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公正是法律的生命之所在.法律上的公正观经历了从个人应得、社会公平到复合正义的历史流变.19世纪之前的法律公正观体现为个人应得,即个人根据其功绩、成就和努力来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利益和财富.19世纪下半叶开始,由于经济、政治和学术思潮的影响,法律公正观向社会公平观转换,强调国家在分配正义上的主导角色.社会公平的法律公正观与个人应得的法律公正观在分配的主体、标准、形式、依据和内容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是从社会本位的角度而非个人本位的角度来确定法律的公正内涵.在现代社会,既要防止极端个人主义之下的个人应得观,也要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研究"(项目编号:20AZD028); 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保障民生法律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7ZD00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正是法律的生命之所在.法律上的公正观经历了从个人应得、社会公平到复合正义的历史流变.19世纪之前的法律公正观体现为个人应得,即个人根据其功绩、成就和努力来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利益和财富.19世纪下半叶开始,由于经济、政治和学术思潮的影响,法律公正观向社会公平观转换,强调国家在分配正义上的主导角色.社会公平的法律公正观与个人应得的法律公正观在分配的主体、标准、形式、依据和内容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是从社会本位的角度而非个人本位的角度来确定法律的公正内涵.在现代社会,既要防止极端个人主义之下的个人应得观,也要防范社会公平观的过度扩张,而复合正义理论作为现代法律公正的基准,有助于保障二者实现真正的融合.
其他文献
秦汉时期的妖言指预言在位者统治颠覆,并被认为有害于国家统治的言论.妖言在言论内容、形式、对象等方面与诽谤有别;西汉中期以后妖言中常见的灾异、神鬼内容更多是工具性的存在.岳麓秦简“以不反为反令”是对秦“行訞律”的扩大解释,其制定可能与秦始皇末年关东动荡的政治局势有关.秦汉时期的部分妖言实为谏言,将这类言论评定为妖言表现出在位者杜谏的态度;汉代针对妖言案的数次赦令以及多次下诏“举直言极谏”,显示出汉统治者对妖言案的反省和慎重.
叔虞为武王之子,在成王时受封于唐.翼城县唐兴镇、里砦镇一带很可能为唐人旧地,叔虞所居的鄂可能为东午寄东或苇沟—北寿城遗址.周人分封晋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统治唐人旧地、监视异姓国族与安抚戎狄、控制铜矿与盐业等资源及扼守交通要道.晋侯燮父在位时,晋人由唐迁晋,晋地应在天马—曲村遗址附近.根据北赵晋侯墓地等墓葬资料可知,从燮父到晋文侯,晋国一直以晋地为都.文侯死后,晋国大宗、小宗发生君位之争,导致昭侯被迫迁都翼,翼可能为羊舌墓地附近的王村西与王村北遗址.终整个西周时期,晋国疆域并未超出曲沃盆地的范围,两周之际尤其
本文以元研究为分析视角,在明晰元研究认识论基础、元研究内容以及元研究反思策略的基础上,从研究范式、研究内容和研究者三方面回溯和梳理了1998-2021年民族地区既往学术实践和乡村振兴学术实践.研究目的在于从学理层面理解和认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进展,为实践层面贯彻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支持和解决思路.研究再现了民族地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振兴目标"既往学术实践和当前乡村振兴学术实践中的研究现状,归纳了研究重点与路径,运用特征提取、比较、辨析等分析策略考察了学术文本的被制作过程.研究发现,
《马建与张掾书》是居延新简中一封保存较好且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书信.虽然已经有不少学者作过研究,但在识字、断句乃至文义理解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根据《居延新简集释》刊布的清晰图版对《马建与张掾书》的释文作了校正,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中提到的"癸(葵)""门菁"两种蔬菜的释读及名实作了新的考察.
《岳麓书院藏秦简(伍)》公布了新发现的《秦始皇禁伐湘山树木诏》.确认它颁布于秦始皇廿六年(前221),使得完成统一的当年秦始皇出巡荆楚故地的重要政治举措得以确认,从而增补《史记》的漏载.联系《史记》的相关记载,可以为确认秦始皇的出巡就在这个特殊年份提供关联性思考.这道诏书所体现出来的文风与传世的秦始皇诏书,有明显不同.对这种可以概括为"文士抒情式"诏书的形成原因,做出合理性探索,也是本文的旨趣所在.
20世纪50年代后期,杨建新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随即参加了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组织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进行了一年多的社会历史调查工作.1960年夏季他赴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进修,系统学习蒙、藏民族历史和民族学理论,历时3年之久.杨建新长期任教于兰州大学,是兰州大学民族学科的创始人.他不仅长期从事中国民族史、民族关系史、民族学理论及历史地理沿革等方面的研究,也是我国学术界早期从事丝绸之路研究的学者之一.他与卢苇先生的《丝绸之路》一书是我国学术界第一本全面论述、深入
作为一种基于地域生态与时代文化的风景创造,"八景"不仅可以追溯一地山川、河流、植被等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踪迹,更是一种人类文化创造的丰厚积淀.要理解风景如何充当社会、经济和政治历史的宝库,离不开对我国地方史料中悠久"八景"文化的解读.古代贵州虽处边疆闭塞之地,开拓较晚,但"八景"可在明清地方志书中找到大量详细记载.在区域社会史和历史地理的多重视角下,探讨深度根植于权力与文化权威性的景观如何再现明清时期的贵州地缘政治、城镇建设、交通开发,可从文化景观面向揭示边陲贵州"内地化"的进程."八景"在贵州的形塑,不仅
敦煌吐鲁番文书表明,唐代对于死亡人口的审核与勘验十分严格.不论死者的身份是普通民户、奴婢贱民,或者府兵卫士及其父母,甚至寺院人口,官府都要进行严格缜密的勘察.籍帐文书中"籍后死""帐后死""〇〇〇年死"和"身死",都是经过官方审核、勘验后的死亡记录.进一步来说,官方对于"身死"的关注绝不仅仅是死亡人口的覆核与统计,还关乎名籍、田赋与课役的变化,唐王朝正是通过对田地、赋役和差科的重新调整与分配来实现对不同身份民众的有效管理.
李继迁从太平兴国七年出奔地斤泽,迄至道三年宋朝重新封授其定难军节度使,淳化年间是一个关键,这段时间党项人的实力有了显著增长.有迹象显示,淳化二年李继迁将基地由地斤泽一带转移到盐州乌、白池,而其当年降顺宋朝与此不无关系.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控制青白盐的产地,充实力量,拉拢其他蕃部,另一方面也是基于乌、白池的地理位置对新战略目标灵州的重要意义.
生态扶贫具有拓展就业范围和增加收入来源、提升资源利用结构和改善社区发展环境、保障生态安全和增加国民福祉等多重效应.我国生态扶贫在增加贫困农牧民的收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升农牧民生态保护意识、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提高贫困地区乡村治理水平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消除绝对贫困历史使命的完成,我国生态扶贫跃迁到生态富民.这就要求:思想认知要由推崇独享意识拓展到普及共享意识;经济行为要由自营方式优化拓展到共营方式创新;政策设计要由自生能力维护拓展到共生能力培育;制度安排要由独赢权利保护拓展到共赢机会创造.