字里行间蕴藏着的淡淡的忧伤。
另外,我还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最让学生期待的是每个星期一节的课外美文欣赏课。有时候听我读后他们还觉得不够,非得吵着家长给买一本。大量的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也能丰富孩子的情感;不仅能感受阅读的快乐,也能感受书里世界的精彩.....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三、巧设情境,让学生的心潮“荡漾”起来
在小语届,王崧舟、窦桂梅老师是赫赫有名的特级教师,他们的课堂总是那么激情洋溢,他们的语言总是那么富有感染力。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很善于创设情境,激荡起学生满怀的心潮。前不久听了窦桂梅老师的绘本阅读指导课《我的爸爸叫焦尼》。简简单单的绘本,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被窦老师“煽出”满满的、深深的情。正如她课堂上反复提到的“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她在用自己的深情感染学生的心境、点燃学生的激情。她从不强调“这个句子该怎么读”“这个词该表现怎样的情”等朗读技巧,完全是靠自己声情并茂的话语(或示范朗诵)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记得上课伊始,老师就以深情的话语把学生的心灵引领到了一个特殊的境界,受到老师朗诵情绪的影响,学生紧接着朗读时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他们的朗读竟然那么声情并茂、那么富有感染力。场上立刻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让我感到,老师的示范会给学生带来多大的影响。老师的一句话,甚或是一个词都有可能让学生心潮起伏,更何况是如此煽情的引读,简直可以穿透学生的灵魂,让他们享受充满亲情和爱意的精神之旅。整节课荡气回肠、催人泪下,在老师的感染下,不仅学生情动于衷、激情满腔,现场听课的老师也深受感染,使我的心灵又一次受到震撼。
以心动心,以情染情。要想让孩子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的情境、与文本对话,老师必须深入把握并解读文本,才能创设出生动的情境,以自己的真情和深情去打动学生,甚至震撼学生的灵魂。比如《慈母情深》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关于母爱的题材学生读的不少,大多表现的是母爱的甜蜜与温馨,但这篇课文给人们的是浓情之中无尽的酸楚和无边的苦涩。母亲为支撑这个家不得不用瘦弱的身躯在恶劣的环境下承受着长时间的、繁重的劳动,省吃俭用,从不舍得为自己买点好吃的补补身子,但当“我”提出要买书时她却毫不犹豫地掏出一团皱巴巴的零钞塞到“我”手里……文中对工场环境的描写、对母亲工作时的特写、对母亲同事给“我”的指责等的描写,处处都那么感人、那么强烈地撞击着读者的灵魂。不知为什么,无论我读多少遍,我都会感动得泪水盈盈,我同情她的苦难,更敬佩她的伟大。因此上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有人说:母爱是一首温情无限的小夜曲,母爱是一棵芳香怡人的桂花树;也有人说:母爱是默默无声却能润泽万物的水,母爱是无形无状却能抵挡风雨的山!可是我觉得,母爱并不都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甜蜜与温馨,有时可能会充满无尽的酸楚和无边的苦涩。《慈母情深》就是这样一篇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慈母的情怀……”在我深情的导语渲染下,学生的思绪受到感染,开始用心地读起课文来。他们的阅读感悟非常深刻,有些学生在发言的时候声音哽咽,体会到了那种浓浓的、心酸的慈母情。在课快要结束时,我再一次深情诉说:“有一种情,总是让人泪流满面,那是慈母情。有一种爱,总是让人内心震颤,那是慈母的爱。”学生也跟着呼读,让这种令人心酸的情深深地刻进学生的心里,让他们从心底里感受到母爱的最可宝贵。另外还推荐阅读《一个麻袋两代情》,同时让学生去找母爱亲情故事同题材的作品阅读,然后相互交流,让母爱深深地叩击孩子的心灵。
说实话,语文不难教,但要着实教学生学会语文、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只有好好地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努力营造充满情趣和活力的课堂,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习惯、品析鉴赏能力、理解感悟能力,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才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39)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小学)
[关键词]语文课堂 情趣 活力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新课标指出,我们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记得王崧舟老师讲过:“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必须尊重学生的语文世界。”的确,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努力营造充满情趣而有活力的课堂,以引导学生步入更广阔的语文天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不断追求的目标。
众所周知,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主要依据,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关键作用。但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单凭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必须用好教材、活用教材,以教材为据点,采用辐射式扩展,由一篇带动多篇,精讲教材,泛读其余补充篇章及书籍。
那么,我是如何努力营造充满情趣而有活力的课堂的呢?
一、巧用文本,让学生的情“动”起来
为了提升孩子学习语文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 我常常会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如,《祖父的园子》是一篇阅读课文,语言浅显易懂,刚开始看时,你会觉得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也不会有很大兴趣。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我特别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并将她与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学生对李清照的坎坷人生及文学成就有所了解)做比较,萧红的身世与李清照非常相似,而且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在她的童年生活中,最值得她留恋的就是疼她爱她的祖父及给了她无限欢乐的园子。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这究竟是怎样的园子?文章叙述了作者在园中的那些活动?与祖父有什么关系?作者是怎样叙述的?……带着这些问题孩子们神情专注地研究起来,并且不时有新的发现。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还是以《祖父的园子》为例,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花、菜、庄稼,有蜻蜓、蝴蝶、蜜蜂、蚂蚱、小鸟,有风、雨、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生活的乐园。文中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自由和快乐,让人感受到是慈爱的祖父给了作者心灵的自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让孩子有了自由、幸福、快乐的童年。我告诉孩子,这篇文章有丰富的色彩、有富有诗意的春天般清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写,尤其是孩子气十足的腔调,让孩子们带着一种诗意浪漫的情怀研读。
刚说完我就有点后悔了,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这样的阅读要求是不是太高了?他们懂什么诗意浪漫情怀吗?我真担心他们无从下手。后来当他们研读完进行交流时,他们的发言让我惊讶,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我低估了他们的欣赏水平,他们的品析理解令我赞叹不已。如17自然段开头三句话“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有孩子这样说:“这是孩子眼中的世界,一切都是那么美、那么有活力、那么充满灵性,真是如诗如画的仙境。”还有孩子说:“我不仅感受到了在作者童年眼中祖父园子的美丽世界,还感受到了祖父对我的慈爱。如文中讲到的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盖土、铲地、浇水等事情,可以让人深深地感受到祖父对我的爱护和宽容,我给他添乱,他不仅不打骂我,反而对着我笑并耐心给我讲解。”……他们的感悟把我带到了祖父园子美丽与自由的境界,很多孩子也被这些精彩的描述吸引了,陶醉其中。我非常欣喜,不停地夸赞他们,他们学得越来越投入,越品越快活,学会了从字里行间去体会、去感悟,既感受到了作者童年时在祖父园子里的自由、快乐与幸福,感受到祖父的慈爱,更真切地领悟到了作者笔下的园子是那么生机盎然又充满诗情画意。
二、巧用文本,让学生的能“放”出来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更多更活,我在不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引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知识原野。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
新课标提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我们不仅要认真解读文本,更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感悟,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空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
在第十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教学研讨观摩会上,我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陈金才老师《泊船瓜洲》的古诗教学,他的课堂简约平实、开放自由,确确实实体现了“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他把学生分成七个小组,每组有七人,合作研读诗歌并依次汇报学习成果,而且每一组与前面小组汇报的内容不能重复。如果单纯让学生汇报所学,那没有很大难度,也不具挑战性。可是预先没有给各小组规定具体研读内容,而汇报时又不能与前面的有重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多方面学习,还要学得有一定深度,否则在关键时刻没法应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成果展示十分精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每一个学生都有独到的见解。学生的善学精思、大胆表现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节课,学生学得很活、很深、很广。真可谓是出色的老师、精彩的课堂。陈老师的教学方法给了我深深的启迪。课堂不仅要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立足于孩子长足发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厚实的基础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合作、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在探究中获得的新知和能力的乐趣,体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愉悦,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乐学好学的美好境界。
第十册第三单元围绕“巧妙的语言艺术”选取了《杨氏之子》《晏子使楚》《半截蜡烛》《打电话》四篇课文,有历史故事、戏剧、相声。这些课文如果像普通的课文那样去讲解,学生肯定会觉得索然无味。《晏子使楚》《半截蜡烛》,我让学生把它们改编成课本剧,自由组合成一个表演小组,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演绎文中故事。为了提高他们的表演质量,我给了他们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学生们兴趣盎然,从提出要求那天开始,他们全情投入,改编剧本、选择角色、争分夺秒地排练,连中午休息的时间也不放过。到了展示成果的课上,学生们争先恐后要上台表演,由同学现场亮分、现场评价,气氛非常热烈。他们虽然不能像专业演员那样出色地表演,但他们的勇气和热情令人佩服。在一次次表演、一次次点评中,他们就一次次熟悉课文、走进文本,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人物。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孩子们特别幸福。
2、丰富学生精神的家园,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常常以课本为据点,大量拓展学生的阅读。如,第十册《丝绸之路》一文,讲到两千多年前安息国与我国使节张骞等人交流的感人一幕及丝绸之路的作用与重要历史意义。为了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更多的了解,课前我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课后又鼓励学生阅读了解张骞、班超、玄奘等著名人物的故事。在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后,指导学生阅读《城南旧事》,提议家长跟孩子共读一本书,并进行阅读交流。在家长的配合下,大大地激起了学生读书的欲望,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英子童年的生活故事,感受她的纯真、善良、充满好奇,以及字里行间蕴藏着的淡淡的忧伤。
另外,我还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最让学生期待的是每个星期一节的课外美文欣赏课。有时候听我读后他们还觉得不够,非得吵着家长给买一本。大量的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也能丰富孩子的情感;不仅能感受阅读的快乐,也能感受书里世界的精彩.....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三、巧设情境,让学生的心潮“荡漾”起来
在小语届,王崧舟、窦桂梅老师是赫赫有名的特级教师,他们的课堂总是那么激情洋溢,他们的语言总是那么富有感染力。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很善于创设情境,激荡起学生满怀的心潮。前不久听了窦桂梅老师的绘本阅读指导课《我的爸爸叫焦尼》。简简单单的绘本,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被窦老师“煽出”满满的、深深的情。正如她课堂上反复提到的“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她在用自己的深情感染学生的心境、点燃学生的激情。她从不强调“这个句子该怎么读”“这个词该表现怎样的情”等朗读技巧,完全是靠自己声情并茂的话语(或示范朗诵)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记得上课伊始,老师就以深情的话语把学生的心灵引领到了一个特殊的境界,受到老师朗诵情绪的影响,学生紧接着朗读时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他们的朗读竟然那么声情并茂、那么富有感染力。场上立刻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让我感到,老师的示范会给学生带来多大的影响。老师的一句话,甚或是一个词都有可能让学生心潮起伏,更何况是如此煽情的引读,简直可以穿透学生的灵魂,让他们享受充满亲情和爱意的精神之旅。整节课荡气回肠、催人泪下,在老师的感染下,不仅学生情动于衷、激情满腔,现场听课的老师也深受感染,使我的心灵又一次受到震撼。
以心动心,以情染情。要想让孩子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的情境、与文本对话,老师必须深入把握并解读文本,才能创设出生动的情境,以自己的真情和深情去打动学生,甚至震撼学生的灵魂。比如《慈母情深》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关于母爱的题材学生读的不少,大多表现的是母爱的甜蜜与温馨,但这篇课文给人们的是浓情之中无尽的酸楚和无边的苦涩。母亲为支撑这个家不得不用瘦弱的身躯在恶劣的环境下承受着长时间的、繁重的劳动,省吃俭用,从不舍得为自己买点好吃的补补身子,但当“我”提出要买书时她却毫不犹豫地掏出一团皱巴巴的零钞塞到“我”手里……文中对工场环境的描写、对母亲工作时的特写、对母亲同事给“我”的指责等的描写,处处都那么感人、那么强烈地撞击着读者的灵魂。不知为什么,无论我读多少遍,我都会感动得泪水盈盈,我同情她的苦难,更敬佩她的伟大。因此上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有人说:母爱是一首温情无限的小夜曲,母爱是一棵芳香怡人的桂花树;也有人说:母爱是默默无声却能润泽万物的水,母爱是无形无状却能抵挡风雨的山!可是我觉得,母爱并不都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甜蜜与温馨,有时可能会充满无尽的酸楚和无边的苦涩。《慈母情深》就是这样一篇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慈母的情怀……”在我深情的导语渲染下,学生的思绪受到感染,开始用心地读起课文来。他们的阅读感悟非常深刻,有些学生在发言的时候声音哽咽,体会到了那种浓浓的、心酸的慈母情。在课快要结束时,我再一次深情诉说:“有一种情,总是让人泪流满面,那是慈母情。有一种爱,总是让人内心震颤,那是慈母的爱。”学生也跟着呼读,让这种令人心酸的情深深地刻进学生的心里,让他们从心底里感受到母爱的最可宝贵。另外还推荐阅读《一个麻袋两代情》,同时让学生去找母爱亲情故事同题材的作品阅读,然后相互交流,让母爱深深地叩击孩子的心灵。
说实话,语文不难教,但要着实教学生学会语文、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只有好好地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努力营造充满情趣和活力的课堂,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习惯、品析鉴赏能力、理解感悟能力,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才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39)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